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元良;杨双飚
我院自1991年6月~1999年8月采用自行设计的改良式Roux-Y胆总管空肠吻合术治疗胆道良性疾病,其效果优于传统Roux-Y胆总管空肠吻合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兰强;马祖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全肝血流阻断(THVE)巨大肝肿瘤切除术围麻醉期血液动力学的调控措施.方法 10例全肝血流阻断下巨大肝肿瘤切除术病人,用多巴胺(3~5 μg·kg-1·min-1)支持心血管功能,阻断前输血补液,提高中心静脉压至1.2kPa水平,采用Swan-Ganz导管技术监测围麻醉期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 肝血流阻断后,CVP下降(27.6%),HR增快,SVRI增加(24.3%),CI(17.8%)和LVSWI(22.6%)明显下降,MAP仅下降14.3%,以阻断5min为甚,肝血流开放后,各参数均恢复稳定.结论 小剂量多巴胺支持循环,阻断前提高CVP,阻断后快速输血补液,是防止THVE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剧变的有效措施.
作者:顾尔伟;刘学胜;张野;张健;戴秀萍;吴蓉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在外科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39例胆总管结石经内镜下行逆行胰胆管道影证实,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行网篮取石,碎石网篮碎石,气囊导管排石.结果 治愈率约90%,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极少.结论 ERCP对胆石症术后的并发症或其症状再发诊断价值高.EST治疗已成为非手术治疗胆管结石的有效手段,约有90%的胆管结石病人可达到治愈,缩短了住院时间,病人痛苦小,恢复快.
作者:龚仁华;刘其春;王敬民;徐义仁;鲍恩武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急性自发性胆道穿孔在临床上并不多见,表现为肝外胆管穿孔更为少见.一旦发生,其症状凶险,若不予及时合理的治疗,死亡率可达33.3%.我院1987~1997年间因急性胆管炎手术342例中4例为肝外胆管穿孔,另于剖腹探查中发现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对其病因、诊断和处理进行讨论.
作者:赵祥;杨兵;应嘉钧 刊期: 2000年第05期
1996年12月~1999年9月,我院对44例急诊胆道手术进行了纤维胆道镜检查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涂从银;周勇;汪宏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影像检查现已成为胆道外科围手术期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尤其是内镜的问世和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治水平,而且带来了治疗上的突破和变革,使胆道疾病的诊治取得长足进展.
作者:石景森;王健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断肝术是肝切除术的基本步骤,为了安全地切开肝脏,必须采取钝性切开的方法,为此,超声刀(CUSA)、氩气刀(ABC)、微波刀等器械及其相应的切肝法也应运而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彭氏创用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及其刮吸法[1-2],我们自1997年以来,将该技术应用于肝胆手术,兹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燕凌;黄建富;彭淑牖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以往,门静脉癌栓常常被认为是肿瘤的晚期表现,而如何明确其性质和部位以及来源则又是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随着近10年来医学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临床医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内科、外科和放射介入治疗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理论依据.
作者:刘安重;陈孝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胆囊癌误诊发生的原因,寻找预防的方法.方法 对1990年6月~1999年6月26例胆囊癌发生误诊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误诊19例,高达73.1%.并发胆囊其它疾病为主要原因.其中胆囊结石常见占73.7%,其次有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瓷样胆囊、胆囊息肉样改变.结论 临床上对于①老年女性有胆囊炎病史多年,胆囊萎缩.②近期出现局部症状加剧或伴消化障碍.③B超或CT影像学检查,胆囊壁不规则隆起或胆囊内单发结节短期内体积增大明显,均应早期进行预防性胆囊切除,常规剖开胆囊标本,亦可提高胆囊癌的诊断率.
作者:刘维燕;刘厚宝;徐子平;王炳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肝内外胆道结石术后残石率高达96%[1],术后胆道镜的使用和普及减少了再手术,避免了AOSC的发生.1995年4月~1999年7月作者行术后胆道镜诊治125例(310例次),报告如下.
