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滨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对治疗帕金森病( PD)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PD患者行针刺穴位及药物联合治疗6个疗程,治疗前、后行UPDRS评分。应用SWI序列技术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后的苍白球( GP)、壳核( PUT)、尾状核( CN)、黑质(SN)、红核(RN)的体积及铁含量的相位位移值进行测量,所得数据行配对t检验。结果 PD患者治疗后UPDRS评分明显减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苍白球(GP)、壳核(PUT)体积(感兴趣区ROI)增大(P<0.01),苍白球(GP)、壳核(PUT)、黑质网状带(SNr)相位值变化明显(P<0.01)。结论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技术测量核团体积与相位位移值结果客观可靠,可弥补UPDRS评分量表不足,对PD疗效评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曹丹娜;李晓陵;王丰;曲冰;张帆;周晓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现辟有述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调查研究、经验交流及综述等栏目。欢迎老年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和医疗的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及广大师生踊跃赐稿。为了提高稿件处理速度,保证编辑部与作者间的沟通更快捷、及时,希望广大作者在投稿的同时附电子版,告知电子邮箱、手机或其他联系电话,并欢迎直接通过E-mail投稿。地址。长春市建政路971号《中国老年学杂志》编辑部邮编。130061,电话。0431-88923384,0431-88940685,E-mail。okgood911@126.com。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与半月板成形术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切除术组患者32例,给予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治疗;成形术组患者30例,给予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治。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优良率优于半月板切除术,膝关节功能改善优于半月板切除术( P<0.05)。结论老年半月板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在近期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半月板切除术,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良好提升,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姚晓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门诊患者肾功能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老年门诊患者457例,其中高血压186例、糖尿病16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02例,均行肾功能检测,比较三组患者肾功能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根据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为两组,未发生心血管事件273例和发生心血管事件184例,比较两组患者肾功能。根据肾功能分为两组,肾功能正常351例和肾功能不全106例,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析老年门诊患者肾功能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患者血清肌酐、尿蛋白定量、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血清肌酐、尿蛋白定量、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和高血压组。心血管事件组患者血清肌酐、尿蛋白定量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肾功能不全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肾功能。血清肌酐、尿蛋白定量与心血管事件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结论老年门诊患者血清肌酐、尿蛋白定量与心血管事件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金培印;蒋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水蛭素作用于小鼠EOMA血管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EOMA细胞,使用不同浓度水蛭素作用于EOMA细胞48 h,应用噻唑蓝( 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情况,观察水蛭素对EOMA细胞的抑制作用,并筛选出水蛭素的适抑制浓度,比较水蛭素和平阳霉素( PYM)单用对EOMA 细胞的抑制率。结果相较于溶剂对照组,EOMA 细胞存活率随水蛭素浓度增加而逐渐下降,至药物浓度为4 U/ml时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水蛭素在体外可有效抑制小鼠EOMA血管瘤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这一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作者:杨才志;陈胜贤;黄锦菁;吴绍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细胞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细胞对烷化剂药物( TMZ)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MG、T98G和U251,利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 TMZ对上述三种胶质瘤细胞系的作用。提取细胞基因组DNA,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CR)检测胶质瘤细胞中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与对照组(0.1%DMSO)相比,TMZ仅能抑制U87-MG细胞的活性(P<0.05),而不能抑制 T98G 和 U251细胞的活性(P>0.05);运用 MS-PCR 检测到 U87-MG 存在 MGMT 启动子甲基化,而T98G和U251均不存在MGMT启动子甲基化。结论 U87-MG、T98G和U251人脑胶质瘤细胞系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细胞对烷化剂的敏感性存在相关性。
作者:李培栋;王新军;单峤;吴跃辉;王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形成的老年斑是阿尔茨海默病( 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被认为是AD的毒性来源。 Aβ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集中在小胶质细胞( MG )上。自1970年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MG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效应细胞,参与炎症和神经损伤,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子和促进因素〔1〕。 MG在AD神经病理变化中起着“双刃剑”的作用。本文就MG在AD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王爱霞;王瑞婷;狄婷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aVR导联ST段的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10月入住该院心内科的214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 AMI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并于患者入院1 w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判定梗死相关血管。结果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组及压低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低于未偏移组,三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未偏移组;抬高组左前降支近段及左主干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压低组右冠状动脉支及左回旋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抬高组及压低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未偏移组。结论心电图aVR导联ST段的抬高或者压低对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的数量、血管的部位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
