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尺骨成角延长截骨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

陈胜伟;张玉生;刁庆勋;陈玮;左丽丽

关键词:尺骨截骨, 陈旧性孟氏骨折, 儿童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尺骨截骨后成角延长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例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病程45 d ~18个月)行手术截骨矫正内固定治疗。结果患儿均获随访,时间10 ~18个月。根据 Mackay 疗效评定标准:优11例,良 1例。结论尺骨截骨成角延长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通过手术矫正尺骨畸形无需重建环状韧带,能够恢复正常的肱桡关节关系,改善关节功能。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水泥中掺入高剂量抗生素后的药物释放与骨水泥机械性能评估:一项万古霉素与头孢唑林的体外研究

    在骨水泥中掺入高剂量抗生素是预防和治疗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手段。作者设计一项体外实验,模拟体内环境,在骨水泥中分别掺入万古霉素与头孢唑林。发现在相同剂量下,头孢唑林更加容易释放,掺入头孢唑林的骨水泥强度更弱。

    作者:Paz E;Sanz-Ruiz P;Abenojar J;胡孔足(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螺旋刀片位置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螺旋刀片位置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92例接受 PFNA 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螺旋刀片在股骨头的放置位置不同分为:C/ C 组(44例,螺旋刀片正位及侧位均处于股骨头中心位置)和 I/ C 组(48例,螺旋刀片正位处于股骨头下1/3位置、侧位处于股骨头中心位置)。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螺旋刀片的尖顶距(TAD)、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 Harris 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复位情况、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各时点髋关节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TAD:C/ C 组为(22.07±2.84) mm,I/ C 组为(25.29±3.41)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FNA 两种螺旋刀片的安置位置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但两组的 TAD 有明显差异。

    作者:丁克海;周其佳;孙月柏;左松球;王庆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棒固定治疗L5~ S1结核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钉棒固定治疗 L5~ S1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3例 L5~ S1结核患者采用腰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沉、C-反应蛋白、受累区腰骶角及植骨融合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100~1500(227.28±119.25)ml。2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13.2 ± 4.3)个月。血沉:术前(47.30±15.45) mm/1 h,术后3个月(10.43±4.47)mm/1 h,除5例高于正常值,其余恢复正常。 C-反应蛋白:术前(36.01±23.60)mg/ L,术后3 个月(8.55±7.20) mg/ L,有6例高于正常值。末次随访所有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 VAS:由术前的(4.09±2.45)分降低至末次随访的(0.65±0.71)分。腰骶角:术后30.98°±2.97°较术前23.40°±2.43°恢复7.6°,末次随访30.11°±2.75°,丢失1.0°。以上各项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治疗 L5~ S1结核的有效方法,术前的明确诊断、正确的适应证选择及术中的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重要因素。

    作者:梁亮;邓强;盛伟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前路术后感染

    目的:探讨胸腰椎前路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措施。方法对12例胸腰椎骨折前路术后感染患者行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内植物取出、清创、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ODI评分、VAS 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取出内植物后疼痛均消失,术后摄片提示胸腰椎侧凸角及后凸角均获得纠正,术后体温及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年,患者术后感染无复发,切口与窦道均愈合。术后3个月摄片复查提示胸腰椎侧弯矫正无丢失,胸腰椎稳定性存在,骨折线模糊;术后12个月复查均已植骨融合。末次随访的 ODI 评分和 VAS 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 <0.01)。结论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内植物取出、清创、植骨融合手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前路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的有效手段,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允许患者早期下床负重活动。

