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自我感受负担(SPB)的应对体验。方法运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8例 COPD患者深入访谈,并运用Colaizzi分析法分析。结果 COPD患者应对体验的主题有:寻求支持与释放压力、减轻负担与平衡心态、释怀现状与体验价值、舍弃生命与安排日后。结论探讨合适的认知干预模式,充分发挥患者自主性,体现尊严护理,加强沟通支持及扩大社会支持网有利于减轻患者SPB。
作者:梁敏余;陈沁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积极采用中医药防治晚期胃癌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1〕。本文根据晚期胃癌的病理特点、发生机制以及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并结合临床防治该病症的经验,提出了“正气亏虚,痰凝毒聚”的病机假说,确立了益气通络止痛、软坚散结消瘕之治则,筛选出黄芪、土鳖虫、徐长卿三味中药,组成扶正消瘕方,防治晚期胃癌,具有改善症状、调节免疫、延长生存期,与放化疗同用还有减毒增效的作用。本文观察扶正消瘕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
作者:马敏;刘德山;梁尔顺;李晓东;成伟;隗希花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观察疏肝化痰祛瘀方联用紫杉醇对乳腺癌大鼠乳房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形成满意肿瘤结节的乳腺癌大鼠随机分为乳腺癌组、紫杉醇组、小剂量疏肝化痰祛瘀方联用紫杉醇组(小剂量联合组)和大剂量疏肝化痰祛瘀方联用紫杉醇组(大剂量联合组),将同期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给予紫杉醇组尾静脉注射紫杉醇(剂量25μg/g),小剂量联合组在紫杉醇组基础上给予10 ml/kg疏肝化痰祛瘀方汤剂灌胃,大剂量联合组在紫杉醇组基础上给予(20 ml/kg)疏肝化痰祛瘀方汤剂灌胃,对照组尾静脉及灌胃给予0.9%氯化钠溶液,所有组别连续给药4 w。检测体重、微循环灌注量、血液黏稠度和乳房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乳腺癌组的体重与微循环灌注量明显降低(P<0.05),血液黏稠度、VEGF和bFGF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乳腺癌组比较,紫杉醇组、小剂量和大剂量联合组的体重与微循环灌注量显著增高( P<0.05),血液黏稠度、VEGF和bFGF水平明显降低( P<0.05),与紫杉醇组比较,大剂量联合组的体重与微循环灌注量显著增高(P<0.05),血液黏稠度、VEGF和bFGF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疏肝化痰祛瘀方联用紫杉醇对乳腺癌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与改善乳房微循环、血流黏稠度和乳腺组织的VEGF和bFGF表达有关。
作者:王玉祥;杨洁;杨超;王少青;张辛;宋玉芝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低分子肝素( LMWH)对老年严重脓毒血症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促炎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老年严重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血必净+LMWH 组( A 组)和常规治疗组( B 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A 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 静脉滴注,2次/d,连续使用7 d,同时给予LMWH 0.3~0.6 ml皮下注射,1次/d,连续使用7 d。 B组则在相同的时间给予同等量的0.9% NaCl作为对照。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 d抽取两组静脉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DD)、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一氧化氮(NO)浓度水平。结果治疗后 A 组各凝血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B 组FIB、DD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A组APTT、FIB、DD凝血指标均较B组治疗后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A组 ICAM-1和 NO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B组VCAM-1和ICAM-1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治疗后 A 组 VCAM-1、ICAM-1和 NO均较 B组有所下降(P<0.05)。结论血必净联合LMWH能够明显改善老年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的凝血功能,稳定血管内皮细胞,减轻严重炎性反应。
作者:巢娟芬;陆洁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观察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AMPK)α磷酸化在HepG2细胞脂变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HepG2细胞予油酸和棕榈酸组成的0.3 mmol/L游离脂肪酸( FFA)诱导24 h后,建立脂肪变性HepG2细胞模型,并设置对照组比较。诱导成功后,采用油红 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蓄积状态;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细胞上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和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采用生物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运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 AMPKα和磷酸化 AMPKα(pAMPK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内橘红色脂滴大量形成,且细胞内 TG 和 MDA 含量明显升高(P<0.01),SOD 含量水平明显下降(P<0.01),pAMPKα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FFA诱导的脂肪变性HepG2细胞模型可以出现脂质代谢紊乱和氧化应激状态,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内pAMPKα蛋白的激活减少有关。
作者:孔怡琳;张玉佩;杨钦河;邓远军;陈妍凝;梁曙;梁菊玲 刊期: 2016年第22期
动态固定系统( Dynesys )是由法国学者Dubois及其同事在Graf韧带系统基础上改进而来,并于1994年首先应用于临床,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后路非融合系统之一〔1〕。 Dyne-sys组成组件包括钛合金椎弓根螺钉、聚碳酸酯聚氨酯( PCU)弹性套管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绳索。 Dynesys 通过绳索与套管组成的“推拉装置”长期与螺钉之间产生微动,使脊柱后部结构恢复到近似正常生理解剖位置,限制了脊柱的异常活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节段间活动能力。本文将有关国内外Dynesys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吴海挺;蒋国强;卢斌;罗科锋;岳兵;陆继业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钙化与腔隙性脑梗死( LI)患者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LI并行头部CT血管造影( CTA)的110例患者,依据钙化评分分为无钙化组、轻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分析颅内动脉钙化发生和分布情况以及钙化评分与 LI数量的关系。结果110例LI患者中,无钙化患者19例(17.27%)、轻度钙化64例(58.18%)、重度钙化27例(24.55%)。钙化发生部位:颈内动脉颅内段71例(64.55%)、椎动脉29例(26.36%)、基底动脉5例(4.55%)、大脑中动脉3例(2.73%)、大脑前动脉1例(0.91%)和大脑后动脉1例(0.91%)。