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视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

周信达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手术切除率, 术后复发率, 综合治疗, 治疗肝癌, 首选疗法, 肝癌治疗, 地位
摘要:手术切除虽是目前治疗肝癌的首选疗法,但就肝癌总体而言,手术切除率较低、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在21世纪综合治疗在肝癌治疗中仍占重要地位.
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Mirizzi综合征和胆囊癌

    Mirizzi综合征是胆囊结石引起的一种少见并发症,约占整个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0.7%~1.4%.1948年Mirizzi首先描述此症为由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的结石压迫肝总管而引起狭窄.Mcsherry等[1]根据炎症发展过程将其分为两型:仅有肝总管的外部压迫为Ⅰ型;胆囊与肝总管之间由于压迫性坏死导致胆囊肝总管瘘为Ⅱ型.

    作者:陶国清;严承铨;张嵩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多弹头射频与介入联合治疗肝癌100例

    本院1999年6月~2000年8月用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112例,其中100例与肝动脉插管介入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圣献;苗风君;张宪生;易玉海;谢栋贵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脾结核1例

    女性,45岁,两年来反复出现寒颤、发热、乏力、纳差,热型不规则.自诉每次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本次因寒战、高热、左肋部胀痛、咳嗽,咳痰1周而入院.既往无肺结核病史.

    作者:陆卫军;王光伟;周亚龙;唐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出血

    目的 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及其处理问题.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48例原位肝移植术后3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其可能原因,处理及对肝移植的影响.结果 本组3例上消化道出血,均发生在术后2个月内.出血前发生过急性排斥反应或感染等.2例伴有胆道出血,经介入治疗后出血停止.2例死于再次溃疡大出血,1例痊愈.结论 溃疡出血是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多次出血者预后不良.

    作者:王国栋;陈规划;朱晓峰;傅茜;何晓顺;陆敏强;杨扬;黄洁夫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重视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

    手术切除虽是目前治疗肝癌的首选疗法,但就肝癌总体而言,手术切除率较低、术后复发率较高.因此,在21世纪综合治疗在肝癌治疗中仍占重要地位.

    作者:周信达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切除累及肝门的肝恶性肿瘤11例手术体会

    累及肝门的肝恶性肿瘤的解剖关系复杂,手术切除的风险性极大,过去常被视为手术禁忌证[1],对累及肝门的大肝癌更是令人望而却步[2].近来,由于肝外科技术的进步和手术经验的积累,对某些累及肝门的肝恶性肿瘤非但可以切除,甚或可行根治性切除术[3~7].

    作者:杨东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6例

    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多为总胆管囊肿穿孔,临床发病率低,常以腹痛、腹胀、呕吐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与小儿腹部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相似,因此术前确诊困难.本院从1985~1999年共收治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6例,均行手术探查确诊.

    作者:王康太;许光远;袁华山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树突状细胞疫苗与肝癌免疫治疗进展

    以肿瘤疫苗为基础的主动免疫治疗和以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成为肿瘤治疗新的热点,近来发现,肝癌患者癌灶缺乏成熟而有活性的CD8+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表明肝癌发生过程中有活性DC的浸润作用[1].

    作者:董博;王国俊;马清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不接触隔离技术在预防大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 评价不同操作步骤的大肠癌根治手术对大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1990~1995年收治的8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手术采用不接触隔离技术(Non Touch Isolation Technic)即:首先隔离受累结肠的肠腔,由根部结扎、切断供应受累结肠的淋巴血管蒂,后才将受累肠段和相应的肠系膜整快切除;B组则直接分离出肿瘤肠段,将此段肠管及相应系膜直接切除,不隔离肠腔、不由根部处理淋巴血管蒂.80例患者中,A组31例,B组49例.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分类、恶性程度和肿瘤分期上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3年肝转移6例(6/31);B组3年肝转移15例(15/4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手术操作步骤在大肠癌根治性手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接触隔离技术能明显降低肝转移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培龙;汪永录;刘须才;林万隆;马晓明;曹广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病肝血流阻断规则性肝叶切除6例

    1998年10月~2000年5月本科共施行病肝血流阻断规则性肝叶切除6例,而同期本科施行肝切除术共15例,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宋玉庆;张亚铭;韩江;杜少鸣;汪东树;代志超;昝建宝;李波;凌马立;章巨舟;房志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的免疫治疗

    国内外对肝癌的免疫状态和免疫治疗研究已有多年,认为肝癌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密切关系.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种治疗模式.

    作者:罗时敏;张天顺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P16基因突变在人胰腺癌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P16基因的突变在人胰腺癌发生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有益的帮助.方法 应用PCR、PCR-SSCP、DNA测序技术,研究P16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在35患者胰腺癌标本中,发现有12例在P16基因第二外显子部分存在至少522 bp的纯合缺失、另有7例存在2个点突变,总突变率为54.3%,而癌旁组织无P16基因的突变,统计学分析表明P16基因的突变与人胰腺癌多种生物学行为及临床分期Ⅲ期有明确的关系.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P16基因的突变人胰腺癌的发生、组织分化、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有助于判断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和患者的预后.

