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兰美抒乳膏治疗股癣35例

王葆琦;冯岩

关键词:兰美抒乳膏, 治疗, 继发细菌感染, 临床资料, 抗真菌, 皮肤糜烂, 临床表现, 患者, 未使用, 类药物, 就诊者, 就诊前, 阳性, 女性, 年龄, 男性, 门诊, 镜检, 股癣, 本科
摘要:1 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65例股癣患者均为本科门诊就诊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17例;年龄18~60岁,病程5 d~20年.所有患者均有典型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就诊前2周内均未使用任何抗真菌类药物,无继发细菌感染、皮肤糜烂.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脊椎动物肝组织结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①实验动物和设备:在市场上购买健康成年的脊椎动物鲤鱼(鱼纲)、花背蟾蜍(两栖纲)、蝮蛇(爬行纲)、家鸽(鸟纲)和家兔(哺乳纲)各20只,每种动物雌雄各10只;实验设备为DHP-781型恒温箱及1508型轮转式切片机.②实验方法:将5种健康动物活体解剖,迅速取肝,切成 5 mm× 5 mm×2 mm组织块,迅速将其投入Bouin′s液中固定,再经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后做连续切片(厚6 μm),行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并显微摄影比较5种脊椎动物的肝组织结构.

    作者:何晓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21例咬(牙合)关系异常的铸造局部义齿的修复

    采用塑料制作的义齿使用寿命短,基托容易折断,现推荐一种高频铸造局部义齿的修复方法.

    作者:杨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扩髓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并发症

    目的:应用扩髓带锁髓内针预防治疗股骨干新鲜骨折的并发症.方法:58例股骨干新鲜骨折患者,应用扩髓带锁髓内针治疗28例,与钢板内固定30例进行对照研究.扩髓带锁髓内针手术采用闭合复位,术中使用骨科牵引床和C型臂影像增强器.术后患者即刻开始邻近关节功能活动,4~5 d后开始患肢10~15 kg的部分负重.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金属板内固定,切口愈合后开始关节活动,6周后开始部分负重功能练习.结果:应用扩髓带锁髓内针治疗的28例均在术后4~6个月临床愈合,1例切口感染,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1例出现膝关节功能受限,屈曲90°,2例术后肢体短缩,1例发生远端锁定螺针松动;对照组切口感染1例,延迟愈合2例,关节功能障碍5例,肢体短缩3例,螺钉松动2例.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结论:合理正确地使用扩髓带锁髓内针治疗新鲜股骨干骨折,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练习,减少骨折延迟愈合和肢体短缩,预防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

    作者:孙树东;黄岚峰;蒋毅;张满江;刘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DNA自动测序中的常见影响因素及测序反应体系的优化

    目的:分析和研究DNA测序过程中影响因素及其测序反应体系的优化.方法:对DNA测序体系中模板、引物、测序产物的纯化及3种测序反应体系对测序结果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采用5 μL(含1 μL TRR)、5 μL(含2 μL TRR)和10 μL(含4 μL TRR)测序反应体系对同一质粒DNA进行测序,其可判读序列都能达到720 bp以上.结论:DNA自动测序的质量与模板的纯度、浓度、所用引物、测序反应体系及测序反应产物的纯化有直接的关系.采用5 μL(含1 μL TRR)测序反应体系在保证测序质量的同时可降低DNA测序成本.

    作者:许艳;卫红飞;胡小平;包木胜;王爱丽;程岩;王丽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流式细胞术在紫外线照射后细胞内活性氧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在细胞内活性氧检测中的应用.方法:以2′,7′-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DCFH-DA)为标记探针,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2′,7′-二氢二氯荧光黄(DCF)的荧光强度,间接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结果:不同剂量(0.30、0.45和0.60 kJ·m -2 )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后,1 h小鼠成纤维细胞内活性氧表达量明显增高,达峰值,分别为对照组的146%、145%和145%,6 h后恢复正常水平.结论: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UVB照射后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是一种可靠、稳定的方法.