三组LI患者糖尿病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重度钙化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轻度钙化组和无钙化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梗死、冠心病、房颤在不同程度钙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行MRI检查的57例LI患者中,LI少量组患者22例,LI多量组患者35例。 LI多量组钙化评分值高于少量组( P<0.05)。结论 LI患者颅内动脉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是颅内动脉钙化发病的影响因素,钙化程度与LI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陈娟;刘玥;赵丹丹;田第娇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在老年重症监护室( ICU)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老年 ICU脓毒症患者治疗和随访资料,并按照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服用组(56例)和未服用组(42例)。对比 ICU滞留时间、机械通气天数、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CRRT)时间,并统计治疗前、治疗7 d后C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IL)-6、肿瘤坏死因子( 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变化,并统计治疗28 d内存活率。结果服用组ICU滞留时间、机械通气天数、CRRT时间均明显少于未服用组(P<0.05);治疗前两组CRP、IL-6、TNF-α、SOD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7 d后两组SOD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其他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7 d后服用组CRP、IL-6、TNF-α、SOD与未服用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服用组28 d存活率为85.71%,远高于未服用组(66.67%,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老年ICU脓毒症患者中应用可显著缩短治疗时间、提高28 d存活率,与减轻炎症反应、提升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有关。
作者:陈后旺;贾冬冬;姚志军;王润娣;吴华初;张媛媛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将300例AECOPD老年住院患者完全随机单盲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A、治疗组B。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先测定基础肺功能,对照组予吸氧、哌拉西林舒巴坦钠注射液静滴+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滴(根据痰培养+药敏检查结果调整)、溴己新注射液静滴、氨茶碱片口服等治疗;治疗组A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B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三组均连续治疗11 d。分别在第6、11天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复查1 s用力呼气容积( FEV1.0)等。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双肺听诊干湿啰音等体征、肺功能等辅助检查结果多数均有好转。对照组第6天总有效率65%,第11天为81%;治疗组A第6天总有效率70%,第11天为84%;治疗组B第6天总有效率87%,第11天为95%。对照组与治疗组A之间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别,对照组与治疗组B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别;治疗组 A与治疗组B之间总有效率也具有统计学差别。三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0的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 A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B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A与治疗组B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内均未出现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AECOPD老年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不仅起效较快、肺功能改善较明显、疗效较显著,而且安全性亦高。
作者:杨相挺;方程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ACS行PCI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内皮素( 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水平水平分别为(53.16±4.29)ng/L、(93.41±8.2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28±5.22)ng/L、(112.52±9.76)%;一氧化氮(NO)、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分别为(68.36±5.35)μmol/L、(6.16±1.08)%,高于对照组的(59.41±4.68)μmol/L、(5.06±0.95)%(P<0.05);血清白介素(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别为(61.42±5.19)ng/L、(359.32±65.06)μg/L、(7.05±3.37)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5.83±6.82)ng/L、(467.25±86.09)μg/L、(11.54±3.65)mg/L(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有效改善 ACS患者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作者:张薇薇;董宏伟;张文泉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胰岛素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9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50例体检健康老年人作为健康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血糖控制情况及骨代谢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47例(97.92%)和对照组48例(100.00%)完成研究(χ2=0.981,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FPG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相比,两组治疗前骨密度(BMO)明显下降,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BSAP)和25(OH)D3下降,甲状旁腺素(PTH)上升(P<0.05)。6个月后观察组治疗后 BMD、血钙、血磷、BSAP和25(OH)D3高于对照组, PTH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可出现BMD减低和血钙下降,而胰岛素可以改善骨代谢。
