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老年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

刘睿;曹晓艳;肖颖;房芳;杨照环

关键词:奈达铂, 吉西他滨, 老年, 复发, 卵巢癌
摘要:目的 观察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老年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7例一线应用紫衫类联合顺铂/卡铂化疗出现复发的患者分为老年组(21例)、非老年组(26例),进行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方案化疗,奈达铂80 mg/m2静滴第1天(或25 mg· m-2·d-1静滴第1~3天),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滴第1、8天,每28 d为1个周期.结果 47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老年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9例,病情稳定(SD)5例,进展(PD)7例,总有效率(RR)42.9%,疾病控制率(DCR)66.7%.非老年组CR 1例,PR 11例,SD 6例,PD 8例,RR46.2%,DCR 69.2%.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毒性和血液学毒性,偶有轻度肝功能损害.结论 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老年复发性卵巢癌疗效较好,与非老年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可耐受.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39例

    缺血性脑卒中30% ~ 70%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1].颅内大动脉狭窄是中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首要因素[2].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可改善颅内大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由于颅内血管较颅外血管路径迂曲、复杂,支架不易通过,且存在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穿支脑卒中和颅内出血等手术风险[3],其疗效和安全性仍有争议.本文拟回顾分析采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

    作者:简崇东;黄建敏;蒙兰青;唐雄林;李雪斌;黄瑞雅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重组溶血素蛋白用于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的效果

    目的 制备单增李斯特菌的溶血素重组蛋白,获得溶血素的诊断用抗原和单克隆抗体.方法 以PCR法扩增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hly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获得重组溶血素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结果 运用杂交瘤技术成功得到3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即2F5、5H1和8F9,并获得免疫球蛋白,测定2F5、5H1和8F9单克隆抗体亚型分别为IgG2b、IgG3和IgGM.结论 本研究克隆和表达单增李斯特菌的hly基因,研制基于溶血素的诊断用抗原和单克隆抗体,为检验分析单增李斯特菌及制备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

    作者:郭宏华;刘娟;刘百歌;张晓静;晁阳;何成彦;张学英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胰岛素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Th1/Th2平衡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胰岛素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 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初诊T2DM患者,2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T2DM接受单纯胰岛素(Ins)治疗12w,于治疗后分别采血,运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和IL-4在Th1/Th2细胞内的表达.结果 T2DM Ins治疗前表达CD4+ IFN-γ和CD4+ IL-4的细胞百分比分别(1.99±0.28)%和(2.82±0.35)%,Th1/Th2比率为0.76±0.06,治疗后表达CD4+ IFN-γ和CD4+ IL-4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89±0.31)%和(2.23±0.27)%,Th1/Th2比率为1.35 ±0.08,治疗前后相比Th1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Th2细胞有所下降(P>0.05),治疗前后Th1/Th2比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T2DM Ins治疗后Th1、Th2细胞、Th1/Th2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Homa B指数治疗后较治疗前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 胰岛素能调节T2DM患者Th1/Th2的免疫失衡,有利于胰岛功能的恢复.

    作者:吴晓燕;汤旭磊;傅松波;杨芳;高林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恶性胸膜间皮瘤32例诊疗分析

    恶性胸膜间皮瘤(M PM)是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的一种少见肿瘤,其发病率占全部肿瘤的0.02%~0.04%,却占胸膜原发肿瘤的80%,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文献报道误诊率40% ~ 50%,我国约为49%,恶性程度高,自然生存期只有4 ~12个月,经过积极治疗后中位生存期可达到17~ 24个月[1].因此MPM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仍然是一个难题.

    作者:林涛;金冰;胡述提;金哲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microRNA-146a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microRNA-146a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及miR-146a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纳入胃癌患者86例设为胃癌组,取胃癌及自身正常胃癌旁组织,另取正常胃黏膜42例作对照设为对照组.使用基因测序方法确定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分析不同基因型与胃癌发生及转移的关系.使用RT-PCR方法检测并比较不同基因型胃黏膜组织中miR-146a表达量;对比癌组织与自身正常组织中miR-146表达量;同时比较转移患者以及未转移患者癌组织miR-146表达量.结果 胃癌组与对照组miR-146a基因型分布不同,Logistic回归显示GG及GC是胃癌发病危险因素;对照组中GG及GC基因型携带者miR-146a表达量较胃癌基因型携带者低;胃癌患者中癌组织miR-146a水平较其自身正常组织低.转移患者及未转移患者基因型分布亦有所不同,前者GG基因型比例较高,miR-146a表达量则降低,显示GG是胃癌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miR-146a多态性中的G等位基因是胃癌发病和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可能与其导致的较低miR-146a表达量有关.

