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伤性肝破裂诊治体会

王树平

关键词:肝破裂, 外伤
摘要:本院1991-2000年共收治外作性肝破裂45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癌病人合并门静脉癌栓时肝切除术的指征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损伤外科治疗的分级处理(附84例报告)

    目的探讨肝损伤外科治疗的分级处理方法.方法总结近年来84例肝损伤治疗情况.其中,Ⅰ级12例,Ⅱ级26例 ,Ⅲ级32例,Ⅳ级6例,Ⅴ级8例.非手术治疗18例(占总数的22.6%);手术治疗65例,单纯肝组织缝补42例,不规则性、清创性肝切除21例,碘仿纱条填塞2例.结果临床痊愈75例,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死亡7例,总病死率8.33%,分级病死率:Ⅰ~Ⅱ级0%,Ⅲ级6.25%(2/32),Ⅳ级0%,Ⅴ级62.5%(5/8).结论肝损伤应实行分级的外科限时处理,Ⅲ级以下损伤可适当保守治疗,Ⅲ级或其以上损伤应强化抗休克措施,依据损伤类型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以彻底清创止血,合理引流,防治并发症.

    作者:周载平;胡泽民;余元龙;常晓健;陈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新世纪我国临床肝移植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临床肝移植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国内肝移植总数已超过400例,长存活时间已超过7年.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同济医科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浙江大学附属一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等单位,肝脏移植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临床治疗手段.近两年来,一些中心的1年生存率据初步统计已达70 %以上,有些基层医院也进行了初步尝试.概括起来,我国肝移植近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突破:①移植例数逐年增加,疗效稳步提高;②手术指征逐渐明确、优化;③手术方式多样化,与世界肝移植技术的进步逐步接轨.④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已逐步成熟,并开始有自己的经验;⑤麻醉、介入治疗、术后监护及实验室检测水平有明确提高;⑥对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已积累较系统的经验.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肝脏移植已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作者:黄洁夫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癌研究现状

    肝癌(Liver cancer,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的死亡排位中仅次于胃癌、肺癌,居第三,每年因患肝癌而死亡的人数约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0%,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生活健康的疾病1.建国50余年来在国家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LC的诊治水平与预后得到极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早期诊断率、切除率、5年生存率的提高.其治疗模式趋向规范化,以前被认为是禁区部位的手术也不再那么神秘.但是LC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且发展十分迅速,临床发现的患者多已属中晚期,此时手术切除率较低,术后并发症较多且严重,复发、转移很快,这使得肝癌的总体治疗效果还不理想.因此进一步加强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实属必要.

    作者:彭承宏;李松岗;刘颖斌;彭淑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外伤28例治疗分析

    我院外科1986年~2000年间共收治肝外伤28例,现就诊断及手术方法进行总结讨论.

    作者:胡德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外伤性肝破裂诊治体会

    本院1991-2000年共收治外作性肝破裂45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树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的检测及意义

    检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并探讨IL-10在AOSC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46例AO SC和20例健康人血清IL-10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结果 AOSC患者入院时、术后第1、6、12 d血清IL-10浓度分别为356.9±31.6 pg/ml、298.5± 27.4 pg/ml、192.4±26.1 pg/ml、106.3±24.2 pg/ml,健康人血清IL-10浓度为92.5±21. 6 pg/ml.与健康人比较,AOSC患者入院时血清IL-10明显升高(P< 0.01),术后第1、6、12 d逐渐下降至正常.结论 IL-10参与 AOS C的病理过程,血清IL-10增加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

    作者:戴东;汪根树;谭小宇;张立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巨大胆囊结石致胆囊慢性穿孔及肝右动脉自发破裂大出血误诊为冠心病的教训

    胆囊结石并发胆囊急性穿孔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但巨大胆囊结石致胆囊慢性穿孔且造成肝右动脉自发破裂反复大出血极为罕见,此例又被误诊为“冠心病“值得总结经验教训.

