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韬;张炜炜;邵宁一;徐寒子;仇毓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其安全、创伤小、痛苦小、对腹腔脏器干扰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现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1].我院自1999年12月至2004年12月共行LC手术1458例,由于各种原因58例中转开腹,现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国维克;程晓剑;吴志斌;郑圣保;王旗;刘卫怀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表明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对多种实体肿瘤有抑制作用,本文就生长抑素类似物对肝细胞癌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方法:介绍了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的特性、生长抑素受体类型及其表达.阐述了生长抑素类似物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结果:生长抑素类似物的作用包括通过特异性受体发挥的直接作用,以及通过抑制仲肿瘤生长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机体免疫细胞活性等间接作用.结论:生长抑素类似物有可能在晚期肝癌的治疗、预防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以及逆转肝癌多重耐药性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仇毓东;何鹏;丁义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我院行微创法胆囊切除术6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马振球;黄太明;王孝风;章安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时胆总管探查阴性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 998年6月至2003年12月31例胆总管探查阴性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导致阴性探查的原因有急性水肿性胰腺炎9例,慢性胰腺炎6例,梗阻性胆囊炎6例,细小胆囊结石7例,胆总管胆汁浑浊2例,胆总管旁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胆总管内外因素可引起胆总管探查阴性,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等能减少胆总管的阴性探查.
作者:夏超;崔杰;张俊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ciglitazone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体内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裸鼠肝癌动物模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A组,10只)和ciglitazone实验组(B组,10只).B组隔天注射ciglitazone 100μl(100μmol/L)于瘤内连续15次,对照组同期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个月后,切除瘤灶,测量瘤灶大小,并检测肿瘤细胞周期素D1、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p21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结果ciglitazone治疗后,B组较对照组的生长显著延缓(P<0.05),B组的cyclinDl较A组明显降低(P<0.05),而其的p21蛋白、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水平较A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ciglitazone能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恶性增殖,其机制可能与PPARγ干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潘华锋;陈孝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CD40分子的表达情况.方法用SABC免疫组化法对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CD40分子的表达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用25例非肝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51.4%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检测到CD40抗原;与非肝癌组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有CD40分子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肝癌的肿瘤生物学及基因治疗打下基础.
作者:孟利伟;蒋永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经成为胆囊良性疾患的首选治疗方法[1].LC手术同时行两种或两种以上联合手术,目前报道尚少.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在行LC手术的同时,行其他腹腔镜手术49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兴增;尹承栋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在冷循环射频治疗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5例肝癌病人,术前利用超声进行评估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经皮及术中射频治疗均采用超声作为引导方式,术后1周及1月进行超声复查.结果术前超声检查对治疗方案的制定起重要作用.超声也是常用的射频引导手段.经皮和术中超声引导下射频各有所长,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射频治疗后瘤体二维超声表现多样,部分瘤体坏死液化.能量多普勒提示肝癌的血流信号较术前减少.结论将超声技术紧密结合临床,对射频治疗肝癌病人进行全程干预,有助于冷循环射频成为更安全、更有效的肝癌治疗方法.
作者:孔文韬;张炜炜;邵宁一;徐寒子;仇毓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院自2001年8月自2004年8月,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8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阳贵;朱仁武;吴显光;沈淑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围麻醉期管理.方法142例冠心病患者行LC术,选择依托咪酯、芬太尼静脉全麻,根据对血压、心率、心电监测结果,给予硝酸甘油、艾司诺尔等处理以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135例患者停药后5min清醒,呼吸功能和肌张力恢复,7例患者10min清醒,恢复呼吸功能和肌张力,142例患者围麻醉期心血管系统平稳,无一例发生心衰,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和麻醉意外等并发症.术毕恢复良好.结论以芬太尼、依托咪酯麻醉药物为主,术中适当降低CO2气腹压力,充分供氧,酌情使用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对保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LC对患者的创伤及刺激均较小,手术时间也较短,维持一定深度的麻醉即可完成手术.
作者:李志祥;张健;王国荣;汪全志;吴亮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FK506(tacrolimus)是一种强有效的免疫抑制剂,1989年临床应用于肝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效果良好,它成功地提高了移植器官及患者的存活率,目前作为一线用药广泛地应用于器官移植领域.我科从1996年施行第一例肝移植至今肝移植总数已超过430例,其中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服用以FK506为主的免疫抑制剂,本文就我们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应用FK506的一些经验做一个介绍.