    作者:马博;郑建忠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不同方法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及与血清TNF-α、IL-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针对老年COPD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将确诊的老年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治疗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以及常规治疗基础上的免疫调节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肺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肺功能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免疫调节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能够很好地反映COPD患者的严重程度.

    作者:宋卓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快速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快速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十堰市2000例于医院就诊的女作为观察对象,采取PCR-DNA杂交技术检测所有妇女的宫颈标本,并对不同年龄、不同程度宫颈病变者进行HPV分型与检测.结果 发生HPV感染者663例,其阳性率为33.2%.感染者中宫颈光滑以及轻度糜烂的患者132例(19.9%),中重度糜烂531例(80.1%),检出包括HPV16.HPV18等在内的13类高危基因型562例(84.8%);低危基因型包括HPV 11等在内的4种基因81例(12.2%),另外还有包括HPVCP8304等在内的3种常见基因亚型20例(3.0%).其发病高峰在26~ 33岁,具有明显差异(x2=132.525,P=0.001).结论 十堰市HPV感染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呈正比,高危亚型呈较为明显趋势.通过检测HPV感染程度不及时发现宫颈病变,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颜敏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相关因素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并发症[主要为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因素,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T2DM病人190例,根据DN、DR分期分组,比较临床资料的差异,并纳入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DR分组中年龄、病程、高血压、TC、HDL、空腹C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高血压、病程与DR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 <0.05),C肽水平与DR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DN分组中年龄、病程、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血压、病程与DN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糖尿病病程、高血压是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C肽是微血管病变的保护因素.

    作者:张志军;马红;杨香玖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老年脑血栓康复期患者的疗效

    目的 探讨应用基于性格特征的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脑血栓康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 96例患者分为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每组48例.疗程结束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质量评定.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检测中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低切与中切全血还原黏度、血细胞比容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血还原黏度和血细胞比容、SSS评分明显下降(P<0.05),BI评分明显升高(P<0.01),在躯体、角色、情感、认知、社会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评分上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因人制宜的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对于改善康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大有裨益.

    作者:桂心;谢小红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葛根总黄酮口服自微乳载药系统的处方优化

    目的 研究葛根总黄酮口服自微乳载药系统的处方.方法 以自微乳化效果为考察指标,对不同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进行配伍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佳质量比(Km值);以自乳化时间、粒径大小为指标,筛选葛根总黄酮自微乳的佳处方;并对优化载药处方的自微乳时间、粒径、粒径分布、Zeta电位等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确定了终处方:2.4%葛根总黄酮,39%油相(中链甘油三酯),44%表面活性剂(Cremophor EL 35),14.6%助表面活性剂(Transcutol P).结论 优化载药处方稳定性好,自微乳化后平均粒径为27.31 nm,自乳化时间小于90 s,符合良好自微乳制剂的要求.

    作者:陈倩;陈晨;管清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胰岛素增敏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一相分泌的影响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引起2型糖尿病(T2DM)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1],其中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T2DM发生、发展的关键.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结果表明:T2DM患者在临床高血糖出现之前的若干年即已发生胰岛细胞分泌功能的减退,在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胰岛素分泌功能呈进行性衰退[2].研究认为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一相分泌受损是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早标志,与T2DM的发生直接相关[3,4].且胰岛素一相分泌反映了静脉高糖刺激下胰岛β细胞急性反应能力,受胰岛素抵抗影响小,能更准确地反映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因此,保护和恢复一相胰岛素分泌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作者:黄宇清;刘蓉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老年性白内障52例

    白内障是当今世界首位致盲眼病,尤以老年性白内障多见.引起眼睛晶状体代谢紊乱的原因诸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或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可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形成白内障[1].发病初期晶状体轻度混浊对视力影响不大,但随着病情进展,白内障逐渐加重,便会明显影响视力,甚至失明[2].本文回顾分析老年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

