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工程角膜的体外构建和形态学观察

赵劲松;黄岚峰;苏冠方;刘早霞

关键词:组织工程, 角膜, 骨髓间质干细胞, 体外构建
摘要:目的 探讨以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作为种子细胞,利用胶原涂层作为细胞载体,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角膜的可行性.方法 将兔骨髓细胞悬液分离后,经过传代培养得到稳定的BMSCs,以1×106/ml种植于胶原涂层的6孔培养板中培养3、5、7 d,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和膜形成状态,并进行组织学研究;对照组采用无胶原涂层的6孔培养板培养.结果 培养3 d,细胞长满培养板,并于周边部逐渐形成复层细胞区;培养5 d,复层细胞区面积逐渐增大,周边部开始收缩,并与培养板分离;培养7 d,细胞层与培养皿底部完全分开,形成完整的膜状结构,并具有一定强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7 d的BMSCs按照一定方向排列,HE染色见细胞呈复层生长,状态良好;对照组在培养7 d后见到细胞密度明显增加,但没有形成膜状结构.结论 利用BMSCs和胶原基质可以共同构建复层膜状细胞结构,其细胞排列有序并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可期望用于组织工程角膜的体外构建和角膜病变患者的眼表重建;但构建复合物的生物学功能和活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目前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已成为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但在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还是全髋置换仍有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资料,就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围手术期评估对疗效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别海洲;张炳声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倍美力对去卵巢痴呆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不同脑区胆碱乙酰转移酶的干预作用

    目的 观察去卵巢痴呆大鼠行为学及额叶皮质、基底前脑、海马CA1区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变化及倍美力对其影响,探讨倍美力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穹窿海马伞切除术及双侧卵巢切除制备痴呆及雌激素缺乏复合模型鼠,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利用RT-PCR法观察大鼠额叶皮质、基底前脑、海马CA1区ChAT mRNA的变化.结果 倍美力干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强,额叶皮质、基底前脑、海马CA1区ChAT mRNA表达增加(均P<0.01).结论 倍美力可通过增加额叶皮质、基底前脑、海马CA1区ChAT mRNA表达,改善模型鼠学习及记忆能力.

    作者:安莲华;柏玉萍;李贞兰;张昱;赵珩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TAT-Flip融合蛋白在小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TAT-Flip融合蛋白在小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分别检测对照组、90 min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组、PBS MCAO组、Flip MCAO组、TAT-Flip MCAO组梗死体积的变化,应用Western印迹法观察caspase-8,caspase-3,Bcl-xl 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TAT-Flip融合蛋白可以减少梗死面积,引起caspase-8,caspase-3的蛋白表达下降,Bcl-xl蛋白表达升高.结论 TAT-Flip融合蛋白可以减少小鼠MCAO模型的梗死面积,保护脑组织,减少脑损伤.

    作者:王赞;姜宏宇;付军;邢宏义;Angela Fendel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组织工程角膜的体外构建和形态学观察

    目的 探讨以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作为种子细胞,利用胶原涂层作为细胞载体,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角膜的可行性.方法 将兔骨髓细胞悬液分离后,经过传代培养得到稳定的BMSCs,以1×106/ml种植于胶原涂层的6孔培养板中培养3、5、7 d,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和膜形成状态,并进行组织学研究;对照组采用无胶原涂层的6孔培养板培养.结果 培养3 d,细胞长满培养板,并于周边部逐渐形成复层细胞区;培养5 d,复层细胞区面积逐渐增大,周边部开始收缩,并与培养板分离;培养7 d,细胞层与培养皿底部完全分开,形成完整的膜状结构,并具有一定强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7 d的BMSCs按照一定方向排列,HE染色见细胞呈复层生长,状态良好;对照组在培养7 d后见到细胞密度明显增加,但没有形成膜状结构.结论 利用BMSCs和胶原基质可以共同构建复层膜状细胞结构,其细胞排列有序并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可期望用于组织工程角膜的体外构建和角膜病变患者的眼表重建;但构建复合物的生物学功能和活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劲松;黄岚峰;苏冠方;刘早霞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全身效应与血清瘦素水平的关系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营养状态、炎症反应与血清瘦素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COPD患者41例,急性加重期21例,缓解期20例,另选正常对照组15例.测定和计算各组营养指标和肺功能指标,并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瘦素和ELISA法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瘦素与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COPD患者各营养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清瘦素、TNF-α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COP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缓解期COPD患者血清瘦素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TNF-α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血清瘦素是COPD急性发作期的炎症因子,并可能是急性加重和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

