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忠立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至今外科仍是重要治疗手段.外科治疗已使肝癌由不治之症变为部分可治之症,但突出问题是切除率低而复发率高.肝移植也只可使部分不能切除的患者获益且也存在术后复发、供肝来源有限、花费大、技术要求较高,难以普遍开展.为提高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延长大多数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存活质量,综合治疗规范已逐渐形成.
作者:吴志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分析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3年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6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并结合以往文献报道进行探讨研究.结果 6例FNH均无服用类固醇激史及避孕药史,男性多于女性,AFP均阴性,4例有乙肝感染证据,5例有典型的病理改变,1例伴有血管瘤样病变,1例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病,6例均行手术切除,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FNH的发病机制不详,联合应用影像学检查可提高其诊断水平,但FNH和恶性肿瘤的关系不明确,误诊率较高,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郭庆渠;梁水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是中晚期肝癌的严重并发症,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我院自1993.1~2003.9共收治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病人21例,现将治疗体会探讨如下:
作者:李飞波;赵伏义;范国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为了解肝移植出现排斥反应患者内皮细胞因子、凝血因子和纤溶功能的变化,了解这些因素在监测排斥反应、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作用.方法随机观察肝移植41例,其中出现排斥反应16例(急性排斥12例、慢性排斥4例).在术前、术后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VⅡ(FVⅡ)、VⅡ(FVⅡ)和D-二聚体(D-D)含量.结果①有排斥者术前FVII含量减少(69.2±7.2%),D-D含量则升高(1.19±0.20ng/L);②有排斥者术后、排斥前2天FVII进一步减少(分别为75.7±3.1,60.7±4.5),而STM(分别为5.58±0.42mg/ml,5.93±0.45ng/ml)、vWF(分别为101.2±4.6%,104.3±5.8%);D-D(分别为2.89±0.75,5.28±0.81)则明显升高;③急性排斥较慢性排斥,冲击治疗无效组与有效组,治疗后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STM和D-D均明显升高.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①血浆STM vWF、D-D含量增高和FVII含量减少,可作为肝移植排斥早期预报指标,其中STM的特异性高;②血STM、vWF、D-D和FVII可作为监测肝移植排斥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和指标;③血STM和D-D可作为区分急性与慢性排斥、监测冲击治疗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温春光;罗绍凯;何晓顺;李娟;刘敏;刘莉莉;邹外一;彭爱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2000年1月~2002年12月,本科共手术切除直径>10 cm的原发性巨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巨大肝癌)34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王永忠;谢召平;魏秀吾;徐书楷;王枫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及治疗结果.结果 21例患者中,8例行保守治疗,其院内病死率为75%(6/8),13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不规则肝切除手术,肝动脉结扎加网膜填塞缝扎术,单纯网膜填塞缝扎术、其病死率分别为20%(1/5)、50%(3/6)、50%(1/2).结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确诊和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早期肝癌破裂肝功能良好者应争取急诊手术探查并争取行肝切除术,如病情不许可,可先行保守治疗,再争取行Ⅱ期或延期肝切除术.
作者:梁浩晖;王成友;张敏杰;倪勇;黄文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易误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原因,阐明该病征的解剖和病理特征.方法从术前、术中两方面分析18例误诊的病人,了解该病症的特点和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结果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学背景的调查、影像学资料分析以及术中探查包括肝原发灶、胆管占位病变的特征、肿瘤的侵袭发展方式等,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肝肿瘤邻近肝门、肝硬化程度轻、肿瘤恶性程度高等是此类病征的特点.结论全面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对该病症的良好认识可以大限度地降低误诊率.
作者:王海平;陈孝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a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 injury)是肝胆外科实践中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器官移植等疾患的病理演变中起重要作用.I/R损伤使肝脏组织发生一系列代谢、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是影响疾病预后、手术成败和病人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I/R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已成为外科领域的重要课题[1、2].
