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消化道症状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及药敏试验指导个体化治疗

崔岩;段金雨;苏健坤;曲智威;关晓辉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 药敏试验, 个体化治疗
摘要:目的:通过对10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检测及药敏试验,探讨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幽门螺杆菌培养阳性患者54例作为试验组,碳呼气实验及快速尿素酶实验均阳性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两种敏感抗生素加兰索拉唑和胶体果胶铋治疗,疗程10 d,停药1个月后通过13 C呼气实验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根除前后患者消化道症状评分及炎症程度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根除率分别是86.8%和61.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治疗后根除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及炎症程度较未根除患者改善明显。结论幽门螺杆菌检测及细菌培养对指导临床治疗有较大意义,个体化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并减轻炎症程度。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对老年患者硬膜外麻醉效果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对老年患者硬膜外麻醉效果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老年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包于 L3、L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针内针法行鞘内注射,D 组注射右美托咪定12μg,C组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然后头向硬膜外腔置管3.5 ml,平卧后先注入2%利多卡因3 ml,5 min后无全脊麻症状后再注入0.75%罗哌卡因12 ml,记录麻醉前(T0)、注入罗哌卡因后5 min(T1)、10 min(T2)、20 min(T3)、30 min(T4)、60 min(T5)的平均血压(MBP)、心率(HR)、血氧脉搏饱和度( SpO2)、脑电双频指数( BIS);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高阻滞平面、达到高阻滞平面所需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1 d(D0)、术后1 d(D1)、3 d(D2)、7 d(D3)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与C组相比,D组硬膜外麻醉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感觉及运动持续时间延长;D组达到高阻滞平面高且所需时间短(P<0.05)。与 T0及C 组相比,D组HR、BIS在 T1~T5各时间点均降低(P<0.05)。与D0时及D组比较,C组在D1,D2时MMSE评分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鞘内注射能缩短硬膜外麻醉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及运动持续时间,并能改善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

    作者:姜景卫;鲁华荣;毛桂琴;何利方;毛晨俊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mRS评分与NIHSS评分的影响

    目的:探讨mRS评分和NIHSS评分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 ACI)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93例拟行溶栓治疗的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8)。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 rt-PA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 mRS 评分、NIHSS 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86.67%)(P<0.05)。治疗前两组mR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比较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8 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 NIHS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研究组治疗后24 h、7 d、14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均有显著性(χ2=8.437,P<0.05)。结论按照溶栓指南进行规范化操作和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发病4.5 h内给ACI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mRS评分和NIHSS评分。

    作者:周进;王霞;王静娥;高卓;李莉;徐冰;蒋颖;王素艳;罗雪丹;赵丹阳;王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芍药苷对大鼠皮质酮损伤的海马神经元TrkB/BDNF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芍药苷对皮质酮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 SD大鼠海马神经元,采用皮质酮诱导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建立皮质酮损伤模型。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芍药苷进行预处理。采用 WST-1法检测芍药苷对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应用 PCR 与Western印迹检测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与酪氨酸激酶受体B( TrkB)的表达。结果与皮质酮组相比,中高剂量芍药苷可明显增加海马神经元活力( P<0.05),可明显增加海马神经元TrkB与BDNF的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 P<0.05)。结论芍药苷对皮质酮诱导的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具有抗抑郁作用。

    作者:董海影;张春;弓箭;张晓杰;李春旭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难治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难治性高血压( R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常伴有严重的靶器官损伤。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是RH的危险因素。但OSAHS引起RH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推测可能与高醛固酮血症、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氧化应激、肥胖、胰岛素抵抗等有关。本文就OSAHS与RH的相关性、病理生理机制及持续正压通气( CPAP )治疗对血压的影响做一综述。