    作者:刘扬;金光辉;刘树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ASD21例,PDA19例.术后即刻、1、3、6个月以及1和2年行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检查,观察封堵效果及有无并发症.结果:20例ASD患者成功置入Amplatzer封堵器,16例显示即刻完全堵闭,4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1例ASD患者因ASD太大,房间隔边缘薄支撑力差,封堵失败,建议患者做外科手术.19例PDA患者均1次堵闭成功,其中1例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特大PDA应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治疗.术后随访2年,ASD和PDA患者均未出现封堵器移位、脱失、残余分流及再通,增大的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ASD和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微创、成功率高.

    作者:陈丽娟;李淑梅;回长玲;马力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蜘蛛毒素的研究概况及应用

    蜘蛛毒素在生物和人类医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是由神经毒性肽、蛋白质和低分子量物质所构成的复杂混合物,具有多种活性.可分为神经毒、坏死毒和混合毒.蜘蛛毒素具多种生理作用,其在心脑血管疾病、抗癌和抗菌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作者:费瑞;杨洋;张丽娇;高久春;周钇灼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哮喘患者CD8+T细胞对单核/巨噬细胞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CD8 +T细胞对单核/巨噬细胞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方法:哮喘患者20例 ,健康对照22例,分别取静脉血5 mL,并分离MΦ、CD8 +T细胞和B细胞.每份血样分成4组:MΦ递呈抗原组、CD8 +T细胞参与MΦ递呈抗原组、CD8 +T细胞体外活化后对MΦ递呈抗原影响组及自然状态下CD8 +T细胞对MΦ细胞递呈抗原影响组.各组用CTLL2P抗原刺激18 h后,洗去刺激原,与自体B细胞共同孵育10 d,吸取上清液,测定特异性IgM、IgE、IgG含量.结果:①哮喘患者MΦ单独递呈抗原,自体B细胞特异性IgM(A 490 值)(0.034±0.022)明显低于健康人(0.116±0.080)(P<0.05);CD8 +T细胞与MΦ共同培养递呈抗原时,产生的特异性IgM(A 490 值)(0.031±0.021)低于健康人(0.079±0.064)(P<0.05);②哮喘患者CD8 +T细胞与MΦ共同培养递呈抗原时,产生的特异性IgG(A 490 值)(0.102±0.041)明显高于健康人(0.081±0.067)(P<0.05),自然状态下及体外活化后CD8 +T细胞与递呈抗原MΦ共同培养,产生的特异性IgG(A 490 值)(0.105±0.066, 0.079±0.059) 与健康人(0.066±0.038, 0.069±0.047)无明显差别(P>0.05);③哮喘患者CD8 +T细胞与MΦ共同培养递呈抗原产生的特异性IgE(A 490 值)(0.171±0.154)高于健康人(0.147±0.059)(P<0.05).结论:哮喘患者CD8 +T细胞对MΦ递呈抗原产生免疫球蛋白有调节作用,而且参与哮喘发病.

    作者:韩淑华;迟宝荣;吕冬梅;黄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乌体林斯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IgG、IgA、IgM、CD3+、CD4+、CD8+、NK及胸水吸收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同时并用乌体林斯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免疫功能及胸水吸收情况的影响.方法:将43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23)为抗结核药加乌体林斯治疗组,对照组(n=20)为单纯抗结核组,治疗半年,观察胸水吸收情况并测定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IgG、IgA、IgM、CD3 +、CD4 +、CD8 +及NK)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前3个月实验组胸水吸收人数(12例)高于对照组(9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第4个月开始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实验组治疗半年后CD3 +、CD4 +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NK细胞活性较对照组亦明显增加(P<0.05),且血清IgG水平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乌体林斯可刺激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免疫系统并促进胸水吸收.

    作者:彭丽萍;许力军;吕小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细胞因子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关系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辅助生育技术中应用促排卵药物后出现的医源性并发症.其主要病理变化是体液从血管内向腹腔内转移,增加第三组织间隙中的水分含量,引起腹水、胸水和组织水肿.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也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其发病可能与多因素有关,很多研究表明OHSS的发生与一些细胞因子相关,特别是VEGF、IL-6等与OHSS的关系密切.

