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张瑾;王少亭;杨宏;胡晓舟;张燕;安旭斌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 FGF23, 颈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目的:研究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该院肾病风湿科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住院治疗的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80例,分为透析组(45例)和非透析组(35例),同时选择在该院体检正常、具有可比性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查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比较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及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基本指标,分析FGF2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血红蛋白(HBG)、白蛋白(ALB)、甲状旁腺激素、C反应蛋白(CRP)以及FGF23在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检查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42例(52.5%),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有38例(47.5%),其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平均年龄、收缩压、吸烟史比例、糖尿病比例、CRP水平、FGF23水平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 P<0.05),其他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FGF23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间有正相关趋势( r=0.679, P=0.000)。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年龄、收缩压、糖尿病以及 FGF23是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血清FGF23水平与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合并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把血清FGF23水平变化作为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不同途径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应用替罗非班对老年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心内科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9例老年STEMI患者分为冠脉组(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PCI)(n=50)和静脉组(静脉内应用替罗非班+PCI)(n=49)。两组在急诊确诊后均给予替罗非班静脉应用。行急诊PCI时,治疗组在前向血流恢复后给予冠脉内注射负荷量替罗非班并行PCI术,静脉组直接行PCI术。比较患者手术后梗死相关血管( IRA)的即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分级( TIMI)、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术后2 h ST段回落百分比、左心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MACE)的差异。结果两组PCI术前TIMI血流分级分布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PCI术后,冠脉组TIMI血流分级3级高于静脉组,TIMI血流分级分布显著优于静脉组(P<0.05)。两组PCI前后的TMPG级分布差异均不显著(P>0.05),冠脉组术后2 h ST段完全回落率(CR)高于静脉组,ST段回落分布显著优于静脉组(P<0.05);PCI术前两组的CTFC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PCI术后冠脉组比静脉组下降显著(P<0.05)。 PCI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血小板(PLT)减少情况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PCI术后冠脉组的LVEF值显著优于静脉组(P<0.05)。结论老年性STEMI患者急诊PCI冠脉应用替罗非班对于改善心肌微循环、心功能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作者:马震;阳海红;张雷雨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马齿苋水提取物对咳嗽小鼠模型的镇咳祛痰作用

    目的:观察马齿苋水提取物( WEPO)的镇咳祛痰作用。方法采用超声雾化氨水引咳法诱发小鼠咳嗽,将咳嗽次数合格的小鼠随机分为WEPO 小、中、大(1.25、2.5、5.0)g/kg剂量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咳必清阳性对照组。以引咳潜伏期及咳嗽次数/2 min为指标,评价WEPO的镇咳作用。采用小鼠气管酚红分泌量法,以气管分泌液中酚红分泌量为指标,观察WEPO祛痰作用。结果 WEPO 大、中、小剂量组引咳潜伏期分别为(38.54±5.63)s、(30.97±4.78)s、(19.58±4.32)s,均明显长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5.43±3.49)s,P<0.05或 P<0.01〕;咳嗽次数分别为(10.40±2.07)、(12.88±3.37)次/2 min,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0.32±6.48)次/2 min,P<0.01〕。 WEPO 大、中剂量组气管酚红分泌量为(1.45±0.41)μg/ml、(1.15±0.34)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79±0.28)ug/ml,P<0.01〕,小剂量组为(0.96±0.31)μg/ml,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无(P>0.05)。结论 WEPO具有明显镇咳祛痰作用。

    作者:王国玉;王浩宇;孙嘉楠;佟继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瑞舒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细胞凋亡及对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融合素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 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心肌梗死组(MI),瑞舒伐他汀1组(Statin 1)和瑞舒伐他汀2组(Statin 2),每组12只。 Statin 1组术前7 d开始每日给予瑞舒伐他汀5 mg/kg灌胃,Statin 2组药物剂量为每日20 mg/kg,MI组以蒸馏水灌胃,随后制备心肌梗死模型。术后24 h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 p-Akt)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线粒体融合素2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MI组及Statin 1组、2组心肌细胞凋亡显著增加,p-Akt表达显著下降,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 MI组相比,Statin 1组、2组心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而p-Akt表达显著增高(P<0.05),且Statin 2组较1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抑制大鼠心肌梗死后的细胞凋亡,其作用可能与抑制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有关。

