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梅;冯青青;刘剑波;邵润霞;齐景宪
目的:研究低频电穴位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失眠患者2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70例。 A组给予低频电穴位刺激治疗,B组给予抗失眠药物治疗,C组给予安慰剂治疗,比较各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浆中5-羟色胺(5-HT)及去甲肾上腺素( NE)水平。结果 A组、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1%和92.86%,显著高于C组的15.71%( P<0.05),A组、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A组、B组治疗后5-HT水平显著升高,NE水平显著降低(P<0.05);A组、B 组治疗后5-HT 水平显著高于C组,NE水平显著低于C组( P<0.05)。结论低频电穴位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眠与抗失眠药物效果相当,能升高5-HT 水平,降低 NE水平。
作者:杨雪捷;于海波;黄杏贤;罗晓舟;黄昭志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通过对10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检测及药敏试验,探讨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幽门螺杆菌培养阳性患者54例作为试验组,碳呼气实验及快速尿素酶实验均阳性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两种敏感抗生素加兰索拉唑和胶体果胶铋治疗,疗程10 d,停药1个月后通过13 C呼气实验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根除前后患者消化道症状评分及炎症程度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根除率分别是86.8%和61.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治疗后根除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及炎症程度较未根除患者改善明显。结论幽门螺杆菌检测及细菌培养对指导临床治疗有较大意义,个体化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并减轻炎症程度。
作者:崔岩;段金雨;苏健坤;曲智威;关晓辉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 NE)静脉持续泵入对维持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及限制术中输液量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ASA分级Ⅰ~Ⅲ级择期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手术过程中补足禁食禁水、生理需要量、累计损失量液体,晶体与胶体按2:1给予,晶体为0.9%氯化钠注射液,胶体为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维持平均动脉压( MAP)80~110 mmHg。实验组术中只补充生理需要量,液体以羟乙基淀粉为主,麻醉诱导即刻泵注 NE(患者公斤体重×0.03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50 ml)3 ml/h~10 ml/h,维持MAP 80~110 mmHg,必要时单次静脉注射NE 4μg,手术结束前停止NE泵注。记录入室后、麻醉诱导后5 min、手术开始后5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开始后1 h、手术结束时、回到ICU即刻、术后6 h、术后24 h的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NE的用量、术中输液量、术中尿量、术后输液量、术后尿量及术后24 h肾功能。记录心肺并发症发生的数量及程度。结果实验组术中输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两组患者的MAP、HR和SpO2与术前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尿量未见明显差异;术前、术后肾功能均没有明显改变;两组均未出现心肺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术中持续泵注小剂量NE能够明显减少术中输液量,可有效维持术中循环系统的稳定,对老年患者是一种较安全的管理方案。
作者:李志文;赵壮;潘树;麻海春;杨希革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重症脑梗死患者白细胞介素( IL)-18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76例重症脑梗死患者按照 IL-18水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继发院内感染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脑梗死再发率和30 d死亡率的差异。根据30 d后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继发院内感染、IL-18水平、APACHE-Ⅱ评分和脑梗死再发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APACHE-Ⅱ评分、继发院内感染率、脑梗死再发率和30 d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死亡组年龄、IL-18水平、脑梗死再发率、继发院内感染率及 APACHE-Ⅱ评分均高于生存组。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 IL-18水平升高是重症脑梗死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在重症脑梗死患者中检测IL-18水平对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颜玮茹;廖春梅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室震颤( NF)与急性期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TIMP)-1表达水平。方法1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VF患者纳入实验组;同期10例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VF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MMP-9与TIMP-1及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实验组第1天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73倍(1.03~2.96),第3天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54倍(1.09~2.92),第5天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61倍(1.07~3.09)(均P<0.05);实验组TIMP-1水平显著高于同时相点对照组TIMP-1水平( P均<0.05)。同时相点,实验组血清MMP-9与TIMP-1均呈明显正相关(均 P<0.05)。急性心肌梗死合并 VF与hs-CRP ( OR:1.742,95%CI:1.896~3.467)、收缩压(OR:2.835,95%CI:1.896~3.467)、空腹血糖(OR:1.801,95%CI:1.436~2.347)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VF与血清MMP-9、TIMP-1水平升高存在关联性,即高水平的MMP-9和TIMP-1预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VF的可能性更高。
