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英才;邓碧坚;支李金
目的:完成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的人源化设计,为进一步构建人源化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库奠定基础。方法通过IgBlast搜索基因数据库获取鼠源抗体序列模板,从蛋白质晶体结构数据库获得结构模板;在 SGI图形工作站上,通过 InsightlⅡ软件包进行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的三维结构模建,分析抗体氨基酸序列和分子结构,确定影响抗原结合部位的框架区关键残基。结果成功模建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的三维结构,确定AAW67378、BAB18257分别为单链抗体scFv DM的重链和轻链框架区佳人源化模板,确定了人源化残基、回复突变的残基,将可能影响抗原结合位点结构的残基的鼠源和人源副本编入到人源化抗体库序列中。结论计算机辅助下的同源模建技术可为抗体人源化设计提供方案,为抗肝癌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 DM同步实现人源化和优化提供可能性。
作者:叶刚;刘丽;杨冬华;汤绍辉;周旻;丁世华;韦宏成;钟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构建CDK2 shRNA慢病毒载体,并在黑色素瘤细胞B16-F1中鉴定其基因沉默效应。方法体外构建3个慢病毒重组目的质粒pUL-CDK2-shRNAs和1个阴性对照慢病毒重组质粒pUL-NC-shRNA,转化感受态细胞,PCR鉴定后进一步测序验证;293T细胞中测定病毒滴度;用重组慢病毒感染B16-F1细胞测定其感染效率,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其对 B16-F1细胞中CDK2的基因沉默效应。结果 PCR鉴定后进一步测序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慢病毒质粒;病毒滴度为4.5×107~5.5×107 TU/ml;用重组慢病毒感染 B16-F1细胞,当感染复数(MOI)为10时,感染效率可达90%;RT-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与未感染组和NC-shRNA感染组细胞相比,CDK2-shRNA1、CDK2-shRNA2、CDK2-shRNA3感染的细胞中CDK2 mRNA和蛋白表达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P<0.05),以 CDK2-shRNA3感染组的抑制率高,RT-PCR和 Western Blot 检测其抑制率分别为78.5%±4.23%和70.5%±3.54%。结论利用RNAi技术成功构建了3种CDK2-shRNA重组慢病毒载体,均可有效感染B16-F1细胞并具有一定的基因沉默效应,其中以针对靶位点1012-1020的pUL-CDK2-shRNA3基因沉默效应强,为进一步研究CDK2基因沉默对黑色素瘤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作者:晋佳路;朱仁书;谢育媛;刘红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cTnI)、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发病早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临床检查将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的疑诊老年ACS患者分为ACS组64例,非ACS组27例,同时选取健康对照组47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终点法测定三组的cTnI 、H-FABP、IM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并比较四项指标针对老年ACS患者发病6 h内的诊断价值。结果 ACS组的cTnI, H-FABP,IMA的水平分别与非 ACS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MB水平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FABP、IMA诊断的灵敏度均明显优于 cTnI和 CK-MB (P<0.01)。联合检测cTnI, H-FABP,IMA的灵敏度为90.2%优于单独检测cTnI 或H-FABP 或 IMA(P<0.05)。联合检测cTnI, H-FABP和 IMA 的特异度为100%,与单独检测IMA或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单独检测cTnI或H-FA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cTnI 、H-FABP、IMA对老年ACS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有效降低老年ACS患者的误诊率。
作者:高岚;郭爱叶;张培荣;孙长义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microRNA(miRNA)-21在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及血浆中的抑癌症机制及与外周血Th1/Th2细胞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胃癌患者(40例)为研究组,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4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RT-PCR)法检测胃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以及两组血浆中miRNA-21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细胞亚群的水平,探讨其与miRNA-21表达的关系。结果 miRNA-2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应的癌旁组织(均P<0.05);研究组miRNA-21的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胃癌组织及血浆中miRNA-21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而胃癌癌旁组织中miRNA-21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血浆中miRNA-21表达与外周血中 Th1细胞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外周血中 Th2细胞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 miRNA-21在胃癌组织中及血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miRNA-21具有显著的促癌功能,其促癌的机制可能与影响体内Th1/Th2失衡有关。
