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聚焦超声治疗绝经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疗效评价

关键词:聚焦超声治疗, 绝经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治疗绝经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绝经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85例,其中增生型43例,硬化苔癣型32例,混合型10例.年龄42~69岁,平均54.69岁,病程<3年20例,3~10年56例,>10年9例.随机分为超声组55例,对照组30例.聚焦超声治疗功率为4.0~4.5 W,采用连续直线扫描方式,治疗时间20~30 min,通常治疗1次.对照组用药物治疗,使用3个月.于第1、3和6个月依近期治愈标准判断疗效.结果超声组临床治愈10例(18.2%),显效39例(70.9%),好转6例(10.9%),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3.33%),显效5 例(16.7%),好转19 例(63.3%).无效4例(13.3%),但停止治疗1~2个月,复发21例(70%).结论聚焦超声治疗绝经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快速而且安全有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底细胞乳头瘤256例临床病理分析

    一般基底细胞乳头瘤(basal cell papilloma)临床诊断较容易,但对不典型病例诊断较困难.当肿瘤色素较深,易与黑色素瘤混淆;个别人还可出现Leser-Trelat征,提示有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本文就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等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清除睾丸小叶保留睾丸形态去势术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睾丸摘除术是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一种操作简单、风险较低的手术方法.而以往的去势术是将睾丸摘除,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我院对具有一定适应证的老年BPH患者实行清除睾丸小叶而保留睾丸形态的去势术,由于术后睾丸形态仍在,患者易于接受.本手术方法目前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后心肌酶学的变化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多数起病隐匿,70%~80%患者有心血管系统表现,极易漏诊、误诊.近年来陆续有甲减患者心肌酶增高的报道[1,2].本文观察了青海地区36例原发性甲减患者在左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心肌酶学的变化.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长寿老人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的护理体会

    90岁以上长寿老年人脑血管疾病居前二、三位[1,2].高龄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加强护理尤为重要.我科专门制定了护理方法,2000年9月~2005年8月5年间共收治90岁以上急性期脑梗死42例,取得了良好护理效果.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阿司匹林的正确应用

    随着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的发表,阿司匹林(ASP)对心血管病人的益处被不断证实[1] .但迄今为止,由于治疗的疾病不同 (如心房颤动和高血压等)、治疗的目的不同 (如预防冠心病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等),ASP的用量也有所不同,本文就此做一概述.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老年患者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检测及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真菌形态学及生化学特征,进行真菌的鉴定;调查医院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对67例医院真菌感染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从72份疑似真菌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中,分离得到真菌67株,检出率为93.1%.其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率高(53.73%),其次为光滑念珠菌(14.94%)、热带念珠菌(7.46%)、克柔念珠菌(7.46%),构成比与以往报道有差异;除念珠菌属外,还分离到曲霉属(13.43%)等真菌.结论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正确地进行菌种的鉴定,对临床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脑血栓患者FⅫ基因Exon1-46C/T多态性分析

    目的观察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 Ⅻ,FⅫ)基因第一外显子(Exon1)46C/T基因多态性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分布频率,探讨FⅫ基因Exon1-46C/T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鉴定89例脑血栓患者和83例健康者46C/T基因型.结果脑血栓患者组的FⅫ基因Exon1-46T/T、C/T、C/C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417、0.5169、0.0674,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783、0.3976、0.0241.采用相对危险度(OR)及χ2检验统计学分析,脑血栓组和对照组间Exon1-46(C/T)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差异(χ2=4.689,P<0.05).结论 FⅫ基因Exon1-46(C/T)等位基因可能是脑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普伐他汀对老年心房颤动及复律后维持疗效观察