作者:王杨;关德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检测卵巢浆液性腺癌中纤毛内转运蛋白(IFT)20、上皮型钙黏素(E-cadherin)和P型钙黏素(P-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关系。方法58例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标本作为观察组,40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术后标本作为对照组,40例卵巢良性浆性液囊腺瘤术后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3组中IFT20、E-cadherin和P-cadherin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3组中IFT20、E-cadherin和P-cadherin表达的阳性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IFT20、E-cadherin和P-cadherin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大径、腹水或腹腔冲洗液中癌细胞、累及对侧卵巢和Ki67的表达密切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中IFT20和E-cadherin、IFT20和P-cadherin表达均具有负相关性。结论卵巢浆液性腺癌术后组织中IFT20、E-cadherin和P-cadherin高表达,其不仅对肿瘤形成具有作用,还可以促进肿瘤的进展。
作者:艾小庆;李永川;刘玉嵚;青措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辅助T淋巴细胞( Th)22细胞、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患者或体检者共101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乙肝病毒携带者21例,非病毒性肝炎35例。另选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中Th22细胞、Th17细胞所占比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 IL)-22、IL-17的血清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Th22细胞及IL-22、IL-17明显降低( P<0.05),但Th17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 IL-22、IL-17明显降低(P<0.05),Th17细胞明显升高(P<0.05),但 Th22细胞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与非病毒性肝炎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组Th22、Th17细胞及IL-22、IL-17均明显降低( P<0.05);与正常组比较,乙肝病毒携带者Th22、Th17及IL-17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IL-22明显降低(P<0.05)。结论 Th22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IL-22浓度降低,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失去IL-22的保护作用,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重要因素;而Th17细胞及IL-17可能未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慢性期炎症。
作者:戴小波;薛长山;周文英;黄小燕;唐文志;黄凯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了解中国南(时段Ⅰ)北(时段Ⅱ)方人群的高血压降压疗效及其相关性。方法黑龙江省在儋州过秋冬季节、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者100例,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规律治疗,比较南北方生活时段高血压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两时段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葡萄糖均明显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上升( P<0.05),时段Ⅰ变化更明显;两时段经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颅内压(IC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时段Ⅰ下降幅度>时段Ⅱ(P<0.05);收缩压、舒张压值与血清炎症因子、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ICP等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老年“候鸟”高血压人群南北方生活期间,规律降压均有效,但南方更有利于血压控制。
作者:蒲宏伟;陈漠水;刘文举;许云;李文霞;陈世雄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血清脂肪细胞因子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记录176例T2DM合并NAFLD患者入院后的一般临床资料,检测入院时血清脂联素、瘦素、白细胞介素(IL)-6且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动脉,按照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踝臂指数(ABI)分为Ⅰ组(IMT<1 mm,n=42)、Ⅱ组(1 mm≤IMT≤1.2 mm,n=55)、Ⅲ组(IMT>1.2 mm,n=79);ABI>1.3组(n=64)、0.9~1.3组(n=76)及<0.9组(n=36);同期另选5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对照组体质指数(BMI)、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2 h餐后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BMI、DBP高于对照组;Ⅲ组FPG、2 h PG、HbA1c、LDL-C高于Ⅱ组、Ⅰ组及对照组(P<0.05);Ⅲ组 TG、TC亦高于Ⅰ组及对照组( P<0.05);四组血清脂联素、瘦素、IL-6亦存在显著差异( P<0.05),血清瘦素、IL-6水平从对照组到Ⅲ组逐渐增高( P<0.05),而血清脂联素则逐渐降低(P<0.05);ABI>1.3组、ABI 0.9~1.3组及ABI<0.9组血清瘦素、IL-6水平逐渐增高(P<0.05),血清脂联素则逐渐降低(P<0.05);IMT及ABI分别与瘦素、IL-6呈现正相关,而与脂联素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血清瘦素、IL-6与 IMT呈独立正相关(P<0.05),而脂联素则与其呈独立负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清瘦素、IL-6是发生ABI<0.9的高危因素,而脂联素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血清高水平瘦素、IL-6与T2DM合并NAFLD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密切相关,脂联素则可能抗炎抑制粥样硬化形成,从而延缓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车立群;赵文杰;徐红双;单洁;解洪杰;杨秀静;刘力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老年顽固性高血压( RH)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老年 R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3个月的有氧运动训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 HR )、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变异性(HRV TP)和HRV高频功率(HF)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RV)、低频功率(LF)/HF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压变异性(BPV)TP、BPV LF和BPV归一化低频功率(LFn)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反射敏感性(BRS)HF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RH患者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有效调节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恢复至正常水平,纠正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衡,改善压力反射功能,促使患者血压下降。