作者:许元良;杨双飚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由于肝移植在我国尚未成熟,手术仍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主要有效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一直是文献争论的焦点.近我们随访观察了25例采用限制门腔分流治疗的门脉高压症患者,发现其临床效果良好.现就本组资料并对限制性门腔分流术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纪智礼;蔡建华;赵亮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讨论无血切肝在复杂型HCC中的价值.对象和方法 收集自1997.1-1999.1收治的复杂型HCC 22例,统计其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肿瘤的侵犯程度、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术中出血和输血量、阻断时间、术后肝衰、手术死亡、术后复发和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 肿瘤常侵犯的大血管是门脉,达45.45%;平均术中出血量为818.18±491.57ml,输血量为890.91±615.56ml,术中无血阻断的时间为22.00±13.08(6~55)分钟,手术死亡率为9.09%,1年复发率为45.45%,1年生存率为77.27%.结论 改良式无血切肝法能提高复杂型HCC的手术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延长肝脏热缺血耐受时间,手术死亡率低,能有效延长晚期HCC的生存时间,因而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尹震宇;王效民;于仁祥;张百萌;俞可克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肝脏肿瘤手术前要求其影像学检查具有高敏感性及高特异性,以便于外科医师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有作者报道,对于HCC特别是结肠癌肝转移的患者,手术前应在动脉、门静脉血管造影的同时进行CT检查(CTAP),因为CTAP被认为是术前敏感的检查方法.
作者:朱立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多相对照物质增强动态核磁共振成象技术,为肝胰像学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态对照增强的检查常采用暂停呼吸法的相内(in-phase)及相外opposedphase)二维成象技术,但存在图像断面太厚(7~10 mm)及断面太宽(1~2 mm)的问题,检查时通常不采用脂肪抑制技术以免延长呼吸暂停时间或减少层扫面.
作者:朱立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结石的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989年8月至1999年12月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结石96例病例的临床表现、结石部位、手术方式、结石残留等情况,并予以归纳总结.结果 肝内结石以左肝为主,全肝结石其次;肝切除仍以左外叶切除为主;21.88%的病例有结石残留,全组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肝切除、狭窄胆管切开整形、畅通引流是治疗肝内结石的主要方法,术后胆道冲洗及经胆道镜取石是处理肝内残留结石的有效措施.
作者:朱锦德;方基兴;邵初晓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9例肝癌合并显著食管静脉曲张和脾功能亢进病人的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均采用了肝癌或肝叶部分切除同时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例肝癌复发,于术后13和16个月死亡.1例术后32天死于十二指肠降段巨大溃疡并出血,全身衰竭.6例术后已生存3、4、8、10、12和25个月.结论 小肝癌同期联合手术同单纯肝癌切除具有相似的良好疗效,该术式对维护肝脏功能有利.
作者:李洪;胡义利;王一;张东生;姜丰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对于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是目前观注的热点.介入治疗方法灵活多样,痛苦少,治疗有一定效果,多数患者乐于接受,近年对肝脏的介入治疗工作开展的较快.
作者:黄晓强;黄志强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门静脉系统收纳腹腔内除肝脏以外的绝大部分脏器的静脉血,胆系静脉是门脉属支之一,除小部分静脉直接汇入肝脏外,大部分胆囊及胆管静脉血均回流入门静脉及其属支.门静脉高压时,门脉系统静脉曲张以及门腔侧支循环形成,曲张的胆道静脉与新生成的侧支循环可压迫胆管,造成胆囊壁增厚等,称为门脉高压性胆管病、胆囊病.
作者:张黎;杨镇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使肝血管瘤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应用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对74例肝血管瘤进行研究,以探讨彩色多普勒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肝胆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中、晚期肝癌获得手术切除者仅占20~30%,大多数患者失去手术机会,临床处理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综合治疗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本文对1989.5月~1999.5月126例中、晚期肝癌进行的有计划的综合治疗研究、分析如下.
作者:李志伟;鲁广恩;胡安国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