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贤;郭李柯;郭晓凤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性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中国人与白种人在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分布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被归因于种族的不同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不同.印度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介于白人和东方人之间[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为脑梗死患者和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但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则以颅外病变为主[2].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为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青年患者,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而青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患者前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3].本文回顾性分析老年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血管危险因素.
作者:王文科;马新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农村社区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构建与实用价值.方法 实地调查农村社区老年居民健康档案的形式与内容,农村社区老年居民纸质健康档案的构建方法,健康档案管理中的质量控制.结果 老年人2 456人,为杨林镇农村社区总人口的15.49%,全部建立健康档案.高血压是农村社区老年居民的主要病种.结论 农村社区老年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信息资源,对于促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保障农村社区老年居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诸葛毅;俎德玲;杨卫东;鲁永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诱发电位(EP)变化特点以及其对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43例神经梅毒患者(神经梅毒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20例老年健康对照组(对照组)分别行EEG、BEAM、EP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神经梅毒组EEG广泛性异常率明显高于腔梗组(P<0.05),而局限性异常率明显低于腔梗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神经梅毒组和腔梗组BEAM部分频带相对功率改变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腔梗组EP各成分波峰潜伏期(PL)及波间间期(IPL)均明显延长(P<0.05),而神经梅毒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EEG、BEAM检查对神经梅毒、腔隙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评估具有实用价值,但神经梅毒的EP异常率缺乏诊断价值,而EP可以作为判断腔隙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客观依据.
作者:吕晓钗;黄华品;刘昌云;车春晖;林际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高海拔缺氧环境对心脏有明显损害,冠心病导致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但高原缺氧环境下冠心病更易导致房颤发生.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高原缺氧环境下冠心病房颤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及左房内径,探讨缺氧环境下房颤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及二者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及持续中的作用.
作者:温元善;陈嘉龙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不同类型脑血管病(CVD)都存在局灶性或全脑缺血,细胞凋亡是脑缺血周边区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由于该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可逆性,寻求细胞凋亡与血液循环障碍相关器官、组织和细胞缺血性损伤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利用抗凋亡治疗减轻缺血造成的损伤,一直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普遍关注的热点.
作者:刘利宁;王满侠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饮酒和细胞色素P4501A1-MspI (CYP1A1-MspI)、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160例食管癌患者及160例非癌对照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析了CYP1A1-MspI和ALDH-2基因多态性.结果 CYP1A1-MspI突变纯合型(m2/m2)和ALDH-2变异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39.375%、70.625%(病例组)和20.000%、43.750% (对照组),二者差异显著(P<0.01,P<0.01).CYP1A1-MspI(m2/m2)患食管癌的风险显著增加(OR=2.598,95% CI=1.819~4.265).ALDH-2变异基因型者患食管癌的风险也显著增加(OR=3.091,95% CI=1.922~4.738).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CYP1A1-MspI(m2/m2)/ALDH-2变异基因型者在食管癌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1.875%和6.250%,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CYP1A1-MspI(m2/m2)/ALDH-2变异基因型者患食管癌的风险显著增加(OR=9.909,95% CI= 3.574~12.532).病例组的饮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饮酒率(OR=3.096,95% CI=1.532~4.88 0,P<0.01),CYP1A1-MspI (m2/m2)/及ALDH-2变异基因型与饮酒有协同作用(OR=40.727,95% CI=17.965~66.572).结论 CYP1A1-MspI(m2/m2)/ALDH-2变异基因型和饮酒是食管癌的易患因素,三者的联合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着协同的作用.
作者:张超贤;郭李柯;郭晓凤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特别是厌氧双歧杆菌、真杆菌以及需氧肠杆菌、酵母样真菌的数量发生改变.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具有营养和改善肝脏、肠道功能、增强免疫作用,对肝硬化有辅助治疗作用[1].本文对早期肝硬化患者在保肝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四联活菌片(思连康)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和肠道菌群的变化.
作者:陈世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灵芝孢子粉对癫痫大鼠脑组织NO和NOS含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雄性健康Wistar大鼠分为灵芝孢子粉组(灵芝孢子粉灌胃)、癫痫组(腹腔注射戊四氮,1.0 ml生理盐水灌胃)和正常对照组(1.0 ml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结束后迅速取脑组织匀浆,用比色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NO和NOS含量.结果 与癫痫组相比,灵芝孢子粉组脑组织NO和NOS含量显著降低 (P<0.05).结论 癫痫能导致脑组织大量的NO与NOS表达,灵芝孢子粉能够抑制癫痫大鼠脑组织NO与NOS的表达,对癫痫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伟群;张明亮;于海波;李晶;王显钢;王淑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松龄血脉康对THP-1源性泡沫细胞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蛋白表达及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及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 培养THP-1细胞,160 nmol/L佛波脂(PAM)使之巨噬化,用5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使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0.81 mg/L松龄血脉康、10 μmol/L罗格列酮分别和泡沫细胞孵育6、12、24 h;0.40、0.81、1.6 mg/L的松龄血脉康、1、10、20 μmol/L的罗格列酮与泡沫细胞孵育24 h.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BCA1蛋白表达的水平,并测定各组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结果 松龄血脉康组、罗格列酮组均增加ABCA1蛋白的表达,而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有浓度、时间依赖性.松龄血脉康组与罗格列酮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松龄血脉康具有与罗格列酮增加ABCA1蛋白及降低胆固醇含量相似的作用.增加ABCA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可能是中药松龄血脉康抗AS的机制之一.
