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连环蛋白与肝癌

邓辉洲;汪谦

关键词:β连环蛋白, 肝癌
摘要:肝癌是我国常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科研工作者对肝癌的原因、发病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发现β连环蛋白与肝癌有密切的关系.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a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 injury)是肝胆外科实践中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器官移植等疾患的病理演变中起重要作用.I/R损伤使肝脏组织发生一系列代谢、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是影响疾病预后、手术成败和病人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I/R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已成为外科领域的重要课题[1、2].

    作者:何勇;周峻;窦科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区微波照射所致肝脏损害的实验观察

    目的观察家兔肝区用不同时间与功率组合的2450 MHz微波照射后肝脏的损伤,为应用微波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预处理摸索适宜条件.方法参照临床理疗常用时间与功率,用2450 MHz微波的不同功率与照射时间对家兔肝区进行照射,24 h后采血查肝功能变化并开腹肉眼观察肝脏改变.结果采用临床常用的照射时间与功率对家兔肝区进行微波照射可造成肉眼可见的肝脏坏死.当功率为20 W、照射时间为20 min时,肝脏无明显肉眼损害,但血中ALT、AST及LDH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结论功率为20 W的2450 MHz微波照射肝区20 min无肉眼可见肝脏损害,但有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害.

    作者:谢文彪;夏穗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继发性肝癌的外科治疗

    目的确定继发性肝癌的肝切除的适应症、方法、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1992年3月至1999年5月的67例继发性肝癌之肝切除69次的随访资料,28.3%行左半肝切除,3%为右半肝切除,7.5%为左外叶切除,13.4%为左内叶切除,23.9%为右前叶切除,19.4%为右后叶切除,1.5%为部分肝叶切除或楔形切除,3%为微波刀切除,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并左半肝切除3例(4.5%).结果手术死亡1例(1.5%).余之随访1~7年(平均5年),1、2、3、4、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8.36%、22.34%、19.40%、16.42%和11.94%,其中大肠癌生存大于5年者21.43%.结论肝转移癌的外科切除是安全的,在很多患者是有效的,可提供有意义的长期生存和切除后部分获得治愈机会.我们推荐,任何肝转移癌患者、解剖分布的肿瘤切除后肝功良好和能耐受手术者应考虑切除.

    作者:徐忠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β连环蛋白与肝癌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科研工作者对肝癌的原因、发病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发现β连环蛋白与肝癌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邓辉洲;汪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全胃肠外营养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观察全胃肠外营养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13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2组,肝硬化对照组6只,肝硬化TPN组7只.观察大鼠生存情况,大鼠肝功能、血脂水平和肝脂含量的变化.结果除TPN组有一只大鼠因输液过快、肺水肿死亡外,其余大鼠均成活.与对照组比较,TPN组血清TBIL、AST和ALT无显著性差异(P>0.05),ALB明显降低(P<0.05),血清TG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TG、CHO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硬化肝TPN时要注意观察肝功能和脂代谢的变化.

    作者:罗时敏;梁力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的现状与问题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至今外科仍是重要治疗手段.外科治疗已使肝癌由不治之症变为部分可治之症,但突出问题是切除率低而复发率高.肝移植也只可使部分不能切除的患者获益且也存在术后复发、供肝来源有限、花费大、技术要求较高,难以普遍开展.为提高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延长大多数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存活质量,综合治疗规范已逐渐形成.

    作者:吴志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癌伴门脉癌栓的外科治疗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有侵犯肝内血管系统,尤其是门静脉的特征,虽然临床文献报道肝癌门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的发生率高低不一,但尸体解剖研究门静脉癌栓的发生率平均在40%左右[1].门静脉癌栓的出现是肝癌中晚期病程表现,预后很差.如果不治疗,中位生存期只有3个月[2].近年来随着肝癌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及手术技术的改进,对PVTT治疗的认识趋于更积极,主张以手术为主的多模式综合治疗,疗效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手段可能会降低术后的复发率.当然,只有部分患者适合手术治疗并有望获得较好的疗效,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效果仍然很差.

    作者:樊嘉;史颖弘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55例外周及中央型肝癌切除术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不同部位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术后的疗效,探讨中央型肝癌的治疗方案.方法本文对我科80例外周型肝癌及75例中央型肝癌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外周型及中央型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76.3%、52.6%、42.1%和75%、44.2%、26.9%、3.8%,差异显著.结论外周型肝癌手术切除疗效良好,外周型小肝癌手术切除疗效佳.

    作者:梁水庭;彭民浩;黎乐群;覃晓;周惠森;覃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率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肝移植病例资料53例,按病人的转归分成死亡和生存两组.采集两组病人术前及术中常用的临床或实验室指标,先对这些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肝功能Child分级、术前是否重症监护、有无肝性脑病、有无肝外感染灶、血白细胞计数、血胆红素、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和输液量等因素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重症监护和术中失血量是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争取在肝病发展至重症监护依赖期以前进行肝移植手术是降低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率的关键.同时,移植手术要精细,尽量减少术中出血量.

