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爱维治保留灌肠在盆腔精确放射治疗中对直肠损伤的保护作用

姜新;辛颖;刘野;曲超;罗景华;常鹏宇;曲雅勤

关键词:爱维治, 放射治疗, 直肠损伤
摘要:目的 观察爱维治保留灌肠在盆腔调强放射治疗(IMRT)及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中保护直肠放射性损伤的疗效.方法 62名接受盆腔放射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给予爱维治保留灌肠,根据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评估两组出现急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时间和程度.同时对各组内治疗方式不同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及总结.结果 两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实验组较对照组出现急性损伤的时间要晚(P =0.0001),而且1级及以下的损伤和2级及以上的损伤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两组不同放疗技术分析中,在接受IMRT较CRT直肠保护作用更佳(P<0.05).结论 爱维治保留灌肠可以防止或减轻急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同时也延缓损伤的发生.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康脑液对脑缺血大鼠Fas、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Fas、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康脑液高、中、低剂量组,于缺血后2h再灌注6、12、24、48 h后处死,免疫组化法观察Fas、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康脑液高、中、低剂量组能下调各时间点损伤侧Fas、Caspase-3蛋白表达.结论 康脑液下调Fas、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脑损伤区神经修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马倩;耿倩;薛茜;邹玉安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中国不同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对比及影响因素

    目的 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QOL)的高低,为养老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3568名60岁以上常住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其生活质量.结果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54.82±8.639),自评分为(80.32±11.225),自评分与生活质量得分呈正相关关系(r=0.601);东、中、西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依次为:56.84±9.202,54.23±8.515,53.38±7.766;自评分依次为:83.51±9.764,79.97±10.444,77.50±12.459,不同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差异(P<0.05),主观幸福感有差异(P<0.05).结论 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主观幸福感弱,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高.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的养老工作,同时根据不同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特征,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提高不同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忆雄;桂莹;邹焰;冉文亮;马佳;李小平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膦甲酸钠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60例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好发人群为中老年患者[1],是病毒感染,病原体多为带状疱疹病毒[2],因此临床上治疗多采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3].膦甲酸钠是新型的用于治疗疱疹病毒的药物[4].本次研究拟探究膦甲酸钠在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治疗中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的中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实验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1 ~77岁,平均(56.4±7.2)岁;病程3~ 25年,平均(13.5±4.1)年.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0 ~79岁,平均(57.7±8.3)岁;病程4~26年,平均病程(14.3±5.6)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等因素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作者:马丽娜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刺络拔罐配合夹脊穴、阿是穴围刺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30例

    带状疱疹是特征为疼痛和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绝大部分患者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症状,有的甚至痛如针刺刀割,频繁发作,影响饮食和睡眠.本研究采用刺络放血拔罐配合夹脊穴、阿是穴围刺加电针协同药物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组对比.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我院皮肤科及针灸科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综合组和药物组.

    作者:周斌;姚配勇;刘需祥;李慎荣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吸入一氧化氮对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家兔血浆血栓素A2和前列环素的影响

    目的 研究家兔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模型的心肌肌钙蛋白(cTnI)浓度、血栓素(TXA2)和前列环素(PGI2)的改变及一氧化氮(NO)吸入对其影响,探讨NO吸入对家兔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模型受损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日本大白兔30只,分为模型组10只,对家兔只进行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模型;对照组10只:本组动物只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不注射血栓栓子;吸入NO组10只: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动物模型成功后吸入NO24 h,吸人NO浓度为20×10-6 g/L.模型组、对照组、吸入NO组于模型组模型制备成功后每2h抽血一次,共2次,然后每4小时抽血一次,抽血共7次.结果 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动物模型血浆cTnI浓度于4h后明显增高,16h达到高峰(0.46±0.10),与对照组比较4、8、12、16、20、24 h各试验点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吸入NO组比较,4、8、12、直到16 h达到高浓度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持续到20 h;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家兔栓塞后血浆TXB2于12h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4、8、12、16 h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吸入NO组比较,于4、8h和12h高浓度均有明显下降,且持续到16 h仍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家兔栓塞后PGI2于16h达到高峰,与对照组比较8、12、16、20、24 h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吸入NO组比较,于8h和12、16 h高浓度均有明显下降,且持续到24 h仍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血浆cTnI与血浆TXB2、血浆6-K-PGF高峰值相关性分析:血浆cTnI与血浆TXB2呈明显正相关性(r=0.99,P<0.05),血浆cTnI与PGI2呈明显正相关性(r=0.99,P<0.05).结论 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家兔血浆TXA2浓度增高是造成心肌受损的主要体液因子,吸入NO降低其浓度是保护心肌受损的主要机制.

