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巧玲;高景娜;王立红;韩笑;易维涛;张晓娟;贾琼;田梅
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健康和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结肠癌手术创伤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在减少对患者损伤的同时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风险,但腹腔镜手术毕竟不及常规开放手术方便,所以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是随着腹腔镜设备和器械的优化以及医生操作水平的提高,手术时间亦在慢慢变短〔1〕。本研究主要探讨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探讨其对患者术后胃肠道恢复的情况。
作者:白洪祥;刘现立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苦荞麦提取物对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糖基化反应的影响。方法 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分别给予苦荞麦高、中、低200,100,50 mg· kg-1· d-1剂量和氨基胍100 mg· kg-1· d-1治疗12 w。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肾脏组织中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及硫化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肾脏组织中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脏组织中AGEs含量及TBARS含量均显著升高,肾脏组织中RAGE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苦荞麦各剂量组及氨基胍组肾脏组织中AGEs含量及TBARS含量均显著降低,以苦荞麦高剂量组下降明显( P<0.01);苦荞麦各剂量组及氨基胍组肾脏组织中 RAGE的蛋白表达水平亦降低,以苦荞麦高剂量组下降明显( P<0.01)。结论苦荞麦能够抑制糖尿病大鼠体内的糖基化反应,并且随着苦荞麦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作者:王艳杰;柳春;张瑞鹏;刘洋;赵丹玉;苗兰英;徐峰;李刚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与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大肠癌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大肠癌组织、20例大肠腺瘤和20例大肠正常黏膜组织中MMP-2与Galectin-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结果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结果①MMP-2与Galectin-3在大肠正常黏膜、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均有阳性表达,表达强度依次增加,三组之间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MP-2与Galectin-3在浸润程度深的大肠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浸润程度浅的,在低分化大肠癌中的表达则高于高分化和中等分化的,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而MMP-2与Galectin-3在不同性别、年龄及肿瘤发生部位的表达则无明显差异( P>0.05)。③MMP-2与 Galectin-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 MMP-2与Galectin-3的高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MMP-2与Galectin-3在大肠癌的浸润、生长及远处播散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可作为判断大肠癌转移及预后的预测因素。
作者:李英健;赵恩宏;苏锐;侯雷;刘志满;申兴斌 刊期: 2014年第14期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占人体骨折3%~4%〔1〕,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活动不灵活,直接或间接暴力极易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本文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效果良好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孙波;段显亮;郭海峰;夏凤国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癌组织白细胞分化抗原(CD)147、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3h和5A2表达及三者在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方法14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根治手术后的肿瘤组织为观察组,97例复杂性增生的子宫内膜组织为对照组,97例单纯性增生的子宫内膜组织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47、EIF3h和5A2蛋白表达。结果3组CD147、EIF3h和5A2阳性表达率差别显著。观察组CD147、EIF3h和5A2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径、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是否累犯宫颈管密切相关。观察组EIF3h和5A2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术后组织CD147、EIF3h和5A2高表达对肿瘤发生和进展有重要作用,EIF3h和5A2可能具有正向协同作用。