    作者:王德臣;宋世兵;袁炯;修典荣;杨晓霞;张同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癌复发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肝癌复发和转移一直是影响肝癌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肝癌的复发和转移有一系列基因参与调控,它涉及到细胞基因改变,表面结构、抗原性、侵袭力、粘附能力、产生局部血凝因子或血管生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以及肿瘤细胞与宿主、肿瘤细胞与间质之间相互关系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

    作者:周伟平;单云峰;王红阳;吴孟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的保护效应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损伤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处理(IPC+IR)组,每组6只.分别测定血浆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浆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髓过氧化物酶含量(MPO)及DNA双链百分率(Ratio of DNA Chain%).结果发现IPC减轻了肢体IR后引起的ALT、AST、LDH、XOD、MDA、MPO、W/D含量的升高,并且增加了SOD以及肝组织中DNA双链百分率.结论 IPC对肢体IR继发的肝脏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保强;张连元;门秀丽;董淑云;杨全会;曹立瀛;刘四清;郭振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肝移植后的复发及防治

    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已成为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的主要适应症.然而,此类病人LOT后常发生OLT后HBV的再感染或复发感染,再感染可致植入肝脏发生炎症,纤维化及功能衰竭.严重影响移植肝的存活率及病人生存率,肝炎复发和移植肝恶化的机制及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近来国外在OLT后HBV再感染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张伟杰;杨甲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CsA和FK506在肝移植中运用的比较研究进展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在肝移植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环隐素A(Cyclosporine A,CsA)是从霉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取的一种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环化多肽.1976年发现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后开始运用于临床,大大降低了移植患者的死亡率.目前CsA仍然是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的一线药物.但随着FK506(Tacrolimus)等药物的出现,CsA在强效免疫抑制剂中独占鳌头的时代即告结束.FK506是一种从霉菌发酵物中提取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族),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目前已在国外多个肝移植中心广泛使用.本文就CsA和FK506在肝移植中的运用作一比较.

    作者:施晓雷;丁义涛;仇毓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巨大肝细胞肝癌的外科治疗

    2000年1月~2002年12月,本科共手术切除直径>10 cm的原发性巨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巨大肝癌)34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王永忠;谢召平;魏秀吾;徐书楷;王枫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及治疗结果.结果 21例患者中,8例行保守治疗,其院内病死率为75%(6/8),13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不规则肝切除手术,肝动脉结扎加网膜填塞缝扎术,单纯网膜填塞缝扎术、其病死率分别为20%(1/5)、50%(3/6)、50%(1/2).结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确诊和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早期肝癌破裂肝功能良好者应争取急诊手术探查并争取行肝切除术,如病情不许可,可先行保守治疗,再争取行Ⅱ期或延期肝切除术.

    作者:梁浩晖;王成友;张敏杰;倪勇;黄文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HDGF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21例外科治疗体会

    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是中晚期肝癌的严重并发症,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我院自1993.1~2003.9共收治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病人21例,现将治疗体会探讨如下:

    作者:李飞波;赵伏义;范国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冷缺血时间对大鼠部分肝移植存活率的影响

    目的建立新的稳定50%大鼠部分肝移植的模型上,研究不同冷缺血时间对移植术后存活率和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A组为对照组:50%肝切除;实验组:50%部分肝移植组(B、C、D组冷缺血时间分别为45min、4h和10h).观察各实验组生存率,并分别于移植术后24h、48h、96h免疫组化检测各实验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不同冷缺血时间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24小时存活率和肝再生的影响.结果 B、C、D组存活率分别为80%、45%、25%;PCNA表达在术后48小时达到峰值分别为54±5.2;44±3.0;20±1.9.D组PC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峰值较肝切除后延迟,冷缺血时间的延长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和移植术后存活率.

    作者:王爱坤;成峰;王学浩;李相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趋化性细胞因子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复杂肝切除术中常涉及到的共同病理过程.迄今为止,人们对其确切机理尚无完整认识.近年来随着对趋化性细胞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趋化性细胞因子恰恰参与并介导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多个环节.

    作者:李湘竑;汪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TACE后肝癌微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与再手术治疗

    目的通过对肝癌切除术后标本及肝癌TACE术后手术切除杯本VEGF表达和MVD的测定,初步探讨TACE后Ⅱ期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选择16例原发性肝癌手术标本和26例TACE术后原发性肝癌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测定VEGF和CD34的蛋白表达.结果①TACE后Ⅱ期切除肝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76.92%,MVD值为167.23±67.39,Ⅰ期切除肝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43.75%,MVD值为98.81±47.31,二者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②术前行1次、2次、3次以上TACE肝癌组织中VEGF表达率和MVD值分别为61.54%、158.85±69.21、75%、174.75±83.54、100%、155.8±54.38,各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术前多次行TACE并不能造成肝癌的进一步缺血、缺氧,并可能增加肿瘤的转移机会.对于TACE后可能切除的病例应尽早手术.

    作者:向昕;刘志伟;顾万清;史宪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