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园;潘尚领
目的:探讨脑脊液tau蛋白和人β淀粉样蛋白1~42( Aβ1~42)联合检测在诊断阿尔茨海默病( A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AD患者31例( AD组),血管性痴呆( VD)患者38例( VD 组)以及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 ELISA 法检测三组受试者的脑脊液 tau 蛋白和Aβ1~42浓度,并对比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AD组的脑脊液tau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其他组间脑脊液 tau 蛋白浓度无差异(P>0.05);AD组的脑脊液Aβ1~42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其他组间脑脊液 Aβ1~42浓度无差异(P>0.05)。结论联合检测脑脊液tau蛋白浓度和Aβ1~42浓度,并结合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出血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对AD的早期诊断有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冉军;王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检测胰腺炎患者外周血中胰蛋白酶(TryR)和降钙素原(PCT)的活性在胰腺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急性胰腺炎( AP)患者,40例慢性胰腺炎( CP)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TryR和PCT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AP患者组外周血中 TryR和 PCT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中 TryR和 PCT的活性的测定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P患者组外周血中TryR和PCT对AP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吴翠翠;张雪琦;宋伶俐;李彬先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对于减少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有着重要的作用〔1〕,在同型半胱氨酸( Hcy )的代谢中,叶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故近叶酸也被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是目前尚不明确叶酸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2〕。本研究旨在通过持续跟踪研究,探讨叶酸对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作用。
作者:刘坤杰;赵洁;孙艳红;单伟超;丁振江;王静钦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急性肾衰竭(ARF)是患病机体发展为多器官衰竭(MOF)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了深入研究ARF的发生机制、探讨治疗措施,学者们根据ARF的病因学复制了多种动物模型,有以氯化汞为代表的重金属中毒、以甘油为代表的挤压综合征、以庆大霉素为代表的药物中毒、以脂多糖( LPS)为代表的生物毒素中毒等肾毒性ARF模型;还有以失血性休克、肾动脉夹闭引起的肾缺血再灌注为代表的肾缺血性ARF模型及以脓毒症引起的炎症反应为代表的炎性ARF模型〔2~5〕。血液流变性异常可直接影响组织微循环的血流灌注,在多个病理过程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导致重要脏器缺血性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6〕。研究〔7~10〕表明,血液流变性异常在多种原因导致ARF的发病学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众多学者也根据不同需要,从不同侧面,以血液流变性为切入点,研究了血液流变性在ARF发生、发展进程中的变化,进行ARF的监测、预防、治疗及疗效评估,为ARF的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与临床资料。本文对ARF发展进程中的血液流变性变化进行综述。
作者:李宝亮;侯亚利;牛春雨;赵自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检测苏拉明对肺癌Calu-1细胞上清液诱发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对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鉴定;应用Matrigel立体培养法检测淋巴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能力。结果苏拉明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能力无显著影响;肿瘤上清液能够增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能力,呈剂量依赖性;而苏拉明能够抑制肿瘤上清液诱发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肿瘤上清液能够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管腔形成,而苏拉明能够抑制这种促进作用。
作者:徐永良;孙平;张大伟;冯克俭;张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淫羊藿苷( ICA)对软骨细胞在体外3-D培养条件下的作用。方法将胎鼠原代软骨细胞分成对照组和 ICA 浓度梯度组,通过MTT法、阿尔新蓝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法,确定出ICA有效浓度为10-6 mol/L,并将此浓度用于后续软骨生成实验。软骨细胞接种于Gel-foam溎上,形成复合块,分为对照组和ICA组,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以及 Real-time PCR分析。结果细胞培养14 d时,ICA能显著促进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分泌。此外,利用Gelfoam溎进行软骨细胞3-D培养,ICA促使软骨细胞中蛋白聚糖、胶原蛋白( collagen)Ⅱ,HIF-1α和Sox9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上调,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淫羊藿苷可以促进软骨细胞在体外3-D培养条件下生成软骨。