    作者:周政;胡杰贵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电位综合治疗中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失眠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失眠患者常伴有焦虑和抑郁症状[1].目前,对失眠患者主要强调心理和药物治疗.尽管临床上常用的安眠药有十几种,但长期用药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依赖性.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电位治疗,旨在观察电位综合疗法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状态的改善情况.

    作者:于秀杰;刘丹薇;谭兴文;姜慧强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便携式超声心动图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评价

    目的 观察便携式超声心动图(Hand-carried ultrasound,HCU)测量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精确性,以评价HCU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用HCU与常规超声对比的方法,以M型超声对6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组30例,非左室肥厚组31例),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PWT)、计算左室相对厚度(RLVT)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将HCU与常规超声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到HCU与常规超声仪器测量及计算IVST、LPWT、RLVT、LVMI的结果一致,无显著的测量及计算误差(P>0.05).HCU测量IVST的误差平均为1.60 mm,测量LPWT的误差平均为0.95 mm,HCU测量左室厚度的重复性好.结论 HCU能够准确测量左室肥厚.

    作者:陈明;金醒昉;刘怡;杨莉;郑建华;张宇辉;苗爱雨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纳洛酮与加兰他敏对东莨菪碱所致大鼠空间工作记忆障碍作用的神经机制

    目的 比较纳洛酮与加兰他敏对东莨菪碱所致大鼠空间工作记忆障碍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28只18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东莨菪碱组、纳洛酮治疗组和加兰他敏治疗组,每组7只.采用Morris水迷宫延缓性匹配任务试验记录每只大鼠前后两次逃避潜伏期的时间.利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各组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合成情况,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前后两次逃避潜伏期在正常组差异呈极显著性(P=0.00),东莨菪碱组无差异,纳洛酮治疗组差异呈显著性(P=0.02),加兰他敏组无差异.各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前额叶皮层神经元ChAT量无差别.纳洛酮和加兰他敏对东莨菪碱大鼠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明显不同,纳洛酮治疗组突触囊泡向突触前膜聚集,大小均一而稀疏,突触后致密物质(PSD)均匀,边界整齐清楚;加兰他敏治疗组突触囊泡大小欠均一,分布弥散,无明显突触前膜聚集现象,PSD欠均匀,边界欠清晰.结论 纳洛酮改善障碍空间工作记忆的作用可能与其促进神经元突触囊泡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向突触间隙大量释放及增加PSD密度有关.

    作者:段新;马光瑜;张艳美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成都市老年卧床患者活动、认知及并发症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老年卧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认知和并发症的发生状况,明确老年卧床患者卧床时间、卧床分级与日常生活能力等的关系.方法 用<老年卧床休息调查表>对卧床时间大于1个月的151例老年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卧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低下、社会活动缺乏、认知障碍且并发症较多;随着卧床时间增长,日常生活功能障碍加重(r=0.340,P=0.000 1)、认知功能障碍明显(r=0.496,P=0.000 1),并发症发生项目增加(r=0.741,P=0.000 1),社会活动减少(r=-0.348,P=0.000 1);全天卧床与大部分时间卧床相比日常生活功能障碍加重(r=0.355,P=0.000 1)、认知功能障碍明显(r=0.296,P=0.000 1),并发症发生项目增加(r=0.186,P=0.000 1),社会活动能力下降(r=-0.282,P=0.000 1).结论 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尽量减少老年卧床患者的卧床时间.