    作者:周炜;陈玲;周逸;陈曼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致冠脉急性血栓形成1例

    患者,男,64岁,因间断胸骨后疼痛5年,加重3 d入院。该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间断出现胸骨后疼痛,呈烧灼感,持续约3~5 min,休息后缓解,未行任何治疗。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3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性质同前,伴乏力、恶心,疼痛程度逐渐加重,持续时间较之前长。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饮酒史,吸烟史30余年,约20支/d,未戒。常规心电图检查:V1~V4导联T波低平。心脏彩超未见异常。根据症状、心电图、辅助检查初步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Ⅰ级。于2014年5月16日行冠脉造影检查,穿刺右侧桡动脉,置入6 F动脉鞘,给肝素3000单位。

    作者:石磊;赵学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社区老年体检慢性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人群体检慢性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该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老年人(≥60岁)500例,按照发病情况分为患病组和未患病组,分析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慢性病发病种类、发病率及影响慢性病的发病因素。结果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影响老年人慢性病的影响因素中,婚姻、离退休、负性事件导致的心理因素及年龄、性别、饮酒、吸烟是老年慢性病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145,22.144,3.369,6.069,4.023,2.047,均 P<0.05)。结论通过对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能更好地促进老年人的健康,为推动老年公共卫生事业提供科学指导。

    作者:宋瑛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人口老龄化社区护理教学改革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护理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不断拓展。社区护理作为我国老年人口健康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方便老年人的日常卫生保健、心理咨询并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1〕。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社区护理人才,使其可承担社区个人、家庭、群体,提供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康复指导、营养指导、人群健康管理等多元化角色于一身已成为社区护理教学改革的重点。

    作者:张慧欣;郑源强;韩新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及血浆二胺氧化酶的影响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及血浆二胺氧化酶的影响。方法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患者8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应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评分)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和乳果糖排泄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5、10 d,观察组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和乳果糖排泄率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保护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作者:郭晓明;刘文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心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患者围术期实施心理干预对术后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120例AACG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比较术后两组第1、4、7天的24 h眼压波动差值和术后3个月随访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4天的24 h眼压波动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24 h眼压波动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ACG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围术期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术后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禹永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莫西沙星与抗结核药物联用综合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与抗结核药物联用综合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科收治的118例老年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莫西沙星与抗结核药物联用治疗组(观察组)以及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脑脊液检查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定,随访1年,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评定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氯化物、葡萄糖、蛋白质、白细胞数以及压力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氯化物、葡萄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蛋白质、白细胞数以及压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A 总分以及精神性因子、躯体性因子的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均无失访现象,两组比较,随访6、12个月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指标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莫西沙星与抗结核药物可有效治疗老年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其机制可能与可改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指标有关,同时,还可有效改善老年难治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春晓;张崇;曹建玺;来中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有氧运动对焦虑大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及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焦虑大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基础对照组、有氧运动组;将基础对照组与有氧运动组大鼠建立焦虑模型;正常对照组和基础对照组常规饲养,有氧运动组大鼠每周一、三、五进行持续1h的动物跑台跑步训练,实验周期为6w。结果有氧运动组大鼠与基础对照组相比,有氧运动组ACTH、T4、反T3(rT3)含量下降(P<0.01),T3含量明显降低(P<0.01);有氧运动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CTH、T4、rT3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3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基础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TH、T4、rT3含量显著增高(P<0.05), T3含量显著降低( P<0.05)。结论有氧运动可明显改善焦虑大鼠的焦虑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璐;陈媛媛;阮彩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减低剂量的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难治性白血病的疗效

