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竑;汪谦
原位肝移植术是治疗中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肝脏移植相关实验研究和肝移植手术人员的培养有耐于大动物肝脏移植技术.然而,猪、犬等动物对门静脉阻断的耐受性极差.在无体外静脉转流情况下完成猪肝移植难度很大[1].自背驮式肝移植广泛开展以后,临床上对体外静脉转流的常规使用有较大争议,多数人主张尽量不用静脉转流[2],从而避免因静脉转流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继续在静脉转流下进行动物肝脏移植手术远远不能满足肝移植相关研究和肝移植手术培训要求.我们在80余例大动物肝移植试验中逐渐总结出一套无体外静脉转流原位猪肝背驮式移植方法,供实行该种术式18例,体会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毅;刘昌;仵正;于良;解恩义;王博;季学闻;刘源兴;史原;张小刚;李晖;马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可切除大肝癌TACE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2002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83例可切除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术前TACE组(n=36)与Ⅰ期手术组(n=47),术前TACE组31例Ⅱ期切除(Ⅱ期手术组),5例失去手术切除机会,78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肝细胞癌.对比两组标本间主瘤、包膜、子灶、癌栓、肝硬化等病理情况.结果 TACE组除较Ⅰ期手术组肿瘤坏死广泛、包膜更完整外,两组间子灶及门脉癌栓发生率、肝外浸润转移无显著差异;TACE组TACE后肿瘤体积缩小并不显著,子灶、门脉癌栓完全坏死者少,肝硬化加重.结论可切除大肝癌术前TACE不能使肿瘤完全坏死,部分患者耽误手术时机,应严格选择应用.
作者:周建平;周伟平;丛文铭;傅思源;姚晓平;吴孟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新的稳定50%大鼠部分肝移植的模型上,研究不同冷缺血时间对移植术后存活率和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A组为对照组:50%肝切除;实验组:50%部分肝移植组(B、C、D组冷缺血时间分别为45min、4h和10h).观察各实验组生存率,并分别于移植术后24h、48h、96h免疫组化检测各实验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不同冷缺血时间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24小时存活率和肝再生的影响.结果 B、C、D组存活率分别为80%、45%、25%;PCNA表达在术后48小时达到峰值分别为54±5.2;44±3.0;20±1.9.D组PC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峰值较肝切除后延迟,冷缺血时间的延长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和移植术后存活率.
作者:王爱坤;成峰;王学浩;李相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癌复发和转移一直是影响肝癌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肝癌的复发和转移有一系列基因参与调控,它涉及到细胞基因改变,表面结构、抗原性、侵袭力、粘附能力、产生局部血凝因子或血管生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以及肿瘤细胞与宿主、肿瘤细胞与间质之间相互关系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
作者:周伟平;单云峰;王红阳;吴孟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分析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3年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6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并结合以往文献报道进行探讨研究.结果 6例FNH均无服用类固醇激史及避孕药史,男性多于女性,AFP均阴性,4例有乙肝感染证据,5例有典型的病理改变,1例伴有血管瘤样病变,1例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病,6例均行手术切除,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FNH的发病机制不详,联合应用影像学检查可提高其诊断水平,但FNH和恶性肿瘤的关系不明确,误诊率较高,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郭庆渠;梁水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a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 injury)是肝胆外科实践中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器官移植等疾患的病理演变中起重要作用.I/R损伤使肝脏组织发生一系列代谢、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是影响疾病预后、手术成败和病人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I/R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已成为外科领域的重要课题[1、2].
作者:何勇;周峻;窦科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是中晚期肝癌的严重并发症,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我院自1993.1~2003.9共收治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病人21例,现将治疗体会探讨如下:
作者:李飞波;赵伏义;范国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冷循环射频治疗在终末期肝癌肝移植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例终末期肝癌患者等供肝期间采用冷循环射频电极,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病灶行射频固化治疗.结果术后除轻度体温上升外无明显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AFP将至正常,1例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增强CT扫描示病灶坏死;3例患者均顺利接受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病理大体标本见病灶坏死改变,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3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均存活,未见肝癌复发,长存活10个月.结论我们的资料显示对于等待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癌患者而言,冷循环射频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措施,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星宇;仇毓东;周铁;张炜炜;孔文韬;丁义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至今外科仍是重要治疗手段.外科治疗已使肝癌由不治之症变为部分可治之症,但突出问题是切除率低而复发率高.肝移植也只可使部分不能切除的患者获益且也存在术后复发、供肝来源有限、花费大、技术要求较高,难以普遍开展.为提高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延长大多数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存活质量,综合治疗规范已逐渐形成.