    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房颤动(Af)发生率明显增加,Af并非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Af的治疗始终是临床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Af治疗的主要方法[1].本文自2002年3月至2004年4月对住院及门诊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合并Af患者120例应用普伐他汀与多烯康治疗,观察复律后维持疗效.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散发性大肠癌抑癌基因FHIT与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FHIT与MMR基因蛋白在散发性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法对50例散发性大肠癌FHIT与MMR基因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所有正常/非瘤组织中FHIT、hMLH1和hMSH2蛋白都是阳性表达.②低分化癌中FHIT表达缺失率与高、中分化癌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低分化癌中hMLH1或 hMSH2蛋白表达的缺失与高、中分化癌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FHIT与MMR蛋白表达缺失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0.01).结论散发性大肠癌中FHIT蛋白表达的缺失与MMR基因蛋白表达的缺失有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药物干预研究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给予叶酸和甲钴胺联合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测定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36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血清叶酸、维生素B12(VB12)、Hcy、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指数(BMI),患者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叶酸和甲钴胺,连用20 d后复查血清Hcy浓度.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血糖、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病程和BMI无相关性,与叶酸、VB12水平呈负相关;药物干预治疗后,患者的Hcy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高Hcy血症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补充叶酸和VB12可降低其水平.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微波手术的护理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是一种发病率高,有一定潜在危害的睡眠疾病[1].由上呼吸道阻塞性病变引起的SAS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2]对健康有潜在的危害.通过悬雍垂腭咽成形术降低睡眠期间上呼吸道的阻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OSAS的主要方法之一.我科对58例经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诊断为OSAS的患者采用了微波下悬雍垂腭咽成形术(Microwave Uvulopalatophazynsoplasty,MUPPP)治疗,并实施全程护理,有效的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改善了缺氧状态,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Alzheimer病血清胆固醇、血脂、叶酸、VB12及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清胆固醇、血脂、VB12、叶酸和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方法对35例AD和16例健康对照组血清胆固醇、血脂、VB12、叶酸及甲状腺激素进行测定,并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 AD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清VB12和叶酸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D组TT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TT3和TSH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与AD有明显的关系,AD血清叶酸及VB12无明显变化,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与AD发病有关.提示降低胆固醇及血脂可能会对AD预防和治疗有益.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在老年急性颈椎过伸损伤中作用.方法对35例颈椎过伸性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组21例(其中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术3例,后路减压术8例,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例,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6例).非手术组10例.颈脊髓损伤神经功恢复按Frank分级.经过随访观察1.0~1.5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组比非手术组疗效满意.结论尽管老年人颈椎过伸颈髓损伤属高危疾病人群,但如果能耐受手术,获得早期手术减压,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游离脂肪酸在糖尿病与糖耐量降低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在糖尿病与糖耐量降低患者中的水平及影响因素,尤其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及病例对照方法研究.选择对照(NGT)组59例,糖耐量降低(IGT)组48例,2型糖尿病(T2DM)组71例,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做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G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测定空腹血样FFA及血脂水平,用胰岛素敏感指数和稳态模式法评估IR.