    目的:观察减低剂量的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及难治性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例中高危MDS 及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应用减低剂量的地西他滨联合CAG 方案治疗1个疗程〔地西他滨15 mg· m-2· d-1,静脉滴注第1~3天,Ara-C 10 mg/m2,静脉滴注,1次/12 h;ACR 5 mg· m-2· d-1,静脉滴注,第1~7天;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μg· m-2· d-1,皮下注射,第1~12天〕,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5例获完全缓解,1例获血液学进步,总有效率为85畅7%。1例疾病进展,后因急性腹膜炎死亡。结论减低剂量的地西他滨联合CAG 方案治疗MDS 及难治性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梁亮;吴国才;聂丽容;熊丹;林斌;杨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双微导管技术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经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栓塞治疗的58例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中血栓栓塞和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结果58例患者的58个动脉瘤全部行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术中2例(3.4%)发生血栓栓塞,1例(1.7%)动脉瘤破裂。术后即时造影显示46个动脉瘤(79.3%)完全栓塞,7个动脉瘤(12.1%)次全栓塞,5个动脉瘤(8.6%)不全栓塞。术后1例(1.7%)患者死亡,2例(3.4%)患者重残。32例患者术后0.5~2.0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1分(死亡)6例(18.6%),2分(植物生存)0例(0%),3分(重度残疾)2例(6.3%),4分(中度残疾)3例(9.3%),5分(恢复良好)21例(65.8%)。结论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栓塞治疗老年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安全、有效,尤其适合不宜应用球囊辅助或者支架辅助栓塞的老年患者。

    作者:徐翔;张志勇;郑宇;王大永;刘东;姜立先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择期行腹部手术的144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吸麻醉。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评价患者麻醉前、术后3、6、12 h认知功能,记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听从指令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听从指令时间(10.5±2.4)min和定向力恢复时间(11.7±2.7)min明显比对照组(13.4±2.9)min、(15.3±3.0)min短(t=6.537,7.568,均P<0.001)。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 h和6 h认知功能评分(26.7±1.0)分和(27.8±1.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1.3)分、(26.1±1.3)分(t=8.795和8.471,均P<0.001)。观察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16.7%,明显比对照组31.9%低(χ2=4.567,P=0.033)。结论老年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行腹部手术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小于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吸麻醉;另外,麻醉恢复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陈东晓;郑铁成;杜建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在血管损伤后内膜增殖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及其受体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 SD大鼠正常及损伤颈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应用逆转录PCR(RT-PCR)及蛋白印迹(Western印迹)方法分别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生物学标记物 SM22α,Matrix Gla,Os-teopontin;TGF-β1,纤维连结蛋白(FN)及TGF-β1Ⅰ型和Ⅱ型受体(TGF-β1-RⅠ,TGF-β1-RⅡ)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①TGF-β1呈浓度依赖性刺激损伤颈动脉VSMCs增殖;但在0.2%血清条件下,TGF-β1浓度依赖性抑制正常颈动脉VSMCs增殖;②正常组 VSMCs SM22α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损伤组VSMCs;而Matrix Gla及Osteopontin损伤组VSMCs的表达水平则显著升高;③损伤组VSMCs TGF-β1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且FN的合成也较正常组显著增高;④损伤组TGF-β1-RⅠ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与正常组并无明显差别;但TGF-β1-RⅡ的表达水平损伤组却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血管损伤后,VSMCs表型发生改变,呈现异常增殖,合成和分泌TGF-β1及FN明显增多;TGF-β1对损伤后VSMCs有显著促增殖效应;同时血管损伤后VSMCs TGF-β1不同受体亚型的表达也发生了变化。

    作者:林志鸿;吴可贵;李庚山;谢良地;蔺佩鸿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浆 C-反应蛋白( 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白细胞介素( 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年龄65岁以上的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35例,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及瑞舒伐他汀,随访12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 LAD )情况,测定血浆中CRP、TNF-α及IL-6水平。结果经过12个月治疗后,实验组心室率由(133.3±14.2)次/min 降至(78.7±11.8)次/min,常规治疗组心室率由(130.8±15.1)次/min降至(80.9±10.6)次/min,两组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LAD由(120.3±1.8)mm缩小到(80.7±1.9)mm(P<0.05),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LAA改善无统计学意义( P>0.05)。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后,实验组血浆中CRP、TNF-α及 IL-6较治疗前水平明显降低( P <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血浆CRP、TNF-α及IL-6水平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具有减少老年永久性房颤复发及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左心肌重构及抗炎作用有关。

