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岩;蔡利颖;马东辉;杨晓琳
目的探讨小剂量异丙酚在老年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时的应用.方法对32例术后需呼吸机辅助通气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异丙酚常规用量)18例,研究组(小剂量异丙酚)14例,分别在镇静前给一定的异丙酚负荷量.对照组给异丙酚40~100 mg,研究组给异丙酚20~60 mg,均在5~10 min内推注完,随后对照组以异丙酚1~5 mg/kg*h-1,研究组以异丙酚0.3~1.5 mg/kg*h-1分别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结果静注后两组镇静效果达到Ramsay氏Ⅳ~Ⅴ级所需时间:对照组(15±5) s,研究组(20±9) s,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停药后神志恢复时间:对照组6~15 min,研究组35 s~6 min,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人用药前后BP、HR、R、SaO2、PaO2、PaCO2和CVP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病人用药后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丙酚以0.3~1.5 mg/kg*h-1滴注,用于ICU老年危重患者可达到理想的镇静效果.
作者:赵淑杰;刘忠民;王广;王超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捻挫结扎处理阑尾残端的应用价值已得到肯定.U字缝合法可减轻组织的血运和内循环的破坏.但二者同时应用肺切除后闭合支气管残端国内尚未见报道.
作者:陆毅;邵国光;金江春;杨志广;李浩宇;赵景山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53蛋白和肺耐药蛋白(LRP)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ELISA法检测76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切片中P53和LRP的表达.结果 76例老年患者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切片中P53(+)12例,LRP(+)40例;P53及LRP的阳性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老年患者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P<0.05)呈正相关.P53与LRP之间的阳性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1)P53与LRP二者之间的表达无相关性.(2)P53及LRP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3)P53及LRP在老年患者中的表达无明显特异性.
作者:董岩;赵晓红;纪萍 刊期: 2003年第08期
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5年生存率<15%[1].在癌前病变、原位癌或微小浸润癌时有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90%以上的患者可以彻底治愈.因此,肺癌5年生存率低原因主要由于肺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对转移的成功治疗方法的缺乏.所以,探讨肺癌早期诊断新方法,对于有效控制肺癌十分重要.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影像学及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在肺癌的早期诊断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作者:彭再梅;吴鄂生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老年不同类型高血压患者与老年健康者之间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肽Y(NPY)及血脂水平的差异.方法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36例、全期型高血压(SDH)31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34例及老年健康者20例分别测取血浆Hcy、NPY及血脂水平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其间的差异.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及NPY水平均高于老年健康组(P<0.01),且老年ISH患者比老年SDH和老年IDH患者皆显著增高(P<0.01).但老年SDH及IDH两者血浆NPY含量比较无差异(P>0.05),血脂代谢异常贯穿老年高血压发病的始终,但老年ISH患者组HDL-C较老年SDH及IDH患者明显降低(P<0.05,P<0.01),而ISH组LDL-C较老年IDH患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控制患者血浆中Hcy及NPY浓度对预防老年高血压,尤其是ISH的发生或发展可能有积极作用,调节脂代谢异常适用于各类型老年高血压的防治.
作者:李浩;宋春生;刘方州;徐力然;崔玲;罗增刚;刘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通过对我院2001年5月至2002年5月之间老年脑血管病并发院内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脑血管病并发院内感染的因素及特点,以总结经验教训,力求降低感染率.
作者:刘忠岩;蔡利颖;马东辉;杨晓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评价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病率、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陷程度、病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老年抑郁自评量表(SD)对老年脑卒中及中年脑卒中两组病人进行抑郁评估及加拿大神经功能缺陷量表(CNS)对两组病人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估,并通过脑CT、MRI及危险因素合并情况对两组病人的病变部位与抑郁发生相关性进行对比.结果老年脑卒中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为58.82%明显高于中年人(41.55%),老年女性更高(68.57%).额叶、颞叶、基底节病变及多发性脑梗死抑郁发病率明显增高,与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及恢复的时间相关,相关危险因素多抑郁发生率高.结论老年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陷程度、病程、相关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宫淑杰;于恺;张秀清 刊期: 2003年第08期
通过对工作相对稳定的、参加体检的6 000名国家公务员的血脂水平在各年龄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为预防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要从年轻人抓起提供依据.
作者:汤千一;刘秀珍;付尧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含细胞生长及分化的病理过程.近年研究发现这些过程受到或部分受到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系统的调控[1,2].Gibson等[3]等发现不同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可以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的IGF-1的水平,提示药物治疗有可能通过对IGF系统的影响而影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本研究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GF-1水平,以及控释格列吡嗪治疗对其血清IGF-1水平的影响.
作者:吴波;韩萍;刘英敏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和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20 mg/d)和辛伐他汀组(20 mg/d),均治疗4~8 w.测定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纤维蛋白原(FIB)、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及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氟伐他汀治疗4 w、8 w后,血TC、TG、LDL-C、GMP-140、FIB及PAI-1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P<0.01),而辛伐他汀治疗4 w、8 w后FIB无变化(P>0.05),血HDL-C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P<0.05~P<0.01);治疗8 w后血TC、LDL-C较治疗4 w后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氟伐他汀在降脂的同时可抑制血小板活性,改善凝血纤溶功能.