作者:沈丽华;肖江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磺胺嘧啶银敷料(优拓SSD)联合高压氧对老年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2例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分为3组,A组使用优拓SSD联合高压氧进行治疗;B组给予常规换药,并给予高压氧治疗;C 组常规换药。于治疗后记录各组方法对溃疡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患者舒适程度等指标;进一步检测治疗前后各组缺氧诱导因子( HIF)-1α、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结果在溃疡治愈率、治愈时间、疼痛程度等方面A组、B组均优于C组,A组效果更为明显(均P<0.05)。治疗后A组、B组溃疡组织EGF、VEGF表达均高于换药前,HIF-1α的表达则明显低于换药前;C组仅 VEGF表达高于换药前;换药后 A组、B组EGF、VEGF表达均高于C组,而HIF-1α表达则明显低于C组(均P<0.05)。结论优拓SSD联合高压氧对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溃疡局部缺氧状态,同时促进EGF、VEGF表达有关。
作者:刘艳萍;田松波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氨基末端脑钠肽( NT-ProBNP )已成为心力衰竭筛查、诊断、治疗的敏感指标〔1,2〕。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早期测得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指导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方法为肺动脉漂浮导管法( PAC)。 PAC技术要求高,并发症多,费用昂贵。胸阻抗无创血流动力学( TEB )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可动态连续监测等优点,目前临床应用较多。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重症监护病房( ICU)患者NT-ProBNP 水平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关性及其对预后评估。
作者:陈艳;李风雷;方继荣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老年重度颅脑损伤( sTBI)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4月未手术治疗的老年sTBI患者27例病例资料,分为亚低温治疗组15例,常温对照12例。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的预后明显差于对照组( P<0.05);亚低温治疗组颅内压增程度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常见并发症的发病率亚低温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不能改善未手术治疗的老年sTBI患者的预后,并且增加并发症的发病率,这为老年sTBI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曹红十;郭立敏;李蕴博;付双林;韩彦武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慢性鼻炎、鼻窦炎传统治疗方式〔1〕如采用药物治疗以及普通手术治疗难以达到良好治疗效果,患者极易出现症状反复等情况。近年来,随着耳鼻喉科治疗技术手段进步,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逐步成为治疗鼻窦炎等鼻部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好,患者不易复发,生活质量提高。但老年患者多脏器出现老化,对手术耐受力不足,且常常伴发慢性疾病等情况,给手术治疗带来极大风险,因此对老年鼻窦炎患者行FESS尚存在争议。本文旨在研究老年患者在FESS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刘艺昌;尹昕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 ASL)和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技术( DSC)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ICV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老年ICVD患者(观察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均行常规MRI扫描、DSC和 ASL检查,测量健康体检者组相同解剖结构、同一层面双侧感兴趣区( ROI)局部脑血流量( rCBF)。测量观察组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灰质区域rCBF,筛选出两种灌注成像表现一致 ROI数、ROI表现一致的低灌注ROI数以及ASL灌注图像的rCBF值低于DSC灌注图像的ROI数,比较两种灌注成像患侧与健侧的rCBF比值间的差异。结果健康对照组双侧大脑半球灰质脑血流量(CBF)显著高于白质(65.45±8.47 vs 29.44±6.36 ml·100 g-1· min-1)(t=15.204,P=0.000);ASL与DSC所测20例健康对照组rCBF比值分别为:1.0142±0.1443、1.0911±0.151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4,P=0.108)。30例患者共选取60个感兴趣区,其中56个ROI,DSC与ASL表现一致;56个ROI中,46个表现一致且为低灌注的ROI中,有40个ROI表现ASL灌注图像的rCBF低于DSC灌注,两种灌注图像的rCBF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2,P=0.008)。结论 DSC与ASL两种灌注成像在判断老年 ICVD的血流灌注状态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ASL在发现脑组织低灌注方面更敏感,且无需注射对比剂,避免了对老年患者不必要的创伤。
