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许永涛;苏志辉;严凤翔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1例髋臼骨折患者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手术时间95~210(168.1±79.8) min,出血量550~1500(646.3±187.5)ml。骨折解剖复位率82.9%(34/41)。4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58(41.9±11.8)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14~19(17.1±1.3)分,其中优31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5.1%。结论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临床功能满意,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解剖复位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作者:杨照耀;吴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骨科多发伤患者的精神状态往往被医务工作者忽视。作者调查了332例成年多发伤患者,男238例,女94例。发现130例(39.2%)患者受伤前就有精神疾病,其中包括74例(22.3%)抑郁症、56例(16.9%)物质滥用。这些患者在骨科住院期间没有得到充分的精神科治疗,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出院后随访指导。并发症发生率为19.9%(66例)。抑郁症显著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作者呼吁需要更加重视骨科多发伤患者的精神疾病治疗。
作者:胡孔足(摘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6例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外侧小切口入路显露,手指伸入骨折前方协助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36例均获得到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愈合。参照Flynn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30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4.4%。结论经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作者:刘笠;柳玉兵;任国文;雷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前临床治疗中全膝翻修术后常规采用闭式引流。作者将83例全膝翻修术随机分为引流组(42例)和非引流组(41例)。发现失血量分别为1856 ml 和1533 ml,非引流组输血量显著少于引流组。两组人口学分析、切口并发症、关节评分以及感染率无差异。因此作者认为,全膝翻修术后用闭式引流并无益处。
作者:胡孔足(摘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早期疗效。方法采用MIS-TLIF治疗3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Ⅰ~Ⅱ度退行性或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节段性不稳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均为单节段融合。结果手术时间127~209(168±41) min;术中出血量23~361(192±169) ml;术中X线照射时间72~136(104±32) s;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4~3.8(2.6±1.2) d。疼痛VAS评分术前(7.20±1.02)分,末次随访(1.71±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为100%。未发生并发症。 X线片显示cage无移位、松动、下沉,椎弓根钉无松动、折断。结论 MIS-TLIF对腰椎的解剖结构破坏小,对椎旁肌肉的剥离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是一种有效、安全、损伤较小的手术方法,可用于腰椎不稳、局限节段椎间盘病变、≤Ⅱ度以下腰椎滑脱的患者;但手术时间较长,医患X线暴露较多。
作者:高爱国;赵鹏;张钦;程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后路经伤椎单节段与双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单节段组(采用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33例)和双节段组(采用经伤椎双节段固定,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4个月ODI、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术后24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及术后24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个月。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术后24个月ODI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24个月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24个月Cobb角矫正丢失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单节段与双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单节段固定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少,双节段固定够有效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减少术后后凸畸形矫正丢失。
作者:何翔;来津;邢顺民;王东旭;谭俊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V-Y推进皮瓣联合甲床扩大的方法治疗指端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V-Y推进皮瓣联合甲床扩大的方法治疗42例患者共53指。结果所有皮瓣均存活,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2年。伤指指端和指甲外形满意。结论改良V-Y推进皮瓣联合甲床扩大是治疗指端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文文;佘远举;艾方兴;许永涛;熊健;秦超;李志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1年6月~2015年3月,我科采用不可吸收编织线( Ethibond Excel MB66)2道环扎加2个8字缝合外固定治疗35例髌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董文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近年来,髋关节前入路逐渐流行。作者研究了28具尸体半骨盆(10具是配对的,8具不是配对的)解剖股外侧皮神经的分支。发现股外侧皮神经有3种分布类型:一种为缝匠肌型(36%),特点是主干沿缝匠肌外侧缘分布,没有或者伴有一支很细的后侧分支;一种为后侧型(32%),特点是有一支粗的后侧支;一种为扇形(32%),特点是有很多相同粗细的分支。在50%标本中发现,股外侧皮神经在腹股沟韧带近侧分为2支或者2支以上。62%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进入大腿,27%经过髂前上棘上方,11%经过髂前上棘外侧。股外侧神经始终行走在皮下脂肪组织深层。因此,作者认为髋关节前入路不可能完全避免损伤股外侧皮神经,其后侧支容易损伤。为减少神经损伤,切口要尽量靠外侧。