    作者:刘玉武;程志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左小腿多发性血管球瘤1例

    患者,女,51岁,以“左小腿疼痛原因待查,血管球瘤?”收入院。家族中无类似病史者。患者1996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内侧及膝关节外侧剧烈疼痛,疼痛为不定期发作,发作时疼痛难忍,在外院行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血管球瘤。1998年5月再次出现相同部位的剧烈疼痛,在另一医院手术后疼痛消失;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血管球瘤。2006年又出现相同部位的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杜冷丁注射亦不能完全缓解,在我院手术治疗,术后疼痛缓解,病理检查结果为:血管球瘤。2013年2月再次出现左小腿内侧及膝关节外侧与原发作部位相同部位的剧烈疼痛,每日发作3~5次,每次持续40~60 min,给予非甾体类药物可减轻疼痛。术前 X 线片:提示膝关节骨质较疏松,未见其他异常;CT 检查:左侧腘窝见囊状低密度,大小为1.6 cm ×3.4 cm, CT 值为32Hu,提示为左腘窝囊性占位;左下肢 MRI 见左侧腓骨旁肌间隙见条片状长 T1,质子/压脂高信号,左侧胫腓骨形态及信号正常,提示血管球瘤。术前体检:左小腿手术瘢痕,无静脉怒张,疼痛发作时跛行,呈急性痛苦面容,左小腿内侧中段有2处局部触痛点,内侧近端近腘窝处有1局部触痛点,均不能触及包块,触痛点表面皮肤色泽正常,局部皮温正常,疼痛缓解时,步态正常,局部仍有触痛点。手术探查发现:腘窝有多个包块,大2.5 cm ×7.5 cm,小腿内侧未见明显包块。术后标本病理检查:大体所见:6.0 cm ×3.5 cm ×3.0 cm 脂肪样组织,切面实性,见3.0 cm ×2.5 cm ×2.0 cm 结节,脂肪组织境界清楚,棕褐色,大结节旁见?1.0 cm 小结节,切面淡黄(图1)。病理诊断:血管球瘤(图2)。术后患者疼痛缓解,伤口拆线出院。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又名 Popoff或 Barre-Masson 综合征,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指趾部损害多见于女性,发生于其他部位多见于男性,发生在四肢者的病例较少见,通常广泛分布于躯干,可多达数十个,有显著触痛和自发性疼痛。血管球是位于皮肤中的一种正常结构,是小动、静脉之间的短路,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是交感神经及感觉神经末梢。血管球在肢体末梢较多,尤其是在手掌侧、足跖侧及手指足趾甲下分布较多。正常的血管球直径约1 mm,有调节体温作用,与出汗有关。血管球内有血管球细胞,是一种内皮细胞,外被很薄的胶原网包绕,为何转变成瘤,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作者:张远金;段军;李松柏;孙法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股前外侧皮瓣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皮瓣在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30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缺损面积5 cm ×7 cm ~15 cm ×29 cm,创面均有深层组织外露;皮瓣切取面积为6 cm ×8 cm ~16 cm ×30 cm。结果30例中29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坏死,二期行腹部皮瓣修复顺利成活。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患肢外观、感觉及功能均满意。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可切取面积大,血运丰富,部位隐蔽,不损伤主干血管,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李建美;胡小峰;陈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后路经皮穿刺空心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穿刺空心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选择26例损伤平面以下无神经功能损害无需进行椎板减压的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Denis 三柱分型均为不稳定骨折,后路复位固定手术指针明确。在 C 臂机定位下行椎弓根穿刺,透视穿刺针,正、侧位片确认位于椎弓根内合适位置,切开皮肤约1.5 cm,依次攻丝,植入万向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和固定。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测量 Cobb 角评定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切口感染、神经根或者脊髓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35~80(60±15)min,术中出血量40~110(85±10)ml。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2个月。 VAS 术前7.8分±1.1分、术后2.0分±0.6分;Cobb 角术前45.1°±3.5°、术后6.3°±3.6°;两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得到矫正。内固定取出后复查 X 线 Cobb 角为7.8°±1.4°,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2),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术后1个月 ODI 评分8.0分±0.6分,取出内固定 ODI 评分6.5 分 ± 0.8 分(P <0.05)。术后12~26个月取出内固定,无内固定断裂患者。结论后路经皮穿刺空心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适合无需减压(或椎管探查)的胸腰椎骨折。