作者:王鹏珍;万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固定治疗肱骨髁间严重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43例严重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24例采用尺骨鹰嘴V型截骨入路,B组13例采用肘后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C组6例采用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三组均采用双侧重建钢板内固定。对比三组患者在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3例均获随访,时间4~26个月(15±3.2)个月。根据改良的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功能。 A组优15例,良5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3.3%(20/24);B组优7例,良4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4.6%(11/13),C组优3例,良2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83.3%(5/6)。结论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严重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及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合适手术入路主要依患者骨折类型而定。
作者:张健;王丰岩;蔺利朋;刘双鲁;刘光耀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孕激素受体( PR)状态与雌激素受体( ER)阳性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E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183例,根据PR状态的不同将患者分成( PR+组和PR-组),分析这些患者的复发转移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183例ER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中,PR+组患者105例,PR-组患者78例,两组患者中位发病年龄分别为43岁和49岁,未绝经患者 PR+组为65.7%, PR-组为48.7%,绝经患者两组分别为34.3%和51.3%,Ki-67高表达(≥30%)患者两组分别为31.4%和57.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HER)-2阳性率两组分别为15.2%和35.9%,脉管癌栓发生率两组分别是21.9%和50.0%,组织学分级(Ⅲ级)分别为11.4%和32.1%,内脏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6.1%和51.2%,骨转移发生率分别为43.8%和44.9%,7年无病生存期( DFS)分别为47.3%和31.8%。结论与PR+患者相比,PR-患者高表达Ki-67、HER-2更容易发生内脏转移,DFS较短,预后差。
作者:胡春艳;吕铮;陈井彦;宋薇;宋艳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在诊断老年人颈性眩晕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来该院就诊的老年颈性眩晕患者72例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老年受试者72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评估两组受试者的椎动脉,统计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异常的情况,对比两组受试者椎动脉内径以及血流的参数。结果观察组72例患者中,64例(88.89%)发现血管存在狭窄,其中椎动脉发现狭窄常见,占56.94%(41例),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上动脉狭窄分别占19.44%(14例)和12.50%(9例)。观察组的左侧椎动脉内径为(3.28±0.31)mm,右侧椎动脉内径为(3.18±0.15)mm,左侧峰值流速为(39.62±4.85)cm/s,右侧峰值流速为(39.13±5.42)cm/s,左侧血流量为(131.63±17.95)ml/min,右侧血流量为(116.12±17.83)ml/min,总血流量为(245.73±17.36)ml/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结论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评价椎动脉病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检查手段,可以为老年颈性眩晕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作者:王进生;郑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 PPARs )是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发现于1990年,迄今为止已确定3个亚型:PPARα、PPARβ/δ和PPARγ。其中PPARδ在糖脂代谢、转运和胰岛素敏感性方面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PPARδ的活化不仅可以减轻肥胖、改善胰岛素抵抗( IR),还可促进巨噬细胞胆固醇代谢,抑制炎症介质表达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本文就PPARδ对糖脂代谢和老年相关性疾病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陈宁园;潘尚领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通过重组质粒pBudCE4.1-Cx43转染人肺鳞癌NCI-H226细胞,探讨Cx43基因对细胞的生长、细胞周期及肿瘤迁移等的作用。方法用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的方法将重组表达质粒pBudCE4.1-Cx43转染人肺鳞癌 NCI-H226细胞,通过 RT-PCR、Western 印迹检测 Cx43在转染后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划痕染料示踪法检测细胞间通讯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通过CCK-8增殖实验、划痕愈合实验、细胞侵袭实验评价转染Cx43基因对人肺鳞癌NCI-H226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实验组 Cx43 mRNA和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细胞传递的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实验组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细胞周期被阻滞在 G0/G1期,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实验组 NCI-H226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01),尤以72 h 为著。