    作者:周伟雄;刘照耀;桂曼芸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不同浓度的吗啡与5-氟尿嘧啶联合应用对MCF-7乳腺癌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研究吗啡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药物作用48 h后通过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Annexin V-EGFP/ PI染色的细胞早期凋亡和细胞周期情况.结果 单独应用吗啡处理,早期凋亡率随着吗啡浓度的增加依次增加(P<0.05,P<0.01),浓度为250μM及1250 μM时,早期凋亡率较未处理组明显增加(P<0.01).单独应用500 μM 5-Fu处理48 h,早期凋亡率亦增加(P<0.01).吗啡与5-Fu联合用药时,早期凋亡率随着联合用药中吗啡浓度的增加依次增加(p<0.01).各浓度吗啡与5-Fu联合应用,均具有协同作用(P<0.05,P<0.01).单独应用吗啡处理时,G0/G1期细胞比例随着吗啡浓度的增加依次增加(P<0.01),S期细胞比例随着吗啡浓度的增加依次降低(P<0.01),而G2M期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单独应用500 μM 5-Fu处理时,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P<0.01),S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G2M期细胞比例减少(P<0.05).不同浓度的吗啡与5-Fu联合用药时,G0/G1期细胞比例随着联合用药中吗啡浓度的增加依次增加(P <0.05,P<0.01),较该浓度的吗啡单独处理组均减少(P<0.01);S期细胞比例随着吗啡浓度的增加依次降低(P <0.05,P<0.01),较该浓度的吗啡单独处理组均增加(P<0.01);G2M期细胞比例随着联合用药中吗啡浓度的增加依次降低(P<0.05,P<0.01),较该浓度的吗啡单独处理组均减少(P<0.01);各浓度吗啡与5 -Fu联合应用,均具有协同作用(P<0.01).结论 一定浓度的吗啡、5-Fu及联合应用48小时能诱导MCF-7乳腺癌细胞早期凋亡,且与其中吗啡的浓度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两药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吗啡可以诱导MCF-7细胞主要被阻滞于G0/G1期,5-Fu可以使细胞循环周期主要被阻滞于S期,两药联合应用既抑制了G0/G1期到S期的转化,又抑制了S期向G2M期的转化,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也与其中吗啡的浓度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王志学;孙立新;李汝泓;雷燕;于铁莉;邱利飞;闫彩云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38例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包括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其特点为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呈周期性,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尤以出血多见,是上消化道大出血常见的病因.本文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作者:苏兆贤;马战胜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优选组合用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的疗效

    骨质疏松是常见的老年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尤其老年女性,随着雌激素含量下降,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更高.因此对于老年人,强化骨质疏松的治疗迫在眉睫,对于减低骨折及其他并发症的危险意义重大.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种类繁多,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临床医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以不同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骨密度变化情况.

    作者:成强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联合丹参粉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30例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足和截肢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增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也不断增多[1-3].本研究选择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丹参粉针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

    作者:王志理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和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四川绵阳地区绝经后妇女208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正位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BMD;T2 DM诊断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2010年诊断标准.结果 T2DM患者骨质疏松(0P)患病率53.13%、非T2DM患者OP患病率45.10%,T2DM绝经后女性OP患病率显著高于非T2DM患者(P<0.01).T2DM患者股骨颈(0.647 ±0.138)、Ward's三角区(0.608±0.149)BMD明显低于非T2DM患者股骨颈(0.836±0.186)、Ward's三角区(0.731±0.097)BMD(P <0.05),T2DM患者第2~4腰椎、大转子BMD与非T2DM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2DM与绝经后妇女的BMD存在相关性,T2DM是导致绝经后妇女低BMD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林梅;黄昶荃;刘清秀;程刚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

    目的 对国内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收集国内1989年1月至2011年12月核心期刊出版的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章,采用review manager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5篇,对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其合并的OR=1.98,95% CI( 1.10,3.55),即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针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5篇文献HAMA量表评分具有异质性,SAS评分计算其合并的OR=0.56,95%CI(-1.42,2.55),合并效应量无统计意义.结论 目前国内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针刺治疗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罗文杰;符文彬;吴焕林;刘娟;王侠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辛伐他汀对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患者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PTAS)术后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2例行PTAS治疗,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辛伐他汀组术前5h~5d服用辛伐他汀20~ 30 mg/d,术后改为10 ~ 20 mg/d长期口服.对照组在PTAS前后均不使用辛伐他汀或类似药物.两组患者在PrAS前后检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0)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PTAS治疗后血浆vWF含量均高于术前(P<0.05),但辛伐他汀组患者PTAS术后血浆vWF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TAS术后血浆NO含量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且辛伐他汀组患者PTAS术后血浆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PTAS术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维;姚敏;南光贤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灸疗法对中风再发的影响

    中风已经成为中国第二位致死疾病,中风患者5年内再次发作比例高达15% ~40%.特别是我国东北部地区,受天气寒冷、饮食中钠摄入过多等因素影响.脑卒中再次发作率更是高达20%~50%.因此,探索一种预防中风再发的临床方案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中医灸疗配合西医常规对症干预治疗,取得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作者:成凯;艾长山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