结果 T2DM组FFA较IGT组和NGT组显著升高(P<0.05),且与TG、FPG、HOMA-IR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压、FPG、FINS、HOMA-β和TG是影响FFA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高FFA可能导致IR,而IR又可能使FFA升高.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血小板GPⅡb/Ⅲa对内皮细胞蛋白水解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是否在血小板-内皮细胞作用过程中促进蛋白水解酶表达和分泌.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别加入无血清培养基,静息期血小板,活化后血小板及IL-1β.上清液及细胞分别用于酶谱法检测MMP-2和MMP-9活性,以及RT-PCR分析mRNA表达.结果 HUVEC与活化血小板共同培养后,酶谱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未活化的血小板轻微诱导MMP-2和MMP-9分泌,而活化状态的血小板能显著诱导这二者的分泌,与IL-1β的作用相当;而且还可以见到62 kD MMP-2活化形式.加入阻断剂GRGDSP以及GPⅡb/Ⅲa单克隆抗体(7E3)作用后检测发现, MMP-2和MMP-9分泌减少.与活化血小板共同培养后的HUVEC表面表达uPAR 和MT1-MMP以及上清液中MMP-2的mRNA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而静息状态的血小板作用不显著.加入GRGDSP或7E3后,mRNA的表达降低.结论 (1)黏附于血管壁的血小板上某一特定区域在细胞外基质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GPⅡb/Ⅲa阻断剂可能抑制血小板在不稳定斑块部位聚集,防止出现管腔狭窄;还可能防止血小板黏附等一系列炎症反应引发的细胞外基质降解和斑块破裂.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外源性Nurr1基因过表达促进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SK-N-SH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Nurr1 基因过表达在6-羟基多巴胺(6-OHDA)选择性诱导多巴胺(DA)能神经元特异性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①不同浓度6-OHDA作用不同时间,比较细胞形态;②细胞经6-OHDA作用后,经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比例;③不同浓度6-OHDA作用不同时间,经AnnexinV/PI 双染后,运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获得毒素诱导凋亡的适剂量(75μmol/L)和时间(12 h),运用FCM检测两株细胞早期凋亡比例. 结果①经6-OHDA处理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SK-N-SH/Nurr1细胞形态损伤早于SK-N-SH细胞,且损伤程度明显;②细胞周期结果显示,6-OHDA诱导SK-N-SH细胞G2/M期细胞比例下降,而SK-N-SH/Nurr1细胞S期细胞比例下降;③经AnnexinV/PI双染联合FCM检测早期凋亡比例结果显示,SK-N-SH/Nurr1细胞凋亡比例明显高于SK-N-SH细胞(P<0.05).结论外源性Nurr1基因过表达促进了6-OHDA 诱导的SK-N-SH/Nurr1细胞凋亡,Nurr1可能与SK-N-SH/Nurr1细胞对6-OHDA损伤敏感性增强有关.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大肠癌中VEGF-D、VEGFR-3表达及淋巴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VEGF-D、VEGFR-3的表达、D2-40阳性淋巴管特点以及淋巴管生成,分析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8例大肠癌VEGF-D、VEGFR-3表达及淋巴管密度(LVD).结果大肠癌中VEGF-D、VEGFR-3 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79%、52%)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1%、34%),复发转移组阳性率(82%、52%)高于无复发转移组(59%、34%),生存期≤3年组阳性率(81%、62%)高于生存期>3年组(59%、35%)(均P<0.05);VEGF-D在淋巴管受累组阳性率(85%)高于无淋巴管受累组(60%)(P<0.05);LVD值在溃疡型和浸润型组中高于肿块型组,Dukes'C、D期高于DukesA、B期,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管受累组高于无淋巴管受累组,复发转移组高于无复发转移组,生存期≤3年组高于生存期>3年组(均P<0.05).结论大肠癌中VEGF-D、VEGFR-3表达升高与促进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复发转移和预后不良有关.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麻醉期处理

    人工或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tic obliteration,ASO)的有效手段.患者往往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手术和麻醉的危险性较大.我院自2003年6月~2005年7月共收治ASO患者86例,其中接受血管旁路移植42例,本文对接受血管旁路移植的ASO患者围麻醉期处理进行总结,以探讨更合适的麻醉选择和围术期处理方法.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血栓通注射液为主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观察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眼底疾病.其病因复杂,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治疗棘手,是常见致盲的眼底病之一.其致盲率为15.9%[1].近2年来,我们采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网织红细胞参数和单个成熟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量对CRF血液透析患者铁缺乏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参数和单个成熟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量(CH)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血液透析患者铁缺乏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CRF血液透析合并铁缺乏患者76例,与健康对照组82例,分别测定静脉血网织红细胞参数和CH.结果两组标本相比较,网织红细胞参数和CH在CRF血液透析患者铁缺乏时均有特异性变化,这种变化早于成熟红细胞相应参数.结论临床利用网织红细胞和CH诊断CRF血液透析患者的铁缺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