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宁;郭霞;陈长香;陈桂芝;李淑杏;李建民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对肾性高血压大鼠(RHR)脑Na+,K+-ATPase、Ca2+ -ArPase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 采用两肾一夹制造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18只造模成功的RHR随机分为模型组(RHR)、厄贝沙坦组(50 mg· kg-1 ·d-1)、停药组,另设假手术组对照,每组6只,测量各组大鼠用药前后血压;用药8 w后,分别用生化酶学方法和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大鼠大脑皮质、海马Na+,K+-ATPase、Ca2+ -ATPase活性及AngⅡ水平.结果 RHR血压[(189±15) 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134±9) mmHg];厄贝沙坦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123±7)mmHg],停药后,血压明显上升[( 154±10) mmHg].与假手术组比较,RHR大脑皮质、海马Na+,K+-ATPase、Ca2+ -ATPae活性明显降低.厄贝沙坦对Na+,K+ -ATPase活性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升高Ca2+ -ATPase活性,停药后Ca2+ -ATPase活性明显下降.厄贝沙坦能明显升高血浆、大脑皮质、海马的AngⅡ水平,停药后血浆AngⅡ水平无明显改变,大脑皮质、海马的AngⅡ水平明显下降.RHR脑Ca2+ -ATPase与局部AngⅡ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厄贝沙坦影响RHR脑Ca2 -ATPase活性及AngⅡ水平,Ca2+ -ATPase活性降低可能与局部AngⅡ升高有关.停药后循环和大脑局部AngⅡ及Ca2+ -ATPase活性变化,可能是高血压反跳的机制之一.
作者:吴泽兵;商黔惠;姜黔峰;吴芹;袁萍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艾滋痴呆,脑膜炎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这些疾病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且给社会和家庭增添了巨大的负担.而用于治疗这类疾病的药物,由于人体中血脑屏障(BBB)的存在,无法到达患病部位或到达后有效浓度不足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据报告,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2006~ 2009年间批准上市的74种新药中,仅有小部分新药是针对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亨廷顿舞蹈病等CNS疾病的,且取得的疗效并不理想.药物无法有效通过BBB是CNS疾病新药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使药物透过BBB或增大透过率成为人们治疗CNS疾病所面临的一道难题.
作者:邓钦莹;董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TRAIL)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中的一员,作为肿瘤治疗的新药,在美国已进入临床Ⅱ期试验阶段[1].但由于在肿瘤治疗研究中,TRAIL一直存在治疗抵抗,因此,本文对原代培养的恶性胶质瘤细胞进行研究,通过观察TRAIL的两种受体——死亡受体(DR)4、DR5在恶性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在原代培养肿瘤细胞中存在的TRAIL抵抗问题.
作者:南栗岩;齐玲;肖振晶;赵庆旭;王伟;于洪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国产长春瑞滨加顺铂方案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分析2007年8月到2010年8月本院收治的87例年龄70 ~83岁的不适合手术的老年NSCLC者,其治疗方案为:先进行化疗诱导治疗:顺铂40 mg/m2,d1,d2;长春瑞滨25mg/m2,d1,d8,2~3个周期进行3w.然后接受三维适形放疗50~60 Gy(2Gy/fraction,约6w),同步静脉应用顺铂和长春瑞滨,1次/w至放疗结束,放化疗结束后继续NP方案维持3 w.按照WHO标准及抗肿瘤药物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卡式评分评价身体状况变化.记录疾病缓解、稳定或进展时间.结果 诱导治疗后反应率为57.5%.疾病无进展的患者50例进行同步放疗治疗后,总反应率为71%.8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 10例,部分缓解(PR)59例,稳定(SD) 11例,进展(PD)7例,总有效率(CR+ PR)为79.3%,临床获益率(CR+ PR+ SD)91.95%.中位生存时间17个月,疾病进展时间11.5个月,1年生存率66.24%,2年生存率48.7%.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诱导化疗中主要不良反应(3~4级不良反应占28.9%),放射性食管炎(14%)、肺炎(4%)、轻度胃肠道反应和Ⅰ °~Ⅱ°骨髓抑制是放疗主要的毒副反应,无治疗相关患者死亡.结论 NP方案诱导化疗后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如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等能够耐受,提高了生存率,缩小照射野,使放疗毒副反应减轻,改善了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陈卫东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Livin和Caspase-9在人体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二者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胃癌组织中Livin和Caspase-9的表达,30例胃溃疡患者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胃癌组织中Livin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胃黏膜组织,Caspase-9的表达率则低于对照胃黏膜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ivin与Caspase-9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r=-0.304),二者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结论 Livin和Caspase-9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二者表达呈负相关.Livin和Caspase-9有可能成为胃癌临床诊断、判断疗效及监测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刘满华;田蕾;郭连怡;李舒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1997年全世界有1.35亿糖尿病(DM)患者,预计到2025年将上升到3亿.DM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疾病,其发病率和对人类健康的危险性,仅次于癌症和心脑血管病.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的DM患者已达3 500万左右,患病率在印度之后,居世界第二位,其中2型DM(T2DM)患者占全部DM的90%~95%[1].T2DM的具体发病因素尚不清楚,但通过科学调查发现大量的因素容易导致DM的发生.T2DM的危险因素一般可分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2],国际DM联合会(IDF)将其分为非变更性因素和可变更性因素[3].针对T2DM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治疗预防措施,对减少其发病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非变更性因素、可变更性因素和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三个方面对T2DM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阐述.
