学术投稿

脑卒中后抑郁与心理一致感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黄蕾;娄小平;王爱霞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 心理一致感, 社会支持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 PSD)与心理一致感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 CES-D)、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和社会支持量表(SSS)对145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用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脑卒中患者 PSD的得分为(14.37±7.61)分,心理一致感得分为(65.71±12.36)分,社会支持得分为(39.23±10.12),PSD 与心理一致感、社会支持的相关系数为-0.488和-0.372(P<0.01)。结论 PSD与心理一致感、社会支持呈中度负相关,提示护理人员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制定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心理一致感和社会支持的干预措施,从而激发患者的应对潜能,降低PSD的发生。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白细胞介素-18、细胞间黏附因子-1在大鼠左心缺血再灌注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 IL)-18、细胞间黏附因子( ICAM)-1在大鼠左心缺血再灌注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复制左心缺血再灌注肺损伤模型并与BL-420生物信号采集分析系统相联,对照组不进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其余操作均同研究组。观察两组肺组织在缺血30 min、再灌注30、60 min时间点时的IL-18、ICAM-1表达情况,同时对比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18水平、动脉血氧分压与呼吸曲线等。结果缺血30 min、再灌注30、60 min时研究组IL-18、ICAM-1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呼吸曲线幅度、强度、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IL-18能够激活ICAM-1释放增多,吸引白细胞在肺循环发生黏附聚集释放反应,导致炎性细胞因子的进一步释放,造成肺炎症反应失衡,继而引起大鼠急性炎症损伤并导致呼吸功能的下降。

    作者:宋桂敏;李飞;高月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与子女交流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随之出现,老年人对照护和精神抚慰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状况下,老年人的子女大多不在身边,或居住较远,虽可能得到子女的经济资助,却不能及时得到子女的精神慰藉和生活上的照料,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需要的老年人群体〔1~3〕。本研究旨在了解与子女交流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

    作者:刘宇航;陈长香;李淑杏;张敏;马素慧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左西孟旦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NT-proBNP和炎症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左西孟旦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N端前脑钠肽( NT-proBNP)和炎症反应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支持治疗以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左西孟旦,用药24 h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化指标进行评价。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各组用药前相比(P<0.05);用药后,观察组患者 NT-proBNP和 hs-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31例,总有效率为77.5%(31/40),观察组总有效38例,总有效率为95.0%(38/4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左西孟旦不仅可以显著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的 NT-proBNP和 hs-CRP、IL-6、TNF-α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用药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国强华;宋维鹏;贾红丹;宋婷婷;刘丽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桑椹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血液流变学及氧自由基的影响

    目的:探讨桑椹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血液流变学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制造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高、中、低剂量桑椹多糖组及洛伐他汀组。给予桑椹多糖或洛伐他汀干预3个月。实验结束处死大鼠,比较各组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载脂蛋白( Apo) A-I、ApoB。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桑椹多糖明显降低TG、TC、LDL-C、ApoB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降低MDA,增强T-SOD、GSH-Px、CAT、T-AOC活性,升高HDL-C、ApoA-I水平。结论桑椹多糖对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具有降血脂、改善血液的黏聚状态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作者:郭晓娜;刘现辉;闫春生;黄涛;张月藤;王君明;李晓冰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多模式磁共振成像引导下睡醒脑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