    作者:黎娇;况九龙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脓毒血症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白细胞介素-6、-18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脓毒血症患者血清中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和白细胞介素( IL)-6、IL-18的表达,关注其临床意义。方法57例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标本作为观察组,21例经体检证实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成人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 NT-proBNP、IL-6和IL-18的表达。结果两组中NT-proBNP、IL-6和IL-18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NT-proBNP、IL-6和 IL-18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中NT-proBNP、IL-6和IL-18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脓毒血症患者血清中NT-proBNP、IL-6和IL-18高表达,在病变形成和进展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李琳业;侯明;吴海涛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血必净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老年严重脓毒血症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促炎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低分子肝素( LMWH)对老年严重脓毒血症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促炎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老年严重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血必净+LMWH 组( A 组)和常规治疗组( B 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A 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 静脉滴注,2次/d,连续使用7 d,同时给予LMWH 0.3~0.6 ml皮下注射,1次/d,连续使用7 d。 B组则在相同的时间给予同等量的0.9% NaCl作为对照。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 d抽取两组静脉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D二聚体(DD)、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一氧化氮(NO)浓度水平。结果治疗后 A 组各凝血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B 组FIB、DD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A组APTT、FIB、DD凝血指标均较B组治疗后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A组 ICAM-1和 NO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B组VCAM-1和ICAM-1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治疗后 A 组 VCAM-1、ICAM-1和 NO均较 B组有所下降(P<0.05)。结论血必净联合LMWH能够明显改善老年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的凝血功能,稳定血管内皮细胞,减轻严重炎性反应。

    作者:巢娟芬;陆洁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不同全身麻醉方式对腹腔镜手术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全身麻醉方式对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n=30),S组为七氟烷吸入麻醉组,P组为异丙酚全静脉麻醉组,SP组为七氟烷与异丙酚静吸复合组,另随机选择30例同期住院非手术患者为对照组,于术前24 h及术后1、12、24、48、72 h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 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并在各个时间点分别测定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手术结束时记录患者恢复呼吸、苏醒及拔管的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组、P组、SP组术后1、12、24 h MMSE评分降低(P<0.05),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升高(P<0.05);三组手术患者术后1、12、24 h MMSE评分与术前24 h相比降低(P<0.05),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升高(P<0.05);三组间认知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48、72 h MMSE评分与术前24 h相比无差异(P>0.05);三组手术患者恢复呼吸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12 h三组患者较术前24 h S100β蛋白水平升高( P<0.05),术后12、24、72 h与术后1 h相比,三组患者S100β水平均下降(P<0.05),但S组S100β水平高于SP组和P组(P<0.05),而SP组高于P组(P<0.05),并且S组术后48 h恢复术前水平比SP组、P组术后24 h恢复术前水平所用时间长( P<0.05)。结论三种全麻方式均能引起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消化道肿瘤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S100β水平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且七氟烷比异丙酚对认知功能影响更大、作用时间更长。

    作者:王磊;李林东;崔雅楠;周玉娟;张芸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上消化道症状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及药敏试验指导个体化治疗

    目的:通过对10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检测及药敏试验,探讨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幽门螺杆菌培养阳性患者54例作为试验组,碳呼气实验及快速尿素酶实验均阳性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两种敏感抗生素加兰索拉唑和胶体果胶铋治疗,疗程10 d,停药1个月后通过13 C呼气实验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根除前后患者消化道症状评分及炎症程度变化。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根除率分别是86.8%和61.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治疗后根除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及炎症程度较未根除患者改善明显。结论幽门螺杆菌检测及细菌培养对指导临床治疗有较大意义,个体化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并减轻炎症程度。

    作者:崔岩;段金雨;苏健坤;曲智威;关晓辉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预后的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脑梗死患者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在4.5 h内经过rtPA静脉溶栓的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例临床资料。根据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 mRS)评分作为疗效指标,比较预后良好( mRS<4分)与预后不良( mRS≥4分)患者之间的差异,对可能影响老年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若干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二分类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8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50例,预后不良38例,单因素分析得到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等4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得到年龄(OR=0.861,95%CI 0.755~0.981,P=0.024)、溶栓时间窗(OR=0.991,95%CI 0.983~0.999,P=0.026)为影响老年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与溶栓时间窗、年龄有关。患者年龄过大,或者溶栓时间窗过长,需要临床医生更加谨慎地对待和评估。

    作者:何萍;石国锋;毛旭强;张剑平;王辉;倪健强;董万利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性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社会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服务形式〔1〕。作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养老方式,国家规划将有90%的老年人在家养老,安度晚年。通过十余年的建设,一些地区已经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在建设中涌现了许多创新性的做法。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性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大限度地利用和整合养老资源,切实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