作者:尚柳彤;刘丽芬;马学升;李云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疾病疗效的评价也从症状、体征等生理的客观指标,扩大到综合性指标,如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等。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的脑血管疾病〔1〕,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生理、心理、认知及社会功能的多种障碍,尤其对老年人具有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随着脑卒中患者的逐年增多以及治疗该类疾病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追求较长的生存时间和较好的生存质量成为了老年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大愿望。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老年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作者:母玉元;关淑芬;周洁信;刘洋;王洪娇;韩国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制定朝鲜族住院脑梗死患者个性化健康教育路径,并与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对照,以期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整体护理质量。方法选取临床脑梗死患者共6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观察组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路径,并由责任护士用民族语言进行实施;对照组应用传统临床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住院满意度评分、再次入院率、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较对照组有差异,且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健康教育路径的制定对提高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住院满意度、降低再次入院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率的、切实可行的临床护理工作模式。
作者:徐明花;郑香梅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EAE)模型,探讨ERK1/2途径在EA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鼠源的 MOG35-55多肽为抗原诱导C57BL/6小鼠,通过病程观察、神经功能评分及病理学分析确定EAE模型。取发病前期及发病高峰期小鼠的脊髓及淋巴结,采用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P-ERK1/2、ERK1/2、P-MEK1/2及MEK1/2的表达情况。结果 EAE小鼠均有发病,为单相病程,临床符合典型 EAE 模型表现。EAE小鼠在免疫后(13.6±2.1) d起病,在免疫后(17.0±2.8)d病情发展到高峰,高峰期临床评分为(2.8±1.1)分。无论是发病前还是在发病高峰期,EAE组小鼠淋巴结中的 ERK1/2的磷酸化表达均被明显抑制,但MEK1/2磷酸化表达无明显差异。无论是发病前还是在发病高峰期,EAE组小鼠脊髓中的ERK1/2磷酸化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成功建立了MOG35-55多肽为抗原诱导的EAE小鼠模型。 ERK1/2的表达在EAE发病过程中存在组织特异性。
作者:赵振华;刘昌云;李永坤;李云飞;张旭;雷惠新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研究体外热量限制的两种处理方法(低糖和白藜芦醇)在H2 O2诱导的 SH-SY5Y细胞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3.0 g/L-葡萄糖)、H2O2损伤组(250μmol/L H2O2)、低糖组(2.0 g/L-glucose)、低糖+损伤组、白藜芦醇(1.25、5μmol/L)组、白藜芦醇(1.25μmol/L)+损伤组。观察细胞形态,测定各组细胞的噻唑蓝( MTT)代谢率,乳酸脱氢酶( LDH)漏出率。结果用低糖和不同浓度白藜芦醇预处理细胞24 h后MTT法测定570 nm OD值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低糖组细胞活力上升(P<0.01);白藜芦醇1.25μmol/L组活力稍有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且低糖组较白藜芦醇1.25μmol/L组活力明显升高( P<0.01)。白藜芦醇5μmol/L组显示活力下降( P<0.05),选用白藜芦醇1.25μmol/L作为后续实验用浓度。用低糖和白藜芦醇预处理细胞24 h,给予250μmol/L H2 O2损伤1 h后测定MTT代谢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活力明显下降,低糖组和白藜芦醇组活力上升(P<0.01);与损伤组相比,低糖+损伤组、白藜芦醇+损伤组活力上升(P<0.01);低糖+损伤组OD值明显高于白藜芦醇+损伤组( P<0.01)。继续培养至7 h发现,与损伤组相比,低糖+损伤组活力明显上升,白藜芦醇+损伤组活力下降(P<0.01)。进一步检测LDH漏出率显示,损伤1 h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漏出率明显增加(P<0.05),低糖组、白藜芦醇组漏出率稍有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与损伤组比较,低糖+损伤组漏出率明显减少(P<0.01),白藜芦醇+损伤组漏出率减少(P<0.05);继续培养至7 h显示,低糖组漏出率增加5%;低糖+损伤组漏出率增加11%;白藜芦醇+损伤组增加48%( P<0.01);白藜芦醇+损伤组漏出率高于低糖+损伤组( P<0.01)。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未加损伤之前,低糖组、白藜芦醇组的细胞形态,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加入损伤药物1h后,各组的细胞形态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加入损伤药物7h后,低糖组、低糖+损伤组和对照组细胞贴壁性好,突起伸展良好细长,透光性好;损伤组和白藜芦醇+损伤组可见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死细胞多,突起回缩,细胞明显变圆,贴壁性不好,透光性差。结论低糖模拟热量限制抗氧化应激损伤效应明显优于白藜芦醇,是一种较好的体外模拟热量限制的细胞模型。
作者:陈娟;张景燕;王蓉;赵静姝;郭瑾;王玉兰;张旭 刊期: 2014年第14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 CHD)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心肌缺血是CHD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部分患者伴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也有一部分患者并无上述明显症状而易被忽视,引起严重后果〔1〕。因此,积极监测并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并予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对我院检测到有心肌缺血改变的老年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有无临床症状进行比较。
