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张会君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口服10(A组)、20(B组)、40 mg/d(C组)阿托伐他汀至少持续1年,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来预防脑卒中复发,临床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血流灌注情况及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的变化,评价强化治疗的效果。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治疗后12个月hs-CRP水平较治疗后6个月明显下降(P<0.05)。 C组在降低hs-CRP水平方面显著优于A、B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三组患者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均明显升高(P<0.05),A、B组相对达峰时间(rTTP)和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rTTP较治疗前明显缩短( 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 mg/d较阿托伐他汀20 mg/d和10 mg/d在抗炎及改善脑血流灌注方面有显著优势。
作者:高平;周佩洋;王普清;李光;曹治华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湖北省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肿瘤相关性贫血( CRA)的发生情况,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湖北省肿瘤医院收住院的594例老年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12年版)中贫血分级标准,对老年直肠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病理分期、部位、体能状态、治疗方式等因素与贫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总体 CRA发生率为86.2%,平均血红蛋白值为(76.21±15.83)g/L,贫血治疗率达91.4%;不同性别老年直肠癌患者C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病理分期、体能状态、手术方式、治疗方法的老年胃癌患者CRA 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CRA 发生的因素有年龄、病理分期、体能状态、手术方式、化疗、放疗(均P<0.05)。结论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贫血发生率较高,与患者的年龄、病理分期、体能状态、手术方式、抗肿瘤治疗方法的选择等密切相关。
作者:付皓云;王绚璇;甘宁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对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呼吸力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80例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指标,分析治疗前后两组呼吸力学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的时间、机械通气的时间、RICU停留的时间及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动态顺应性(Cdyn)水平高于治疗前,而气道阻力(Raw)、气道峰压(PIP)及呼吸做功(WOB)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IL-4和IL-8细胞因子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能明显提高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以及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阳;赵苏;刘晓帆;周长治;胡轶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了解机构和社区养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现状并分析两者间的差异。方法采用 SF-12量表,运用方便取样对福州市231例机构养老和220例社区养老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比较两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差异。结果机构和社区养老老年人生存质量生理健康得分分别为(44.8±24.6)分和(53.3±15.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6,P<0.01);心理健康得分分别为(51.4±19.2)分和(61.6±15.1)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2,P<0.01)。结论机构和社区养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均偏低,社区养老老年人生存质量显著优于机构养老老年人。建议维护老年人的自尊,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充实社区护理服务。
作者:杨士来;杨贵芳;肖惠敏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硅,地壳中除氧以外丰富的元素,在自然界多以二氧化硅和硅酸盐形式存在。硅可能是影响骨钙化的重要元素〔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硅的生物学作用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硅是除钙和维生素D以外对骨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2,3〕。硅的主要来源是饮食〔4〕,本文对硅在食物中的含量及对人体健康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史鹤;胡敏予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分析2014年湖北省恶性肿瘤发病、分布与死亡的流行特征。方法依据《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和《中国肿瘤登记审核方法》对湖北省8个市上报的2014年肿瘤发病与死亡资料,对性别、年龄、职业、病种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2014年湖北省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262.47/10万,中标发病率221.26/10万,世标发病率214.57/10万,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均高于女性(χ2=24.503,P<0.001),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农村(χ2=33.257,P=0.013);湖北省恶性肿瘤的粗死亡率为159.47/10万,中标死亡率134.46/10万,世标死亡率130.39/10万,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女性(χ2=7.413,P=0.004);城市居民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农村(χ2=15.397,P<0.001)。结论2014年湖北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略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年轻化趋势;政府应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的信息监测与干预措施,运用多维手段强化健康教育,构建医防一体的健康管理与服务模式。
作者:李嫚;甘宁;张翔 刊期: 2016年第18期