    作者:陈茜;袁丽;刘素珍;刘艳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表达对大肠癌微转移和预后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7例大肠癌及40例大肠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EGFR mRNA.结果 40例大肠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EGFR均为阴性.患者组EGFR mRNA表达阳性为45.9%(17/37).EGFR mRNA表达阳性者在大肠癌Ducke's分期中为A期28.6%(2/7),B期31.3%(5/16),C期80.0%(8/10),D期50.0%(2/4);病理上低未分化(63.2%)及中高分化(28.7%)癌间经χ2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RT-PCR方法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EGFR mRNA表达与其临床及病理分期相关,此项指标检测可作为大肠癌微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肖钟迪;梁春林;陈志奇;康德新;和利稼;白山;王勋;黄海涛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不同糖耐量冠心病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与动脉硬化程度及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糖耐量水平及炎症因子对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4年5月-2006年5月该院住院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300例,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单纯糖耐量受损(IGT)组、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IFG/IGT组)、糖尿病(DM)组5组,均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空腹血糖(FPG),血胰岛素(INS)、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Fridewald 公式计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口服75 g葡萄粉0.5和2 h后测血糖、血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I30/△G30、李氏B细胞胰岛素分泌指数(MBCI);同时对5组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G、TC、LDL-C在5组中依次升高,HDL-C在5组中依次降低,IFG组、IGT组、IFG/IGT组、DM组4组BMI、WHR、SBP、DBP、TG、TC、LDL-C、HDL-C与NGT组比较差异显著.IGT组、IFG/IGT组、DM组SBP、DBP、TG、TC、LDL-C、HDL-C与IFG组比较差别显著.IFG组、IGT组、IFG/IGT组、DM组的FPG 0.5、1 h、空腹血胰岛素(Fins)、0.5 hINS、ISI、△I30/△G30与NGT组比较差别显著;IGT组、IFG/IGT组、DM组3组PBG2h明显高于IFG组;IGT组、IFG/IGT组两组2 hINS水平明显高于IFG组;IGT组、IFG/IGT组、DM组3组李氏B细胞胰岛素分泌指数(MBCI)明显低于NGT组和IFG组,NGT组和IFG组两组MBCI差别不显著.IGT组、IFG/IGT组、DM组3组hs-CRP、IL-6、TNF-α明显高于NGT组,IFG组与NGT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IGT组、IFG/IGT组、DM组3组冠状动脉1支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NGT组和IFG组;IGT组、IFG/IGT组、DM组3组2支病变和3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NGT组和IFG组,NGT组和IFG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别不显著.结论 炎症反应参与了从FPG异常、糖耐量异常到DM的发展过程.冠心病合并IGT、IFG/IGT、DM时较合并NGT和IFG者有更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作者:吴茂红;巩翠玉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应用国产替罗非班对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及其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90例入院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先给予负荷量10 μg/kg,3 min内静注,再行PCI,负荷量后替罗非班0.15 μg/min微量泵持续泵入24~36 h)组和对照组.术后即刻对梗死相关动脉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分级,计算校正的TIMI计桢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和心肌呈色分级(myocardial blush grades,MBG),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6个月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替罗非班组CTF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MBG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时联合应用国产替罗非班可改善冠脉血流和梗死区域的心肌灌注,降低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作者:孔光明;李贵双;李继福;陈玉国;冯民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淀粉蛋白前体β位分解酶1与阿尔茨海默病胶质细胞相关性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大量研究发现AD发病和胶质细胞密切相关,胶质细胞在神经变性病的发病机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AD疾病早期,它们可局限、分解、吞噬β-淀粉样蛋白(Aβ),阻止Aβ聚集和沉积,维护中枢细胞微环境如转运兴奋性氨基酸、清除自由基等发挥脑保护作用.随着疾病进展,胶质细胞本身受到损伤,不但不能发挥保护作用,反而释放各种有害因子,参与氧自由基形成及兴奋性毒性作用,加重神经元损伤.同时,激活的星形细胞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本身也会产生β-分泌酶即淀粉蛋白前体β位分解酶1(β-site APP-cleaving enzyme 1,BACE1),分解淀粉前体蛋白(APP),产生Aβ.Aβ在AD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Aβ是一种由APP剪切而成的肽,Aβ是在BACE1蛋白切割酶作用下形成的[1].新研究发现,缺乏BACE1的动物甚至在APP过量表达的时候都不能产生Aβ肽.大量研究表明抑制BACE1表达,AD就会得到控制.因此,BACE1倍受医学界的关注,成为研究AD的一个热点.