    作者:贺瑞;张文志;尚希福;许翔;胡业丰;葛畅;姚刚;段丽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脑瘫患儿一期髋关节成形术的远期疗效

    作者分析了121例(168髋)脑瘫患儿一期髋关节成形术的远期疗效,平均随访7.3年。发现髋关节疼痛程度和发生频率均显著下降,术前股骨头形状对结果无显著影响,术前股骨头移位程度对结果有大影响,年龄对结果也无显著影响。总并发症发生率10.5%。因此可以认为脑瘫患儿一期髋关节成形术的远期疗效良好。

    作者:Rutz E;Vavken P;Camathias C;胡孔足(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胫骨双钢板并植骨治疗Ⅲ型 Pilon 骨折

    目的:探讨胫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Ⅲ型 Pilon 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胫骨双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2例Ⅲ型 Pilon 骨折患者。结果42例均获随访,时间8~22个月。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骨折于术后4个月内愈合。按 Mazur 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4例,良1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结论胫骨双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Ⅲ型 Pilon 骨折固定牢靠,踝关节功能术后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作者:张熙明;胡杨;苏学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缝合锚钉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疗效观察

    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科采用缝合锚钉修复36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Ⅲ度损伤止点撕脱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亮;许永涛;佘远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体型较小者型脊柱后路融合术出血更多

    作者研究了特发性青少年脊柱侧凸(1832例)、休门病(106例)以及脑瘫(196例)患者行后路脊柱融合术的手术失血量。以失血量/血容量作为失血量评价指标,通过多变量分析,发现在这三种疾病脊柱后路融合术的术中出血量均与体重呈负相关,体重越轻失血量越大。同时发现男性、融合节段增加均增加手术出血量。

    作者:Jain A;Sponseller P D;Newton P O;胡孔足(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两种方法治疗小儿前臂闭合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小儿前臂闭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16例小儿前臂闭合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167例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49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评估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手法复位外固定组为4~11(6.4±1.2)周,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为6~15(8.5±1.9)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疼痛和旋转角度丧失评定疗效,手法复位外固定组优良率94.0%,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良率93.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法复位外固定组中,133例≤10岁的患者中 7例出现前臂旋转功能障碍,34例>10岁的患者中有 6例出现功能障碍;未出现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中,38例>10岁的患者中1例术后24h 内出现骨筋膜间室综合征,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1例≤10岁的患者中1例出现再骨折;未出现内固定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小儿前臂闭合骨折,因≤10岁的患者骨膜较厚,有较强的塑形能力,建议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为主;而对于>10岁或经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不能维持骨折断端稳定的患者,可行手术内固定治疗。

    作者:施建东;卢一生;黄波;徐静芳;刘振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加长 PFNA-Ⅱ治疗 Evans-Jensen 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