    作者:周家华;杨德同;张丽珊;王凤臣;姚青;苏占海;汤文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壶腹周围病所致梗阻性黄疸术前诊断的评价

    目的 评价彩色多谱勒超声、CT、ERCP对壶腹周围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86例患者全部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CT检查34例,ERCP检查24例.结果 彩超、CT、ERCP对胰头癌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92.6%、88.2%和33.3%;对胆总末端及壶腹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58.3%、66.7%和100%;对十二指肠乳头癌的准确性分别为62.5%、20%和100%;对良性病变所致狭窄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27.3%、50%和50%.结论 多数壶腹周围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彩超、CT检查足可以明确病因诊断;ERCP对胰头癌和胆道末端炎性狭窄所致梗阻性黄疸准确率不高,应根据超声、CT检查结果和治疗需要而选择.

    作者:孙立波;房学东;马晓梅;张德恒;郑泽霖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治体会

    胰腺创伤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其发病率占腹部创伤的1%~3%.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作者自1985年1月~1998年12月共收治闭合性胰腺损伤26例,占同期腹部闭合性损伤的3.2%,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颖勃;徐忠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来氟米特对减体积性肝移植后肝再生及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对大鼠减体积性肝移植后肝再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动物分A,B,C3组,来氟米特的剂量分别为0、2.5、5.0 mg·kg-1·d-1.动物于术后1、3、5、7 d处死.每克肝组织中蛋白质含量,血清ALT及总胆红素水平,肝细胞分裂指数,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作为肝再生的指标.结果 B组术后3 d的每克肝组织蛋白质含量,肝细胞分裂指数,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均高于A,C组(P<0.05).A、B、C 3组ALT,总胆红素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2.5 mg·kg-1·d-1来氟米特能促进大鼠减体积性肝移植后肝再生,对肝功能无负面影响.

    作者:郑梁;杨甲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闭合性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闭合性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1990年1月~1999年12月采用非手术治疗的36例闭合性肝外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均痊愈出院.其中非手术治疗成功33例(91.7%),住院时间为9~20 d,平均13.8 d.余3例因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出现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延迟性出血而中转手术治愈.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密切动态观察伤情变化的条件下,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肝外伤是安全可行的,对非手术治疗期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发生延迟性出血者应及时手术.

    作者:王振杰;卞加兴;郑士友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及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MRCP检查.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MRCP对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诊断正确率为100%,梗阻原因诊断正确率为66.7%,MRCP结合MRI诊断正确率达80.6%.各类病变均具有其特征性表现.结论 MRCP图像质量高,不需造影剂,无相关并发症,故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安全可靠.MRCP结合MRI可有效提高对梗阻性质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何效东;熊剑平;马强华;李庆怀;高静涛;曹加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医源性胆总管下段损伤2例教训

    1 一般资料 例1 女,36岁.发现胆囊结石4年,持续性右上腹痛3 h.巩膜无黄染,右上腹胆囊区压痛,莫菲氏征阳性.B超提示:胆囊结石.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胆囊呈急性充血水肿,内可及结石十枚约0.2~0.5cm,胆总管约0.9 cm,常规胆囊切除后,因疑胆总管结石,未扪及异常,管壁不厚,张力不高,术者用细探子探查胆总管,自感落空感明显,结石胆囊管,Winslow孔放置引流管.

    作者:何盟国;李政安;王小萍;王萍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多方法联合手术治疗不能切除的胰腺癌

    目的 探索多方法联合手术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26例胰腺癌患者,胰头癌17例,先行减黄手术,然后向肿瘤内注射无水酒精;肿瘤内置入后装机放疗管;胃十二肠动脉置入多功能药物化疗泵导管;肿瘤周围及基底部注入自配亚甲兰合剂.胰体癌9例,除经脾动脉置入多功能药物化疗泵导管外,其余方法同胰头癌.术后2周施行后装机内照射及经多功能药埋藏泵注入5-Fu、丝裂霉素.结果 全部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2d100%(16/16)患者疼痛减轻,疼痛完全消失76.8%(12/16),维持时间长20个月.2个月复查,B超、CT示肿瘤缩小率100%.半年存活率100%(26/26),1年存活率80.7%(21/26),中位生存期13.6个月.结论 多方法联合手术治疗不能切除的胰腺癌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特别对疼痛治疗有良好作用,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房巨波;栗洪升;朱建平;李桂荣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肝内胆管粘液腺癌致反复发作急性胆管炎1例

    肝内胆管粘液腺癌临床罕见,现报告1例肝内胆管粘液腺癌致反复急性胆管炎发作诊断困难.报告如下.

    作者:李春生;王立新;张同琳;张能维;周孝思 刊期: 2000年第06期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