作者:孙漾丽;白起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比较抗血小板西药和银杏叶提取物联合与单用抗血小板药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用计算机在 PubMed、Spring Ling、Biosis Previews、Cochrane和CNKI、VIP、CBM数据库中检索截止2013年3月收录的抗血小板西药和银杏叶提取物联合与抗血小板西药单独应用对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篇文献,7项随机对照实验( RCT),抗血小板西药和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应用作为实验组,抗血小板西药单独应用作为对照组)。 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对二磷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影响有显著差异〔MD=-6.41,95%CI(-0.95,-3.78),P<0.00001〕;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影响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MD=-0.56,95%CI(-3.91,2.80),P=0.74〕。对出血时间的延长无统计学意义〔MD=0.39,95%CI(-0.09,0.86),P=0.11〕。结论抗血小板药与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应用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作用是否有协同作用尚不确定,对出血时间的作用不显著。
作者:苟学蕊;李忠东;孙健;史尔兰;王建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入住该院确诊为STEMI死并行急诊 PCI 的3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再灌注时间<2 h患者即刻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患者比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比例、ST回落≥50%患者比例高于2~6 h 的患者,出血或血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2~6 h患者( 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即刻血流 TIMI 3级患者比例、LVEF≥50%患者比例、ST回落≥50%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采用急诊PCI治疗时,采用早期灌注及应用替罗非班均可改善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发现,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史、既往心肌梗死史、TIMI血流分级、吸烟史、再灌注时间、并发心源性休克及并发恶性心律失常。
作者:周志宏;邢波;林德洪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霍奇金淋巴瘤初诊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状况。方法选取2002年5月至2009年4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初诊为霍奇金淋巴瘤的老年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生存状况。结果多数霍奇金淋巴瘤初诊老年患者为男性且居住在城镇;患者病理分型以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为主,病理分期Ⅲ、Ⅳ期人数多于Ⅰ、Ⅲ期,首发症状以淋巴结肿大为主;患者2、3、5年的总生存( OS)率以及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8%、84%、73%以及82%、71%、58%;经单因素分析可得,病理分期、有B症状、骨髓受累、肝肿大以及血清白蛋白(ALB)降低对老年患者生存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经多因素分析可得,有B症状(RR=3.452)、骨髓受累(RR=4.125)以及肝肿大(RR=4.361)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对于老年患者,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初诊多处于疾病的中晚期,5年 OS 率为73.0%;有B症状、骨髓受累以及肝肿大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胡妍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太极康复操”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及脑钠肽( BNP)的影响。方法老年冠心病CHF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太极康复操”;对照组30例,给予药物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治疗前后血浆AngⅡ及BNP的影响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AngⅡ及BNP水平下降,较对照组各参数治疗改善明显( P<0.05)。结论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太极康复操”治疗冠心病CHF效果良好。
作者:桑林;刘卓;田瑗;郎芳;张洪侠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索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在老年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参照脓毒症诊断标准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住院治疗的老年脓毒症患者40例,按液体复苏时患者的EVLWI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低EVLWI组和高EVLWI组,分别比较两组液体复苏前及治疗达标后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以及预后指标。结果两组液体复苏前的平均动脉压( MAP)和EVLWI差异显著( P<0.05),治疗达标后的EVLWI差异显著(P<0.05);两组血液乳酸水平、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急性肾衰竭发生率和28 d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LWI在老年脓毒症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舒艾娅;付宜龙;罗艳;曹家军;简万军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前研究表明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AS)斑块的破裂、出血、血栓形成,而和冠状AS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冠状AS斑块的钙化是其病理发生到一定程度的表现。钙化使斑块变硬、变脆,容易碎裂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孙启玉;贾兴旺;田亚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持续性老年高血压( SH)患者血压变异性( BPV)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老年人320例,测量血压及动态血压,其中SH患者80例,为SH组,血压正常老年人158例,为正常组。通过比较两组24 h收缩压(24 h-SBP)、24 h舒张压(24 h-DBP)、24 h脉压(24h P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BPSD)、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DBPV)等指标分析老年SH患者的BPV特征。结果 SH组24 h-SBP、24 h-DBP和24 h PP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SH组24 h-SBPSD、24 h-DBPSD、24 h-SBPV 和24 h-DBPV 分别为(38.5±7.0)mmHg、(19.0±4.9)mmHg、(29.2±5.6)%和(23.5±4.3)%,而正常组为(19.1±7.8)mmHg、(10.0±6.2)mmHg、(18.1±5.0)%和(14.4±4.1)%,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SH患者具有明显的BPV,临床上应该注意对这类患者保持血压,减少血压的波动,从而降低BPV,进一步减少靶器官的损害。
作者:富春;李青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