作者:胡孔足(摘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内固定手术后两种不同引流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术后给予负压引流)和实验组(术后给予无负压引流)。两组患者术式均为前路颈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部位放置一条引流管,术后当天使用一次止血药物,观察两组患者伤口引流效果、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拆线时间、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个患者术后每日护理工作总耗时方面,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两种引流方法对术后伤口引流、拆线及患者康复方面效果相同。采取无负压引流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刘伟;薛茵;高德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KP治疗。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低黏度骨水泥,实验组使用高黏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生活质量SF-36评分、伤椎高度恢复及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骨水泥肺栓塞发生率情况。结果术后实验组:VAS评分1.7分±0.8分, ODI 22.6分±3.6分,SF-36评分85.5分±12.1分,Cobb角15.2°±2.1°,椎体高度19.9 mm ±0.9 mm;术后对照组:VAS评分2.6分±1.3分,ODI 28.3分±4.5分,SF-36评分70.3分±11.2分,Cobb角19.7°±2.4°,椎体高度18.5 mm ±0.6 mm;以上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水泥渗漏及术后近期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作者:笪晓伟;李启中;区杰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2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0~65岁。左下肢8例,右下肢12例。致伤原因:摔伤10例,扭伤4例,车祸伤6例。螺旋形骨折15例,斜行骨折5例,均为闭合骨折。其中11例术前即确诊后踝骨折,9例术后确诊后踝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7~15 d。1.2治疗方法胫骨中下段骨折采用髓内钉固定7例,钢板固定13例。后踝骨折采用钢板固定14例,拉力螺钉固定6例。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患者仰卧位。髓内钉固定:取膝前方正中纵行切口,对骨折行轴向牵引并行手法闭合复位,插入主钉,安装远近端瞄准器置入远近端锁钉各2枚。钢板固定:C臂机透视达解剖复位后,在远端或近端先作一个长2~3 cm的皮肤切口,然后在骨表面置入解剖锁定接骨板。后踝骨折固定:均采用胫骨后外侧纵向切口,显露后踝骨折并解剖复位后,选用T形钢板或1~2枚拉力螺钉从后向前固定。术后抬高患肢,抗感染、消肿、止痛治疗,待疼痛减轻后指导进行膝、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作者:宋锦旗;邓雪峰;王雪冰;黄定根;陈飞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累及S2水平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手术入路、切口选择、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9例累及S2水平的原发恶性骶骨肿瘤患者,均未行腰骶部重建,其中脊索瘤6例,Ewing肉瘤2例,软骨肉瘤1例。用VAS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用改良Biagini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结果9例患者瘤体均顺利切除,截骨水平位于S26例,S33例。手术时间150~320(221.7±35.6) min,术中出血800~1800(1144±332.5)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61个月。4例出现皮肤坏死后伤口感染,二次手术后伤口愈合。术前9例神经功能基本正常;术后2例括约肌功能基本正常,6例括约肌功能障碍、排尿排便刺激感存在,1例括约肌功能丧失、不能感觉排便刺激。6例术后存在神经性疼痛,治疗4个月后VAS评分为0.5~3分。1例Ewing肉瘤与1例软骨肉瘤复发;1例脊索瘤患者术后32个月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结论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能顺利完成S2水平骶骨整块切除手术,方法可靠,可达到彻底的肿瘤切除边缘;但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者大小便功能影响较大。
作者:林斌;赵忠胜;庄泽民;史吉胜;陈志达;薛超;蔡弢艺;郭志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固定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33例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单侧组采用通道下单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单侧固定治疗(16例),开放双侧组采用双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双侧固定治疗(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椎间高度指数、ODI评分、VAS评分。结果微创单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开放双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52个月。术后ODI及VA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椎间高度指数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固定具有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微创单侧固定创伤小,手术及住院时间短。