作者:凌萌智;黄治国;刘扬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神经保护剂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各项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TIA患者用CT或MRI确诊138例病例,分为依达拉奉组(n=47)例、尼莫地平组(n=46)和对照组(n=45)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注射液、控制血压、调整血糖和胆固醇指标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和尼莫地平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应用不同神经保护剂治疗。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后7 d和14 d SOD、MDA及NSE,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组14 d的SOD水平显著高于7 d的SOD水平,但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SOD水平与尼莫地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MDA水平均低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依达拉奉组7 d和14 d的NSE水平均低于尼莫地平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个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可见两种神经保护剂均可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神经功能,但依达拉奉效果要好于尼莫地平(P<0.05)。结论①依达拉奉和尼莫地平均可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各项指标有所改善,可降低血清 MDA,提高 SOD活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减轻自由基介导的毒性,增加抗氧化能力。②依达拉奉和尼莫地平可以明显改善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 NSE含量,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③依达拉奉临床疗效好于尼莫地平组,早期应用神经保护剂治疗TIA能有效控制发作频率,减少缺血造成的脑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霄;裴琦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血脂对乳腺癌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乳腺癌患者115例为观察组,根据癌细胞转移情况分为两组,78例患者未发生癌细胞远处转移为A组,37例患者发生癌细胞远处转移为B 组。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15例为对照组。均行血脂相检测。分析血脂与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B组患者 TC、TG、LDL-C 均明显高于原位组,转移组患者HDL-C明显低于A组(P<0.05)。高TC血症、高TG血症、低HDL-C血症、高LDL-C血症均是乳腺癌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脂血症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有效监测患者血脂有助于预测乳腺癌远处转移。
作者:周孟强;张潇月;吴军召;毛书明 刊期: 2015年第16期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下置入各种经物理或生物修饰的可脱性(经电解或水解)弹簧圈,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促进动脉瘤内的纤维化,内膜覆盖瘤颈部位以达到解剖愈合,同时减少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血管重建”。为了患者的安全及手术的顺利进行,要求术中镇静、镇痛充分,防止循环系统剧烈波动,患者需绝对制动,以避免麻醉诱导及手术过程中动脉瘤破裂,防止脑血管痉挛和颅内压增高。术后停药后无躁动,无呼吸抑制和残余药物作用,即时清醒以便对手术效果进行早期判断。七氟烷具有代谢快、无蓄积、降低颅内压力,防止颅内血管痉挛等优点。Narcotrend监测仪对丙泊酚、吸入麻醉药、阿片类药物等的研究表明,不同个体对药物的需求量差异非常大,其范围远远大于药物的推荐剂量,而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之间也有明显差异〔1,2〕。本研究旨在分析七氟烷复合Nacotrend监测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力峰;陈丽;许厚仁;邓云菱;占丽芳;郭锐;彭道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 OVCFs)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VP治疗的OVCFs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 BMI)、术前腰椎骨密度、术前视觉模拟评分(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评分、骨代谢指标、椎体压缩程度、手术入路、麻醉方式、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情况。将上述指标作为可能相关因素纳入 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得出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17例老年OVCFs患者中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4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与吸烟史、术中骨水泥使用剂量、椎间盘骨水泥渗漏、术后未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显著相关( P<0.05),而与年龄、性别、病程、手术入路、麻醉方式等无相关性( P>0.05)。结论老年OCVFs患者PVP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骨水泥使用量,骨水泥渗漏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史。
作者:张鹭;吴军;路锟;谢应飞;胡仕杰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自体免疫细胞联合紫杉醇+顺铂( TP)化疗方案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65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 TP化疗方案,观察组采用树突细胞-杀伤细胞( DC-CIK)联合TP化疗方案进行治疗。疗程结束后,流式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 CD3+CD4+、CD3+CD8+、CD16+CD56+、CD4+CD25+细胞的比例,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的机体免疫功能变化;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血清癌胚抗原( CEA)和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21-1)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累积生存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淋巴细胞比例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血清CEA和CYFRA21-1含量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自体免疫细胞联合紫杉醇+TP化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老年晚期 NSCLC 患者免疫功能,有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生存率。
