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侧小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

刘笠;柳玉兵;任国文;雷志刚

关键词: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外侧小切口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6例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外侧小切口入路显露,手指伸入骨折前方协助复位后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36例均获得到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愈合。参照Flynn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30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4.4%。结论经外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与髋关节前路线相关的股外侧皮神经解剖分析

    近年来,髋关节前入路逐渐流行。作者研究了28具尸体半骨盆(10具是配对的,8具不是配对的)解剖股外侧皮神经的分支。发现股外侧皮神经有3种分布类型:一种为缝匠肌型(36%),特点是主干沿缝匠肌外侧缘分布,没有或者伴有一支很细的后侧分支;一种为后侧型(32%),特点是有一支粗的后侧支;一种为扇形(32%),特点是有很多相同粗细的分支。在50%标本中发现,股外侧皮神经在腹股沟韧带近侧分为2支或者2支以上。62%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进入大腿,27%经过髂前上棘上方,11%经过髂前上棘外侧。股外侧神经始终行走在皮下脂肪组织深层。因此,作者认为髋关节前入路不可能完全避免损伤股外侧皮神经,其后侧支容易损伤。为减少神经损伤,切口要尽量靠外侧。

    作者:胡孔足(摘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早期疗效。方法采用MIS-TLIF治疗3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Ⅰ~Ⅱ度退行性或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节段性不稳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均为单节段融合。结果手术时间127~209(168±41) min;术中出血量23~361(192±169) ml;术中X线照射时间72~136(104±32) s;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1.4~3.8(2.6±1.2) d。疼痛VAS评分术前(7.20±1.02)分,末次随访(1.71±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为100%。未发生并发症。 X线片显示cage无移位、松动、下沉,椎弓根钉无松动、折断。结论 MIS-TLIF对腰椎的解剖结构破坏小,对椎旁肌肉的剥离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是一种有效、安全、损伤较小的手术方法,可用于腰椎不稳、局限节段椎间盘病变、≤Ⅱ度以下腰椎滑脱的患者;但手术时间较长,医患X线暴露较多。

    作者:高爱国;赵鹏;张钦;程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植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骨折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植骨治疗25例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酒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全膝翻修术后可不必用闭式引流: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

    目前临床治疗中全膝翻修术后常规采用闭式引流。作者将83例全膝翻修术随机分为引流组(42例)和非引流组(41例)。发现失血量分别为1856 ml 和1533 ml,非引流组输血量显著少于引流组。两组人口学分析、切口并发症、关节评分以及感染率无差异。因此作者认为,全膝翻修术后用闭式引流并无益处。

    作者:胡孔足(摘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非骨水泥型长柄假体治疗Vancouver B2型假体周围骨折

    2009年4月~2014年10月,我科采用非骨水泥型长柄假体翻修治疗1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胡伟;许永涛;苏志辉;严凤翔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

    2007年1月~2014年10月,我科依据不同Pipkin分型选择切开复位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15例股骨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曹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MCP-1-CCR2抑制剂治疗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的研究进展

    人工关节磨损颗粒诱导全身的巨噬细胞迁移到关节假体周围,并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趋化因子,其中巨噬细胞趋化性蛋白-1(MCP-1)在调节全身的单核/巨噬细胞趋化迁移和慢性炎症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单核/巨噬细胞是破骨细胞的前体细胞,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的迁移和活化,有可能减轻与磨损颗粒相关的假体周围骨溶解。该文介绍磨损颗粒分类及其生物学特征,以及MCP-1-CCR2信号通路与磨损颗粒诱导的全身性巨噬细胞迁移、终导致假体周围骨溶解的研究进展情况。

    作者:顾后筠(综述);戴闽;张斌(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拇外翻截骨矫形绷带外固定的疗效

    目的:分析微创截骨矫形后绷带外固定拇外翻治疗的效果。方法对519例(961足)拇外翻患者微创截骨矫形术后采用“8”字绷带缠绕外固定。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6个月。截骨均愈合,时间为12~20周。无骨折不愈合或假关节形成者。结论绷带外固定可以达到维持复位后的固定要求,使骨折愈合;与传统固定方法比较该方法具有方便、灵活、痛苦小且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值得在一些特殊部位骨折固定中应用。

    作者:高战鳌;张云;赵思桥;马顺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6.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功能改善,术后ODI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融合节段均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内cage位置正常,内固定物无断裂及滑脱。结论腰椎间盘摘除加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及脊柱融合率,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亚;冯虎;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V-Y腱成形术联合Krackow缝合法治疗跟腱再断裂

    2009年10月~2015年2月,我科采用V-Y腱成形术联合Krackow缝合法治疗12例手术后跟腱再断裂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7~52岁。既往在外院手术9例,在我院手术3例。术后跟腱再断裂时间:<1周2例,2~4周7例,>1个月3例。其中2例伴有原伤口皮肤裂伤。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手术。

    作者:王学磊;康志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下颈椎损伤分类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估SLIC评分系统对下颈椎损伤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对76例下颈椎损伤患者行颈椎X线、CT、MRI检查和系统的神经学体检,按照SLIC系统的原则对骨折形态、间盘韧带复合体( DLC)状态和神经功能状态3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影像学检查将骨折形态分为:无异常、压缩型、爆裂型、牵张型和旋转/平移型;将DLC损伤分为:无损伤型、不确定型、断裂型;根据神经学体检将神经损伤状态分为:无损伤、神经根损伤、完全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和持续脊髓压迫损伤。根据SLIC评分系统选择治疗方法,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7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2(12.6±1.2)个月。15例评分≤4分的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其中有4例评分=4分者转为手术治疗;8例评分=4分及53例评分≥5分的患者均选择手术治疗。治疗后除6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神经功能无好转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SLIC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使用简单,易于掌握,此方法对于颈椎损伤的评估较全面和准确,可以作为患者临床治疗选择的依据。