    作者:刘文国;许元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顺逆结合切除胆囊150例体会

    胆囊切除是普外科常见的手术,术中胆道损伤时有所闻.1993年2月~ 2000年12月,笔者完成150例采用顺逆结合法胆囊切除手术,无手术死亡、胆管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培龙;汪永录;王洪生;刘须才;李志华;林万隆;马小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胰腺外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胰腺外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分析在近5年收治的21例胰腺外伤病例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18例合并其它器官损伤,9例在剖腹探查术中才发现胰腺损伤.胰十二指肠切除2 例、十二指肠憩室化3例、胰体尾脾切除6例、胰腺清创与外引流8例、未处理胰腺损伤2例. 并发胰外瘘和胰腺假性囊肿5例.治愈16例,死亡5例.结论胰腺外伤的合并伤多,早期诊断率低.保持对胰腺外伤的警惕,并在剖腹探查术中常规探查胰腺是早期发现和避免漏诊胰腺外伤

    作者:廖彩仙;周杰;赵国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段胆管癌合并右肝动脉骑跨致右肝管结石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5岁.因反复发作右上腹痛伴发热畏寒一月余入院.查体:巩膜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软,Murphy's征阴性,肝脾肋下未及.B超示:胆总管见絮状回声 ,占位可能.CT提示:肝内胆管及胆囊轻度扩张,未见明确胆总管占位.ERCP因乳头水肿, 胰管显影正常,胆管未能显影.MRCP提示:肝内胆管及肝总管扩张,右肝管及肝总管内见大小不等的低信号影,胆囊明显增大积液,内未见结石影响,胆总管中段有截断现象.化验肝功正常,CEA、CA19-9、AFP均正常.于2001-3-2在全麻下行胆总管中段癌根治性切除、胆管取石、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见:无腹水,肝脏色泽大小等正常,胆囊显著肿大,大小约3 cm×5 cm×12 cm,肝总管直径约 2cm,胆囊管与胆总管交界处可触及一约1.5 cm×2 cm大小质硬肿块,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可及肿大淋巴结,右肝动脉骑跨在肝总管前方.术中将右肝动脉游离后切断结扎,探查肝总管,见肝总管及右肝管内少量小串珠状色素性结石,肿瘤位于胆囊管开口之胆总管侧 ,突入胆管腔内.术后病理:肝外胆管腺癌, 中低分化,侵犯神经,慢性胆囊炎.术后恢复良好.

    作者:张宝华;张柏和;彭林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如何做好肝切除术

    近10余年来,肝癌手术切除技术有较大提高.难切部位肝癌一期切除报道日益增多,肝门部肝癌切除和单独尾叶切除也不再是手术“禁区“;对侵及下腔静脉及肝静脉肝癌,也有用体外静脉转流离体或半离体状态下冷却灌注切除肿瘤和受累血管;对合并门静脉癌栓积极的手术治疗,如切开取栓术、气囊导管取栓术、门静脉吻合搭桥术、门静脉切除吻合术等;对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肝癌在切除肿瘤同时有人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切开下腔静脉取癌栓;对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或肿瘤压迫所致梗阻性黄疸,亦可考虑作肝癌切除和手术取癌栓;对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食道静脉曲张,术前、术中也趋积极治疗;对肝硬化程度较轻、包膜完整、无子灶,即使靠近肝门区的大肝癌、特大肝癌一期手术切除报道增多,有的还取得较好疗效.对肝硬化较重肝癌,肝切除时也可不阻断入肝血流;手术病死率逐步下降,术中输血量逐步减少,无需输血的比例越来越高.总之,目前就肝切除技术而言 ,在肝功能有足够代偿情况下,肝脏8个段似没有不能施行肝切除的部位.但是,为把肝切除术做得更细、更精,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索.

    作者:周信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重症胆管炎术后肝内胆管残石的治疗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炎术后肝内胆管残石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3月~2001年3月收治肝内胆管结石伴肝内胆管结石伴重症胆管炎46例,全部急诊手术,术后胆管冲洗或胆镜取石.其中再次剖腹行肝叶或段切除33例.结果取净结石41例,33例再次手术残石率为12.1%,总计全组结石残存率为10.9%,平均随访13月,效果满意.结论首次手术力求简单有效,再次手术时机及术式的选择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朱锦德;邵初晓;吕昕亮;章涛;方基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经腹放置TFE胆道内支架治疗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