作者:何勇;周峻;窦科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可切除大肝癌TACE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2002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83例可切除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术前TACE组(n=36)与Ⅰ期手术组(n=47),术前TACE组31例Ⅱ期切除(Ⅱ期手术组),5例失去手术切除机会,78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肝细胞癌.对比两组标本间主瘤、包膜、子灶、癌栓、肝硬化等病理情况.结果 TACE组除较Ⅰ期手术组肿瘤坏死广泛、包膜更完整外,两组间子灶及门脉癌栓发生率、肝外浸润转移无显著差异;TACE组TACE后肿瘤体积缩小并不显著,子灶、门脉癌栓完全坏死者少,肝硬化加重.结论可切除大肝癌术前TACE不能使肿瘤完全坏死,部分患者耽误手术时机,应严格选择应用.
作者:周建平;周伟平;丛文铭;傅思源;姚晓平;吴孟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肝癌复发和转移一直是影响肝癌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肝癌的复发和转移有一系列基因参与调控,它涉及到细胞基因改变,表面结构、抗原性、侵袭力、粘附能力、产生局部血凝因子或血管生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以及肿瘤细胞与宿主、肿瘤细胞与间质之间相互关系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
作者:周伟平;单云峰;王红阳;吴孟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PA)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接受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A的变化并与常规肝功能比较.结果本组TACE后肝功能不全26例(17.33%),死于肝功能衰竭3例(2.0%).PA在TACE后第1 d即有明显下降,术后1周左右降至低(8.6±3.5 mg/dl),以后逐渐升高,于术后4周左右恢复至TACE前水平.TACE 3次者术前及术后1周PA水平分别为13.2±3.0 mg/dl,6.9±3.3 mg/dl,与TACE 1次或2次比较差异显著;常规栓塞术后1周PA水平(6.7±2.4 mg/dl)较肝段栓塞低(10.7±3.4 mg/dl)(P>0.01);碘油用量低于15 ml者术后1周PA水平(9.1±3.7 mg/dl)与碘油用量超过15 ml者(7.0±2.3 mg/dl)比较差异显著(P<0.01);有门静脉癌栓者术前及术后1周PA分别为12.4±2.1 mg/dl,5.8±1.9 mg/dl,无癌栓者术前及术后1周PA分别为16.7±3.3 mg/dl,9.2±3.5 mg/dl,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 0.01).结论 TACE对肝功能的损害随着治疗次数和碘油用量的增加而加重,有门静脉癌栓者肝功能的损害更加明显,肝段栓塞可以减轻肝功能的损害.血清PA可以敏感地反映TACE各种因素引起的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对临床保肝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晏建军;黄亮;周飞国;孙冰;严以群;程红岩;徐爱民;陈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确定继发性肝癌的肝切除的适应症、方法、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1992年3月至1999年5月的67例继发性肝癌之肝切除69次的随访资料,28.3%行左半肝切除,3%为右半肝切除,7.5%为左外叶切除,13.4%为左内叶切除,23.9%为右前叶切除,19.4%为右后叶切除,1.5%为部分肝叶切除或楔形切除,3%为微波刀切除,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并左半肝切除3例(4.5%).结果手术死亡1例(1.5%).余之随访1~7年(平均5年),1、2、3、4、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8.36%、22.34%、19.40%、16.42%和11.94%,其中大肠癌生存大于5年者21.43%.结论肝转移癌的外科切除是安全的,在很多患者是有效的,可提供有意义的长期生存和切除后部分获得治愈机会.我们推荐,任何肝转移癌患者、解剖分布的肿瘤切除后肝功良好和能耐受手术者应考虑切除.