作者:毛洪涛;黄亮;曹春水;占钻;李修江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干损伤后脑干组织中S100B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规律。方法56只SD大鼠中随机取7只作对照组,其余49只采用机械撞击法建立大鼠原发性脑干损伤模型,7只大鼠击打30 min内死亡,记为击打后30 min组;存活的42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7只,分别于击打后2、6、12、24、48、72 h断髓处死。采用Gless嗜银染色,SP免疫组化法观察并测定不同损伤时间大鼠脑干组织中 S100B 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S100B蛋白表达量从脑干损伤后30 min开始增加,随时间延伸逐渐升高,损伤后24 h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损伤后72 h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量从脑干损伤后30 min开始增加,损伤后48 h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但损伤后72 h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脑干损伤后S100B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具有明显规律性,在起病时间的推断和神经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丽勇;曹红十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和口服乙酰半胱氨酸( NAC)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78例COPD疾病且处于稳定期(肺功能Ⅱ级和Ⅲ级)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异丙托溴铵组、NAC组和联合用药组。2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总观察时间为12 w,12 w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肺功能及气道重塑相关蛋白转化生长因子( 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9含量的变化。结果用药后三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与用药前相比明显下降( P<0.05),与 NAC组、异丙托溴铵组比较,联合用药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肺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联合用药组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治疗后各组诱导痰中 TGF-β和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联合用药组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联合异丙托溴铵可以抑制稳定期 COPD患者的气道重塑,改善肺功能。
作者:路恩丽;于振香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将300例AECOPD老年住院患者完全随机单盲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A、治疗组B。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先测定基础肺功能,对照组予吸氧、哌拉西林舒巴坦钠注射液静滴+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滴(根据痰培养+药敏检查结果调整)、溴己新注射液静滴、氨茶碱片口服等治疗;治疗组A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B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三组均连续治疗11 d。分别在第6、11天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复查1 s用力呼气容积( FEV1.0)等。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双肺听诊干湿啰音等体征、肺功能等辅助检查结果多数均有好转。对照组第6天总有效率65%,第11天为81%;治疗组A第6天总有效率70%,第11天为84%;治疗组B第6天总有效率87%,第11天为95%。对照组与治疗组A之间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别,对照组与治疗组B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别;治疗组 A与治疗组B之间总有效率也具有统计学差别。三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0的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 A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B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A与治疗组B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内均未出现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AECOPD老年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不仅起效较快、肺功能改善较明显、疗效较显著,而且安全性亦高。
作者:杨相挺;方程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观察疏肝化痰祛瘀方联用紫杉醇对乳腺癌大鼠乳房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形成满意肿瘤结节的乳腺癌大鼠随机分为乳腺癌组、紫杉醇组、小剂量疏肝化痰祛瘀方联用紫杉醇组(小剂量联合组)和大剂量疏肝化痰祛瘀方联用紫杉醇组(大剂量联合组),将同期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给予紫杉醇组尾静脉注射紫杉醇(剂量25μg/g),小剂量联合组在紫杉醇组基础上给予10 ml/kg疏肝化痰祛瘀方汤剂灌胃,大剂量联合组在紫杉醇组基础上给予(20 ml/kg)疏肝化痰祛瘀方汤剂灌胃,对照组尾静脉及灌胃给予0.9%氯化钠溶液,所有组别连续给药4 w。检测体重、微循环灌注量、血液黏稠度和乳房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乳腺癌组的体重与微循环灌注量明显降低(P<0.05),血液黏稠度、VEGF和bFGF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乳腺癌组比较,紫杉醇组、小剂量和大剂量联合组的体重与微循环灌注量显著增高( P<0.05),血液黏稠度、VEGF和bFGF水平明显降低( P<0.05),与紫杉醇组比较,大剂量联合组的体重与微循环灌注量显著增高(P<0.05),血液黏稠度、VEGF和bFGF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疏肝化痰祛瘀方联用紫杉醇对乳腺癌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与改善乳房微循环、血流黏稠度和乳腺组织的VEGF和bFGF表达有关。