    目的探讨手术中经腹腔放置四氟乙烯(tetrafluoroeth lene,TFE)胆道内支架对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姑息性减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5例经手术探查证实无法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于手术中找到并切开梗阻以下的胆总管,向肝内胆管探查,开通被肿瘤阻塞的胆管,放置TFE胆道内支架支撑肿瘤狭窄段胆管,做姑息减黄治疗.本组共放置Wilson-Cook公司的ST-2胆道内支架20根.其中5例于左、右肝管各放一根,引流全肝;7例仅放置1根,引流半肝(右肝管 6例,左肝管1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黄疸消退顺利, 生存质量好.术后无黄疸生存时间3月~2年以上.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手术中经腹腔放置TFE胆道内支架是对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姑息减黄治疗的有效方法.本手术操作简单,内引流效果确切,患者生存质量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建新;尹卫民;丁义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拓宽肝移植供体来源的途径

    临床肝移植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肝移植每年以5 000~8 000例的速度增长,1年有功能存活率80%,5年有功能存活率也达70%~86%1.外科手术技术不再是影响肝移植疗效的主要因素,移植肝的免疫耐受诱导及供肝短缺是制约临床肝移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就扩大供肝来源途径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叶晟;韩本立;董家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至2000年10月采用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44例. 结果肝内结石以左肝较多见,共40例占90.9%.肝切除以左外叶为主,术后残余结石13例占29.5%,复发结石1例,复发率2.3%.结论肝段肝切除的联合手术能有效降低术后的残石发生、症状复发和再手术率,是当前治疗肝胆管结石并狭窄的首选术式.

    作者:洪建文;谢昭雄;黄鑫;许国平;刘金炎;庄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单发性巨大肝囊肿1例

    患者,女,53岁,农民.右上腹包块2年,增大伴右下肢浮肿3月入院.慢性病容、消瘦、腹部隆起,腹壁静脉轻度曲张,腹部可扪及一巨大囊性包块,上起剑突,下达盆腔,有波动感,光滑,边界不清,叩呈浊音.血常规,白细胞5.1×1 09/L,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10 g/L,嗜酸性粒细胞3%;肝功,碱性磷酸酶488 IU/L,白蛋白3 1.7 g/L,白、球蛋白比值1.2,AFP阴性;B超腹腔巨大囊肿;CT肝右叶巨大囊肿.手术所见 :囊肿上起右膈,下致盆腔,壁薄呈灰白色,边缘清楚,源于肝右后叶,肝被推向左侧,并有明显压缩,大部份肠管被推向左下腹腔.术中将囊肿切开一小口吸尽囊液,囊液呈黄褐色 ,总量11 000 ml,施形开窗术,将囊肿壁部份切除,残余囊壁用10%甲醛和3%过氧化氢处理 ,置潘氏引流管于右肝膈间隙区.术后引流液开始约500 ml/d,逐日渐减少,15 d后拔管, 痊愈出院.囊液皮内试验(Casoni)阴性.病理诊断:单纯性肝囊肿.

    作者:王旭;赵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再次腹腔镜手术处理LC术后胆囊床积液

    本院2000年1月~7月,有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囊床积液 ,导致术后发热、腹痛及白细胞升高等感染征象,再次行腹腔镜手术引流,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邢建桥;邓明福;彭立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断流术联合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附22例报告)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致命的并发症,其手术治疗时究竟是采用分流术还是断流术多年来一直颇有争议.既往多认为行断流术比较合理,但随着近年来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认识的逐渐加深,单纯行断流术的合理性受到质疑,提倡断流术联合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报道逐渐增多.本院1997年1月~2000年12月共行脾腔分流或脾肾分流加食管下段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2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近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晓通;祁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移植术后的放射影像学应用及进展

    自1963年美国Starzl成功施行第1例原位肝移植以来,肝移植在国外发展迅速,至今累计已达6万例以上1.肝移植在我国应用稍晚,现累计约200余例.肝移植的迅猛发展,首先应得益于移植技术的发展完善,如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及异种肝移植等;还得益于肝移植指征的进一步明确,肝脏保存液(UW液)的应用及抗免疫排斥治疗的巨大发展.放射学技术在肝移植术后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并发症的发展和完善,对肝移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合理应用及技术进展来越引起临床和影像学者的关注.

    作者:孙希杰;全显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