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江华;戈佳云;李立;黄明;唐继红;孙锋
目的确定继发性肝癌的肝切除的适应症、方法、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1992年3月至1999年5月的67例继发性肝癌之肝切除69次的随访资料,28.3%行左半肝切除,3%为右半肝切除,7.5%为左外叶切除,13.4%为左内叶切除,23.9%为右前叶切除,19.4%为右后叶切除,1.5%为部分肝叶切除或楔形切除,3%为微波刀切除,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并左半肝切除3例(4.5%).结果手术死亡1例(1.5%).余之随访1~7年(平均5年),1、2、3、4、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8.36%、22.34%、19.40%、16.42%和11.94%,其中大肠癌生存大于5年者21.43%.结论肝转移癌的外科切除是安全的,在很多患者是有效的,可提供有意义的长期生存和切除后部分获得治愈机会.我们推荐,任何肝转移癌患者、解剖分布的肿瘤切除后肝功良好和能耐受手术者应考虑切除.
作者:徐忠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可切除大肝癌TACE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2002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83例可切除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术前TACE组(n=36)与Ⅰ期手术组(n=47),术前TACE组31例Ⅱ期切除(Ⅱ期手术组),5例失去手术切除机会,78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肝细胞癌.对比两组标本间主瘤、包膜、子灶、癌栓、肝硬化等病理情况.结果 TACE组除较Ⅰ期手术组肿瘤坏死广泛、包膜更完整外,两组间子灶及门脉癌栓发生率、肝外浸润转移无显著差异;TACE组TACE后肿瘤体积缩小并不显著,子灶、门脉癌栓完全坏死者少,肝硬化加重.结论可切除大肝癌术前TACE不能使肿瘤完全坏死,部分患者耽误手术时机,应严格选择应用.
作者:周建平;周伟平;丛文铭;傅思源;姚晓平;吴孟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为了解肝移植出现排斥反应患者内皮细胞因子、凝血因子和纤溶功能的变化,了解这些因素在监测排斥反应、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作用.方法随机观察肝移植41例,其中出现排斥反应16例(急性排斥12例、慢性排斥4例).在术前、术后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VⅡ(FVⅡ)、VⅡ(FVⅡ)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①有排斥者术前FVII含量减少(69.2±7.2%),D-D含量则升高(1.19±0.20ng/L);②有排斥者术后、排斥前2天FVII进一步减少(分别为75.7±3.1,60.7±4.5),而STM(分别为5.58±0.42mg/ml,5.93±0.45ng/ml)、vWF(分别为101.2±4.6%,104.3±5.8%);D-D(分别为2.89±0.75,5.28±0.81)则明显升高;③急性排斥较慢性排斥,冲击治疗无效组与有效组,治疗后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STM和D-D均明显升高.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①血浆STM vWF、D-D含量增高和FVII含量减少,可作为肝移植排斥早期预报指标,其中STM的特异性高;②血STM、vWF、D-D和FVII可作为监测肝移植排斥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和指标;③血STM和D-D可作为区分急性与慢性排斥、监测冲击治疗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温春光;罗绍凯;何晓顺;李娟;刘敏;刘莉莉;邹外一;彭爱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肝移植病例资料53例,按病人的转归分成死亡和生存两组.采集两组病人术前及术中常用的临床或实验室指标,先对这些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肝功能Child分级、术前是否重症监护、有无肝性脑病、有无肝外感染灶、血白细胞计数、血胆红素、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和输液量等因素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重症监护和术中失血量是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争取在肝病发展至重症监护依赖期以前进行肝移植手术是降低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率的关键.同时,移植手术要精细,尽量减少术中出血量.
作者:王德臣;宋世兵;袁炯;修典荣;杨晓霞;张同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各种阻塞性黄疸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0例阻塞性黄疸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在常规应用营养治疗上的基础上对实验组病人加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术后氮平衡、营养生化指标、肝功能和AKBR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计算平均住院日、死亡率了解其效果.结果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阻塞性黄疸较对照组疗效好.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能改善阻塞性黄疸胆道引流术后病人的肝功能,促进组织愈合,减轻术后疲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冉江华;戈佳云;李立;黄明;唐继红;孙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和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通过检测血液癌胚抗原(CEA)、B超、CT扫描等检查,提出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案.对肝转移灶根治切除的7例患者术后常规行肝动脉或门静脉插管皮下埋泵区域化疗术(DDS),与12例仅行肝转移灶根治切除的患者进行1、3年生存率的比较.结果早期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并到根治切除且术后行DDS的患者与单纯肝转移灶根治切除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86%、60%和66%、40%,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根治切除辅助术后行DDS治疗效果好.
