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聚焦超声治疗绝经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疗效评价

关键词:聚焦超声治疗, 绝经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治疗绝经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绝经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85例,其中增生型43例,硬化苔癣型32例,混合型10例.年龄42~69岁,平均54.69岁,病程<3年20例,3~10年56例,>10年9例.随机分为超声组55例,对照组30例.聚焦超声治疗功率为4.0~4.5 W,采用连续直线扫描方式,治疗时间20~30 min,通常治疗1次.对照组用药物治疗,使用3个月.于第1、3和6个月依近期治愈标准判断疗效.结果超声组临床治愈10例(18.2%),显效39例(70.9%),好转6例(10.9%),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3.33%),显效5 例(16.7%),好转19 例(63.3%).无效4例(13.3%),但停止治疗1~2个月,复发21例(70%).结论聚焦超声治疗绝经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快速而且安全有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小板GPⅡb/Ⅲa对内皮细胞蛋白水解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是否在血小板-内皮细胞作用过程中促进蛋白水解酶表达和分泌.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别加入无血清培养基,静息期血小板,活化后血小板及IL-1β.上清液及细胞分别用于酶谱法检测MMP-2和MMP-9活性,以及RT-PCR分析mRNA表达.结果 HUVEC与活化血小板共同培养后,酶谱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未活化的血小板轻微诱导MMP-2和MMP-9分泌,而活化状态的血小板能显著诱导这二者的分泌,与IL-1β的作用相当;而且还可以见到62 kD MMP-2活化形式.加入阻断剂GRGDSP以及GPⅡb/Ⅲa单克隆抗体(7E3)作用后检测发现, MMP-2和MMP-9分泌减少.与活化血小板共同培养后的HUVEC表面表达uPAR 和MT1-MMP以及上清液中MMP-2的mRNA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而静息状态的血小板作用不显著.加入GRGDSP或7E3后,mRNA的表达降低.结论 (1)黏附于血管壁的血小板上某一特定区域在细胞外基质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GPⅡb/Ⅲa阻断剂可能抑制血小板在不稳定斑块部位聚集,防止出现管腔狭窄;还可能防止血小板黏附等一系列炎症反应引发的细胞外基质降解和斑块破裂.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稳定型脑梗和进展型脑梗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对比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血小板膜糖蛋白(GMP)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局限于脑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及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亚急性期或恢复期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对比变化的研究[1].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长寿老人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的护理体会

    90岁以上长寿老年人脑血管疾病居前二、三位[1,2].高龄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加强护理尤为重要.我科专门制定了护理方法,2000年9月~2005年8月5年间共收治90岁以上急性期脑梗死42例,取得了良好护理效果.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微创粉碎冲洗治疗老年人急性硬膜外血肿体会

    1998~2004年我院开展微创手术治疗老年人急性硬膜外血肿35例,术中采用粉碎冲洗,术后采用负压吸引,尿激酶血肿腔灌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颈椎过伸性损伤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在老年急性颈椎过伸损伤中作用.方法对35例颈椎过伸性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组21例(其中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术3例,后路减压术8例,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例,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6例).非手术组10例.颈脊髓损伤神经功恢复按Frank分级.经过随访观察1.0~1.5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组比非手术组疗效满意.结论尽管老年人颈椎过伸颈髓损伤属高危疾病人群,但如果能耐受手术,获得早期手术减压,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普伐他汀对老年心房颤动及复律后维持疗效观察

    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房颤动(Af)发生率明显增加,Af并非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Af的治疗始终是临床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药物治疗仍然是Af治疗的主要方法[1].本文自2002年3月至2004年4月对住院及门诊高血压病和冠心病合并Af患者120例应用普伐他汀与多烯康治疗,观察复律后维持疗效.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阿司匹林的正确应用