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导致内生致热原( EP)产生,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继而引起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和体温调定点的改变,终引起发热。前列腺素( PG) E2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前列腺素类物质。 PGE2是一种小分子物质,能透过血脑屏障,刺激下丘脑前部和脑干负责体温调节的神经元,进而引发体温变化。其调节体温功能是通过与其EP受体结合后的信号转导途径实现的。 EP受体已鉴定有4种亚型:EP1、EP2、EP3和EP4,其中EP3受体的表达变化和信号转导途径与发热关系密切,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孟庆超;张量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青岛市社区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30名空巢老人和181名非空巢老人进行测查。结果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各分量表、总幸福感与非空巢老人比较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的空巢老人之间无显著差异。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呈显著相关。结论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各维度能显著预测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
作者:孙忠国;王春霞;王立刚;殷松 刊期: 2016年第18期
我国老年人群营养状况不容乐观、营养知识相对缺乏。而我国老年营养人才缺乏、医学教育对临床营养学的教学不够重视,使得老年人群一系列的营养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何加强老年人群的营养管理,发展及促进临床营养学教学,已成为目前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作者:蒋莉;刘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研究旱莲草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的抗痴呆作用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旱莲草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皮下注射D-半乳糖联合双侧海马注射Aβ25~35构建痴呆模型大鼠,同时每天给予生理盐水或不同剂量的旱莲草水提物灌胃治疗8 w。用药结束后,分别观察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及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胆碱乙酰转移酶( 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 AChE)的酶学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反应时间延长,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 P<0.01);与模型组相比,旱莲草高剂量组反应时间明显缩短,潜伏期明显延长,错误次数显著降低(P<0.01);光镜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锥体细胞明显减少,细胞排列稀疏,结构不清楚;与模型组相比,旱莲草高剂量组锥体细胞形态结构基本正常,细胞脱失现象较少;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中 SOD的活性明显降低,MDA的含量明显增多,ChAT活性明显下降,AChE活性明显增加( P<0.01);与模型组相比,旱莲草高剂量组大鼠海马中SOD的活性明显增加,MDA的含量明显减少,ChAT活性明显升高,AChE活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旱莲草对老年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减少神经细胞的丢失,增加 SOD的活性,减少MDA的含量,增加 ChAT的活性,降低 AChE 的活性有关。
作者:王爱梅;耿若君;李弋;陈亚奇;未小明;张珊;张廷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 HMG) B1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外科手术治疗后经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标本80例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同期25例行开颅减压手术的脑外伤患者的正常脑组织为对照组。采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人脑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HMGB1表达,分析表达差异性与病理级别的关系。结果实验组HMGB1基因表达量(25.371±2.837)明显高于对照组(6.074±3.309)(P<0.05);HMGB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5.00%,高于正常脑组织中的20.00%(P<0.05);在病理分级中,实验组的Ⅲ~Ⅳ级胶质瘤组HMGB1 mRNA表达量(29.835±3.942)显著高于Ⅰ~Ⅱ级(21.332±2.253)(P<0.05),Ⅲ~Ⅳ级胶质瘤组HMGB1蛋白阳性表达率(76.92%)高于Ⅰ~Ⅱ级(70.73%)(P<0.05)。结论 HMGB1在人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张元峰;孙瑞迅;董孟宁;孙保朝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对高龄患者行无痛肠镜时异丙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纤维结肠镜检查术高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和0.5、1.0μg/kg芬太尼组(F0.5组、F1.0组)。采用血浆靶控(TCI)输注异丙酚后,3组分别予静脉注射芬太尼0、0.5、1.0μg/kg,3 min后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按序贯法确定异丙酚血浆靶浓度,相邻的浓度梯度比值为1.2。若未出现体动反应,下一例采用低一级浓度梯度;出现体动反应者,则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梯度,计算各组异丙酚半数有效效应室浓度( EC50),半数有效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50),肠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及离院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F0.5、F1.0组异丙酚抑制肠镜检查术诱发的体动反应的 EC50及其95%CI分别为3.08(2.78~3.42)、2.75(2.50~3.02)、2.05(1.98~2.13)μg/ml,异丙酚EC50呈递减趋势(P<0.05);AAI50及其95%CI分别为28.92(24.26~31.72)、30.95(18.79~32.67)、33.72(31.85~36.24),AAI50呈递增趋势(P<0.05)。三组中 F1.0组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C组和F0.5组(P<0.05)。结论高龄患者纤维结肠镜检查术时,芬太尼联合异丙酚 TCI,可使异丙酚抑制体动反应的EC50降低,而复合芬太尼1μg/kg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不良反应更少。
作者:谢文钦;高文峰;李顺元;赵桀;李杨亿;张良成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对老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20例,分为观察组9例和对照组11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康复疗法包括脱敏疗法、肌内效贴布贴扎、关节松动技术治疗、依托考昔片(安康信),对照组患者未行综合康复治疗。