    作者:马彦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甲基化及蛋白表达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GPX3蛋白表达在胃癌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MSP)方法检测胃癌组和胃炎组血标本中的GPX3甲基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的GPX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①胃癌组GPX3甲基化程度显著高于胃炎组( P<0.01);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组 GPX3甲基化程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0.05);胃癌组GPX3甲基化程度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情况、TNM 分期无关( P>0.05);②胃癌组GPX3蛋白表达较癌旁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组GPX3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胃癌组GPX3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情况、TNM分期无关( P>0.05);③胃炎组GPX3蛋白表达与癌旁正常组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GPX3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通过下调GPX3蛋白表达,参与胃癌发生和促进淋巴结转移,有潜力成为诊断胃癌、判断预后的预警分子指标和临床治疗中的基因调控靶点。

    作者:范红云;李超;褚茜茜;段志英;韩双双;于卫芳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 Meta分析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 SAA)浓度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关系。方法采用RevMan5.0软件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了随机效应模型 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Meta 分析显示:稳定期 COPD(SCOPD)组 SAA 高于健康对照组〔SMD=0.94,95%CI(0.36,1.26)〕;急性加重期COPD(AECOPD)组SAA高于SCOPD组〔SMD=5.40,95%CI(3.41,7.40)〕。结论 SAA可作为用于 COPD疾病进展及药物干预治疗后疗效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刘冬;蒋雪龙;许西琳;黄卉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藜蒿黄酮对SMMC7721生长抑制作用及其与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藜蒿黄酮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抑制作用,并观察其与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的关系。方法实验分组:阴性对照组、槲皮素组、藜蒿黄酮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各组 HIF-1α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藜蒿黄酮能明显抑制 SMMC7721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呈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IC50为345μg/ml;RT-PCR结果显示藜蒿黄酮组HIF-α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藜蒿黄酮能抑制SMMC7721细胞的生长、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HIF-1α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王丽丽;谢荣辉;邬亚华;张义平;曹俊;殷嫦嫦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模型大鼠的肾保护机制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缺血再灌注急性肾损伤( AKI)模型大鼠的肾保护机制。方法将无特定病原体( SPF)级雄性 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N)、造模组( IN)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 IG),各16只,IG组在夹闭肾蒂前10 min颈静脉注射200 mg/ml的还原型谷胱甘肽,IN组给予同剂量的生理盐水,SN组仅进行假手术。术后6 h和12 h分别检测三组血肌酐( SCR)和血尿素氮( BUN)、血清白细胞介素(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术后6 h和12 h分批处死大鼠后取肾脏组织,检测三组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术后6 h IN组与IG组SCR和BUN水平均显著高于SN组(均P<0.05),术后12 h IG组SCR和BUN水平均显著低于IN组(均P<0.05)。术后6 h IN组与IG组IL-6水平均显著高于SN组,术后12 h IG组IL-6水平显著低于IN组(均P<0.05);术后6 h和12 h IN组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SN组(P>0.05),IG组TNF-α水平与S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 h和12 h SN组与IG组SOD活力均显著高于IN组(P<0.05),而SN组与IG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 h和12 h IN组MDA活力均显著高于SN组与IG组,而SN组与 IG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缺血再灌注AKI大鼠疗效确切,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和改善炎症状态,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侯静;蔺艳;欧三桃;曹灵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持续泵入联合限制性输液策略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 NE)静脉持续泵入对维持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及限制术中输液量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ASA分级Ⅰ~Ⅲ级择期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手术过程中补足禁食禁水、生理需要量、累计损失量液体,晶体与胶体按2:1给予,晶体为0.9%氯化钠注射液,胶体为羟乙基淀粉注射液,必要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维持平均动脉压( MAP)80~110 mmHg。实验组术中只补充生理需要量,液体以羟乙基淀粉为主,麻醉诱导即刻泵注 NE(患者公斤体重×0.03 mg,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50 ml)3 ml/h~10 ml/h,维持MAP 80~110 mmHg,必要时单次静脉注射NE 4μg,手术结束前停止NE泵注。记录入室后、麻醉诱导后5 min、手术开始后5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开始后1 h、手术结束时、回到ICU即刻、术后6 h、术后24 h的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NE的用量、术中输液量、术中尿量、术后输液量、术后尿量及术后24 h肾功能。记录心肺并发症发生的数量及程度。结果实验组术中输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两组患者的MAP、HR和SpO2与术前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尿量未见明显差异;术前、术后肾功能均没有明显改变;两组均未出现心肺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术中持续泵注小剂量NE能够明显减少术中输液量,可有效维持术中循环系统的稳定,对老年患者是一种较安全的管理方案。

