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汉国;谢文彪;黄笛鸣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ctomy,PD)是壶腹周围肿瘤主要的手术方式,亦是腹部外科为复杂的手术之一.文献资料显示PD手术死亡率已经降至5%以下,而手术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仍高达40%~50%,如何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是每一个腹部外科医生关心的课题.
作者:孔胜兵;詹志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本科室收治一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行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毁损肿瘤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PRFA)时并发皮肤烧伤.
作者:杨萍;朱俊军;潘春华;徐爱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半乳凝素(Galectin)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分布于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其家族成员有14个,它们具有以下两个特性:①具有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由大约130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糖识别结构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CRD).
作者:肖亮;刘芳;丁国善;傅志仁;王全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及胆囊切除一期手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21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并同时行胆囊切除术的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行胆囊切除术16例,胆囊大部切除5例,此21例均治愈.结论 尽管同期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偏高,但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及时机,门静脉高压症并胆囊结石同期手术是安全的.
作者:纪任;倪勇;王成友;张敏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严重肝外伤病人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至2008年来27例严重肝外伤治疗情况,其中Ⅲ级21例,Ⅳ级4例,Ⅴ级2例.结果 治愈25例,治愈率92.59%,死亡2例,死亡率为7.4%.术后并发症9例,占33.33%.结论 对肝破裂病人的外科处理关键是:①尽早施行手术探查;②充分暴露肝创面以利控制出血,根据肝损伤程度及病人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作者:丁胜义;杨广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婴幼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8例经术前腹腔穿刺确诊胆道自发性穿孔,其中5例经B超或CT诊断胆总管囊肿.3例行一期胆总管囊肿切除加胆道重建术(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6例行胆道外引流加腹腔引流术,2例行胆囊置管引流加腹腔引流术,3~6个月后行胆总管囊肿切除加胆道重建术.11例患儿治疗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婴幼儿胆总管囊肿自发穿孔容易误诊,掌握其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意识以及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术前诊断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张轶男;张中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具有胆总管探查指征的病人,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是肝胆外科传统术式.该术式操作相对复杂,还有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手术并发症多等缺点.
作者:何效东;赵晓雷;崔泉;邓志云;杨毅;刘统成;宋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为严重的并发症.防治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降低术后死亡率是其治疗的重要环节.总结本治疗组由2002年以来收治的门脉高压症患者89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张江南;张永模;李学明;万仁华;曾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肝包虫病是犬绦虫(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寄生在肝脏所致的寄生虫病.棘球蚴绦虫的宿主是犬、狐、狼等,常见为犬,人、羊、猪、马、牛、骆驼是其中间宿主,以羊多.
作者:单汉国;谢文彪;黄笛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我院于1999年6月,2003年8月,2008年2月收治3例自发性副脾破裂患者,患者均有外伤性脾脏破裂切除史,本文对脾脏切除术后副脾的发生、发展和自发性破裂的原因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彤;戚裕宏;谭进;陈祥兴;王茂松;金鑫;王振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肝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我国肝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在第二位[1].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但在我国大多数肝癌患者发现时多为中晚期且合并严重的肝硬化,手术切除率在20%左右,介入治疗已成为对手术不可切除的肝癌、中晚期肝癌患者及转移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杜临安;姜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自1898年,Halsted进行初具雏形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935年被Whipple完善为二期切除[2],1945年被Whipple标准化并推广,成为我们现在所了解的PD手术,并逐渐成为壶腹部周围肿瘤治疗的标准术式.随着胰岛素、维生素k及血型等基础医学的重大发现及深入研究,使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马向明;曹立瀛;刘四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肝癌细胞是环境序贯作用下由一群正常细胞转化来的遗传不均一的细胞群[1];是一种微环境和免疫疾病[2],反映了作为由肝癌细胞和间质成分构成的微环境在肝癌研究中的日益重要性.
作者:邱斌玉;温浩;张金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外科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给病人带来创伤和痛苦.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外科实现了外科历史性的突破,微创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作者:席兆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我国是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高发区,肝癌的发病数占全球总数的43.7%.目前,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肝切除,其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但长期疗效仍不尽人意.
作者:张志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脏区域血流阻断在肝癌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将95例进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s)和解剖性肝脏区域血流阻断组(anatomical regional vascular occlusion),比较两种不同的肝脏血流阻断对手术及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结果 95例病人中行常规的肝门阻断60例,解剖性肝脏区域血流阻断35例,全部病人肿瘤均获完整切除,术后肝功能及康复情况,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断均能有效地控制出血,解剖性肝脏区域血流阻断更安全,对肝功能恢复的不良影响更小,更适合于在肝硬化及肝功能不良的肝癌患者中使用.
作者:彭友缘;尹震宇;王效民;于仁祥;邓志刚;王付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正常肝、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内趋化因子CCL21和CCL25的表达变化.方法 ELISA方法检测9例正常肝、10例肝纤维化、11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CCL21和CCL25的含量.结果 正常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的CCL21含量分别为(0.14±0.21)、(0.92±0.69)和(3.22±1.45)pg/mg;肝硬化组的含量高于正常组和肝纤维化组,肝纤维化组和正常组CCL21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的CCL25含量分别为(4.06±2.23)、(14.46±4.10)和(21.97±2.98)pg/mg;肝硬化组的含量高于正常组和肝纤维化组,肝纤维化组的含量高于正常组.结论 肝脏发生纤维增生性损伤时,肝内CCL21和CCL25的含量显著增加,随着病变由肝纤维化向肝硬化阶段发展,肝内CCL21和CCL25含量也进一步升高,提示CCL21和CCL25很可能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状态下趋化骨髓源性肝干细胞迁移到肝脏修复损伤的重要因素.
作者:黄勇平;廖彩仙;廖欣鑫;秦安成;袁杰;赖勇强;龚祖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单位核小体,由核心的4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2个分子构成的八聚体,及在其表面盘绕的DNA的146个碱基对构成.
作者:耿广勇;汤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脏切除的技术难点与改进方法.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收治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共60例,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施行脾切除加近端脾肾静脉分流术30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9例,单纯脾切除1例.脾切除的平均耗时50 min,平均出血量约200 ml.整个手术的平均输血量为540 ml,其中19例未进行输血.术后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2例,膈下积液1例.结论 脾周狭小间隙的合理显露,脾动脉预处理的妥善施行,以及脾蒂血管的正确处理是门静脉高压症顺利施行脾切除的关键.
作者:严佶祺;杨卫平;周光文;马迪;陶宗元;陈拥军;史霆;彭承宏;李宏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分析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诊治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1985年1月至2003年1月行手术探查的胆管细胞性肝癌(CC)患者90例和肝细胞性肝癌(HCC)510例临床资料.结果 CC患者和HCC患者在多种临床资料指标及病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两者在有无乙肝病史、是否合并肝硬化、AFP阳性率、CA199阳性率、r-GT是否增高、B超表现、CT典型表现以及姑息性切除率及其术后1、3、5年生存率等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发病年龄、临床首发症状、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及其术后1、3、5年生存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和HCC临床上均无特异的临床表现,HCC多数有乙肝和肝硬化病史,AFP为HCC特异敏感指标.CC血清学无特异敏感指标,CA199阳性及r-GT增高提示胆管细胞性肝癌可能.B超和CT联合能发现病灶及病灶性质.CC易发生肝门淋巴结转移.CC和HCC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手术切除是保证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
作者:施晓雷;丁义涛;吴亚夫;仇毓东;周建新;江春平;张炜炜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