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陈洪;张程;邢德刚
目的:探讨褪黑素( MT)对创伤性脑损伤( TBI)急性期ERK-丝裂原活化蛋白酶( ERK-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打击损伤前30 min自尾静脉注射MT。细胞凋亡原位检测( TUNEL)荧光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法检测损伤脑皮质pERK表达水平。结果 TUNEL荧光法检测显示TBI+MT组损伤灶周围皮层TUNEL阳性细胞少于TBI组,凋亡指数降低( P<0.05)。 Western印迹法检测脑损伤后各个时间点pERK表达,在损伤后1 h起迅速升高,3 d为表达高峰,其后逐渐下降,但直到损伤后5 d仍未恢复至基础水平。 TBI+MT组pERK水平较TBI组明显降低(P<0.01),而且MT 20 mg/kg 组的 pERK1/2水平低于10 mg/kg 组(P<0.05)。结论创伤性脑损伤诱导了强烈的 ERK-MAPK信号通路激活,MT能够剂量依赖性抑制ERK1/2-MAPK信号通路激活,并抑制急性期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刘宝华;李海峰;胡克邦;刘海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DC-CIK)疗法联合细胞因子对老年乳腺癌患者外周血 CD4+CD25+Tr细胞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3例老年乳腺癌患者,经 DC-CIK 细胞治疗联合细胞因子治疗前后外周血中 CD4+CD25+Tr 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前CD4+CD25+Tr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DC-CIK治疗组和DC-CIK疗法联合细胞因子组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DC-CIK疗法联合细胞因子组降低更为明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IK细胞中CD3+CD8+、CD3+CD56+细胞的百分含量明显上升。治疗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均升高,其中CD3+、CD4+、CD19+、CD16+CD56+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处于免疫功能的抑制状态,接受DC-CIK细胞联合细胞因子的治疗后,CD4+CD25+Tr细胞水平降低,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提升。
作者:赵芳;张睿;刘静;王建华;王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沉积形成的老年斑是阿尔茨海默病( 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被认为是AD的毒性来源。 Aβ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集中在小胶质细胞( MG )上。自1970年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MG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效应细胞,参与炎症和神经损伤,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始动因子和促进因素〔1〕。 MG在AD神经病理变化中起着“双刃剑”的作用。本文就MG在AD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王爱霞;王瑞婷;狄婷婷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临床上通常将60岁以后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 RA )称为老年RA( ERA)。 Barlow等〔1〕提出它是在应对慢性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它可以对RA患者的治疗起到促进作用。而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实现某一具体行为的信念,它可以预测RA患者的身体状况〔2〕。本研究探讨ERA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庆;徐桂华;钱先;张梅涧;郭峰;陈剑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发病与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干扰素( IFN)-γ、白细胞介素( IL)-4和 IL-17的相关性。方法5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评、临床资料收集及统计,随后分为三组:正常对照(NC)组,2型糖尿病(T2DM)组和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T2DM+YY)组;清晨空腹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IL-4和IL-17的水平。结果与NC和T2DM组相比,T2DM+YY组 IFN-γ、IL-4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后加重了Th1/Th2失衡程度,加重了Th17诱导的炎症反应。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和免疫激活同时并存,免疫功能的变化与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李培育;高宏伟;董天崴;毕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分析福建籍汉族冠心病患者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方法吸附柱法提取DNA,PCR扩增后,芯片杂交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以直接测序法验证。比较不同人群的基因频率及单倍型分布差异。结果福建汉族冠心病患者CYP2C19*1基因频率为62.58%、*2基因频率为32.38%、*3频率为5.04%;单倍型*1*1频率为38.84%、*1*2为40.83%、*1*3为6.67%、*2*2为10.58%、*2*3为2.75%、*3*3为0.33%,与同地区健康人群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存在种族与地域差异(P<0.05)。结论福建籍汉族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2的突变率32.38%,*3突变率5.04%,该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易感性相关不显著,该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种族及地域差异。
作者:黄文莺;刘亦伟;王长连;黄品芳;张陈枝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究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该院近年来收治的96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分为死亡组( n=49)和存活组( n=47);分析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响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年龄≥75岁、低血压、呼吸频率快、胸腔积液、肺部多处炎症病变、并发肺部基础疾病等是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死亡的主要因素( P<0.05);而影响老年重症肺炎预后的相关因素则主要为机械通气、肺部基础疾病、酸中毒、心脑血管事件、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结论要重视影响老年重症肺炎死亡和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及时采取有效正确的处理措施,以减少老年重症肺炎的死亡率。
作者:施佳民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胃癌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科收治进展期胃癌伴恶性腹水患者26例,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14例作为观察组,静脉化疗、腹腔置管治疗的患者1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间的差别。结果两组近期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恶性腹水近期疗效优于静脉化疗和腹腔置管治疗。