作者:岳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比较抗血小板西药和银杏叶提取物联合与单用抗血小板药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用计算机在 PubMed、Spring Ling、Biosis Previews、Cochrane和CNKI、VIP、CBM数据库中检索截止2013年3月收录的抗血小板西药和银杏叶提取物联合与抗血小板西药单独应用对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篇文献,7项随机对照实验( RCT),抗血小板西药和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应用作为实验组,抗血小板西药单独应用作为对照组)。 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对二磷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影响有显著差异〔MD=-6.41,95%CI(-0.95,-3.78),P<0.00001〕;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影响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MD=-0.56,95%CI(-3.91,2.80),P=0.74〕。对出血时间的延长无统计学意义〔MD=0.39,95%CI(-0.09,0.86),P=0.11〕。结论抗血小板药与银杏叶提取物联合应用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作用是否有协同作用尚不确定,对出血时间的作用不显著。
作者:苟学蕊;李忠东;孙健;史尔兰;王建昌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社区居家不出人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老年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自我效能干预,并于干预的0、6个月进行评价,工具为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MMSE)量表、ADL调查表、健康测量简表(SF-36)。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在 ADL及 SF-36的各个维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效能干预可有效提高老年居家不出人群的ADL及生活质量,为老年人社区居家不出状态有效干预措施之一。
作者:孙蕾;王欣;梁晓敏;李媛媛;许凯旋;景丽伟;邢凤梅;张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 DN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40只。造模组大鼠接受单侧肾切除手术2 w后,给予高糖高脂饮食4 w,再加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 mg/kg)腹腔注射,造模组在DN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药组给予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煎剂,西药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8 w 后处死大鼠。测定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及肌酐的变化,同时检测肾组织 TGF-β1、p-Smad2/3、Smad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血糖、24 h尿蛋白量、血尿素氮及肌酐均显著降低(P<0.01),TGF-β1、p-Smad2/3蛋白表达下调, Smad7蛋白表达增强(P<0.05,P<0.01)。结论在DN大鼠模型中,益气养阴化浊通络方能够改善肾功能,保护肾组织,调节 TGF-β1/Smad 信号通路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卞华;吕芹;胡久略;毛秉豫;叶松山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辅助T淋巴细胞( Th)22细胞、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就诊患者或体检者共101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乙肝病毒携带者21例,非病毒性肝炎35例。另选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中Th22细胞、Th17细胞所占比例。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 IL)-22、IL-17的血清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Th22细胞及IL-22、IL-17明显降低( P<0.05),但Th17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 IL-22、IL-17明显降低(P<0.05),Th17细胞明显升高(P<0.05),但 Th22细胞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与非病毒性肝炎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组Th22、Th17细胞及IL-22、IL-17均明显降低( P<0.05);与正常组比较,乙肝病毒携带者Th22、Th17及IL-17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IL-22明显降低(P<0.05)。结论 Th22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IL-22浓度降低,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失去IL-22的保护作用,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重要因素;而Th17细胞及IL-17可能未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慢性期炎症。