作者:刘志高;余细勇;熊正明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老年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双心室三腔起搏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例(其中男11例,年龄71.2±9岁)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其中4例安装三腔ICD).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的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VO2max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3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随访期间1例猝死.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的新方法,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三腔ICD不仅可进行心衰的双心室同步治疗,同时具有良好的抗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的作用.对具有安装三腔起搏器或三腔ICD指征的老年心衰患者进行双心室同步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周晗;SCANU Patrice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年龄对中国成年男性血清褪黑素水平及其昼夜节律性的影响.方法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四组:30~39岁组(8例)、40~49岁组(5例)、50~59岁组(5例)和≥60岁组(7例).白天(8~22时)每2 h、夜间(22~8时)每1 h采血一次,放免法检测血清褪黑素浓度.采用t检验、ANOVA及余弦法分析处理观测数据.结果血清褪黑素水平呈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高峰在午夜,白天水平很低,采样时间对血清褪黑素水平具有非常显著性影响(P<0.01).余弦法血清MT仅在30~39岁和40~49岁组中有显著昼夜节律性变化(P<0.05).30~50岁组血清褪黑素水平相似,≥60岁组夜间(23~5时)血清褪黑素水平明显降低,与30~50岁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褪黑素水平及其昼夜节律性变化受年龄的影响,随年龄增长夜间血清褪黑素水平下降,并且其昼夜节律性(50~59岁和≥60岁组)消失.
作者:赵子彦;付越榕;李玉阳;谢毅;李新华;Yvan Touitou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肝损伤和脂质过氧化密切相关,而维生素E(VE)防治慢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1,2],但对老年人的研究尚少,本试验观察了老年慢性肝炎血浆VE水平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水平,以探讨其意义.
作者:孙长宇 刊期: 2003年第08期
核膜核苷三磷酸酶(nucleoside triphosphatase,NTPase,EC 3.6.1.15)定位于核孔复合体的周围,是调节mRNA出核转运的关键酶之一,通过水解NTP为mRNA的出核转运提供能量[1].真核细胞由于细胞核核膜的出现,使基因转录和翻译具有不同的时空性.成熟的mRNA必须经过细胞核膜上核孔复合体的核质转运过程才能进入胞浆,作为模板参与指导蛋白质合成[2].
作者:聂磊;韩梅;温进坤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2型糖尿病(2型DM)患者、30例正常人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及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尿酸(UA)测定,并检测高、低亲和力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目(R1、R2)和高、低亲和力常数(K1、K2),同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型DM较对照组TG、CH、LDL明显升高,IAI显著下降,且R1、R2、K1、K2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IAI与FINS、年龄、BMI、TG、UA呈负相关,与R2、K1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α=0.05水平,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FINS、BMI、R2,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DM患者存在明显IR,且与红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目密切相关.
作者:于健;苏珂;龙艳;唐灵;胡永玲;林枫;刘健翔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超早期核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的特点,及与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计算梗死中心区ADC,并进行显著性检验,老年组结合发病1 w时的临床结局进行直线回归及判别分析.结果老年组ADC均值为4.818 5±1.761 6,非老年组为5.934 2±1.680 2(t=2.297 5,P<0.05);老年组溶栓前ADC与发病1 w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Y)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47.400 8-6.354 5 ADC(P<0.01);发病1 w时溶栓结局的判别方程式:Y1=-3.893 9+1.886 5 ADC(恶化组),Y2=-11.011 2+3.802 8 ADC(非恶化组)(P<0.01),判别符合率为89.74%.结论 ADC定量分析对老年脑梗死超早期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预后的估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李育臣;王宇;任士卿;崔建岭;马晓辉 刊期: 2003年第08期
为了解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降压药后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我们对8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1.5 h及4 h分别进行了卧立位血压及心率的测量,观察其血压变化情况.
作者:甄永存;杨立群;包曹歆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为进一步指导中老年妇女的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膳食记录法和询问法调查宜昌市某社区的中老年妇女289人,并分析其膳食结构特点和几种营养素的质和量.结果中老年妇女的膳食仍然是以粮食类为主;硫胺素和核黄素摄入严重不足,分别主要来自粮食类和蔬菜水果类食物.矿物质中钙和镁严重缺乏,且90%以上来自植物性食物.微量元素中的铁和锌摄入量均达到推荐的供给量,但其来源中仅有20%~25%来自动物性食物.结论中老年妇女膳食结构趋于合理,应适当增加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蔬菜水果、动物瘦肉、内脏和强化食品,使膳食更加合理.
作者:王南平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急症的降压治疗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男42例,女40例,平均87.1±4.8岁)急症降压的临床资料.结果 82例患者,共紧急降压处理175例次,其中舌下含服卡托普利(12.5 mg)27例次,含服硝苯地平(10 mg)58例次,静脉滴注硝酸酯类49例次.并发症6例:1例呼吸骤停,1例脑梗死,2例意识障碍,2例低血压伴头晕;其中5例发生于静脉给药,1例发生于含服硝苯地平;6例中有5例在降压过程中血压降至90/60 mmHg及以下.高血压次急症处理中口服短效降压药约占13.1%.在紧急降压者中约5.1%未达JNC6高血压急症或次急症标准.结论 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急症降压并发症与静脉降压监护不够密切、血压降幅过大有关;对于高血压次急症者建议口服短效降压药为主;对于未达高血压急症或次急症者,紧急降压需慎重.
作者:何文;张育君 刊期: 200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Alzheimer病(AD)大鼠行为学及泛素水平.方法应用脑立体定位仪定位,切断大鼠穹隆海马伞制备AD大鼠模型,用Y型迷宫对大鼠进行学习及记忆的观察,免疫组化法及蛋白印迹技术检测海马区泛素水平.结果 AD大鼠2 w后学习获得和记忆再现的尝试次数增加,手术组海马区的泛素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D大鼠学习及记忆能力受损,穹隆海马伞切断大鼠海马区泛素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任艳;吴哲;胡丽葵 刊期: 200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