    作者:郑喜;宋京郁;尹学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方法:应用刮宫术结合子宫B型超声和宫腔镜检查等手段查明2 451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病因,并对部分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围绝经期子宫出血1289例(52.6%).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增生致子宫异常出血者占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构成比(56.0%,722/1289)显著高于生育期(41.2%,347/841)和绝经期(36.1%,116/321)子宫内膜增生致子宫异常出血者的构成比.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明显高于生育期患者(P<0.005,OR=4.219).大部分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分期为I~Ⅱ期,病理分型为腺癌.结论: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可能是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的重要原因.

    作者:付艳;李艺扬;文继红;阎金梅;王毅;宫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人腺体激肽释放酶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PICZαChK2的构建

    目的:构建人腺体激肽释放酶(hK2)基因的酵母表达载体.方法:利用RT-PCR法从人正常前列腺组织中扩增出hK2基因,先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然后将hK2基因亚克隆至酵母pPICZαC表达载体上,进行鉴定.结果:获得一个核苷酸长度为738 bp的基因,同源比较结果表明,与GenBank(NCBI:AF188746)公布的hK2的基因序列有99%的同源性,序列分析表明有一个氨基酸出现变异.酶切表明hK2基因正确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C.结论:成功构建出hK2基因的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ChK2.

    作者:路英丽;张家颖;邹冬辉;张媛媛;李丹地;王忠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关系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α(ES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的方法检测193例中国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和71名正常女性对照者ESR1基因上RS2077647位点的基因型,以SPSS11.0软件卡方检验处理数据.结果:①RS2077647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②RS2077647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PR表达相关,不同年龄组、不同肿瘤大小组和孕激素受体(PR)阴性与阳性组间,RS2077647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频率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RS2077647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乳腺癌人群与正常对照者间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S2077647位点基因的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及PR表达相关,与乳腺癌易感性无关.

    作者:徐迎春;张凤春;林玉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96例小儿尸检病理与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196例尸检病例中吉林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患儿180例, 前郭县医院8例,其他医院送检8例,同期住院死亡 606例, 尸检率29.7%.尸检由长春中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专人负责.尸检分大体和镜下两部分.

    作者:谢占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国产多极射频肿瘤消融系统治疗肝癌30例

    目的:观察国产多极射频肿瘤消融系统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在局麻及B型超声引导下,采用国产多极射频肿瘤消融(RFA-Ⅰ型)系统治疗肝癌30例(44个病灶).结果:30例肝癌患者的44个病灶中单发病灶26例,多发病灶4例,小病灶直径12 mm,大病灶直径78 mm,分别给予1~6点,共计65点消融治疗.根据实体瘤治疗标准判定,本组病灶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微效(MR)及无变化(NC)分别为3、26和 8个,有效率(CR+PR+MR)84.1%,射频治疗术后患者1年生存率为76.7%(23/30).其中18例患者肝区胀痛消失,22例患者治疗后1周~1个月复查血中AFP降至正常.结论:国产多极射频肿瘤消融系统治疗肝癌可使部分肿瘤坏死或缩小,明显地改善患者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赵恒军;刘春水;姜振宇;王冠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床边持续性血液滤过技术在抢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应用床边持续性血液滤过技术抢救危重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2例危重患者在常规急救的基础上应用美国Barter连续性血液净化装置BM25进行床边持续性血液滤过,每个患者做3~5次,每次 8~14 h .22例患者中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4例,其中有急性肾功能不全者2例;肝移植1例;重症感染1例;急性胰腺炎5例;急性中毒5例;流行性出血热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6例.结果:22例危重患者经血液滤过治疗,除1例肝移植患者及1例重症感染患者外,有20例康复出院;其中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滤过治疗后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E)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尿量逐渐恢复正常;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液滤过治疗后血尿淀粉酶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血液滤过能明显地降低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及急性胰腺炎患者(5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及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P<0.05);患者经血液滤过治疗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及凝血象平稳;无明显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副作用;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出血现象,经鱼精蛋白治疗后出血停止.结论:应用床边持续性血液滤过技术抢救危重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董均树;卢应;刘晓亮;李小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舒血宁治疗糖尿病肾病44例