作者:胡娜;梁家铭;苏莹莹;韩今华;侯吉光;杨艳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急性心肌梗死( AMI)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坏死并不是细胞死亡的唯一形式,凋亡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血清可溶性自杀相关因子( sFas)浓度可反映凋亡水平。阿托伐他汀已广泛用于AMI的治疗,动物实验〔1,2〕表明其具有抗凋亡作用,但其对AMI患者凋亡的影响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旨在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术后患者血清sFas的影响。
作者:刘胜辉;霍玉娥;王艳飞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细胞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细胞对烷化剂药物( TMZ)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MG、T98G和U251,利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 TMZ对上述三种胶质瘤细胞系的作用。提取细胞基因组DNA,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CR)检测胶质瘤细胞中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与对照组(0.1%DMSO)相比,TMZ仅能抑制U87-MG细胞的活性(P<0.05),而不能抑制 T98G 和 U251细胞的活性(P>0.05);运用 MS-PCR 检测到 U87-MG 存在 MGMT 启动子甲基化,而T98G和U251均不存在MGMT启动子甲基化。结论 U87-MG、T98G和U251人脑胶质瘤细胞系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细胞对烷化剂的敏感性存在相关性。
作者:李培栋;王新军;单峤;吴跃辉;王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在患者中发病特征及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比较。方法收集2010~2013年由该科治疗的188例70岁以上 NSCLC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性别及年龄分布的统计以及与同时期70岁以下肺癌患者在治疗方法上进行比较。结果老龄NSCLC患者发病情况上,男性多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患者比例缩小,而接受手术治疗却逐渐减少;而当患者年龄超过80岁后,患者采取抗肿瘤治疗的配合状况大大减低。结论老龄NSCLC患者人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相应女性患者比例却不断增高;老龄患者在治疗方式上倾向非手术方式的其他治疗手段;结合患者的个人体质,采用合理的多元综合治疗(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是老龄NSCLC患者的治疗特点。
作者:张丽萍;孙宏斌;李文宇;翟旭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运用尹莲芳教授中药口服结合灌肠治疗老年慢性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患者80例,观察组除西医基础治疗外,以尹莲芳教授关于慢性肾病的验方口服结合中药灌肠;对照组单纯使用西医治疗;15 d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后肾功能及尿蛋白变化,治疗前后血压变化以及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结果治疗后尿素氮、肌酐及24 h尿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干预后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存在腰膝酸痛、全身乏力、大便干结、高血压以及水肿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尹教授治疗老年慢性肾炎辩证施治结合灌肠治疗,能有效维持患者肾功能稳定,降低血压,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汪超;尹莲芳;周兰;姚诗清;陈莉;孙涛;柳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弹性与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冠脉介入术患者的预后评价。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高血压冠心病患者200例,检测所有入选者的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 CFPWV),并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CFPWV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0~13 m/s,n=109)和B组(>13 m/s,n=91),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其中169例患者行冠脉介入术治疗,随访患者2年,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B组冠脉支数、C型病变以及三支病变均显著多于A组;A型、B型病变,单支、双支病变显著少于A组(P<0.05);B组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血运重建以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 P<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主动脉弹性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OR=2.033,P<0.05);主动脉弹性和介入术治疗患者住院期、随访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具有正相关关系(OR=2.504,2.432;P=
作者:张慧玲;金鑫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aVR导联ST段的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10月入住该院心内科的214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 AMI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并于患者入院1 w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判定梗死相关血管。结果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组及压低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低于未偏移组,三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未偏移组;抬高组左前降支近段及左主干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压低组右冠状动脉支及左回旋支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抬高组及压低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未偏移组。结论心电图aVR导联ST段的抬高或者压低对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的数量、血管的部位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
作者:王杨;关德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对人类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 hPPI)体外交联反应的影响。方法以人总 RNA为模板设计正反引物进行hPPI基因克隆,以获取的正常型表达载体为模板,利用PCR定点突变的方法将hPPI基因中两个半胱氨酸( Cys)突变为丝氨酸( Ser),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 IPTG)诱导表达正常型和突变型蛋白,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蛋白交联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鉴定交联现象。结论与溶菌酶表现相似,正常型hPPI蛋白交联反应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加快,在达到蛋白变性温度时交联反应明显,出现大量二聚体和多聚体条带;将突变型hPPI蛋白置于与正常型hPPI蛋白完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观察不到任何交联条带。结论热变性可显著改变蛋白高级结构,蛋白对热变性无明显特异性,在变性温度临界条件下表现出相同的聚合作用;二硫键可导致蛋白结构改变,从而影响交联结果。