    作者:张泽明;王彦存;赵学琴;阎琦;杨卫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青年与老年人脊柱黄韧带的力学特性

    目的 探讨青年与老年人脊柱黄韧带的一维拉伸力学性质及黄韧带退变的力学机制.方法 20例老年腰椎退变病人黄韧带标本为老年退变组,20例青年腰椎外伤病人黄韧带为青年组,黄韧带标本均取自L4~L5间黄韧带,取青年和老年组各20个黄韧带,分别将每个试样装夹于电子万能试验机软组织夹具内,对标本预调处理后以5 mm/min的实验速度对试样施加拉应力,直到试样断裂,得到出应力-应变曲线和拉伸大载荷、大位移、大应变,大应力等数据.结果 青年组与老年组拉伸力学性质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结论 青年和老年退变黄韧带具有不同的拉伸力学性质,老年组黄韧带由于退变,拉伸力学性质发生改变.

    作者:彭传刚;杨琦;李鹏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的临床使用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中,非选择性血栓抽吸、选择性血栓抽吸与常规PCI 3种治疗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9月连续入院、诊断为急性STEMI并接受直接PCI的患者共314例,分为常规PCI组、选择性血栓抽吸组、非选择性血栓抽吸组3组.比较3组治疗术中慢血流发生率、术后TIMI计帧分级(帧)、平均使用球囊数、术后1 wEF、术后3个月EF.结果 3组术中慢血流发生率分别是17.39%(8/46)vs 4.83% (9/186) vs 2.43% (2/82),无复流现象发生率大大减少(P<0.05);TIMI计帧数(帧)明显减少[(23.52±6.15)vs(21.87±3.58)vs(20.50±3.39),P<0.001],非选择性进行血栓抽吸在预防慢血流发生方面优于选择性进行血栓抽吸和不进行血栓抽吸,选择性进行血栓抽吸又优于不进行血栓抽吸.3组第1周射血分数两两相比差异显著(P<0.05):3组3个月射血分数两两相比差异显著(P=0.001):3组使用球囊数量逐渐减少.结论 STEMI直接PCI中,非选择性血栓抽吸与选择性血栓抽吸、常规PCI相比,不仅能有效降低慢血流现象发生,增加心肌的有效灌注,而且改善患者预后,在STEMI的患者中应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作者:洪云飞;宋丽娟;陈苗;毕珍琼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β-防御素的研究进展

    生物界中各物种对致病微生物的入侵均具有效的防御机制,这除了与后天产生的适应性免疫系统有关外,还与机体产生的抗微生物多肽和蛋白(APs)密切相关,APs包括防御素、过氧化物酶、溶菌酶、磷脂酶等多种不同分子量、不同组成的多肽和蛋白,是宿主先天性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1].其中防御素(defensins)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组抗微生物多肽.防御素具广谱抗微生物活性,能有效地杀灭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对肿瘤细胞也有细胞毒作用,且迄今尚未发现有致病菌株对其产生耐药性,因此人们把防御素看作是一个对付细菌耐药的突破口而对其投入了较大的关注,其中为引人注目的是β-防御素[2].

    作者:魏洪涛;王国珍;李慧;李金成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老年子宫颈鳞癌中PINCH和环氧化酶-2表达及关系

    子宫颈鳞癌临床的发病年龄常表现为双峰特征,年轻患者常表现为与人乳头瘤病毒(HPV)密切相关,而老年人发生时与机体基因和蛋白异常表达相关,与HPV相关性不明显.因此老年人鳞癌发展时基因和蛋白表达异常对病变进展的意义大.PINCH蛋白是信号传导整合蛋白,其由两个双锌离子结构域使整合素和生长因子的信号连接起来[1,2].环氧化酶(COX)-2是一种诱导型酶,可在多种细胞因子或基因的刺激下产生,并与多种肿瘤的细胞增殖、转移密切相关[3].本实验探讨老年人子宫颈鳞癌组织中PINCH和COX-2的表达及二者的关系.