    作者:朱烨;何登伟;陈剑;刘飞俊;吴忠伟;朱科军;俞伟杨;盛孝永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微创单侧固定与开放双侧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效

    目的:比较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固定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治疗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33例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单侧组采用通道下单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单侧固定治疗(16例),开放双侧组采用双侧椎间孔双侧减压双侧固定治疗(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椎间高度指数、ODI评分、VAS评分。结果微创单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开放双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52个月。术后ODI及VA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椎间高度指数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间隙腰椎管狭窄症,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单侧固定具有与开放双侧减压固定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微创单侧固定创伤小,手术及住院时间短。

    作者:陈志文;刘晖;丁真奇;林斌;郭志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全髋置换术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

    目的:评价全髋置换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固定非骨水泥髋臼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疗效。方法对29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29髋)在全髋置换术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术。手术指征为术前X线髋臼覆盖率<70%。非骨水泥髋臼杯全部安放在真臼位置,附加操作:软组织松解17髋,治疗性股骨截骨2髋,结构性植骨1髋,股骨短缩3髋。手术前后进行临床及X线参数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8年。 Harris评分从术前36~75(68.4±8.49)分提高到85~100(92.2±4.05)分( P<0.05);其中优25髋,良4髋。影像学观察髋臼内壁截骨处愈合时间3~5个月,术后6~12个月时骨重塑。 X线检查显示没有无菌性松动和透亮线,真臼固定稳定。结论在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中,应用髋臼内壁环形截骨术可以提供良好的髋臼位置、足够的髋臼覆盖及保留足够内壁厚度,并且无需植骨。

    作者:严实;廉永云;逯代锋;董锋;李红喜;张云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笼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

    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们对2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患者行后路椎体次全切钛笼植入钉棒固定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治君;马天文;张宇;杨正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微创经皮椎弓根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68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微创经皮置钉(微创组,36例)和传统开放置钉(传统组,32例)。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腰部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 角、置钉位置进行观察和评估。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6~27(21.4±3.35)个月。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下地时间微创组较传统组均显著减少(P<0.05)。 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两组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腰部疼痛术后1周微创组较传统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钉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卫秀洋;陈勇忠;王金星;黄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4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重建锁定钢板、锁定解剖钢板、Her-bert中空螺钉和交锁髓内钉4种内固定方法治疗111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比较4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肩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手术时间:重建锁定钢板组长于锁定解剖钢板组、Herbert中空螺钉组和交锁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重建锁定钢板组和锁定解剖钢板组多于Herbert中空螺钉组和交锁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口长度:重建锁定钢板组和锁定解剖钢板组长于Herbert中空螺钉组和交锁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重建锁定钢板长于锁定解剖钢板组、Herbert中空螺钉组和交锁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手术方法肩关节功能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重建锁定钢板组、锁定解剖钢板组各有2例钢板断裂,Herbert中空螺钉组2例退钉,交锁髓内钉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4种固定方法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均取得满意疗效,Herbert中空螺钉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较重建锁定钢板和锁定解剖钢板固定更符合生物力学特性,更具合理性。

    作者:项炜;陈彦;朱力;吴松;李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纽扣钢板与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应用纽扣钢板与带袢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新鲜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均为新鲜单纯肩锁关节脱位,不合并肩关节周围其他损伤。按单、双号分为纽扣钢板组(A组)和带绊钢板组(B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Constant评分评价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后的患肩功能;术后第3天及术后6个月测定喙锁距离分析复位丢失量。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4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组均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Constant 评分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位丢失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纽扣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复位丢失较小,固定安全、可靠,是治疗Roc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王进;吴刚;江亚;张强;刘群;刘锴;杨祖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髌骨合理设计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髌骨合理设计后重塑在全膝关节置换( TKA)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股骨假体滑动轨迹及所需置换髌骨的形态,对56例TKA患者(72膝)术中进行髌骨合理设计并重塑,观察患者术后的关节活动度及疼痛情况,用K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治疗效果。结果5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仅1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70°,活动较差,但疼痛明显减轻;其余患者屈曲活动度在0°~110°。 KSS评分:优69膝,良2膝,中1膝,优良率达到98.6%。结论术中根据股骨假体滑动轨迹对髌骨合理设计并重塑,可以使未进行髌骨置换的TKA患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鲁木;马子君;史然利;柏文昆;周庆全;张大海;戴栋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手术体位对高龄患者腰椎后路手术的影响

    目的:探讨手术体位对高龄患者腰椎后路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65例年龄≥75岁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后路手术,随机抽签分为俯卧位组(30例)和侧卧位组(35例),患者术前均行俯卧位或侧卧位功能训练。记录患者术前并存疾病、手术体位耐受情况、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O2分压、椎弓根钉置钉破壁率、术后麻醉复苏时间、术后1年疗效优良率。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O2分压侧卧位组优于俯卧位组( P<0.01),术后麻醉复苏时间侧卧位组短于俯卧位组( P<0.01)。两组椎弓根钉置钉破壁率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按Macnab改良标准评分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侧卧位腰椎后路手术能够有效提升高龄患者手术耐受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CO2分压。

    作者:黎裕明;王华;戴海;庞俊峰;刘会江;黄宗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目的:评价采用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采用前路或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1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12个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48个月。9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改善至C级1例,D级1例,恢复至E级7例,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者。除1例植骨融合延期外,其余患者植骨均愈合良好。 Cobb角术前22.6°~48.5°,术后10°~21°。结论胸腰椎结核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可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作者:周三毛;郭卫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