作者:徐燕;邵世滨;董立;闫晓华;高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前血浆胱抑素C( CysC)和B型脑钠肽( BNP)水平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75例,以PCI术前血浆CysC和BNP均值为界值分为低水平组(≤均值)和高水平组(>均值),比较CysC、BNP各组的一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PCI术中情况及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1年)主要心血管事件( MACE包括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脏性死亡)发生情况。结果75例患者的血浆 CysC 水平为(1.37±0.41) mg/L, BNP 水平为(324.09±31.64)ng/L,且两者水平呈正相关(r=0.552,P<0.05);CysC、BNP不同水平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梗死位置、Killip分级、hs-CRP、红细胞计数、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白蛋白、尿酸及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ysC、BNP高水平组的 CTnI、CK-MB、LVEDD和hs-CRP水平均高于低水平组,但LVEF低于低水平组(P<0.05)。 CysC、BNP不同水平组的病变支数、梗死相关动脉及住院期和随访期的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水平组相比,CysC、BNP高水平组 PCI后ST段持续升高例数、总MACE发生率较高,PCI成功率和无MACE存活率较低,且CysC高水平组的PCI后TIMI血流<3级的例数较高( 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术前血浆CysC及BNP水平与PCI效果及预后相关,且术前两者较高水平者的PCI效果及预后较差。
作者:鲍东来;黄伟剑;单培仁;黄周青;姜昌浩;陈智理;宗金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老年躯体形式障碍( SD)患者的述情障碍特点。方法患病组为某医院年龄>60岁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37例,对照1组设为2组,对照组为其他年龄患病组共34例,另一组在社区正常老年人群体中分层抽样37例为老年正常组,分别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测量。结果患病组述情障碍总分及描述情感的能力、认识与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缺乏幻想得分高于对照1组( P<0.05),但外向性思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病组述情障碍总分及描述情感的能力、认识与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外向性思维高于老年正常组( P<0.01),而缺乏幻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SD患者有明显的述情障碍,主要表现为描述情感的能力、认识与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较差。引导老年人疏泄不良情绪,加强心理护理,对减少SD发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瑞星;李国荣;史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不同碘营养状态下老年大鼠甲状腺的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只20月龄正常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 NC组)和高碘组( HI组)。选择20只20月龄低碘甲状腺功能低下模型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成低碘模型组( LI组)和低碘恢复组( LI-AI组),进行相应碘浓度饲养后检测四组大鼠甲状腺组织重量、三碘甲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和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同时检测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TM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水平,切片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甲状腺组织的病理改变及CD4+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高碘和低碘营养状态均可造成老年大鼠的甲状腺肿大现象,降低其血清中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三碘甲腺原氨酸水平,提高促甲状腺素( TSH)水平及 TMAb、TGAb水平。高碘引起老年大鼠甲状腺滤泡结构破坏,而低碘主要造成滤泡上皮细胞增生。高碘和低碘均可造成滤泡大小改变及严重的 CD4+T淋巴细胞浸润。对低碘大鼠进行适量补充碘可以缓解低碘造成的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内激素改变、甲状腺自有抗体水平、组织损伤和CD4+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论不同碘营养状态对老年大鼠甲状腺的病理改变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孙建伟;赖明华;李莉;郝杰;王国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血管内超声( IVUS)是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的,应用于临床以诊断血管病变的一种新的诊断手段,在冠心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由于IVUS 能够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图像,从而准确提供血管的诸多信息〔1〕,可以多方面弥补血管造影的不足,准确观察血管腔的形态、管壁之间的关系,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和判断斑块的性质,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2〕。现将IVUS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优势综述如下。
作者:夏禹华;李亚丽;陈晓会;王凤义;刘展睿;王智慧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尿铜蓝蛋白、血清胱抑素(Cys)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三者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糖尿病患者参照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两组:早期DN组38例(30 mg/24 h<UAER<300 mg/24 h)和单纯糖尿病组44例(UAER<30 mg/24 h);健康体检者3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组尿铜蓝蛋白、Cys C和RBP水平。结果三组尿铜蓝蛋白、Cys C、RBP水平均有显著差异( P<0.01),且DN组高,正常对照组低;尿铜蓝蛋白、Cys C、RBP三者联合检测对于DN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48,敏感性为91.42%,特异性为90.51%,均显著高于三者单独检测。结论尿铜蓝蛋白、Cys C、RBP三者联合检测对于早期DN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谢英才;邓碧坚;支李金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