    作者:褚静;张永爱;李静;王立芹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切除治疗老年胸腺瘤的近远期疗效

    胸腺瘤中恶性肿瘤约占30%,组织学类型多变且形态复杂,具有潜质的恶性肿瘤特征,因此需安全有效地手术切除[1,2].传统手术一般采用胸正中、前外侧、后外侧标准切口或者腋下切口进行剖胸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恢复慢[3],而老年胸腺瘤患者对手术耐受较差,故应选择损伤较小的术式.随着显微外科理念的发展,电视胸腔镜手术已应用于胸外科手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4].但目前未有对老年胸腺瘤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切除与传统开胸手术切除的近远期疗效比较的研究.故本研究比较两种术式治疗老年胸腺瘤的近远期疗效,为老年胸腺瘤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作者:瞿中成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eFlow成像技术在老年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eFlow成像技术是在ALOKA基础上开发的复合阵列探头,加上新一代的复合脉冲上成像技术,能够完全滤除噪音干扰,改善血流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真实地反映微细血液循环的灌注情况,提供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彩色血流图像,从而更细微地显示末梢血流的动态情况[1].本文拟评价eFlow成像技术对老年肝癌患者病灶内血流和血管形态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伟霞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MSCT与MRCP对老年人胆道梗阻性疾病的应用价值

    目前,胆道梗阻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超声因其简便、快捷,主要用于疾病的筛查;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因有创、操作复杂、成功率低,难以广泛开展;多层螺旋CT(MSCT)薄层扫描及多期动态增强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很好地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程度及原因,已广泛应用于胆道梗阻的诊断.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是一种全新的观察胰胆管系统解剖和病理形态的技术,展示胰胆管形态和组织结构为自然状态的表现,无造影剂压力的影响,图像质量更真实优良,可用于恶性肿瘤、结石、胆管先天性病变,狭窄和急慢性胰腺炎等的诊断.本文回顾性分析老年胆道梗阻病例MSCT与MRCP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革;郑维民;申国强;孙戈新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胸椎椎弓根应用解剖对椎弓根钉置入方法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标本不同节段胸椎椎弓根形态测量及观察资料进行统计,旨在为胸椎推弓根螺钉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参考.方法 成人干燥脊柱尸体骨34具,标本生前无脊柱相关疾病记录,无脊柱外伤历史.脊柱大体形态及X片检查无明显病变及畸形,无严重骨质疏松,无明显骨质缺损.用游标卡尺及角度测量仪对椎弓根形态测量如下指标: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高度(PH)、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距离、椎弓根间距、椎弓根矢状面夹角、椎弓根-椎板夹角、椎弓根内、外、上、下缘皮质厚度(MCT、LCT、SCT、ICT)、椎弓根内部松质骨高度及宽度(SBW、SBH),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PW从T1至T5逐渐减小,之后逐渐增大;椎弓根矢状径自T1至T3逐渐增大,从T4至T6逐渐减小,自T7开始又逐渐增大;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距离从T1至T9逐渐增加,T9至T12变化不大,大距离为T9;椎弓根间距自T1至T6逐渐减小,之后逐渐增加;椎弓根矢状面夹角从T1至T8逐渐减小,T10以下为负角.椎弓根-椎板夹角从T1至T10椎弓根轴线基本与椎板垂直,T11、T12分别与椎板接近垂直.椎弓根拟进钉点T1与T12位于横突中点,T2及T11位于横突根部中上1/3点,余节段位于横突根部上缘,及横突上缘与椎板交界处.椎弓根SCT> ICT、SBW与SBH分别与PW及PH变化趋势一致,SBH> SBW,MCT> SCT.椎弓根轴线与冠、矢状面夹角决定着椎弓根螺钉的进钉方向.结论 上胸椎可将进钉点稍内移,减小矢状面夹角.在下胸椎,进钉点时可适当向外,同时增大进钉时的矢状面夹角.螺钉与冠状面之间夹角可选择椎板来确定螺钉与冠状面之间夹角,还应注意同一节段两侧进钉点间距.

