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治疗

许赤;陈规划;单鸿;陆敏强;杨扬;蔡常洁;李华;姜在波;黄明生;易述红;汪根树;易慧敏

关键词:肝移植, 肝动脉狭窄, 再移植, 经皮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连续503例肝移植中出现15例肝动脉狭窄,根据临床表现、动态肝功能和彩色多普勒检查、CT动脉成像、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诊断.结果术后早期出现肝动脉狭窄10例,2例合并肝动脉血栓形成,再移植3例,介入治疗7例,其中动脉支架植入5例,球囊扩张溶术后6天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支架植入术后9天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1月后发现肝动脉狭窄5例,介入治疗均行肝动脉支架植入,1例支架植入术后186天因胆道感染死亡.结论根据肝动脉狭窄程度、发生时间、移植肝功能状态和病人情况选择治疗措施.再移植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肝动脉支架植入可挽救移植肝,改善移植肝功能,延长移植肝发挥功能以等再次肝移植.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F-18 FDG-PET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作用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分析原发性肝癌行PET检查36例,其中病理诊断17例,临床诊断19例.根据FDG摄取将病灶分为2种类型,A型:病变部位摄取高于周围正常组织;B型:与周围组织相近.结果临床诊断中l 9例均为A型,中分化肝细胞癌(HCC)11例、低分化HCC2例和胆管细胞癌(CCC)2例为A型,2例高分化HCC为B型.PET发现CT发现的全部转移灶,还发现了CT未发现的转移灶6个.结论①FDG-PET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有效方法,能评价HCC的分化程度;②FDG-PET较CT更能发现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转移灶.

    作者:李正平;周杰;张峻;崔忠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超声在冷循环射频治疗肝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在冷循环射频治疗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5例肝癌病人,术前利用超声进行评估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经皮及术中射频治疗均采用超声作为引导方式,术后1周及1月进行超声复查.结果术前超声检查对治疗方案的制定起重要作用.超声也是常用的射频引导手段.经皮和术中超声引导下射频各有所长,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射频治疗后瘤体二维超声表现多样,部分瘤体坏死液化.能量多普勒提示肝癌的血流信号较术前减少.结论将超声技术紧密结合临床,对射频治疗肝癌病人进行全程干预,有助于冷循环射频成为更安全、更有效的肝癌治疗方法.

    作者:孔文韬;张炜炜;邵宁一;徐寒子;仇毓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CD40分子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CD40分子的表达情况.方法用SABC免疫组化法对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CD40分子的表达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用25例非肝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51.4%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检测到CD40抗原;与非肝癌组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有CD40分子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肝癌的肿瘤生物学及基因治疗打下基础.

    作者:孟利伟;蒋永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纤维胆道镜在胆道术后治疗胆道残余结石的应用

    肝胆管结石术后残余结石是导致病情复发和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对残余结石的治疗目前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5年5月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患者450例,现将治疗结果及并发症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刘玉海;涂从银;汪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胆囊切除术中胆总管探查阴性的分析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时胆总管探查阴性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 998年6月至2003年12月31例胆总管探查阴性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导致阴性探查的原因有急性水肿性胰腺炎9例,慢性胰腺炎6例,梗阻性胆囊炎6例,细小胆囊结石7例,胆总管胆汁浑浊2例,胆总管旁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胆总管内外因素可引起胆总管探查阴性,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等能减少胆总管的阴性探查.

    作者:夏超;崔杰;张俊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胆囊炎急性发作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6例

    我院自2001年8月自2004年8月,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8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阳贵;朱仁武;吴显光;沈淑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混合细胞型肝癌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混合细胞型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较少见亚型,本文通过对其临床特点的分析与总结以加深对此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1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45例混合细胞型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31例胆管细胞癌和275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45例混合细胞型肝癌患者的HBsAg和AFP的阳性率及肝硬化合并率分别为76%、56%、71%,与胆管细胞癌患者相及肝细胞癌患者相比,和肝细胞癌患者更为相近,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比率为78%,明显高于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患者.混合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癌、肝细胞型肝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2%、3%,67%、17%、10%,和78%、55%、44%.结论混合细胞癌具有男性发病率、HBsAg阳性率、肝硬化合并率、癌栓发生率、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的特点.

    作者:黄亮;晏建军;周飞国;储开建;吴孟超;严以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冠心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麻醉期管理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围麻醉期管理.方法142例冠心病患者行LC术,选择依托咪酯、芬太尼静脉全麻,根据对血压、心率、心电监测结果,给予硝酸甘油、艾司诺尔等处理以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135例患者停药后5min清醒,呼吸功能和肌张力恢复,7例患者10min清醒,恢复呼吸功能和肌张力,142例患者围麻醉期心血管系统平稳,无一例发生心衰,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和麻醉意外等并发症.术毕恢复良好.结论以芬太尼、依托咪酯麻醉药物为主,术中适当降低CO2气腹压力,充分供氧,酌情使用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对保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LC对患者的创伤及刺激均较小,手术时间也较短,维持一定深度的麻醉即可完成手术.