实验组迁移能力、NCI-H226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5)。结论转染Cx43基可抑制人肺鳞癌NCI-H226细胞的迁移能力,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作者:勾建强;张秀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疑病倾向表现为明显的对健康过分担心、胆小、固执、刻板等个性特点〔1〕,出现不应有的恐惧心理,给家庭生活带来阴影。目前研究者都较为一致地认为家庭功能可以显著地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家庭功能发挥过程或结果越好,个体的抑郁和焦虑等问题就越少;而相应地问题行为也越少〔2〕。本研究探讨社区老年人疑病倾向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耿朝辉;宋伟;刘美玲;于瑞丽;王颖;钟玉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 XELOX )方案与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 SOX)方案治疗Ⅳ期肠型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65例Ⅳ期肠型胃癌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XELOX 方案与SOX方案,至少规律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 XELOX组与SOX组总有效率(RR)及疾病控制率(DCR)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骨髓抑制、消化道症状、神经病变等毒副反应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肝脏毒性、手足综合征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案治疗Ⅳ期胃癌有效率及临床获益率较高,疗效相当。毒副反应方面SOX肝毒性较XELOX 组明显。
作者:姬颖华;杨晓煜;陈美玲;王荦楠;张敏;靳彩玲;苗战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 PBEF)是新发现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广泛表达于人的各种器官和组织,在炎症相关性疾病、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炎性损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BEF与心血管病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作者:严闹;杨威;周建良;龚艺;董啸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辣椒素(CAP)对人胆管癌(CCA)细胞系 RBE 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 RBE 细胞采用0、50、100、150、200μmol/L的CAP及200μmol/L的CAP处理0、24、48、72 h,用MTT方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RBE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变化,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RBE细胞中磷脂酶C( PLC)-γ1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活化情况。采用PLC-γ1信号通路抑制剂U71322阻断RBE细胞中PLC-γ1信号通路后,再以CAP处理RBE细胞,MTT方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 RBE 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与0μmol/L CAP 处理组相比,50、100、150、200μmol/L的CAP可显著抑制RBE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并增加RBE细胞的凋亡水平(P<0.01),且这种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CAP显著活化RBE细胞中的PLC-γ1信号通路,且随着CAP处理浓度的升高,PLC-γ1信号通路活化水平逐渐升高。 U71322阻断RBE细胞中的PLC-γ1信号通路后,CAP抑制RBE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1)。结论通过活化PLC-γ1信号通路,CAP可抑制RBE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促进RBE细胞凋亡。
作者:江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TGA)以突发的顺行性遗忘为特征,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症状常在24 h内缓解。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TGA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者:蔡俊颖;李国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围绕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黏度等)开展社区人群综合防治是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1,2〕。早在古代即有艾灸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大量记载。孙思邈在枟备急千金方枠指出:“心懊憹微痛,烦逆,灸心俞百壮。”、“心痛如锥刀刺气结,灸隔俞七壮”、“心痛暴绞急绝欲死,灸神府百壮,在鸠尾正心有忌”等〔3〕。艾灸对于血液流变学异常、高脂血症、高血压及血糖异常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而且能同时调整机体多种异常状况,也即达到了“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整体调整”的效果,且无副作用。本文就艾灸干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熊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幽门螺杆菌( H.pylori)是微需氧、革兰阴性、有鞭毛、螺旋杆菌,在全球可能有一半人胃肠道感染H.pylori〔1〕。尽管有人认为它是“共栖菌”〔2〕,但它不是正常菌群,因为H.pylori在胃肠部定植的所有感染者都呈现组织学胃肠炎〔3〕,这种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组织( MALT)淋巴瘤、萎缩性胃炎、胃腺癌等疾病。这个菌种具有广泛的等位基因多样化和遗传变异性,且一个人的胃内可以感染多个幽门螺杆菌菌株〔4〕,在感染高发区,具有很高的混合感染率。 H.pylori感染致病机制由定植因子和毒性因子决定的〔3〕,其鞭毛在胃肠黏膜定植中起重要作用〔5〕。
作者:叶丽娜;谷海瀛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