    作者:王璐;赵琳;刘伯锋;王航辉;阮彩莲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复方丹参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6例

    目前,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据我国2008年公布的全国居民死因调查报告指出,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致死的首要原因[1].高血压是脑出血的重要原因,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高血压伴脑小动脉瘤,血压突然升高引起动脉破裂[2],具有致残率高(75%)和致死率高(40%)的特点[3].本文拟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王继勋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爱维治保留灌肠在盆腔精确放射治疗中对直肠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爱维治保留灌肠在盆腔调强放射治疗(IMRT)及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中保护直肠放射性损伤的疗效.方法 62名接受盆腔放射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给予爱维治保留灌肠,根据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评估两组出现急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时间和程度.同时对各组内治疗方式不同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及总结.结果 两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实验组较对照组出现急性损伤的时间要晚(P =0.0001),而且1级及以下的损伤和2级及以上的损伤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两组不同放疗技术分析中,在接受IMRT较CRT直肠保护作用更佳(P<0.05).结论 爱维治保留灌肠可以防止或减轻急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同时也延缓损伤的发生.

    作者:姜新;辛颖;刘野;曲超;罗景华;常鹏宇;曲雅勤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创面局部注射胰岛素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全身血糖及溃疡面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创面局部注射胰岛素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全身血糖及溃疡面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 对87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将胰岛素1/2进行溃疡面注射,1/2进行腹部皮下注射.对两组患者的溃疡肉芽组织生长情况、CD34表达以及新生微血管密度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血糖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5、7、14 d,溃疡面肉芽生长率为(26.32±0.34)%、(61.21±1.43)%、(82.1±2.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43±0.89)%、(25.32±1.93)%、(41.2±3.29)%(P<0.05);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5、7、14d微血管密度分别为(9.21±0.34)、(11.39±1.12)、(14.93±1.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2±0.28)、(5.43±1.03)、(7.29±1.21) (P <0.05);实验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创面局部注射胰岛素对患者全身血糖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同时具有促进微血管生长,改善创面环境作用.

    作者:马晓梅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梗死的主要原因.丹参多酚酸盐作为一种新药,其主要成分丹参酸镁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的作用及良好的耐受性,能够通过抗氧化、清楚自由基、调节血脂和内皮细胞功能减轻动脉炎性反应,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1,2].目前国内已经开始使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梗死,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鲁雅琴;王颖;何忠芳;刘琦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希望理论在姑息照护中的研究进展

    1975年,加拿大医生Balfour首次提出了姑息照护.姑息照护作为一种支持性照护途径,主要通过早期的鉴定、准确无误的评估、控制疼痛和缓解其他症状的治疗,包括身体、精神、社会等方面,以预防和减轻痛苦.从而提高经受着威胁生命疾病的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1].在姑息照护中增强患者及其家人的希望水平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和精神支持措施,希望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乐观期盼与愿望,作为有价值且独特的内在资源[2],在护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外在护理领域中对希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重症病人、姑息照护、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等诸方面.本文就国外的希望理论在姑息照护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辛小林;张雷;田建丽;何彩云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栓调节蛋白及IL-6水平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起病急、多复发、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对患者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和沉重的打击[1].血栓调节蛋白(TM)在内皮细胞发生损伤时被释放,是内皮损伤时的一种保护因子.白细胞介素(IL-6)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两者在血清中的水平可以随脑梗死的发生产生相应的变化.本研究探讨TM、IL-6在急性脑梗死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发满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化瘀解毒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4和IL-10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化瘀解毒中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空白对照组、中药组和柳氮磺吡啶组,每组10只.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中药组给予化瘀解毒中药汤剂灌胃,柳氮磺吡啶组给予柳氮磺吡啶灌胃,正常组及空白对照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21 d后观察大鼠结肠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IL-4和IL-10水平.结果 化瘀解毒中药能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4和IL-10水平,并对损伤的大肠黏膜有明显修复作用.结论 化瘀解毒中药能够促进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产生和表达,并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说明该法对血清IL-4和IL-10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作者:刘彦晶;孟福强 刊期: 2013年第18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