作者:陈志文;刘晖;丁真奇;林斌;郭志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分析锁定钢板双层皮质、单层皮质固定和普通钢板双皮质固定3种方式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建立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分别予以锁定钢板双皮质和单皮质固定以及普通钢板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相同的加载和约束条件下模拟轴向压缩、顺时针扭转、逆时针扭转和三点弯曲4种工况,评价不同内固定方式的大等效应力、骨折块的大综合位移。结果①3种固定方式都可出现一定的内固定应力集中,但4种工况下单层皮质固定的大应力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式。②位移情况:压缩工况三者无差别;扭转工况下,单层皮质固定的位移大于双皮质固定;弯曲试验中双层皮质固定大于单皮质固定。结论对于锁定钢板固定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单层皮质固定比双层皮质固定和普通钢板双皮质固定更容易出现应力集中,提示临床治疗应采用双层皮质固定。
作者:朱昌荣;章莹;肖进;郭晓泽 刊期: 2016年第02期
髋臼周围截骨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手段,然而髋臼周围截骨术失败后行全髋置换术比较困难。作者分析了48例患者(52髋)髋臼周围截骨术失败后行全髋置换术,与96例常规全髋置换术配对。两组术前Harris评分无差异,然而术后前者Harris评分差,尤其是步态、活动能力、活动范围显著差于后者。按照Lewinnek′s髋臼假体安全区分析,前者显著差于后者。因此,作者认为髋臼周围截骨术失败后全髋置换术疗效不佳。
作者:胡孔足(摘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重建锁定钢板、锁定解剖钢板、Her-bert中空螺钉和交锁髓内钉4种内固定方法治疗111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比较4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肩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手术时间:重建锁定钢板组长于锁定解剖钢板组、Herbert中空螺钉组和交锁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重建锁定钢板组和锁定解剖钢板组多于Herbert中空螺钉组和交锁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口长度:重建锁定钢板组和锁定解剖钢板组长于Herbert中空螺钉组和交锁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重建锁定钢板长于锁定解剖钢板组、Herbert中空螺钉组和交锁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手术方法肩关节功能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重建锁定钢板组、锁定解剖钢板组各有2例钢板断裂,Herbert中空螺钉组2例退钉,交锁髓内钉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4种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均取得满意疗效,Herbert中空螺钉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较重建锁定钢板和锁定解剖钢板固定更符合生物力学特性,更具合理性。
作者:项炜;陈彦;朱力;吴松;李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穿刺针经皮穿刺纤维环制备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及假手术组使用自制穿刺针穿刺L3~4、L4~5和L5~6椎间盘位置,实验组穿刺椎间盘深度为5 mm,假手术组钝性穿刺但不损伤椎间盘,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术后3、6、9周每组取2只兔麻醉后行腰椎MRI检查,处死行大体观察并取椎间盘行HE染色及髓核蛋白多糖含量测定。结果术后3周开始实验组MRI信号强度、髓核蛋白多糖含量与其他两组相比明显下降( P<0.05),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大体观察及HE染色显示实验组髓核及纤维环呈逐渐退变趋势。结论自制穿刺针经皮穿刺纤维环法能成功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动物存活率高等优点。
作者:黄杰烽;郑杨;夏臣杰;何川;赵凯;杜文喜;陈俊杰;童培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脊柱后路三平面及二平面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三平面内固定30例、二平面内固定30例。对比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Cobb角、疼痛VAS评分,并观察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等。结果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三平面内固定组术后及取出内固定后的Cobb角恢复、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均优于二平面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三平面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效果好,有利于后凸畸形矫正和维持矫正效果,可减少术后伤椎高度的丢失,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可作为胸腰椎骨折手术内固定方式的首选。
作者:顾翔;赵乐;陈林;陈优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全髋置换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固定非骨水泥髋臼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疗效。方法对29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29髋)在全髋置换术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术。手术指征为术前X线髋臼覆盖率<70%。非骨水泥髋臼杯全部安放在真臼位置,附加操作:软组织松解17髋,治疗性股骨截骨2髋,结构性植骨1髋,股骨短缩3髋。手术前后进行临床及X线参数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8年。 Harris评分从术前36~75(68.4±8.49)分提高到85~100(92.2±4.05)分( P<0.05);其中优25髋,良4髋。影像学观察髋臼内壁截骨处愈合时间3~5个月,术后6~12个月时骨重塑。 X线检查显示没有无菌性松动和透亮线,真臼固定稳定。结论在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术可以提供良好的髋臼位置、足够的髋臼覆盖及保留足够内壁厚度,并且无需植骨。
作者:严实;廉永云;逯代锋;董锋;李红喜;张云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