结果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关节周径差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脱敏疗法(X1)、肌内效贴布治疗(X2)、关节松动技术(X3)、依托考昔片口服(X4)均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功能改善(独立下地活动=1)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对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改善受累关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徐茂凤;康治臣;刘鸿;段晓琴;刘贤英;关爽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mCIMT)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8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4例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34例予 mCIMT,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 FMA)〔(72.43±8.22)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83.76±10.14)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48.92±5.4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10 m快步行速度(MWS)〔(60.42±8.57)m/min〕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0.19±2.62)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IMT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吕芳;赵雪花;孔岩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 DM)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与老年患者泪液、血清白细胞介素( IL)-6浓度的关系。方法纳入人群分为三组:A组为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老年患者组,B组为2型糖尿病有视网膜病变老年患者组,C组为正常对照老年人组。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三组人群泪液、血清中IL-6的含量。结果 A、B组泪液IL-6含量均较C组高,B组泪液IL-6含量较A组高(P<0.01);泪液IL-6与血清IL-6水平呈正相关(r=0.655,P<0.05)。结论老年DM患者泪液IL-6含量较正常老年人增高,老年DR患者泪液IL-6水平进一步升高,且泪液 IL-6与血清IL-6水平呈直线正相关。
作者:张洁;王伟超;王虹;刘素波;李雅婷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的临床诊疗。方法45例老年人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患者均经CT、MRI及腰椎穿刺检查确诊,并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结果45例病例术后无死亡,无感染、脑内血肿、堵管,发生硬膜下积液1例。随访3个月至2年,26例(57.8%)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自理;11例(24.4%)症状部分改善,生活不能自理;8例(17.8%)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为82.2%。步态障碍总有效率86.7%,认知障碍总有效率82.2%,小便障碍总有效率76.9%。结论老年人正常压力性脑积水易漏诊、误诊;脑室-腹腔分流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式;临床上应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肖爵贤;沈亚徐;张焱;祝新根;程祖珏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桑椹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血液流变学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制造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高脂血症模型组、高、中、低剂量桑椹多糖组及洛伐他汀组。给予桑椹多糖或洛伐他汀干预3个月。实验结束处死大鼠,比较各组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载脂蛋白( Apo) A-I、ApoB。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桑椹多糖明显降低TG、TC、LDL-C、ApoB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降低MDA,增强T-SOD、GSH-Px、CAT、T-AOC活性,升高HDL-C、ApoA-I水平。结论桑椹多糖对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大鼠具有降血脂、改善血液的黏聚状态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作者:郭晓娜;刘现辉;闫春生;黄涛;张月藤;王君明;李晓冰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 CHD)合并糖尿病( DM)老年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冠脉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HD老年患者117例,根据是否合并DM分为DM组(44例)和非DM组(73例),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人群11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患者血清高敏 C反应蛋白( hs-CRP)和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压积(PDW)、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分析血小板参数与冠脉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M组和非DM组MPV、PCT、PDW、P-LCR和hs-CRP明显升高,PLT显著下降(P<0.05);而DM组血小板参数及hs-CRP变化幅度更大,与非DM组差异显著(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M组患者hs-CRP与MPV、PCT、PDW和P-LCR呈正相关(P<0.05),与PLT呈负相关(P<0.05)。结论 CHD合并DM老年患者血小板参数与 hs-CRP水平高度相关,可作为判断冠脉微炎症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俊峰;全新天;周莉 刊期: 2016年第18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以携带Ph染色体和(或) BCR-ABL基因为特征,编码具有持续活性的酪氨酸激酶活性BCR-ABL融合蛋白,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导致肿瘤发生〔1,2〕。在西方,CML的中位诊断年龄为60~65岁〔3,4〕。国内发病相对年轻,确诊时中位年龄为40岁〔5〕。该病自然病程3~5年。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s)的出现,使CML慢性期( CML-CP)患者几乎可达到一般人群的预期寿命,将疾病模式转化为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6〕。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伴随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因此,对于老年或TKIs治疗下逐渐步入老年的CML-CP人群,尤其是存在伴随疾病的患者,管理将变得更加复杂〔7〕。其中,药物依从性差对于疾病管理和治疗成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8〕。患者依从率从16%~100%不等,坚持口服化疗已成为医疗人士关心的问题〔9〕。
作者:黄林;石庆之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 IL)-18、细胞间黏附因子( ICAM)-1在大鼠左心缺血再灌注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复制左心缺血再灌注肺损伤模型并与BL-420生物信号采集分析系统相联,对照组不进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其余操作均同研究组。观察两组肺组织在缺血30 min、再灌注30、60 min时间点时的IL-18、ICAM-1表达情况,同时对比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18水平、动脉血氧分压与呼吸曲线等。结果缺血30 min、再灌注30、60 min时研究组IL-18、ICAM-1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呼吸曲线幅度、强度、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IL-18能够激活ICAM-1释放增多,吸引白细胞在肺循环发生黏附聚集释放反应,导致炎性细胞因子的进一步释放,造成肺炎症反应失衡,继而引起大鼠急性炎症损伤并导致呼吸功能的下降。
作者:宋桂敏;李飞;高月 刊期: 2016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