作者:傅志仁;倪之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热毁损(RFA)治疗前后血液中AFP-mRNA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RT-PCR检测技术对术前术后48小时,72小时,1周及术后2周肝癌患者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并观察变化.结果183例术前血液中AFPmRNA阴性的肝癌患者中有62例术后72小时转为阳性,但术后1周时复转阴性;而129例术前血液中AFPmRNA阳性的肝癌患者112例术后2w转为阴性;其中17例术后2周仍为阳性,术后证实有病灶残留.结论射频热毁损治疗肝癌可引起血液AFPmRNA一过性升高;血液AFPmRNA可成为判断RFA术后复发或残留的客观性指标之一.
作者:杜锡林;马庆久;鲁建国;褚延魁;何显力;臧莉;杨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近15年来收治的26例胆道损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损伤发生的原因、部位、处理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经胆管壁修补、胆管对端吻合或胆肠吻合术,24例痊愈(92.31%),2例死亡(7.69%).结论保持警惕、规范操作、术中造影是预防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关键,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对预后十分重要.
作者:庞利群;钱海鑫;房平承;金阳;陈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对36例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共施行手术41次,其中2次手术者5例.后1次手术方式为胆管端端吻合2例,胆管壁缺损修补4例,单纯缝线拆除3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27例.28例随访1~8年,优良率90%.结论胆囊切除术是医源性胆道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可以避免的.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医源性胆道损伤或损伤性狭窄修复重建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启龙;杨含维;王喜艳;温浩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m,EGFP)基因为标记基因,探索门静脉注射法实施肝细胞基因转移并获取基因修饰原代工程肝细胞(gene modified primary engineering hepatocypte,GMPEH)的新方法.方法wistar大鼠70%切肝建立肝再生模型,术后24h肝隔离门静脉注射脂质体-质粒DNA复合物(lippfectamine-pEGFP-N1DNA complexes,lipoplexes)转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至肝细胞,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NS).转染后15天(分2组,每组5只大鼠:切肝并于门静脉注射lipoplexes组,L;切肝并于门静脉注射NS组,N)均以胶原酶消化、Percoll液梯离心法获取纯化细胞悬液;以NS组为对照并以GFP为荧光标记物,用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ry,FCM)分析实验组肝细胞的转染率.结果FCM分析L组的平均转染率(%)为3.40±2.09(p<0.05).结论肝再生模型Lipoplex门静脉途径灌注转染,可获得稳定的EGFP基因表达率.肝隔离门静脉注射法肝细胞基因转移可高效获取基因修饰的原代工程肝细胞.
作者:梁浩晖;王成友;廖允军;夏荣;申群喜;叶秋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我们总结了近期80例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胆总管胆囊结石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兵;莫伟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胆漏是肝胆外科手术虽不十分常见,但后果却很严重的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1997年2月至2004年2月共对47例肝胆手术胆漏的病人采取综合治疗,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权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尽管预防术后胆漏的重要性近年来被反复强调,并且逐渐成为相关临床诊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概念,一旦发生胆漏,如何妥善处理、大限度地减少其不良影响,仍然是腹部外科医师时常面对的棘手问题.
作者:罗祥基;张永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特殊,胆石形成的原因还不完全明了,结石的性状、数量、分布不定,伴随的并发症和病理状况复杂多样,极大地增加外科手术的难度和复杂性,手术效果不尽满意.以至有些胆道结石的病人不得不再次或多次手术.据上世纪80年代全国调查资料,再次或多次手术率达37.4%[1],再次或多次手术的原因:主要是残留或复发结石、胆管狭窄.在尚未广泛使用纤维胆道镜之前,胆道术后残留结石平均达30.36%.结石并发胆管狭窄平均占24.28%、高者达40%以上[1].其次为初次术后的结石再发、继发胆管或胆肠吻合口狭窄、返流性胆管炎等因素.虽然近年来随着对胆道外科的研究和认识加深、技术和设备进步、胆道手术疗效已有明显提高,再次手术率降低[2].但目前还不能完全避免胆道术后残留、再发结石、继发胆管狭窄等需要再手术的因素.因此重视研究努力做好初次手术、进一步减少胆道结石的再次手术和合理选择再次手术的方式、认真细致的技术操作、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多次手术,仍然是胆道外科值得重视的难题.
作者:王炳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分析原发性肝癌行PET检查36例,其中病理诊断17例,临床诊断19例.根据FDG摄取将病灶分为2种类型,A型:病变部位摄取高于周围正常组织;B型:与周围组织相近.结果临床诊断中l 9例均为A型,中分化肝细胞癌(HCC)11例、低分化HCC2例和胆管细胞癌(CCC)2例为A型,2例高分化HCC为B型.PET发现CT发现的全部转移灶,还发现了CT未发现的转移灶6个.结论①FDG-PET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有效方法,能评价HCC的分化程度;②FDG-PET较CT更能发现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转移灶.
作者:李正平;周杰;张峻;崔忠林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