    2000年4月-2003年10月本科应用舒血宁(银杏提取物,由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44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英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脂肪和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多向分化潜能.方法:从大鼠骨髓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传代.通过地塞米松、TGF-β1和维生素C诱导r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Ⅱ型胶原进行鉴定.通过地塞米松和胰岛素诱导r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采用苏丹Ⅳ染色鉴定.在含IBMX、GDNF和IL-1β的培养基中诱导r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标志NSE和MAP-2a,b.结果:rMSCs被诱导7 d后,分化成软骨细胞,甲苯胺蓝异染阳性、Ⅱ型胶原阳性.被诱导10 d后,分化成脂肪细胞,苏丹Ⅳ染色阳性.被诱导7 d和15 d后,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表达NSE和 MAP-2a,b, 15 d后NSE阳性率是(20.060±0.790)%,MAP-2a,b阳性率是(17.364±5.738)%.结论:体外rMSCs被诱导分化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证明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是组织工程研究中有前途的种子细胞之一.

    作者:郭丽;尹飞;凌翎;李鹏;呼和塔娜;陈强;范洪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褪黑素对小鼠胸腺细胞电离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目的:探讨外源性褪黑素(MLT)对电离辐射所致小鼠胸腺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予昆明系小鼠外源性MLT,分别建立单次给药和连续给药两种动物模型.对于单次给药动物模型,腹腔注射不同浓度MLT后60 min给予1 Gy X射线全身照射,12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胸腺细胞凋亡小体百分率和DNA裂解率的变化;对于连续给药动物模型,连续1周腹腔注射不同浓度MLT后给予1 Gy X射线全身照射,24 h后检测胸腺细胞数量及3H-TdR掺入率的变化.结果:单次给药动物模型,小鼠受1 Gy X射线全身照射后12 h,胸腺细胞数显著低于假照组(P<0.001),凋亡小体百分率和DNA裂解率显著高于假照组(P<0.001).照射前预先给予外源性MLT,与0 mg·kg -1 MLT组(单纯照射组)比较,胸腺细胞数增多,以0.5 mg·kg -1 MLT组增多明显(P<0.01);凋亡小体百分率和DNA裂解率降低,在0.1~2.5 mg·kg -1 MLT浓度范围内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连续给药动物模型,小鼠受1 Gy X射线全身照射后24 h, 胸腺细胞数及3H-TdR掺入率均显著低于假照组(P<0.001).照射前预先给予外源性MLT,与单纯照射组相比,胸腺细胞数和3H-TdR掺入率均显著增多,前者在0.01~0.10 mg·kg -1 MLT浓度范围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后者在0.1~1.0 mg·kg -1 MLT浓度范围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照射前预先给予外源性MLT可减轻电离辐射所致小鼠胸腺细胞损伤,对小鼠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萱;王珍琦;刘扬;龚守良;张铭;刘树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对心肌损伤的研究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安全性及射频电流对心肌的影响.方法:选择21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男112例,女104例),平均年龄(43.3±14.0)岁,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并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测其术前及术后2 h 血肌钙蛋白T(cTnT)浓度.结果:RFCA治疗PSVT中AVRT消融成功率为97.1%,AVNRT消融成功率为98.7%,总成功率为97.6%(211/216).AVRT消融复发率3.6%,AVNRT消融复发率5.1%,总复发率为:4.16%.并发症发生率:1.8%.216例PSVT患者术后2 h cTnT浓度[(0.850±0.083)μg·L -1 ]与术前cTnT浓度[(0.132±0.002)μg·L -1 ]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01例射频消融单次放电术后2 h cTnT浓度[(0.630±0.142)μg·L -1 ]与115例2次或2次以上放电术后2 h cTnT浓度[(1.200±0.091)μg·L -1 ]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且效果确切.

    作者:崔燕;陈桂芬;鲁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