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张宇翔;丁浩;杨志强
目的 研究不同方式给氧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氧合及营养素摄入的影响.方法 对55例COPD患者随机分组,不干预、进餐时连续鼻导管给氧或餐前面罩给氧半小时,连续监测三组就餐前后SpO2以及营养素摄入情况.结果 不干预组餐后SpO2低于餐前,进餐时间相对延长,营养物质摄入减少.进餐时连续鼻导管给氧及餐前半小时面罩给氧均能提高COPD患者的SpO2和营养素摄入,但连续鼻导管给氧后SpO2幅度变化明显优于餐前面罩给氧(P<0.05),但两者营养素摄入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 重度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可能与患者进餐后发生的缺氧、低氧血症有关,进餐时连续鼻导管给氧及餐前面罩给氧均可以提高COPD患者进餐时的氧合,提高营养素摄入.
作者:沈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方法 检测124例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前组)患者、30例治疗后吸收好转期(治疗后组)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FIB和D-D水平,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前组)患者血浆FIB和D-D水平升高,与治疗后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疗后组血浆FIB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浆D-D仍较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血浆FIB和D-D水平变化与病情相关,可作为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监测疗效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孙卫红;陈友轩;林镜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结脑)临床症状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分析3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例死亡,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4例,好转25例.结论 细致周到的临床症状观察和护理,及时反馈患儿病情变化、尽早采取相关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谈春芳;彭胜利;罗琼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一类无细胞壁、大小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Mp仅寄生于人类,人群对其普遍易感.Mp感染不但引起呼吸道症状,如支气管炎、肺炎(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首要病原学)等,而且25%感染患者易伴发神经、心血管、血液、免疫和皮肤等多系统损害.近些年来,Mp感染的病例日渐增多,特别是因Mp感染造成的死亡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Mp感染的诊断一直缺乏令人满意的金标准.
作者:苑鑫;刘又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胸腔置管引流联合局部给药的方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观察其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予改良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置管引流,待胸水放尽后胸腔内注入药物.A组注入博莱霉素1 mg/kg+生理盐水40 ml与白介素Ⅱ200万u+生理盐水40 ml,B组注入博莱霉素1 mg/kg+生理盐水40 ml,C组注入白介素Ⅱ200万u+生理盐水40 ml.每周注药1次,至少2~3周.结果 A、B、C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63.2%、61.1%.副反应相似.结论 胸腔置管引流并给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方法安全、易行、简便,不良反应小,博莱霉素与白介素Ⅱ联用能有效预防恶性胸腔积液再发生,对缓解病情具有积极作用,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葛艳;杨志芸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联合细胞技术检测恶性和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细胞总数和白细胞介素16(IL-16)的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6例为结核性胸腔积液(PE)和32例为恶性积液患者的胸水中的细胞总数和IL16的水平.同时检测外周血的IL16水平.结果 恶性PE中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明显高于结核性PE(P<0.05),而结核性PE中巨噬细胞和间皮细胞明显高于恶性PE(P<0.05).胸腔积液中的IL-16在结核性PE中、高恶性PE(P=0.036),而外周血中的IL-16水平,结核性PE高于癌性PE(P=0.089).结论 恶性和结核性PE中细胞类型和IL-16表现出明显差别呈相关性,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
作者:孙学智;郑春兰;朱琦;曾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小容量肺叶灌洗治疗Ⅲ、Ⅳ期矽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我院近3年来已确诊为Ⅲ、Ⅳ期矽肺且进行过肺灌洗的病例中抽取103例为观察组,同时抽取40例矿区已确诊为Ⅲ、Ⅳ期矽肺但未进行过肺灌洗的病例为对照组,观察临床症状、肺功能及胸片检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肺功能部分指标改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Ⅲ、Ⅳ期矽肺患者,虽然无法进行全肺大容量灌洗,但及时通过纤支镜吸引予小容量支气管肺泡灌洗,可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石;李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提高肺真菌病与肺结核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10例误诊为肺结核病的肺真菌病例的临床资料、胸部影像学改变及实验室、病理检查资料.结果 根据诊断结果分类肺曲菌病5例,其中2例为侵袭性肺曲菌病,3例为肺曲菌球;诊断为肺隐球菌病2例,临床诊断2例.根据影像学改变特点分类肺炎型3例,其中1例为曲霉菌感染,3例临床诊断;表现为双肺多发性病灶4例,其中1例为隐球菌感染,2例为曲菌感染,1例临床诊断.表现为孤立性结节1例,为隐球菌感染,表现为空洞内曲菌球3例,均在肺结核空洞基础上发病.结论 肺真菌病病理改变与浸润性肺结核相似,易误诊为肺结核,鉴别诊断需从发病诱因、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改变多角度观察分析,肺真菌病的确诊终多通过支气管镜或肺穿刺取得标本行病原体检查或通过胸外科手术病理证实.
作者:马南兰;茅惠娟;沈云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接受无创正压呼吸机的治疗,分为有合并症组A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无合并症组B组,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比较两组撤机时间的统计学差异性.结果 与A组相比较,撤机时间无差异(P>0.05),治疗后PaO2 、PaCO2无差异(P>0.05);各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后PaO2 、Pa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合理利用无创正压通气,可明显改善AECOPD呼吸衰竭患者PaO2 、PaCO2 ;合并症并无降低其治疗效果和延长撤机时间.