作者:邵伟 刊期: 2016年第2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穿刺针吸活检技术(TBNA)在鉴别诊断纵隔气管周围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8例胸部 CT或增强检查显示肺部肿块或纵隔气管周围淋巴结出现病变为研究对象,均行TBNA和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 EBUS-TBNA),以病理诊断结果或临床诊断为标准,比较TBNA、EBUS-TBNA的诊断价值。结果68例患者中,病理及临床诊断恶性肿瘤50例,良性患者18例。 TBNA诊断阳性51例(75%),其中恶性肿瘤38例,良性病变13例。 EBUS-TBNA诊断阳性57例(83.82%),其中恶性肿瘤41例,良性病变16例;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TBNA诊断阳性39例(78%),EBUS-TBNA诊断阳性45例(90%)。 EBUS-TBNA诊断纵隔淋巴结病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TBNA;EBUS-TBNA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 TBNA。结论 TBNA能够明确肿瘤手术分期,在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定位的方法下,配合经纤维EBUS-TBNA,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刘碧翠;余新华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背椅训练( CSE项目)对轻型脑卒中患者运动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9例轻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实施CSE项目,对照组进行常规肢体牵拉训练。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运动效能、CSE大耐受时间及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24 w,干预组患者运动效能总分及部分条目、Barthel指数总分及日常功能级别分布、CSE大耐受时间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 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CSE项目可提高轻型脑卒中患者运动信念,进而提高运动依从性,改善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
作者:徐岚;苏翠红;倪健强;招少枫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 AKI)模型大鼠的肾保护机制。方法将无特定病原体( SPF)级雄性 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N)、造模组( IN)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 IG),各16只,IG组在夹闭肾蒂前10 min颈静脉注射200 mg/ml的还原型谷胱甘肽,IN组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SN组仅进行假手术。术后6 h和12 h分别检测三组血肌酐( SCR)和血尿素氮( BUN)、血清白细胞介素(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术后6 h和12 h分批处死大鼠后取肾脏组织,检测三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术后6 h IN组与IG组SCR和BUN水平均显著高于SN组(均P<0.05),术后12 h IG组SCR和BUN水平均显著低于IN组(均P<0.05)。术后6 h IN组与IG组IL-6水平均显著高于SN组,术后12 h IG组IL-6水平显著低于IN组(均P<0.05);术后6 h和12 h IN组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SN组(P>0.05),IG组TNF-α水平与S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 h和12 h SN组与IG组SOD活力均显著高于IN组(P<0.05),而SN组与IG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 h和12 h IN组MDA活力均显著高于SN组与IG组,而SN组与 IG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缺血再灌注AKI大鼠疗效确切,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和改善炎症状态,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侯静;蔺艳;欧三桃;曹灵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饮食因素关系极为密切,不健康饮食是2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健康维护通常都必须长期在社区和家里执行,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饮食管理水平对病情控制的作用就非常重要〔2〕。本研究旨在了解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自我管理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张丽芹;张丽华;陈霞;范建明;陈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环境应答基因JWA基因多态性对食管鳞癌易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JWA 基因rs7038功能性变异对食管鳞癌易感性的影响。结果三种不同遗传模型下JWA基因SNP位rs7038与食管鳞癌发生均无关联。未发现rs7038与吸烟饮酒间未存在交互作用。结论虽然未发现JWA基因rs7038功能性遗传变异与食管鳞癌的相关性,但是不排除该单核苷酸多肽性( SNP)位点可能与其他SNP位点或环境因素联合作用共同影响肿瘤发生的可能。
作者:施东辉;刘国锋;黄利荣;王林毛;宋曙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非离子型造影剂与离子型造影剂在肝脏肿瘤CT扫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行CT扫描的肝脏肿瘤患者90例,根据使用造影剂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离子型造影剂,实验组予以非离子型造影剂,扫描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扫描效果、不良反应情况以及造影后肾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的扫描效果更显著(P<0.05),不良反应降低(P<0.05),造影后2、7 d的肾功能影响较低(P<0.05)。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较离子型造影剂在肝脏肿瘤的扫描效果更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对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明华;柴晓明;罗竹人;吴小强;王小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远、近期疗效及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乳腺癌患者160例,依据化疗方法分为常规组和新疗组,每组8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85 mg/m2表柔比星),新疗组患者给予新辅助化疗(TEC方案),采用免疫组化检测Ki-67。随访3年,分析所有患者疗效、生存预后及化疗前、手术后Ki-67表达情况。结果新疗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手术后 Ki-67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1、2、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组;Ki-67阳性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远、近期疗效,降低患者体内Ki-67表达,且化疗后 Ki-67表达可能与患者生存预后有密切关联,对化疗结局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作者:杨丽萍;王烈亮;梁璟慧;吴毓东;孙正魁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建立Aβ25~35合并鹅膏蕈氨酸诱导老年痴呆( AD)中大鼠模型。方法120只大鼠平均分为观察组,实施Aβ25~35合并鹅膏蕈氨酸诱导AD,不实施Aβ25~35合并鹅膏蕈氨酸诱导AD为对照组,针对两组大鼠的记忆水平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定位航行试验中,潜伏期4 d及后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学习记忆能力中象限百分比、20%、40%区域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空间探索学习记忆中象限百分比、20%、40%区域、穿过原平台的次数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Aβ25~35合并鹅膏蕈氨酸诱导 AD模型,与传统的模拟AD模型可以更好地AD的发病特征,可以将其作为AD治疗中的新模型。
作者:张培华;程琳 刊期: 2016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