作者:王少波;田向荣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评价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病(PD)伴抑郁的疗效.方法 49例PD伴发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组.治疗8 w,分别于第2,4及8周末评价其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Ⅱ,Ⅲ)、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观察各量表评分相对基线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的HAMD总分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第8周时UPDRSⅡ,Ⅲ评分rTMS组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与帕罗西汀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rTMS组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rTMS治疗PD伴发抑郁障碍较安全有效,治疗4~8w时其抗抑郁作用强度接近于帕罗西汀,抗抑郁作用可能不依赖于其对于运动症状的改善.
作者:陈升东;于苏文;赵建法;郑秀琴;蒋建波;张伟浩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应用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7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与瑞芬太尼组各35例.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靶浓度分别为0.25 ng/ml、2 ng/ml,均复合靶浓度为2μg/ml的异丙酚.结果 瑞芬太尼组在T1、T2和T5时SBP、DBP和HR与舒芬太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舒芬太尼组意识消失时间和异丙酚诱导剂量与瑞芬太尼组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麻黄碱和阿托品使用率明显低于瑞芬太尼组(P<0.05);舒芬太尼组麻醉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长于瑞芬太尼组(均P<0.05),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明显低于瑞芬太尼组(P<0.05),而两组复苏室停留时间和术毕30 min OA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舒芬太尼组并发症明显少于瑞芬太尼组(P<0.05).结论 相比等效剂量的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不良反应少,更适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
作者:金建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老年人脑梗死具有极高的致残率,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神经节苷脂是一种新型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可诱导体外神经分化和体内神经修复,对于急性脑梗死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用于脑缺血的早期可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毒性,减轻继发性脑损害,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1].近年来我院应用神经节苷脂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郭文兵;胡培良;李天元;王喜平;冯巧荣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驻蓉部队离退休军人1984 ~ 2008年期间病死率和死因构成的特征.方法以1984年1月1日以前定居成都地区军队所属24个干休所的全部离退休人员为对象,根据健康档案调查逐年人员变动情况,对每例死亡人员通过查阅病历确定死亡原因.结果①基线人数1665人,基线平均年龄61.56岁,共计观察了35058人年.25年累计死亡774人,平均病死率2208/10万人年;②死因构成前4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分别占总死因的42.2%、18.1%、14.5%和10.7%;③恶性肿瘤死亡中,肺肿瘤死亡高居首位(43.1%),以下依次为胃肿瘤(13.8%)、肝肿瘤(13.5%)、泌尿系统肿瘤(8.0%).结论居住在成都地区干休所的军队老年人近25年病死率低于全国城市老年人群的平均病死率;该老年群体前4位死因构成与全国城市同龄人群有明显差异,其特征是恶性肿瘤死亡在总死因中占更大比例,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所占比例较小,而心血管病死亡所占比例与全国城市老年人群相似.
作者:周建华;宋晓锋;肖欣荣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 VDR) Taq 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宁夏回汉人群中重度慢性牙周炎(CP)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VDR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回、汉人群中的分布是否有差异.方法 收集中重度CP患者178例(汉族90例、回族88例)和健康对照者187例(汉族95例、回族92例)的静脉血,采用PCR-RFLP方法测定Taq Ⅰ位点的基因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VDR基因SNP与中重度CP的易感性是否有相关关系.结果 回族CP组和回族健康对照组在基因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亦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7,0.043);汉族CP组和汉族健康对照组在基因型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亦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33,0.039);汉族CP组和回族CP组比较,两组在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785,0.788).结论 VDR基因TaqⅠ(rs731236)位点多态性与回族中重度CP和汉族中重度CP的易感性均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庆;彭明勇;马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电击伤是指人体与电源直接接触后电流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临床上除表现在电击部位的局部损伤,尚可引起全身性损伤,主要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严重的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文献报道,电击伤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高达20% ~51%,是烧伤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我科于2007年6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电击伤后伴心肌损害患者26例,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对临床疗效、心肌酶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晓东;杨建民;王配合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骨科创伤致软组织缺损是临床常见的难以治愈的急慢性损伤之一.由于软组织缺损面积大、部位深,常伴有骨质外露,易合并感染,传统换药方法使创面很难愈合,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对污染严重和部分复合组织缺损而暂时无法进行Ⅰ期皮瓣和植皮修复的患者,目前常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VSD)治疗[1,2].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0例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VSD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李丹;刘堃;裴艳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运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法检测原发性肝癌细胞中ZH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情况,为进一步探讨其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亚硫酸氢钠-DHPLC技术,以体外甲基化的DNA和人类胎盘DNA分别为甲基化和非甲基化对照,建立ZH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DHPLC分析方法.在55℃部分变性条件下,对ZHX2基因启动子重要区域甲基化水平进行检测,并对24例HCC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和6例正常肝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建立了ZH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DHPLC分析方法,使用该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肝组织未检测到甲基化,24例HCC癌组织中有11例存在甲基化(45.8%),而24例HCC癌旁组织中有3例(16.6%)存在甲基化.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ZH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DHPLC分析方法,并首次将其应用于肝癌组织标本的检测,为深入探讨ZHX2基因与HCC发生发展之间关系奠定了基础.