    睡醒脑卒中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16%~28%〔1,2〕,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有早晨发病高峰,主要发生在晨起的数小时内〔3,4〕,睡醒脑卒中和发病时间明确的缺血性脑卒中有类似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5〕。这提示睡醒脑卒中有可能是适合溶栓治疗的。本文对睡醒脑卒中患者行多模式磁共振成像( MRI)引导下静脉溶栓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静脉溶栓治疗对睡醒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范红星;张素平;何锐;邓婉青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有氧运动结合抗阻力量训练对中年女性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结合抗阻力量练习对中年女性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招募在过去1年内无规律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且平时的体力活动水平在中等强度以下的健康中老年女性55名,随机分为有氧运动结合抗阻力量练习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单纯有氧运动组),进行为期10 w的运动干预,测量训练前后身体成分和跟骨骨密度。结果实验组女性的平均体重虽然增加,但体脂肪含量下降骨骼肌肉含量增加,所以体质指数(BMI)增加合理;体脂肪含量、体脂率(P<0.05)、内脏脂肪面积均下降;去脂体重(P<0.01)、骨骼肌含量(P<0.01)、每日1 kg体重的基础代谢和全身基础代谢率(P<0.01)均增加;左右上肢、躯干的肌肉含量(P<0.01)均增加;女性的骨矿物含量(P<0.05)、骨强度(OSI)和T值均有所增加。相较之下,对照组中除骨矿物含量有少数增加,其余指标均向不良趋势方向发展。结论有氧运动结合抗阻力量练习在增加骨骼肌肉含量、降低体脂肪含量和促进骨健康方面优于单纯有氧运动。建议中年女性在有氧运动的同时增加适当力量练习,有助于缓解随年龄增长导致的脂肪增长、骨骼肌肉流失和基础代谢下降。

    作者:张军;陆大江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外源性补充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内源性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的影响

    目的:确立外源性补充重组人脑利钠肽( rhBNP)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内源性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orBNP)影响。方法纳入青海地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50例,随机分为rhBNP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心衰常规治疗,rhBNP组则在心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rhBNP。对每一病例基线期及给药后各时间段NT-proBNP水平、临床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较对照组而言,rhBNP治疗组 NT-proBNP水平、呼吸困难在给药后各时间段均有着统计意义上的降低;两组均未出现症状性低血压等并发症。结论青海地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应用rhBNP同样有效而安全。

    作者:黄学莲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磁共振DTI在老年脑梗死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TI)在老年脑梗死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老年超急性期或急性期脑梗死Wallerian变性患者89例,全部患者均施行常规MRI、DT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超急性期组(超急性期脑梗死,36例)与急性期组(急性期脑梗死,53例),比较两组患者DTI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病灶Exat值较对侧增高,DCavg值较对侧降低,急性期组 Wallerian变性患者病灶 VRA 值、FA值较对侧降低( P<0.05),超急性期组 Wallerian 变性患者 BTCI ROI Exat 值、VRA 值与 FA 值较对侧明显增高, DCavg 值较对侧明显降低( P<0.05)。与超急性期组比较,急性期组 BTCI ROI Exat值、VRA值、FA值明显增高,DCavg值明显降低,DCavg、VRA、FA 相对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磁共振DTI各参数在老年超急性与急性脑梗死中存在特定的变化规律,其在磁共振DTI在老年脑梗死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单连强;钱银峰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老年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病理学变化与重要分子Shh mRNA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老年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病理学变化与重要分子Shh mRNA的相关性。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慢性脊髓压迫组(n=5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椎板钻孔,慢性脊髓压迫组腹腔内麻醉,比较两组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改良Tarlov评分及斜扳试验变化、脊髓损伤后4 w病理组织学改变、脊髓损伤后Shh mRNA在距损伤区不同距离处表达。结果慢性脊髓压迫组脊髓损伤后1、3 d、1、2、4 w 的改良 Tar-lov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 d、1、2、4 w的斜扳试验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慢性脊髓压迫组灰质和白质细胞中 Shh mRNA表达及分布范围均显著高于室管膜细胞(P<0.05)。结论老年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会激活重要分子Shh mRNA表达,进而对神经细胞再生产生重要作用。