作者:汪家坤;惠复新;邹黎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确诊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治疗,对照组用头孢呋辛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良好.
作者:雷震;左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对初诊肺结核病患者4783例和随访肺结核病患者5709例痰标本结果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萋尼式染色法,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的要求进行.结果 对2007~2010年初诊的4783例肺结核病人进行的痰抗酸杆菌的检测,共检测涂阳806例,4年中平均痰涂片阳性检出率为16.85%,随访病人查痰总人数为5709,检出痰涂片阳性人数99,4年中平均涂片阳性检出率为1.83%.结论 肺结核病人痰结核杆菌涂片阳性检出率对结核病的监测和控制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桦;马立新;张青剑;苏志敏;孙家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OPD缓解期患者在家中进行氧疗对疾病缓解的作用.方法 选择缓解期COPD患者50例出院时教会他们使用氧气瓶或制氧机及氧疗方法.出院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配合氧疗呼吸操训练.结果 经一年干预50例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肺功能、血气指标明显提高.结论 长期家庭氧疗每天>15 h,配合呼吸操训练可明显改变COPD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提高心肺功能、减少住院次数.
作者:罗卜华;金爱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肺复张手法(RM)对非心源性肺水肿伴有严重低氧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非心源性肺水肿伴有严重低氧血症患者行RM,并维持合适水平的呼吸末正压(PEEP) 通气,分别观察患者肺复张前、复张后6 h和48 h的氧合指数(PaO2/FiO2)、经皮脉氧饱和度(SPO2)、肺顺应性、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以及肺复张中止和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RM实施后,患者SPO2、PaO2/FiO2、均明显改善,肺顺应性明显增加(均P<0.01).HR、MAP、CVP无明显变化,血流动力学稳定,无CO2潴留(均P>0.05).结论 RM能改善非心源性肺水肿伴有严重低氧血症患者的氧合状态,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及中止指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我院重症医学科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对21例非心源性肺水肿伴严重低氧血症患者行RM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涉泱;冉景兵;林峰;周干;潘素节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雾化吸入尖吻蝮蛇血凝酶和凝血酶治疗咯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9例各种原因咯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凝血酶1000U、尖吻蝮蛇血凝酶2IU雾化吸入治疗,2次/d,观察止血效果和止血时间.结果 39例中显效21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87%、平均止血时间分别为2.3±0.31 d;无不良反应.结论 雾化吸入尖吻蝮蛇血凝酶和凝血酶治疗咯血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安全无痛苦且操作简单.
作者:张宏伟;于晓锋;董耀众;俞丽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常见,而其急性加重期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这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部分患者随肺心病治疗病情好转心律失常减少乃至消失,但仍有一些患者需要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由于慢性肺心病基础多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对β-受体阻滯类抗心律失常药的选用一直存在争论和顾虑.我们采用小剂量美托洛尔及小剂量美托洛尔联用特布他林治疗肺心病心律失常进行观察,了解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任志明;李梦杰;王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对肺腺癌细胞GPC5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在线预测GPC5启动子区域CpG岛的分布,合成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引物,甲基化酶特异性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嘧啶核苷(5-AZA)处理肺腺癌细胞系A549、SPC-A1及永生化支气管上皮细胞HBE,检测处理前后GPC5表达的变化.同时用MSP方法检测肺腺癌组织标本中GPC5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情况,以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结果 GPC5在正常的支气管上皮中不表达,而在肺腺癌细胞系中均有明显表达.5-AZA处理后,GPC5在A549及SPC-A1中的表达均上调,提示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参与了GPC5基因表达的调节.但肺腺癌组织标本中GPC5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呈现低甲基化状态,提示这种低甲基化状态参与了肺腺癌细胞中GPC5表达的上调.结论 GPC5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参与了其表达的调控,可能是导致肺腺癌中GPC5上调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李燕;苗立云;肖永龙;蔡后荣;张德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肺栓塞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 对102例肺栓塞病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过程中监测血小板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肺栓塞病人经低分子肝素治疗后有8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肺栓塞时可诱发血小板减少.
作者:何承 刊期: 2012年第05期
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不但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COPD将成为全球第5大疾病负担和第3大死亡原因[1].
作者:陈萌;郭爱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S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块检查对周围型肺部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SCT引导下进行定位穿刺,应用细胞块制作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42例未与胸壁粘连周围型肺部占位进行诊断.结果 明确病理诊断39例,其中肺癌34例,良性占位5例.结论 SCT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块切片检查能够清晰显示细胞排列和组织结构,并且可多张切片做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可组织定位和分型诊断;对周围型肺部占位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殷建团;邱跃灵;潘玉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和福莫特罗/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中度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250),250 μg/次,2次/d,另一组吸入福莫特罗/布地奈德,(4.5/160),160 μg/次,2次/d.评价3个月、6个月内的急性发作次数、夜间发作次数、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的次数和哮喘控制调查表评分.结果 治疗3月的沙美特罗组急性发作次数、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的次数和哮喘控制调查表评分多于布地奈德组,夜间发作次数少于布地奈德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月时沙美特罗组急性发作次数、夜间发作次数、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的次数和哮喘控制调查表评分均少于布地奈德组,但差异仍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度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患者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或福莫特罗/布地奈德干粉剂均能取得同样的哮喘控制.
作者:杨阳;邹俊;张静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