    作者:桑建;隋利军;高长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冠脉杂交血运重建术对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随着高血压发病率增高及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率逐年上升〔1〕。在该疾病发病过程中,脂质在冠状动脉内膜沉积导致的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的主要因素。由于该类患者多存在多支血管病变且狭窄程度不完全相同,因而对于病变较轻患者可以采用支架植入缓解冠脉狭窄程度并促进术后恢复〔2〕。杂交手术是在进行左乳内动脉( LIMA)吻合于左前降支( LAD)的LIMA-LAD旁路移植手术的同时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处理非前降支病变,具有较高的远期通。率〔3〕,且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了患者冠脉的通。率,近年来在国内逐渐获得应用。

    作者:周朝元;韩培立;张杰;牛珊珊;付庆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3种营养支持方案对老年鼻饲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供给营养物质对老年鼻饲患者尤为重要。本文拟探讨3种营养方案何种更适合老年长期鼻饲患者。

    作者:姬长珍;王慧媛;毛显春;高茂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城乡社区老年人负性生活事件调查及对策

    目的:探讨城乡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与老年人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性差异。方法应用老年健康状况( MDS)和相关因素调查量表对1000例≥60岁以上的社区老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支持与老年负性生活事件之间的联系。结果城乡社区老年人在健康恶化、经济困难、难过事件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是否与子女同住、是否担心子女、离近亲人的距离、健在兄弟姐妹居住距离、与亲人和朋友联系情况、是否获得帮助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城市社区影响老年人负性生活发生的因素有:担心子女、每月与朋友联系1次、与亲人居住距离、获得帮助(均P<0.05);农村社区是:担心子女、每天与邻居联系、不经常与亲人联系、获得帮助( P<0.05)。结论农村社区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多于城市;农村社区老人与亲人、邻居的联系较城市老人频繁;影响城乡社区老人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共同因素是担心子女和获得帮助。结合研究结果,提出老年人负性生活事件的社区服务。

    作者:付文宁;柴云;刘巧艳;刘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

    目的:观察抗结核病药物引发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及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60岁以上肺结核病患者,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有356例(29.54%)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和神经系统损害等,药物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多的药物集中在吡嗪酰胺、利福平、异烟肼和链霉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治疗类型、诊断类型和肝病史在发生不良反应患者间差异显著( P<0.05);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和肝病史是抗结核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抗结核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高龄和(或)肝病史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将会增加。

    作者:陈羽;刘映;王静;王功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食管癌细胞侵袭转移的相关分子靶标

    目的:探讨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食管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的相关机制。方法利用Transwell侵袭小室技术建立具有不同侵袭转移潜能的人食管鳞癌Eca109和 Eca109-T4细胞株;分别提取Eca109和Eca109-T4的总RNA,用转录Cy5和Cy3荧光标记成cDNA探针,再与Affymetrix基因芯片杂交,杂交信号用 Genechip? Scanner 3000扫描,SAM 3.0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运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技术对 CXCR7、SDC2、HSP90α1、TNFRSF10D基因进行验证。结果筛选出Eca109和Eca109-T4差异基因有80个:与母系比较,在Eca109-T4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34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46个。经qRT-PCR验证:CXCR7在Eca109-T4中的mRNA表达量(9.86±1.38)显著高于Eca109(6.04±1.88,P<0.05),SDC2在Eca109-T4中的mRNA表达量(0.07±0.0067)显著高于 Eca109(0.04±0.0037,P<0.05),HSP90α1在 Eca109-T4中的 mRNA 表达量(0.18±0.0460)显著高于Eca109(0.05±0.0098,P<0.05),TNFRSF10D在Eca109-T4中的mRNA表达量(0.009±0.0006)与 Eca109(0.005±0.0040,P>0.05)无明显差异。结论基因芯片技术是一高效筛选食管癌侵袭转移相关基因的方法,CXCR7、SDC2、HSP90α1等基因可能与食管癌侵袭转移机制相关。

    作者:张琪琪;张志强;温浩;李秀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