    作者:蔡志友;晏勇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雷米普利和卡维地洛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临床观察

    多年来,针对慢性心力衰竭(CHF)防治手段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进展速度引人注目.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上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1]、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2],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和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FSA)[3]分别颁布了关于慢性心力衰竭处理指南,治疗原则虽然达成了共识,但临床面临的选择较为复杂,以怎样的顺序、何时选择某种药物、怎样正确联合治疗,都是临床面临的具体问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加卡维地洛治疗CHF国内报道较少,本文主要探讨雷米普利和卡维地洛联合治疗CHF时,卡维地洛的靶剂量及患者的耐受性.

    作者:陈桂芬;刘蓉昕;王冬梅;孟繁宇;刘晔;李全亮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性激素对老年人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衰老的表现与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各项生理功能减退有关,包括记忆功能下降、免疫功能降低、脂肪组织增加、肌力下降、骨组织矿物质密度减低、妇女的绝经和男性性功能减退等,这些衰老过程的发生与生殖内分泌系统的增龄改变密切相关.本文就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作者:蔡奇玲;李荣亨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脂肪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

    脂肪因子是指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多种物质,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等.刘岩等[1]研究发现血浆脂联素水平随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呈进行性下降,低脂联素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样,也有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增高[2],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由此可见,脂肪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是脂肪因子导致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作者:张红霞;李茵茵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血清胆红素、丙二醛和尿酸联合检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

    过去一直认为胆红素是代谢废物,其含量过高则可产生毒性,是有效的临床检验指标;但过低不具有临床意义.近年来研究表明,胆红素(Bil)是内源性的强抗氧化剂[1].Schwertner等[2]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提出,胆红素是冠心病(CH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尿酸(UA)血症亦与CHD的发生密切相关[3].CHD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疾病.虽然目前已经查明了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是CHD发病的主要因素,但这些危险因素仍不能预测全部CHD的发生[4].本研究旨在探讨Bil、UA和丙二醛(MDA)水平在CHD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朝阳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山东省老年人群血压的社会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人血压的社会学因素.方法 通过对2005年山东省60~69岁老年共计6 793人的体质监测结果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老年人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与每次锻炼时间、年龄、睡眠时间、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另外SBP还与城乡种类相关,DBP还与性别相关.结论 SBP回归方程为Y=101.584+0.529年龄-1.731城乡种类-0.546每次锻炼时间+1.575睡眠时间-0.399受教育程度.DBP回归方程为Y=94.169-2.057性别-0.387每次锻炼时间-0.158睡眠时间-2.888受教育程度.

    作者:张保国;王小迪;李继伟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柴麻止哮胶囊配合西药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研究

    目前我国老年性哮喘的发病率约3%~10%,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仅次于儿童哮喘[1].目前临床上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常用西药治疗,但老年患者对西药的耐受性较差,不良反应较多,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本文拟探讨柴麻止哮胶囊配合西药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作者:梁伍今 刊期: 2008年第17期

  • 负载肿瘤抗原的DC体外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自体及同种异体树突状细胞(DC)体外负载肿瘤抗原后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及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方法 利用细胞因子诱导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生成DC,尼龙毛柱法分离T淋巴细胞,3H-TdR掺入法检测负载肺癌细胞凋亡小体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反应,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负载肺癌细胞凋亡小体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刺激的T细胞对肺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杀伤作用.结果 骨髓细胞诱生的自体及同种异体DC负载肿瘤抗原后,均具有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负载肿瘤抗原的自体及异体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后均可杀伤两种靶细胞,T细胞对MCF-7的杀伤力明显低于对患者肺癌细胞的杀伤力. 结论人自体或异体DC体外负载细胞性肿瘤抗原后,可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特异性肿瘤杀伤作用.

    作者:才子斌;王毅;李薇;赵恒军;刘春水;王芳 刊期: 2008年第17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