    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科应用加长 PFNA-Ⅱ治疗80例 Evans-Jensen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杨同群;张谦;耿喜林;张海鸿;李延宏;胡旭昌;冯海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全髋关节置换合并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 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近期疗效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合并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 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 Crowe Ⅳ型 DDH 患者(24髋)行 THA 伴转子下横行短缩截骨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肢体长度变化、Harris 髋关节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影像学表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坐骨神经损伤及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1例出现术后截骨端的延迟愈合,行Ⅱ期自体髂骨植骨术,植骨后3个月复查 X 线片显示截骨端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的假体松动或脱位。20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跛行症状,末次随访时仅2例患者仍有轻度跛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双侧肢体长度差异:术前为2.0 ~ 6.5(4.6±1.7) cm,末次随访时为0.5 ~ 1.0(0.7 ± 0.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Harris 评分:术前为36~68(46±8)分,末次随访时为78~96(9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 Crowe Ⅳ型 DDH 患者行 THA 合并转子下短缩截骨术,有助于正常髋关节中心的恢复,降低假体置换的难度,减少术后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其近期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储林洋;尚希福;贺瑞;胡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中转子部骨折固定技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中转子部骨折固定的理想方式及选择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8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按照 Evans-Jenson 分型,Ⅱ型2例,Ⅲ型22例,Ⅳ型45例,Ⅴ型17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5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36例。转子部骨折块采用金属线缆“双交叉法”捆绑固定46例,采用连接钛缆 GTR 接骨板固定技术28例,其他方法12例。结果手术成功78例,术后发生转子部骨折移位 5例(合并假体柄松动下沉 2例),关节脱位1例,假体深部感染1例,中毒性肠麻痹死亡1例。住院期间发生坠积性肺炎 2例,无坐骨神经损伤和严重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 2例出院后失访,76例均获随访,时间3~79个月。 1例于术后2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5个月死于脑溢血。末次随访时根据 Harris 髋关节功能判定标准,优52例,良13例,中9例,优良率为87.8% 。转子部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结论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中,转子部骨折块的可靠固定对于术后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行走步态和假体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储小兵;刘富存;童培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TT-TG 间距在指导单侧复发性髌骨不稳诊疗中的价值

    目的:通过 CT 检查测定单侧复发性髌骨不稳患者双侧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TT-TG)距离的数值,了解患侧与健侧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34例单侧复发性髌骨不稳患者行膝关节 CT 检查,对病史、CT 检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患侧 TT-TG 距离为(16.47±3.87)mm,健侧 TT-TG 距离为(15.61±3.52)mm,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302,P >0.05)。结论单侧复发性髌骨不稳患者患侧与健侧 TT-TG 无明显差异,临床单独应用 TT-TG 间距指导诊疗单侧复发性髌骨不稳依据不足。

    作者:尹力;尹宗生;王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骨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研究现状与挑战

    对骨组织工程血管化的文献进行综述,介绍研究现状和新科研成果,分析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各种新型生物材料、细胞移植、细胞因子以及显微技术加速移植物新生血管循环的建立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作者:黄峰(综述);陈东;叶树楠(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远端动力化治疗 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骨不连1例

    患者,男,47岁,因车祸后左髋部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2 h 入院。 X 线片示左侧逆股骨转子间骨折,诊断为左侧逆股骨转子间骨折(AO 31-A3型)。患者入院后第2天在全身麻醉下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选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10 mm,长度200 mm)固定。术后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术后2周复查X 线示骨折及内固定位置良好,但断端存在间隙。术后6个月 X 线片示断端间隙扩大,骨折两端的骨质出现硬化,骨密度显著增高。见图1。嘱患者继续支具辅助下患肢负重功能锻炼,但患者一直因左髋疼痛而不敢正常活动。术后12个月 X 线片显示骨折两断端骨质硬化,骨折间隙骨缺损,前侧缺损多于后侧。再次入院后进行手术,在静脉麻醉下取出髓内钉远端的防旋螺钉,术后继续负重锻炼。再术后6个月 X 线片显示断端的间隙仍然存在,但较术前明显减少。再术后12个月 X 线片显示断端间隙进一步减少,骨小梁生长穿过断端间隙。再术后24个月 X 线片显示骨折完全愈合,见图2。术后36个月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

    作者:胡孙君;张英琪;张世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闭合复位经胫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

    2011年5月~2014年1月,我科应用闭合复位经胫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13例后踝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燕宏伟;程江波;代艳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妇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危险因素,为早期准确预测其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150例年龄>60岁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女性患者作为骨折组,同时在周边地区随机选取150例年龄相当的无股骨颈骨折的老年女性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两组年龄、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体重指数等妇科相关情况。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股骨颈骨折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与骨折组的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体重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其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发生与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呈正相关(P <0.05或 P<0.01),与绝经年龄、体重指数呈负相关(P <0.01)。结论初潮晚、绝经早、孕产次数多、母乳喂养时间长、体重指数低可能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陈古福;查前龙;朱德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