作者:戴小波;薛长山;周文英;黄小燕;唐文志;黄凯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失血性休克、脓毒血症引起的血管功能受损是重症休克导致患者多器官衰竭乃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休克后血管功能受损主要表现血管平滑肌功能受损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管平滑肌损伤导致休克患者的血压逐步恶化,表现为血管低反应性,是重症休克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损伤会导致微血管血流受阻、黏附增强、白细胞与血小板激活、凝血异常和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与能量代谢异常,加重器官损伤。研究发现,一氧化氮( NO),在调节血管舒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和血管内皮细胞( VECs )的功能参与失血性休克〔1〕、感染性休克〔2〕晚期血管低反应性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NO在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中的作用,为防治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性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李树铁;张立民;赵自刚;牛春雨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前冠心病( CHD)被公认为心身疾病,与个体的性格有明显的关系,尤其与A型性格密切相关〔1,2〕。本研究对A型性格CHD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进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材料2011年6月到2012年3月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81例CHD患者,男128例,女153例。应用全国性协作组修订的A型行为类型量表进行性格类型测查,A型性格162例和B型性格119例。
作者:薄海美;田春雨;王志军;周建芝 刊期: 2015年第16期
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共同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BMSCs的成骨与成脂分化存在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一旦该平衡被打破,便会引起代谢相关疾病或发育异常。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在调控BMSCs成骨、成脂分化平衡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将围绕中药影响BMSCs成骨、成脂分化及其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刘德兰;庞晓丽;郑纺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与人体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0例既往无有氧运动健身经历且符合研究要求的受试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愿意参加健身锻炼的50例设为观察组,按照研究要求定期进行广场舞有氧运动锻炼;将无主观意愿参加健身锻炼的50例受试者设为对照组,保持原有生活习惯不变。8 w后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受试者心率变异性、心血管反射、平衡相关指标。结果(1)心率变异性指标:观察组正常心动周期标准差( SDNN)、正常心动周期标准差均方根( SDNNindex)、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根( rMMSD)、总频谱、低频成分、高频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心血管反射;观察组心血管反射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界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平衡指标:观察组睁眼、闭眼时摆动频率、摆动轨迹长、大摆动角度、大摆动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定期进行有氧运动锻炼有助于提高心血管反射,改善心率变异性,提高人体心血管自主神经平衡功能,是一项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运动方式。
作者:吴阳;王萍;闫巧珍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毫针针刺对SD大鼠腧穴穴区筋膜结缔组织细胞2种整合素β亚基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细针刺激组、中针刺激组(中等粗细毫针刺激组)和粗针刺激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针刺各组在大鼠中脘穴沿任脉循行方向平刺施以捻转平补平泻刺激,治疗1次/d,治疗3 d后,切取穴区筋膜结缔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镜下观察腧穴穴区筋膜结缔组织整合素β1亚基(integrinβ1)、integrinβ3及PCNA蛋白表达。结果毫针针刺作用后,腧穴筋膜结缔组织 integrinβ亚基的表达变化情况不同:细针刺激组和中针刺激组筋膜结缔组织中integrinβ1的表达比空白对照组均有增强,其中细针刺激组integrinβ1的表达统计无显著差异( P=0.314),中针刺激组integrinβ1的表达有极显著差异( P=0.000),然而,粗针刺激组 integrinβ1的表达较空白组明显下降,呈翻转趋势,差异显著( P=0.001);integrinβ3除部分大小血管可见少量表达外,在腧穴筋膜结缔组织中始终为阴性表达;筋膜结缔组织中 PCNA 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强( P=0.002,0.005,0.039),其中细针刺激组强。结论毫针针刺能够激发受治腧穴穴区细胞活性变化,其中β1类integrin是腧穴筋膜结缔组织中主要的力学信号蛋白,β3类integrin不是腧穴筋膜结缔组织中主要的力学信号蛋白,这可能进一步揭示了腧穴感受针刺治疗信号的非神经生物学细胞力学基本原理之一。
作者:李程;陈波;胡铁汉;陈磊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睑内翻使睫毛刺激角膜而使患者有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症状,如不治疗可引起角膜炎、角膜血管翳等并发症而影响视力,更严重者可导致角膜溃疡穿孔〔1〕,因此需要及时手术治疗。治疗老年性睑内翻的传统方式为单纯性矢式缝合术、眼轮匝肌切除术等手术方法,本文观察水平方向眼睑及外眦韧带松弛的老年患者采用矢式缝合联合外眦韧带折叠固定术的效果。
作者:左兰;程建霞;黄鑫宇;杜园园 刊期: 201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同城不同医院间病原体构成及差异。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两医院住院患者各类标本分离的14682菌株,药物敏感性试验数据根据美国实验室与临床标准化研究所( CLSI2012)标准,用SPSS17.0软件分析。结果一院细菌及真菌所占比例分别为(84.1%、15.9%),四院细菌及真菌分别为(90.52%、9.48%),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细菌构成中,革兰阳性球菌与革兰阴性杆菌比例几乎相等,无显著差异,但主要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菌种排名不同,且差异显著( P<0.05);真菌中,各主要真菌排名一样,但部分真菌所占比例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同城不同医院间,病原体种类相似,病原体构成部分相似,又各有特点。
作者:刘磊;刘彬;朱莉莉 刊期: 201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