作者:苟连平;吕湛;王玉兵;李卫东;胡龙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病时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悸或呼吸困难 [1,2].本文在扩冠、抗凝、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老年UAP患者,取得较佳疗效.
作者:廖伟;高丽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脂肪组织除具有储能作用外,还作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分泌一系列脂肪因子参与能量平衡的调节.脂联素(APN)是近年发现并受到关注的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特异性因子.许多研究显示APN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IR)、抗动脉粥样硬化、 抗炎等作用.本文综述了现阶段APN与肥胖、IR抵抗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谢春燕;李强翔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糖尿病(DM)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病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可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远高于非DM患者[1],且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预后较差,临床表现又十分隐匿,不易早期诊断.
作者:索传涛;郭家娟;王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对神经吻合口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120只,制作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并行神经外膜端端吻合术,术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只.实验组每日腹腔注射盐酸维拉帕米4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4、12 w取材,进行Masson染色,Ⅰ、Ⅲ型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神经瘢痕胶原蛋白含量测定,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实验组4 w和12 w两个时相点Ⅰ、Ⅲ型胶原纤维的沉积量明显减少(P<0.05),神经瘢痕中的胶原蛋白含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 维拉帕米可以有效抑制神经损伤处瘢痕形成,减少胶原蛋白沉积,为再生的神经纤维提供良好的微环境.
作者:薛金伟;凌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巨块型宫颈癌根治术前高剂量率组织间放疗(Interstitial,INT)和腔内放疗( ICBT)的治疗效果.方法 1998年6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47例老年Ⅰ~Ⅱa期巨块型宫颈癌患者,根治术前随机分为INT和ICBT组,对患者的局部肿瘤缓解情况、毒副反应、手术情况及高危病理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行术前放疗后,宫颈肿瘤INT和ICBT组临床完全缓解率为16.7% (4/24)和4.3% (1/23),部分缓解为83.3%(20/24)和69.6% (16/23),无变化0和26.1%(6/23),恶化均为0.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主要是骨髓抑制、放射性直肠反应和膀胱反应.全部患者均按宫颈癌根治术规范完成.INT组较ICBT组手术时间缩短(3.58±1.08)h,术中出血量减少(395.1±219.8)ml,术后拔尿管时间缩短(11.56±6.37)d,尿潴留的发生率减少33.3%(8/24).除尿潴留外,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危病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宫颈癌根治术前高剂量率后装放疗是对早期巨块型宫颈癌较理想的治疗方案,组织间放疗优于腔内放疗.
作者:赵静;李文胜;刘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福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WB)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基本情况调查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福州市区22家在省民政厅登记在册的社会养老机构中的272名老人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的MUNSH 总分25.65±11.81,高SWB水平者66人(24.3%),低SWB水平者45人(16.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养老机构老年人SWB的主要影响因素排序依次为:无保健知识获取途径、无伴发病、公寓满意度、家庭中地位、社会中地位、文化程度、主观支持.结论 福州市区社会养老机构老年人SWB不容乐观,应根据不同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作者:杨贵芳;宋继红;林榕;彭云珍;李媛;罗丽琴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多排螺旋 CT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其在冠心病无创诊断方面的作用日渐重要.伴随着64 排螺旋CT的普及,其在成像和诊断中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钙化病变对多排CT冠状动脉成像狭窄准确性判断的影响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通过对有明显钙化血管段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影像结果进行诊断试验评价(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从而明确钙化病变对多排CT冠状动脉成像狭窄准确性判断的影响,及CTA评估钙化冠脉管腔狭窄程度的价值.
作者:陈桂芬;杜慧峰;王冬梅;刘蓉昕;刘晔;李全亮;孟繁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ROS在齐墩果酸(OA)诱导HL-60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分瓶培养细胞,实验设空白对照组和12、24、48 h的OA用药组.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制备去线粒体细胞浆蛋白,Western印迹法检测caspase-9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ROS水平.结果 OA处理HL-60细胞后,ROS含量增加,并引起caspase-9的激活.结论 OA使ROS量增加,通过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诱导HL-60细胞凋亡.
作者:杨玉;刘莉;商宇;张鹏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患者60例,根据胰岛素抵抗指数≥2.8为胰岛素抵抗诊断标准,将其分为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组(EH伴IR)27例,高血压无胰岛素抵抗组(EH无IR)33例,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IR),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logic9彩色超声检查仪器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同时进行一般检查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查.结果 (1)血清脂联素的水平在对照组、EH无IR组和EH伴IR组中逐渐降低,EH伴IR组与对照组比较,EH伴IR组与EH无IR组比较,EH无I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在对照组、EH无IR组和EH伴IR组中逐渐增高,且EH伴IR组与EH无IR组比较,EH伴IR组与对照组比较,EH无I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其水平降低加速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作者:崔倩卫;冷吉燕;卜丽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2010联合国人口年鉴,中国人口13.381亿,≥65岁人口达8%.初生预期寿命74岁,男72岁,女76岁.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4亿,≥65岁者占8.87%,联合国预计到2025年中,中国人口将达到14.76亿,指出中国人口正迅速老龄化[1].
作者:陆佩芳;马永兴;韩瑞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Tau基因及其编码的微管相关蛋白异常早发现于阿尔茨海默病(AD),随着对Tau基因研究的深入,Tau基因与神经变性性疾病的研究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并且有新的发现,近研究表明,Tau基因多态性可能与AD、额颞叶痴呆(FTD)、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皮质基底节变性(CBD)、帕金森病(PD)的发病存在潜在的相关性.本文将概述Tau基因的构成,Tau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部分神经变性性疾病的关系.
作者:周美鸿;吴成斯;徐仁伵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