作者:陈腾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系统地综合评价辛伐他汀治疗中国汉族人群糖尿病肾病( DN)的疗效。方法通过电子文献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用于异质性检验后效应值的合并。效应指标选用标准化均数差( SMD)及其95%CI。应用漏斗图法检测发表偏倚。结果22篇文献共计1397例DN患者,包括实验组729例,对照组668例。经异质性检验后,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效应值。尿蛋白排泄率( UAER)、24 h尿蛋白量(UAE)、C 反应蛋白(CRP)和血肌酐(Scr)的合并 SMD值及其95%CI分别为-1.10(-1.66,-0.55)、-1.46(-1.87,-1.05)、-1.10(-1.95,-0.25)和-0.62(-0.90,-0.34)(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辛伐他汀治疗中国汉族人群DN有更好的疗效。
作者:李彤寰;刘丹丹;仇春健;王坚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桡骨头骨折为肘部严重的关节内骨折,使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国内少见报道。本文对2012~2013年采取切开复位解剖型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5例老年桡骨头骨折患者进行分析,病例资料完整及获得随访。1临床资料1.1材料与方法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55~76〔平均(67.7±10.7)〕岁;其中左侧2例,右侧3例;损伤原因:运动性损伤4,生活性损伤1;根据Mason骨折分类MasonⅡ2例, MasonⅢ3例;术后未制动。均采用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钛板固定,其中1例辅加两枚空心螺钉联合固定。受伤至手术时间0.5~7 d,平均3.2 d。术后第1天开始肘部功能练习,允许进行轻柔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旋转活动,但避免前臂旋前位的强力屈肘活动,以减少骨折端的应力。终随访时肘部功能恢复满意,6~8 w时复查X线片,多数患者此时骨折端已经获得了早期愈合。骨折获得完全愈合一般需要12 w左右。
作者:杨国涛;谭磊;张磊峰;汪建;姜立忠;朱东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检测老年眼睑基底细胞癌患者癌组织空泡膜蛋白(VMP)1、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蛋白(PTEN)和抗转移蛋白(NM)23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97例老年基底细胞癌患者术后存档的蜡块组织及临床资料为观察组,上述肿瘤组织周边切缘为正常鳞状上皮组织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 VMP1、PTEN 和 NM23表达。结果观察组 VMP1、PTEN和 NM23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VMP1、PTEN和NM23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大径、是否侵犯皮肤外结构、转移及Ki67表达密切相关。观察组 VMP1、PTEN和 NM23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结论老年眼睑基底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VMP1、PTEN和NM23蛋白表达均下调,三者具有协同正向作用,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
作者:云亚歌 刊期: 2014年第14期
本文拟了解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对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生存质量、抑郁情况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我院风湿免疫科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住院及门诊258例患者,男74例,女184例,男女比例为1∶2.49。其中门诊病人170例,住院病人88例;年龄20~70岁,平均(53.66±13.03)岁。关节腔积液84例(32.56%),其中表现在双膝关节21例,右膝关节27例,左膝关节19例,双肩关节2例,右肩关节4例,左肩关节1例,右肘关节3例,左肘关节2例,双腕关节2例,右腕关节2例,左腕关节1例。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2〕;②近3年来生活在贵阳市区的RA患者;③接受调查前至少1个月内停用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糖皮质激素等抗风湿药的患者;④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或全身衰竭者或其他可能影响生存质量的患者。
作者:姚血明;马武开;黄颖;王莹;刘正奇;安阳;唐芳;钟琴 刊期: 2014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桑叶多糖(MLP)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MLP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模型组(B)、MLP高、中、低剂量(C、D、E)治疗组。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DN大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MLP进行治疗8 w后,分别检测大鼠空腹血糖( FPG);检测尿液中微量白蛋白( mAlb)含量;测定血清中尿素氮( BUN)、肌酐( Cr)含量;通过RT-PCR法测定肾脏中TGF-β1 mRNA表达。结果 MLP能显著降低DN大鼠FPG、mAlb含量,同时能够降低血清中BUN、Cr含量(P<0.01);下调TGF-β1 mRNA表达(P<0.01)。结论 MLP对DN具有一定肾保护作用及抗肾小球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GF-β1 mRNA表达来实现。
作者:刘洪凤;韩智学;聂影;金龙云;王桂云;岳辉;李齐;薛继婷;申梅淑 刊期: 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