作者:徐忠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各种阻塞性黄疸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0例阻塞性黄疸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在常规应用营养治疗上的基础上对实验组病人加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术后氮平衡、营养生化指标、肝功能和AKBR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计算平均住院日、死亡率了解其效果.结果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阻塞性黄疸较对照组疗效好.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能改善阻塞性黄疸胆道引流术后病人的肝功能,促进组织愈合,减轻术后疲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冉江华;戈佳云;李立;黄明;唐继红;孙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在肝移植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环隐素A(Cyclosporine A,CsA)是从霉菌的代谢产物中提取的一种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环化多肽.1976年发现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后开始运用于临床,大大降低了移植患者的死亡率.目前CsA仍然是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的一线药物.但随着FK506(Tacrolimus)等药物的出现,CsA在强效免疫抑制剂中独占鳌头的时代即告结束.FK506是一种从霉菌发酵物中提取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族),具有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目前已在国外多个肝移植中心广泛使用.本文就CsA和FK506在肝移植中的运用作一比较.
作者:施晓雷;丁义涛;仇毓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已成为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的主要适应症.然而,此类病人LOT后常发生OLT后HBV的再感染或复发感染,再感染可致植入肝脏发生炎症,纤维化及功能衰竭.严重影响移植肝的存活率及病人生存率,肝炎复发和移植肝恶化的机制及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近来国外在OLT后HBV再感染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张伟杰;杨甲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损伤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处理(IPC+IR)组,每组6只.分别测定血浆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浆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髓过氧化物酶含量(MPO)及DNA双链百分率(Ratio of DNA Chain%).结果发现IPC减轻了肢体IR后引起的ALT、AST、LDH、XOD、MDA、MPO、W/D含量的升高,并且增加了SOD以及肝组织中DNA双链百分率.结论 IPC对肢体IR继发的肝脏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保强;张连元;门秀丽;董淑云;杨全会;曹立瀛;刘四清;郭振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TD-BCR/ABL SH3融合蛋白对肝癌细胞系HHCC的体外杀伤活性.方法通过将PTD-BCR/ABL SH3融合蛋白与HHCC细胞共培养,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和检测PTD-BCR/ABL SH3融合蛋白进入细胞后的定位,MTT法检测蛋白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电镜观察HHCC肝癌细与PTD-BCR/ABL SH3融合蛋白共培养后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PTD-BCR/ABL SH3融合蛋白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蛋白进入肝癌细胞后主要分布在细胞核,胞浆少量分布.MTT检测发现与同期空白对照相比,实验组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提示蛋白可抑制细胞生长.电镜观察显示肝癌细胞在PTD-BCR/ABL SH3融合蛋白的作用下呈现明显的凋亡细胞特征.结论 PTD-BCR/ABL SH3融合蛋白可以引发肝癌细胞凋亡从杀伤肿瘤细胞,为将该蛋白运用于肝肿瘤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阴继凯;马庆久;梁英民;蒋姗姗;赖大年;武永忠;李金茂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复杂肝切除术中常涉及到的共同病理过程.迄今为止,人们对其确切机理尚无完整认识.近年来随着对趋化性细胞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趋化性细胞因子恰恰参与并介导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多个环节.
作者:李湘竑;汪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检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HIF-1α基因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肝细胞肝癌35例、肝硬化组织26例及正常肝组织15例中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HIF-1α基因在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95%,与在肝硬化组织中表达接近93%,明显高于正常肝脏组织中HIF-1α基因表达6%(P<0.001);但肝癌组织中因大片状坏死后伴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肝细胞条索中HIF-1α蛋白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肝硬化组织(P<0.01),肝硬化组织HIF-1α蛋白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肝癌组织(P<0.05);另外,HIF-1α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有无肝内外转移呈正相关(P<0.05);但HIF-1α的表达与门静脉有无癌栓、预后及HBsAg表达无关(P>0.05).结论 HIF-1α蛋白在肝癌和肝硬化组织中普遍表达,且只受缺氧因素的影响,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肝癌的转移有关但与有无门静脉癌栓、HBsAg表达及预后无关,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丁磊;陈孝平;王海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