作者:吴志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科研工作者对肝癌的原因、发病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发现β连环蛋白与肝癌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邓辉洲;汪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确定继发性肝癌的肝切除的适应症、方法、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1992年3月至1999年5月的67例继发性肝癌之肝切除69次的随访资料,28.3%行左半肝切除,3%为右半肝切除,7.5%为左外叶切除,13.4%为左内叶切除,23.9%为右前叶切除,19.4%为右后叶切除,1.5%为部分肝叶切除或楔形切除,3%为微波刀切除,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并左半肝切除3例(4.5%).结果手术死亡1例(1.5%).余之随访1~7年(平均5年),1、2、3、4、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8.36%、22.34%、19.40%、16.42%和11.94%,其中大肠癌生存大于5年者21.43%.结论肝转移癌的外科切除是安全的,在很多患者是有效的,可提供有意义的长期生存和切除后部分获得治愈机会.我们推荐,任何肝转移癌患者、解剖分布的肿瘤切除后肝功良好和能耐受手术者应考虑切除.
作者:徐忠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PA)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接受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A的变化并与常规肝功能比较.结果本组TACE后肝功能不全26例(17.33%),死于肝功能衰竭3例(2.0%).PA在TACE后第1 d即有明显下降,术后1周左右降至低(8.6±3.5 mg/dl),以后逐渐升高,于术后4周左右恢复至TACE前水平.TACE 3次者术前及术后1周PA水平分别为13.2±3.0 mg/dl,6.9±3.3 mg/dl,与TACE 1次或2次比较差异显著;常规栓塞术后1周PA水平(6.7±2.4 mg/dl)较肝段栓塞低(10.7±3.4 mg/dl)(P>0.01);碘油用量低于15 ml者术后1周PA水平(9.1±3.7 mg/dl)与碘油用量超过15 ml者(7.0±2.3 mg/dl)比较差异显著(P<0.01);有门静脉癌栓者术前及术后1周PA分别为12.4±2.1 mg/dl,5.8±1.9 mg/dl,无癌栓者术前及术后1周PA分别为16.7±3.3 mg/dl,9.2±3.5 mg/dl,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 0.01).结论 TACE对肝功能的损害随着治疗次数和碘油用量的增加而加重,有门静脉癌栓者肝功能的损害更加明显,肝段栓塞可以减轻肝功能的损害.血清PA可以敏感地反映TACE各种因素引起的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对临床保肝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晏建军;黄亮;周飞国;孙冰;严以群;程红岩;徐爱民;陈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复杂肝切除术中常涉及到的共同病理过程.迄今为止,人们对其确切机理尚无完整认识.近年来随着对趋化性细胞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趋化性细胞因子恰恰参与并介导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多个环节.
作者:李湘竑;汪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及治疗结果.结果 21例患者中,8例行保守治疗,其院内病死率为75%(6/8),13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不规则肝切除手术,肝动脉结扎加网膜填塞缝扎术,单纯网膜填塞缝扎术、其病死率分别为20%(1/5)、50%(3/6)、50%(1/2).结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确诊和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早期肝癌破裂肝功能良好者应争取急诊手术探查并争取行肝切除术,如病情不许可,可先行保守治疗,再争取行Ⅱ期或延期肝切除术.
作者:梁浩晖;王成友;张敏杰;倪勇;黄文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全胃肠外营养对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13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成2组,肝硬化对照组6只,肝硬化TPN组7只.观察大鼠生存情况,大鼠肝功能、血脂水平和肝脂含量的变化.结果除TPN组有一只大鼠因输液过快、肺水肿死亡外,其余大鼠均成活.与对照组比较,TPN组血清TBIL、AST和ALT无显著性差异(P>0.05),ALB明显降低(P<0.05),血清TG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TG、CHO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硬化肝TPN时要注意观察肝功能和脂代谢的变化.
作者:罗时敏;梁力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各种阻塞性黄疸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0例阻塞性黄疸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在常规应用营养治疗上的基础上对实验组病人加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术后氮平衡、营养生化指标、肝功能和AKBR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计算平均住院日、死亡率了解其效果.结果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阻塞性黄疸较对照组疗效好.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能改善阻塞性黄疸胆道引流术后病人的肝功能,促进组织愈合,减轻术后疲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冉江华;戈佳云;李立;黄明;唐继红;孙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在肝移植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环隐素A(Cyclosporine A,CsA)是从霉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取的一种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环化多肽.1976年发现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后开始运用于临床,大大降低了移植患者的死亡率.目前CsA仍然是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的一线药物.但随着FK506(Tacrolimus)等药物的出现,CsA在强效免疫抑制剂中独占鳌头的时代即告结束.FK506是一种从霉菌发酵物中提取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族),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目前已在国外多个肝移植中心广泛使用.本文就CsA和FK506在肝移植中的运用作一比较.
作者:施晓雷;丁义涛;仇毓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