    作者:解锦鼎;安宁;杨晓帆;曹文慧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复方氨基酸胶囊对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复方氨基酸胶囊对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对照组30例和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组( HD组)7例。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复方氨基酸胶囊口服,共观察3个月。检测用药前后血常规(血红蛋白)、肝功能(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必需氨基酸等指标。结果 HD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 HD组血肌酐及尿素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前后缬氨酸水平无明显变化。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用药后均有升高(P<0.05)。结论在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复方氨基酸胶囊,除缬氨酸以外,血清中其他必需氨基酸都升高,故可以补充透析过程中丢失的氨基酸。

    作者:李爽;杜鹃;岳磊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胃腺癌中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6和上皮型黏附素表达的关系

    目的:观察胃腺癌中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CEACAM)6和上皮型黏附素(E-cadherin)、神经型黏附素(N-cadherin)的表达。方法53例胃腺癌根治手术患者术后留取的蜡块组织作为观察组,36例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组织作为对照组,3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中CEACAM6、E-cadherin和N-cadherin表达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三组中 CEACAM6、E-cadherin 和 N-cadherin 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CEACAM6、E-cadherin和N-cadherin表达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淋巴血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CEACAM6表达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CEACAM6和E-cadherin表达具有负相关性,而其他指标间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胃腺癌术后组织中 CEACAM6和N-cadherin高表达、E-cadherin低表达对肿瘤形成和进展有一定作用。

    作者:陶飞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维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疗效

    目的:探讨维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取维格列汀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监测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未出现肝功能损害。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3%)显著低于对照组(25.0%,P<0.05),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维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能够控制血糖变化,不良反应少。

    作者:韩宝玲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有氧运动联合脑心通胶囊降低老年性脑梗死危险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联合脑心通胶囊对老年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确诊为老年性脑梗死患者80例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2粒/次,3次/d,口服,3个月。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有氧运动,1次/d,30 min/次,3个月。分别测得两组在实验前后老年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各项指标变化。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各项危险因素指标值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危险因素指标值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有氧运动联合脑心通胶囊可以更加安全有效改善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指标值,降低老年性脑梗死复发率。

    作者:梁城铭;安刚;张诗童;马涤辉;韩昕彤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微创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比较

    目的:探讨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差异。方法52例中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和开颅组各26例,分别接受微创钻孔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1 d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肿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评分及术后死亡率。结果手术治疗21 d 后,微创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15%)高于开颅组(76.92%)(P<0.05)。两组治疗后1、3、5 d血肿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逐渐减少(P<0.05),微创组血肿量均显著少于同期开颅组(P<0.05)。手术治疗3个月后,微创组评分显著高于开颅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中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预后,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作者:王朝平;吴杰;周敏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咸阳市部分社区465例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疾病资料、自我管理水平进行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自我管理依从性良好181例(38.92%)。单因素χ2检验发现依从性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DM知晓率、服药种类及治疗复杂程度相关。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经济收入低、DM 知识知晓率和治疗复杂程度是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支持,通过加强健康教育、简化治疗方案、结合经济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等提高管理的依从性。

    作者:岳秋娟;杨波;张敏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新生血管增强程度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有颈动脉斑块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缺血症状组(63例),另一组为无缺血症状组(27例),对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重点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比较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与无脑缺血症状患者组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及造影增强程度的组间差异。结果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斑块的造影后增强强度(EI)及ratio值(误差比率值)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患者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再生情况,可以依据斑块内造影剂增强强度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有效指标。

    作者:郑春梅;王薇;黄雪兰;邹晓娉;李丹;卢晓潇;潘宁;杨欣;曹霞;金松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核转录因子-κBp65在口腔扁平苔藓及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 NF)-κBp65在口腔扁平苔藓及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与 Western 印迹两种蛋白检测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检测NF-κBp65在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鳞癌及口腔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①NF-κBp65在口腔正常黏膜组、口腔扁平苔藓组、口腔鳞癌组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且逐渐增强(P<0.01)。②NF-κBp65在口腔扁平苔藓组织及口腔鳞癌组织中均存在过度表达,且无显著差异(P=1.00)。结论 NF-κBp65在口腔扁平苔藓组织及口腔鳞癌组织中均过度表达,NF-κBp65可能参与介导了癌前状态———口腔扁平苔藓组织转化成口腔鳞癌的过程。