作者:王玉祥;杨洁;杨超;王少青;张辛;宋玉芝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远、近期疗效及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乳腺癌患者160例,依据化疗方法分为常规组和新疗组,每组8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85 mg/m2表柔比星),新疗组患者给予新辅助化疗(TEC方案),采用免疫组化检测Ki-67。随访3年,分析所有患者疗效、生存预后及化疗前、手术后Ki-67表达情况。结果新疗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手术后 Ki-67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1、2、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组;Ki-67阳性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远、近期疗效,降低患者体内Ki-67表达,且化疗后 Ki-67表达可能与患者生存预后有密切关联,对化疗结局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作者:杨丽萍;王烈亮;梁璟慧;吴毓东;孙正魁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了解南昌市部分城市社区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 AD)的发病率。方法对南昌市洪都街道所辖的10个社区9733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AD筛查随访,采用与国际接轨的两阶段调查法确定病例,并利用 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社区老年人 AD 发病率为13.13/1000人年,其中女性发病率为15.25/1000人年,男性为10.94/1000人年,女性高于男性(χ2=10.19,P<0.05);AD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χ2趋势=15.13,P<0.01)。结论南昌市社区老年人AD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预防干预措施。
作者:杨晨辉;陈静华;吴明洋;潘友根;王乃博;吴磊;黄国梅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非离子型造影剂与离子型造影剂在肝脏肿瘤CT扫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行CT扫描的肝脏肿瘤患者90例,根据使用造影剂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予离子型造影剂,实验组予以非离子型造影剂,扫描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扫描效果、不良反应情况以及造影后肾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的扫描效果更显著(P<0.05),不良反应降低(P<0.05),造影后2、7 d的肾功能影响较低(P<0.05)。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较离子型造影剂在肝脏肿瘤的扫描效果更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对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明华;柴晓明;罗竹人;吴小强;王小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鸡Ⅱ型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 CIA )小鼠淋巴细胞 Th17及其转录激活因子 STAT3和细胞因子信号蛋白抑制分子SOCS3的动态变化。方法取168只DBA1/J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用制备的Ⅱ型胶原乳剂免疫模型组小鼠,在初次免疫后第7、14、21天及加强免疫后第7、14、35天在无菌条件下取腹股沟淋巴结,应用流式细胞术和 Western 印迹技术检测各组 Th17细胞及 STAT3、SOCS3的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Th17细胞在加强免疫14 d时比正常组明显升高( P<0.05)。模型组STAT3的表达量在初次免疫14 d 时比正常组显著升高( P<0.05);加强免疫14、21 d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SOCS3的表达量在初次免疫14 d时开始上升并持续到加强免疫14 d,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Th17细胞参与了RA的炎症进展,其主要在CIA小鼠病程进展中期起作用,Th17细胞在CIA小鼠病程中的变化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3和细胞因子信号蛋白抑制分子SOCS3有关。
作者:王弥;封桂英;宋鸿儒;邢恩鸿;郭亚春;安高;赵晓菲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调节性T细胞(Treg)与辅助性T 细胞17(Th17)水平失衡对相关炎症因子及血管钙化因子的影响。方法105例尿毒症患者为受试对象,其中35例尿毒症合并心血管病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观察1组,33例尿毒症行血液透析无心血管病的患者为观察2组,37例尿毒症无心血管病未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为对照1组,另选取同期的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2组。以流式细胞技术对单个核细胞中Treg、Th17细胞水平进行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单个核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 IL)-10、IL-6、IL-17等炎症因子及血管钙化因子中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进行监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叉头蛋白p3(Foxp3)、维甲酸相关孤独受体γt信使RNA(ROR-γt mRNA)的表达。结果观察1组与对照2组相比,存在Treg/Th17细胞比例失衡、BMP-2异常分泌,主要表现为IL-6、IL-17水平和 Foxp3、ROR-γt相对表达量升高,而IL-10水平、Foxp3/ROR-γt相对表达量降低( P<0.01);同时,这一失衡在观察1组、观察2组及对照组1组中均存在( P<0.01)。结论 Treg/Th17细胞比例失衡将引起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因子水平异常,导致血管钙化加剧。
作者:王莉华;侯晶晶;高永宁;王丽丽;申磊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检测脓毒血症患者血清中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和白细胞介素( IL)-6、IL-18的表达,关注其临床意义。方法57例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标本作为观察组,21例经体检证实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 NT-proBNP、IL-6和IL-18的表达。结果两组中NT-proBNP、IL-6和IL-18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NT-proBNP、IL-6和 IL-18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NT-proBNP、IL-6和IL-18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脓毒血症患者血清中NT-proBNP、IL-6和IL-18高表达,在病变形成和进展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李琳业;侯明;吴海涛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不同全身麻醉方式对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n=30),S组为七氟烷吸入麻醉组,P组为异丙酚全静脉麻醉组,SP组为七氟烷与异丙酚静吸复合组,另随机选择30例同期住院非手术患者为对照组,于术前24 h及术后1、12、24、48、72 h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 