作者:田晓丰;赵红蕾;孙月芳;曹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乙酰唑胺是否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卵巢癌细胞的生长.方法卵巢癌细胞体外培养,调整细胞浓度为1 x 105/ml,分成实验组3瓶和对照组1瓶,实验组3瓶更换成乙酰唑胺浓度分别为1×10-8mol/L、5×10 -8moL/L、10×10-8mol/L的培养液,对照组培养液不变,分别收集24、48、72 h的细胞,用预冷的70%乙醇固定,调整细胞浓度1×106/ml,PI染色,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每组重复3次.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均增加,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也在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各实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③随着时间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所有的细胞凋亡率增加,24h与48 h之间,24h与72 h之间,48h与72 h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乙酰唑胺对体外培养的卵巢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药物浓度和培养时间有关.
作者:王艳丽;朱继红;从云凤;张小猛;王霁雪;刘姝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制备长效羟喜树碱纳米粒并对纳米粒的常规理化特性和体外的释放特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羟喜树碱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并测定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利用电镜观测纳米粒形态,对三批制备样品进行载药量测试及体外释放检测.结果 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39.4 nm,三批样品平均载药量为6.03%,可维持30 d左右的体外释放.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羟基喜树碱PLGA缓释纳米粒具备良好的理化特性,体外释放特点良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柳怀玉;王斓;周小洲;韩冰;张海锋;才子斌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动态变化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4、7、14 d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病第1天血清IL-6、IL-8水平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4天达峰值[(19.53±5.25)、(3.20±1.05) μg/L],之后逐渐下降,第14天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水平在第1天即达峰值[(59.38±14.37)μg/L],在1-14d始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病后第1天及第4天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373,P<0.05;r=0.541,P<0.01;r=0.646,P <0.01;r =0.305,P<0.05).结论 IL-6、IL-8、TNF-α水平的增高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梗死体积大小密切相关,临床检测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及脑损害程度的评估.
作者:陈芳梅;尹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蔗糖铁注射液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2个月)56例,随机分为口服组和静脉组各28例,分别给予口服铁剂和蔗糖铁静脉推注,比较两组患者纠正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静脉组治疗4 w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升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组治疗8 w时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 w时静脉组Hb、HCT、SF、TSAT的升高程度与口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组的不良反应少于口服组.结论 静脉注射蔗糖铁与口服铁剂比较可在更短时间内纠正肾性贫血,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提高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红月;顾春梅;陈燕;崔明姬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骨折患者动态心电图变化,评估心脏事件研究.方法 通过将300例60岁以上老年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60 ~79岁)与研究组(80岁以上者),对每位患者行12导联连续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或动态心电图分析.结果 研究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为多.结论 DCG检查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骨折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可及早发现骨折诱发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并及时进行干预,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李霞;索钢;岳建彪;刘尚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绝经妇女腰椎脆性骨折时椎间盘间隙改变情况及椎间盘间隙减小与腰椎脆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经64排螺旋CT诊断为椎体脆性骨折老年女性患者285例,随机对照选取同年龄组非骨折患者396例,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腰椎形态进行详细评价,对腰间盘间隙定性评估分为4度,并分别定量测量椎间盘前缘和后缘的距离.结果 骨折与非骨折组,腰1、2、5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等级≥2发生率分别为36.8%、57.9%、40.3%及12.1%、42.4%、31.8%.腰1~骶1椎间盘后缘高度在骨折组为(0.29±0.12) cm,(0.37±0.14) cm,(0.42±0.15) cm,(0.49±0.21)cm,(0.45±0.19) cm;非骨折组为(0.41±0.11) cm,(0.46±0.1) cm,(0.48±0.11) cm,(0.54±0.15) cm,(0.51±0.17) cm.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01).随着椎间盘间隙狭窄的加重,骨折风险逐步上升.在腰1~骶1间盘间隙测量中与椎间盘间隙0级相比,狭窄程度1~3级,腰1~腰5腰椎骨折风险率OR值分别从1.18上升到39.11,1.56上升到12.8,1.94上升到12.68,1.39上升到7.95.结论 椎间盘间隙减小和腰椎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腰椎脆性骨折的风险因素之一.
作者:李丹;王刚;李佳睿;张秀梅;姜丽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