    作者:李成;张庆;张艺林;赵桂治;李国凯;乔慧;漆明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其冠脉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冠心病( CHD)合并糖尿病( DM)老年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冠脉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HD老年患者117例,根据是否合并DM分为DM组(44例)和非DM组(73例),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人群11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患者血清高敏 C反应蛋白( hs-CRP)和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分析血小板参数与冠脉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M组和非DM组MPV、PCT、PDW、P-LCR和hs-CRP明显升高,PLT显著下降(P<0.05);而DM组血小板参数及hs-CRP变化幅度更大,与非DM组差异显著(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M组患者hs-CRP与MPV、PCT、PDW和P-LCR呈正相关(P<0.05),与PLT呈负相关(P<0.05)。结论 CHD合并DM老年患者血小板参数与 hs-CRP水平高度相关,可作为判断冠脉微炎症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俊峰;全新天;周莉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型、促酰化蛋白在肥胖大鼠伴高脂血症形成中的机制

    目的: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型(11β-HSD1)、促酰化蛋白(ASP)在肥胖伴高脂血症中的机制。方法随机选取 SD雄性大鼠60只,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施以高脂饮食,对照组常规饮食,观察1~8 w进食量、体重和血压的变化;并在8 w后检测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 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高密度脂蛋白( HDL)水平。处死动物取其肝脏,利用RT-PCR方法测量组织中11β-HSD1、脂蛋白酯酶(LPL)mRNA的变化,利用转染技术转染11β-HSD1 RNAi后3T3-L1脂肪细胞并与不同浓度ASP培养,以正常脂肪细胞作为对照,观察细胞凋亡和细胞活性。结果实验组食量先下降后上升,而对照组逐渐下降;实验组体重急剧上升,且大于对照组;实验组血压逐渐上升,而对照组维持一定水平;在第8周,实验组血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11β-HSD1 mRNA水平大于对照组,而LPL mRNA水平则相反;随着ASP溶液浓度的升高,未转染11β-HSD1 RNAi后3T3-L1脂肪细胞活力逐渐上升。而转染11β-HSD1 RNAi后3T3-L1脂肪细胞活力不变,而细胞凋亡与此相反。结论11β-HSD1是导致高脂血症和肥胖的一个有效因素,ASP通过11β-HSD1基因片段对脂肪细胞进行调节,从而影响脂类代谢。

    作者:吴国琼;林梅;张雨;郭菲菲;候亚莉;邱璇;邓春地;杨艳群;袁惠萍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晨峰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

    目的:分析具有晨峰现象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特点。方法对90例血压正常对照者及1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照晨峰数值≥35 mmHg将高血压患者分为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特点分为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但<20%)与非杓型,非杓型进一步划分为浅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10%)、超杓型(夜间血压下降率≥20%)、反杓型(夜间不下降,即<0%)。结果①高血压组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者比例(62.8%)较对照组(23.3%)明显升高( P<0.05)。②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浅杓型(30.3%)、超杓型(25%)、反杓型(14.5%)特征的患者比例与对照组(10.0%、8.9%、4.4%)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③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者比例在晨峰高血压组内(69.7%)与非晨峰高血压组(48.6%)之间相比升高(P<0.05)。④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浅杓型特征的患者比例(30.3%)与非晨峰组(10.8%)相比明显升高(P<0.05)。晨峰高血压组内具有超杓型(25%)、反杓型(14.5%)特征的患者比例较非晨峰组(24.3%、13.5%)高,但两者无差异( P>0.05)。结论晨峰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主要表现为浅杓型的特点。

    作者:杨瑜莹;汤洪;周岩;拓步雄;谢柏梅;傅卫红 刊期: 2016年第18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