    随着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的发表,阿司匹林(ASP)对心血管病人的益处被不断证实[1] .但迄今为止,由于治疗的疾病不同 (如心房颤动和高血压等)、治疗的目的不同 (如预防冠心病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等),ASP的用量也有所不同,本文就此做一概述.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术中应用聚乙醇酸材料预防COPD患者肺手术后长期漏气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行肺切除时,术中应用聚乙醇酸材料预防术后长期肺漏气这一常见并发症的作用,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对36例COPD患者在肺切除时,应用聚乙醇酸管型(tube type)和/或网片型(sheet type)材料行肺创面加强修补,观察术后肺漏气情况.结果全组36例中,24例为COPD合并肺大疱,同时合并气胸15例,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5例为终末期COPD行胸腔镜下肺减容术,其中3例为双侧肺减容术,2例为单肺移植术后保留侧肺减容术;7例为肺癌合并COPD行肺叶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需机械辅助通气,术后平均肺漏气时间(2.8±1.1)d.未见与聚乙醇酸材料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应用聚乙醇酸管型和/或网状材料行肺创面加强修补,可有效预防COPD患者肺切除术后长期肺漏气.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微创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的探讨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疗效及预后,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小骨窗开颅术与微创血肿穿刺碎吸术治疗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之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与疗效.结果小骨窗开颅术患者39例,出现术后并发症29例,死亡4例;微创血肿穿刺碎吸术患者40例,出现术后并发症20例,死亡2例;两组之间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按ADL量表评定疗效,微创血肿穿刺碎吸术组优于小骨窗开颅术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小骨窗开颅术微创手术方法治疗疗效显著,微创血肿穿刺碎吸术治疗疗效更佳.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变化,了解血压参数与HRV时域指标关系.方法对32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30例老年舒张期高血压患者,28例老年收缩、舒张双期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老年人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了解其24 h HRV的时域指标.并对EISH患者的血压参数和HRV时域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 EISH患者与老年健康对照组比较SDNN、RMSSD、PNN50显著降低(P<0.01,P<0.01,P<0.05).② EISH患者与舒张期高血压组比较SDNN、RMSSD、PNN50显著降低(P<0.01,P<0.05,P<0.01).③EISH组患者收缩压与SDNN、PNN50、SDANN呈负相关(r=-0.865,P<0.01;r=-0.923,P<0.01;r=-0.878,P<0.01).平均动脉压(MAP)与SDNN、PNN50、SDANN呈负相关(r=-0.461,P<0.01;r=-0.481,P<0.01;r=-0.458,P<0.01).结论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较舒张期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更加明显.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ApoE敲除小鼠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载脂蛋白E(ApoE)是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与脂蛋白相关蛋白(LRP)受体的配体,在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1].近年来有关ApoE与老年性痴呆的密切关系得到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研究ApoE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有关ApoE敲除小鼠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正逐步得到重视,现将有关成果作如下综述.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老年患者呼吸系统真菌感染的检测及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真菌形态学及生化学特征,进行真菌的鉴定;调查医院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对67例医院真菌感染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从72份疑似真菌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中,分离得到真菌67株,检出率为93.1%.其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率高(53.73%),其次为光滑念珠菌(14.94%)、热带念珠菌(7.46%)、克柔念珠菌(7.46%),构成比与以往报道有差异;除念珠菌属外,还分离到曲霉属(13.43%)等真菌.结论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正确地进行菌种的鉴定,对临床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外源性Nurr1基因过表达促进6-羟基多巴胺诱导的SK-N-SH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Nurr1 基因过表达在6-羟基多巴胺(6-OHDA)选择性诱导多巴胺(DA)能神经元特异性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①不同浓度6-OHDA作用不同时间,比较细胞形态;②细胞经6-OHDA作用后,经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比例;③不同浓度6-OHDA作用不同时间,经AnnexinV/PI 双染后,运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获得毒素诱导凋亡的适剂量(75μmol/L)和时间(12 h),运用FCM检测两株细胞早期凋亡比例. 结果①经6-OHDA处理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SK-N-SH/Nurr1细胞形态损伤早于SK-N-SH细胞,且损伤程度明显;②细胞周期结果显示,6-OHDA诱导SK-N-SH细胞G2/M期细胞比例下降,而SK-N-SH/Nurr1细胞S期细胞比例下降;③经AnnexinV/PI双染联合FCM检测早期凋亡比例结果显示,SK-N-SH/Nurr1细胞凋亡比例明显高于SK-N-SH细胞(P<0.05).结论外源性Nurr1基因过表达促进了6-OHDA 诱导的SK-N-SH/Nurr1细胞凋亡,Nurr1可能与SK-N-SH/Nurr1细胞对6-OHDA损伤敏感性增强有关.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褪黑素对脓血症诱导的鼠回肠和膀胱组织中病理变化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鼠脓血症模型组中回肠和膀胱组织伤害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盲肠结扎和穿孔来诱导大鼠发生脓血症,假手术(对照)和盲肠结扎穿孔组在术前30 min或术后6 h接受盐水和褪黑素处理(10 mg/kg),术后16 h断颈处死,立即取出回肠和膀胱组织进行收缩率试验并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盲肠结扎穿孔组中回肠和膀胱组织MDA水平显著增加(P<0.01),GSH水平显著下降(P<0.01),MPO活力显著增加(P<0.01).另外,褪黑素处理可显著降低MDA(P<0.01,)和MPO水平(P<0.01),而GSH含量则恢复至对照水平(P<0.01);与对照组相比,在盲肠结扎穿孔组中,盲肠和膀胱的收缩率明显下降(P<0.01),而褪黑素处理能使这些反应恢复.结论褪黑素处理能使盲肠结扎穿孔所诱导的鼠膀胱和回肠组织功能紊乱得到恢复,能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MPO活力及减少内生GSH的含量,降低脓血症对组织的氧化损伤.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20(S)-原人参二醇抑制肝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基因的表达