    作者:李志祥;张健;王国荣;汪全志;吴亮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胆道探查术中胆道下端损伤的防治

    目的预防下端胆管探查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方法总结自1992年5月~2004年5月期间1 315例胆管下端探查术中12例胆管下端损伤的原因.结果胆道探查术中用金属探条极易损伤下端胆管.结论胆道探查术中用规范操作是防止损伤的有效措施,及时发现损伤并对损伤部位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是提高病人预后的佳方法.

    作者:何盟国;王智翔;黄光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纤维胆道镜取石80例临床分析

    纤维胆道镜取石是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有效手段.1997~2004年,我科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术后残余结石80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于杰;李留峥;肖仲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Ciglitazone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凋亡诱导作用及瘤细胞周期蛋白的变化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ciglitazone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体内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裸鼠肝癌动物模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A组,10只)和ciglitazone实验组(B组,10只).B组隔天注射ciglitazone 100μl(100μmol/L)于瘤内连续15次,对照组同期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个月后,切除瘤灶,测量瘤灶大小,并检测肿瘤细胞周期素D1、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p21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结果ciglitazone治疗后,B组较对照组的生长显著延缓(P<0.05),B组的cyclinDl较A组明显降低(P<0.05),而其的p21蛋白、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ciglitazone能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恶性增殖,其机制可能与PPARγ干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潘华锋;陈孝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术后胆漏采用介入治疗还是再手术

    尽管预防术后胆漏的重要性近年来被反复强调,并且逐渐成为相关临床诊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概念,一旦发生胆漏,如何妥善处理、大限度地减少其不良影响,仍然是腹部外科医师时常面对的棘手问题.

    作者:罗祥基;张永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微创法胆囊切除术66例体会

    自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我院行微创法胆囊切除术6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马振球;黄太明;王孝风;章安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36例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共施行手术41次,其中2次手术者5例.后1次手术方式为胆管端端吻合2例,胆管壁缺损修补4例,单纯缝线拆除3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27例.28例随访1~8年,优良率90%.结论胆囊切除术是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可以避免的.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医源性胆道损伤或损伤性狭窄修复重建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启龙;杨含维;王喜艳;温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近15年来收治的26例胆道损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损伤发生的原因、部位、处理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经胆管壁修补、胆管对端吻合或胆肠吻合术,24例痊愈(92.31%),2例死亡(7.69%).结论保持警惕、规范操作、术中造影是预防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关键,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对预后十分重要.

    作者:庞利群;钱海鑫;房平承;金阳;陈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手术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经成为胆囊良性疾患的首选治疗方法[1].LC手术同时行两种或两种以上联合手术,目前报道尚少.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在行LC手术的同时,行其他腹腔镜手术49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兴增;尹承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射频热毁损治疗肝癌前后血液中AFPmRNA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热毁损(RFA)治疗前后血液中AFP-mRNA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RT-PCR检测技术对术前术后48小时,72小时,1周及术后2周肝癌患者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并观察变化.结果183例术前血液中AFPmRNA阴性的肝癌患者中有62例术后72小时转为阳性,但术后1周时复转阴性;而129例术前血液中AFPmRNA阳性的肝癌患者112例术后2w转为阴性;其中17例术后2周仍为阳性,术后证实有病灶残留.结论射频热毁损治疗肝癌可引起血液AFPmRNA一过性升高;血液AFPmRNA可成为判断RFA术后复发或残留的客观性指标之一.

    作者:杜锡林;马庆久;鲁建国;褚延魁;何显力;臧莉;杨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胆道结石再手术方式的选择

    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特殊,胆石形成的原因还不完全明了,结石的性状、数量、分布不定,伴随的并发症和病理状况复杂多样,极大地增加外科手术的难度和复杂性,手术效果不尽满意.以至有些胆道结石的病人不得不再次或多次手术.据上世纪80年代全国调查资料,再次或多次手术率达37.4%[1],再次或多次手术的原因:主要是残留或复发结石、胆管狭窄.在尚未广泛使用纤维胆道镜之前,胆道术后残留结石平均达30.36%.结石并发胆管狭窄平均占24.28%、高者达40%以上[1].其次为初次术后的结石再发、继发胆管或胆肠吻合口狭窄、返流性胆管炎等因素.虽然近年来随着对胆道外科的研究和认识加深、技术和设备进步、胆道手术疗效已有明显提高,再次手术率降低[2].但目前还不能完全避免胆道术后残留、再发结石、继发胆管狭窄等需要再手术的因素.因此重视研究努力做好初次手术、进一步减少胆道结石的再次手术和合理选择再次手术的方式、认真细致的技术操作、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多次手术,仍然是胆道外科值得重视的难题.

    作者:王炳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T管持续低负压吸引预防胆总管远段损伤胆漏的体会

    医源性胆总管远段损伤一旦发生,极易导致术后胆漏.胆漏是引起腹腔感染,胆管狭窄等灾难性后果的主要原因.从1989年至2003年间,我科共发生4例医源性胆总管远段损伤,通过采用T管持续低负压吸引,有效防止了胆漏的发生,均治愈出院.平均随访2.5年,效果良好.

    作者:李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原因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其安全、创伤小、痛苦小、对腹腔脏器干扰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现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1].我院自1999年12月至2004年12月共行LC手术1458例,由于各种原因58例中转开腹,现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国维克;程晓剑;吴志斌;郑圣保;王旗;刘卫怀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