    作者:李志文;赵壮;潘树;麻海春;杨希革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白芷总挥发油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影响

    目的:探讨白芷总挥发油(EOAD)对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5 mg/kg)、EOAD低剂量组(70 mg/kg)和高剂量组(140 mg/kg)。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大鼠足趾皮内注射CFA诱导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于造模第15天起连续给药7 d,观察EOAD对大鼠体重、足肿胀及脏器指数的影响;检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前列腺素( PG) E2、一氧化氮( 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力。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足肿胀明显,关节炎评分增加,胸腺和脾指数明显增加,血清中NO、PGE2和TNF-α含量及NOS活力均明显升高( 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EOAD治疗可显著减轻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右后足的足肿胀(P<0.05),降低关节炎评分,并使大鼠体重及脏器指数增加,同时明显降低血清中NOS活力和NO、TNF-α、PGE2的含量(P<0.01)。结论 EOAD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PGE2水平及NOS活力有关。

    作者:孙守坤;丛立新;郭环宇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远、近期疗效及Ki-67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远、近期疗效及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乳腺癌患者160例,依据化疗方法分为常规组和新疗组,每组8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85 mg/m2表柔比星),新疗组患者给予新辅助化疗(TEC方案),采用免疫组化检测Ki-67。随访3年,分析所有患者疗效、生存预后及化疗前、手术后Ki-67表达情况。结果新疗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手术后 Ki-67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1、2、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组;Ki-67阳性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远、近期疗效,降低患者体内Ki-67表达,且化疗后 Ki-67表达可能与患者生存预后有密切关联,对化疗结局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作者:杨丽萍;王烈亮;梁璟慧;吴毓东;孙正魁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颅内动脉钙化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钙化与腔隙性脑梗死( LI)患者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LI并行头部CT血管造影( CTA)的110例患者,依据钙化评分分为无钙化组、轻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分析颅内动脉钙化发生和分布情况以及钙化评分与 LI数量的关系。结果110例LI患者中,无钙化患者19例(17.27%)、轻度钙化64例(58.18%)、重度钙化27例(24.55%)。钙化发生部位:颈内动脉颅内段71例(64.55%)、椎动脉29例(26.36%)、基底动脉5例(4.55%)、大脑中动脉3例(2.73%)、大脑前动脉1例(0.91%)和大脑后动脉1例(0.91%)。三组LI患者糖尿病患病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重度钙化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轻度钙化组和无钙化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梗死、冠心病、房颤在不同程度钙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行MRI检查的57例LI患者中,LI少量组患者22例,LI多量组患者35例。 LI多量组钙化评分值高于少量组( P<0.05)。结论 LI患者颅内动脉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是颅内动脉钙化发病的影响因素,钙化程度与LI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陈娟;刘玥;赵丹丹;田第娇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CYP2 C19基因多态性对老年精神科患者血药浓度的影响

    目的:评估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老年精神科患者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查老年精神科患者70例,检测 CYP2C19基因型,同时监测患者口服的主要精神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口服相同剂量精神类药物时,比较不同CYP2C19基因型患者的血药浓度差异。结果在口服0.5 g/d丙戊酸钠(德巴金)或20 mg/d的艾司西酞普兰患者中,不同CYP2C19基因型患者的丙戊酸及西酞普兰血药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中国南方老年精神科患者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精神类药物代谢未见明显影响。

    作者:陈建平;林裕龙 刊期: 2016年第22期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的抑炎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老年 UA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5、10、20 mg组,每组50例,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5、10、20 mg,1次/d,睡前口服,3组均治疗8 w。分别于治疗前、4、8 w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及血脂水平。结果3组治疗后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hs-CR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20 mg 组治疗后 TC、TG、LDL-C、hs-CRP 较5、10 mg 组显著下降(P<0.05)。3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3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可以更有效降低 hs-CRP及血脂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孙小强;何峰 刊期: 2016年第22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