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并在各个时间点分别测定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手术结束时记录患者恢复呼吸、苏醒及拔管的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组、P组、SP组术后1、12、24 h MMSE评分降低(P<0.05),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升高(P<0.05);三组手术患者术后1、12、24 h MMSE评分与术前24 h相比降低(P<0.05),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升高(P<0.05);三组间认知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48、72 h MMSE评分与术前24 h相比无差异(P>0.05);三组手术患者恢复呼吸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12 h三组患者较术前24 h S100β蛋白水平升高( P<0.05),术后12、24、72 h与术后1 h相比,三组患者S100β水平均下降(P<0.05),但S组S100β水平高于SP组和P组(P<0.05),而SP组高于P组(P<0.05),并且S组术后48 h恢复术前水平比SP组、P组术后24 h恢复术前水平所用时间长( P<0.05)。结论三种全麻方式均能引起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S100β水平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且七氟烷比异丙酚对认知功能影响更大、作用时间更长。
作者:王磊;李林东;崔雅楠;周玉娟;张芸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多呼吸时相CT模拟定位法在高龄食道癌患者适形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不同呼吸时相 CT模拟定位扫描图像,对57例70岁以上食道癌患者全程单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其中Ⅱa期17例、Ⅱb期21例、Ⅲb期19例。平静吸气末和平静呼气末CT图像上分别勾画大体肿瘤体积( GTV),两者融合形成的GTV近似为肿瘤在平静呼吸全程运动的范围,CTV-PTV过程不必再外扩呼吸动度。与经典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比较,评价近远期疗效、预后相关因素和不良反应。结果与传统的CTV外扩至PTV方法比较,不同呼吸时相 CT模拟定位法 PTV平均缩小16.2%(中位值15.8%)。所有患者有效率( OR+PR)为:94.73%,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2%、44.9%、28.1%;KPS评分和 N分期为独立预后因素,年龄并不独立影响预后。结论多呼吸时相CT模拟定位法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显著降低PTV、改善生存质量,高龄食道癌患者放疗耐受良好。
作者:王伟锋;王国平;林志仁;羊华高;程钢;梁颖;袁峰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90例,应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进行诊断并分为单纯脑卒中组和脑卒中抑郁组,然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价抑郁情况分为轻、中、重度抑郁组,应用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缺损量表( S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1、2、3 w后各组患者HAMD和SSS评分,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HAMD 与S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90例脑卒中患者中抑郁78例,其中轻度抑郁19例,中度抑郁33例,重度抑郁26例;治疗1、2、3 w后轻、中、重度抑郁组HAMD 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 P<0.05);治疗1、2、3 w 后单纯脑卒中组、轻度抑郁组患者 SSS 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中、重度抑郁组患者显著降低(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患者HAMD评分与SSS评分呈正相关(r=0.834,0.875;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抑郁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对中、重度抑郁患者。
作者:吕品;胡茂荣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通过探讨高尿酸( UA)血症及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IMT)。方法选择年龄>40岁的高UA血症患者80例(男55例,女25例),其中单纯高UA血症患者50例为UA-1组,高UA血症合并高血压病患者30例为UA-2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无高血压、血UA正常)30例为正常对照组(CON组),其中男21例,女9例。观察各组间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情况;采用尿酸酶-过氧化酶法测定血UA;应用HP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CIMT。结果与CON组相比UA 1组及UA-2组患者的CIMT增厚(P<0.05,P<0.01);UA-2组CIMT明显高于UA-1组(P<0.01);偏相关分析表明,在校正了年龄、性别、SBP、DBP后,高 UA血症患者 UA水平与 CI-MT呈正相关;在逐步回归分析中,或以UA为因变量,BMI、CIMT进入方程,或以CIMT为因变量,年龄、SBP、UA进入方程,均表明 UA与 CIMT 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当高UA血症伴高血压存在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可进一步加重。
作者:李慧;申黎艳;万胜平;丁钧 刊期: 2016年第22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钙化与腔隙性脑梗死( LI)患者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LI并行头部CT血管造影( CTA)的110例患者,依据钙化评分分为无钙化组、轻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分析颅内动脉钙化发生和分布情况以及钙化评分与 LI数量的关系。结果110例LI患者中,无钙化患者19例(17.27%)、轻度钙化64例(58.18%)、重度钙化27例(24.55%)。钙化发生部位:颈内动脉颅内段71例(64.55%)、椎动脉29例(26.36%)、基底动脉5例(4.55%)、大脑中动脉3例(2.73%)、大脑前动脉1例(0.91%)和大脑后动脉1例(0.91%)。三组LI患者糖尿病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重度钙化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轻度钙化组和无钙化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梗死、冠心病、房颤在不同程度钙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行MRI检查的57例LI患者中,LI少量组患者22例,LI多量组患者35例。 LI多量组钙化评分值高于少量组( P<0.05)。结论 LI患者颅内动脉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是颅内动脉钙化发病的影响因素,钙化程度与LI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陈娟;刘玥;赵丹丹;田第娇 刊期: 2016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