    目的探讨20(S)-原人参二醇(Ppd)对肝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肝癌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对照组、环磷酰胺组、Ppd 25、50、100 mg/kg给药组,每组10只,给药2 w后处死动物,制成组织切片以备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对照组肿瘤间质血管密度增高,VEGF及其mRNA呈高表达,且VEGF蛋白及mRNA的表达同肿瘤间质血管密度呈正相关,而Ppd给药组各指标均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较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50 mg/kg以上剂量的抑制作用较环磷酰胺强(P<0.01).结论 Ppd能够抑制肿瘤组织中VEGF及其mRNA的表达,而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麻醉期处理

    人工或自体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tic obliteration,ASO)的有效手段.患者往往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手术和麻醉的危险性较大.我院自2003年6月~2005年7月共收治ASO患者86例,其中接受血管旁路移植42例,本文对接受血管旁路移植的ASO患者围麻醉期处理进行总结,以探讨更合适的麻醉选择和围术期处理方法.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进展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黄酮家族包括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槲皮素、黄碱素、山奈素、黄酮醇、异黄酮、儿茶素等存在于水果、蔬菜和植物中,有很好的抗氧化、抗炎和抗病毒作用;研究证实从植物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1)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降低过氧化脂质(LPO)含量、提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2)对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功能紊乱有保护作用,增加冠脉血流及颈动脉流量、抗心肌及脑缺血;(3)防止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4)对脑部血流循环及脑细胞代谢有改善和促进作用;(5)降低血甘油三酯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经过长期的临床使用,其疗效肯定,使用安全性较高,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脉供血不全、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脂血症、脑梗死、脑血管痉挛及老年性痴呆防治等疾病.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脑血栓患者FⅫ基因Exon1-46C/T多态性分析

    目的观察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 Ⅻ,FⅫ)基因第一外显子(Exon1)46C/T基因多态性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分布频率,探讨FⅫ基因Exon1-46C/T多态性与脑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鉴定89例脑血栓患者和83例健康者46C/T基因型.结果脑血栓患者组的FⅫ基因Exon1-46T/T、C/T、C/C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417、0.5169、0.0674,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783、0.3976、0.0241.采用相对危险度(OR)及χ2检验统计学分析,脑血栓组和对照组间Exon1-46(C/T)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差异(χ2=4.689,P<0.05).结论 FⅫ基因Exon1-46(C/T)等位基因可能是脑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老年人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干预

    卒中后抑郁(PSD)状态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报道发病率可高达43.3%[1].许多老年卒中患者病后出现持续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忧愁、沮丧、食欲大增或没有食欲、睡眠障碍、兴趣减少、注意力不集中、与人交往困难、不能应付日常生活活动等症状,这种处于抑郁状态的患者对治疗和康复缺乏信心,丧失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预后.因此,在积极治疗和康复的同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及时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本文采用Hung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病例筛查,对符合卒中后抑郁的54例老年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散发性大肠癌抑癌基因FHIT与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FHIT与MMR基因蛋白在散发性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法对50例散发性大肠癌FHIT与MMR基因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所有正常/非瘤组织中FHIT、hMLH1和hMSH2蛋白都是阳性表达.②低分化癌中FHIT表达缺失率与高、中分化癌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低分化癌中hMLH1或 hMSH2蛋白表达的缺失与高、中分化癌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FHIT与MMR蛋白表达缺失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0.01).结论散发性大肠癌中FHIT蛋白表达的缺失与MMR基因蛋白表达的缺失有相关性.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主管:中国老年学学会

主办:中国老年学学会 吉林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