作者:刘扬;姚晓平;张柏和;杨家和;吴孟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新的稳定50%大鼠部分肝移植的模型上,研究不同冷缺血时间对移植术后存活率和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A组为对照组:50%肝切除;实验组:50%部分肝移植组(B、C、D组冷缺血时间分别为45min、4h和10h).观察各实验组生存率,并分别于移植术后24h、48h、96h免疫组化检测各实验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不同冷缺血时间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24小时存活率和肝再生的影响.结果 B、C、D组存活率分别为80%、45%、25%;PCNA表达在术后48小时达到峰值分别为54±5.2;44±3.0;20±1.9.D组PC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峰值较肝切除后延迟,冷缺血时间的延长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和移植术后存活率.
作者:王爱坤;成峰;王学浩;李相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家兔肝区用不同时间与功率组合的2450 MHz微波照射后肝脏的损伤,为应用微波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预处理摸索适宜条件.方法参照临床理疗常用时间与功率,用2450 MHz微波的不同功率与照射时间对家兔肝区进行照射,24 h后采血查肝功能变化并开腹肉眼观察肝脏改变.结果采用临床常用的照射时间与功率对家兔肝区进行微波照射可造成肉眼可见的肝脏坏死.当功率为20 W、照射时间为20 min时,肝脏无明显肉眼损害,但血中ALT、AST及LDH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结论功率为20 W的2450 MHz微波照射肝区20 min无肉眼可见肝脏损害,但有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害.
作者:谢文彪;夏穗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易误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原因,阐明该病征的解剖和病理特征.方法从术前、术中两方面分析18例误诊的病人,了解该病症的特点和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结果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学背景的调查、影像学资料分析以及术中探查包括肝原发灶、胆管占位病变的特征、肿瘤的侵袭发展方式等,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肝肿瘤邻近肝门、肝硬化程度轻、肿瘤恶性程度高等是此类病征的特点.结论全面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对该病症的良好认识可以大限度地降低误诊率.
作者:王海平;陈孝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冷循环射频治疗在终末期肝癌肝移植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例终末期肝癌患者等供肝期间采用冷循环射频电极,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病灶行射频固化治疗.结果术后除轻度体温上升外无明显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AFP将至正常,1例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增强CT扫描示病灶坏死;3例患者均顺利接受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病理大体标本见病灶坏死改变,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3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均存活,未见肝癌复发,长存活10个月.结论我们的资料显示对于等待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癌患者而言,冷循环射频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措施,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星宇;仇毓东;周铁;张炜炜;孔文韬;丁义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有侵犯肝内血管系统,尤其是门静脉的特征,虽然临床文献报道肝癌门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的发生率高低不一,但尸体解剖研究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平均在40%左右[1].门静脉癌栓的出现是肝癌中晚期病程表现,预后很差.如果不治疗,中位生存期只有3个月[2].近年来随着肝癌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及手术技术的改进,对PVTT治疗的认识趋于更积极,主张以手术为主的多模式综合治疗,疗效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手段可能会降低术后的复发率.当然,只有部分患者适合手术治疗并有望获得较好的疗效,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效果仍然很差.
作者:樊嘉;史颖弘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及治疗结果.结果 21例患者中,8例行保守治疗,其院内病死率为75%(6/8),13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不规则肝切除手术,肝动脉结扎加网膜填塞缝扎术,单纯网膜填塞缝扎术、其病死率分别为20%(1/5)、50%(3/6)、50%(1/2).结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确诊和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早期肝癌破裂肝功能良好者应争取急诊手术探查并争取行肝切除术,如病情不许可,可先行保守治疗,再争取行Ⅱ期或延期肝切除术.
作者:梁浩晖;王成友;张敏杰;倪勇;黄文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是中晚期肝癌的严重并发症,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我院自1993.1~2003.9共收治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病人21例,现将治疗体会探讨如下:
作者:李飞波;赵伏义;范国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全胃肠外营养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13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2组,肝硬化对照组6只,肝硬化TPN组7只.观察大鼠生存情况,大鼠肝功能、血脂水平和肝脂含量的变化.结果除TPN组有一只大鼠因输液过快、肺水肿死亡外,其余大鼠均成活.与对照组比较,TPN组血清TBIL、AST和ALT无显著性差异(P>0.05),ALB明显降低(P<0.05),血清TG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TG、CHO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硬化肝TPN时要注意观察肝功能和脂代谢的变化.
作者:罗时敏;梁力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a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 injury)是肝胆外科实践中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器官移植等疾患的病理演变中起重要作用.I/R损伤使肝脏组织发生一系列代谢、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是影响疾病预后、手术成败和病人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I/R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已成为外科领域的重要课题[1、2].
作者:何勇;周峻;窦科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科研工作者对肝癌的原因、发病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发现β连环蛋白与肝癌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邓辉洲;汪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损伤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处理(IPC+IR)组,每组6只.分别测定血浆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浆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髓过氧化物酶含量(MPO)及DNA双链百分率(Ratio of DNA Chain%).结果发现IPC减轻了肢体IR后引起的ALT、AST、LDH、XOD、MDA、MPO、W/D含量的升高,并且增加了SOD以及肝组织中DNA双链百分率.结论 IPC对肢体IR继发的肝脏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保强;张连元;门秀丽;董淑云;杨全会;曹立瀛;刘四清;郭振武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