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与生物柄相关的假体周围骨折

林龙泉;丁真奇;陈智彪;刘国俊;陈卫;陆成武

关键词: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 假体周围骨折, 术中骨折, 生物柄
摘要:目的 分析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术中与植入生物柄相关的假体周围骨折的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559例THA术中使用的623个植入假体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559例中43例发生术中假体周围股骨骨折,按Vancouver型标准进行分类:A1型5例,B1型3例,B2型13例,A2L 型6例,A2G型6例,A3L 型8例,A3 G 型2例. 分别用钢丝环扎固定、术后卧床等治疗,均愈合良好. 43 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 ~37 个月. 均未见假体松动,Harris评分为77~91分. 结论 THA术中与生物柄相关的假体周围骨折多为轻微骨折. 假体周围骨折与性别为女性存在绝对相关( P=0. 002 ) ,与假体直径的相关性较明显( P=0. 031 ). Van-couver A3 L、A3 G 型的假体周围骨折术中采用钢丝环扎固定并延长术后卧床时间,可促进骨折愈合,不影响术后功能.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与生物柄相关的假体周围骨折

    目的 分析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术中与植入生物柄相关的假体周围骨折的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559例THA术中使用的623个植入假体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559例中43例发生术中假体周围股骨骨折,按Vancouver型标准进行分类:A1型5例,B1型3例,B2型13例,A2L 型6例,A2G型6例,A3L 型8例,A3 G 型2例. 分别用钢丝环扎固定、术后卧床等治疗,均愈合良好. 43 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 ~37 个月. 均未见假体松动,Harris评分为77~91分. 结论 THA术中与生物柄相关的假体周围骨折多为轻微骨折. 假体周围骨折与性别为女性存在绝对相关( P=0. 002 ) ,与假体直径的相关性较明显( P=0. 031 ). Van-couver A3 L、A3 G 型的假体周围骨折术中采用钢丝环扎固定并延长术后卧床时间,可促进骨折愈合,不影响术后功能.

    作者:林龙泉;丁真奇;陈智彪;刘国俊;陈卫;陆成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空心螺钉结合微型钢板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小头骨折

    目的 探讨空心螺钉结合微型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空心螺钉结合微型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22例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末次随访采用Broberg-Morrey评分标准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 MEPS)进行功能评价. 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6~28个月. 21例骨折愈合,时间8周~6个月,1例骨折不愈合,另1例钢板断裂但骨折已愈合. 末次随访时X线测量:肘关节提携角无丢失,桡骨无短缩,未见异位骨化.Broberg-Morrey评分55~100分,其中优6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 MEPS评分70~100分,其中优9例,良10例,可3例. 结论 Mason Ⅲ型桡骨小头骨折能够解剖复位的患者选择空心螺钉结合微型钢板固定,能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需要On-table技术或植骨才能复位的患者可考虑桡骨头置换术.

    作者:王河忠;丁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改良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

    目的 探讨改良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手术治疗36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 通过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以及测量Cobb角对患者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并按ASIA分级评价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4个月. 2例术中发生硬膜撕裂,经修补后未出现脑脊液漏;1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术后1个月完全吸收;无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患者. 骨折均骨性愈合,无明显矫正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B级1例恢复至C级;C级28例中24例恢复至D级,4例无恢复;D级7例中2例恢复至E级,5例无恢复. 结论 改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手术可实现对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有效矫正,截骨面融合率高.

    作者:王存平;韩思林;朱喆;张子龙;高鸿翔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肱骨近端手术安全区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测量,寻求肱骨近端手术安全区,为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探讨手术注意事项. 方法 取48具肩关节新鲜尸体标本,解剖观察肱骨近端的重要血管及神经,并测量相对于手术切口的标志性骨结构之间的距离. 结果 肩峰下缘与腋神经上缘的垂直距离为55. 4~66. 2(60. 2 ± 2. 2) mm,大结节顶点至腋神经上缘的垂直距离为43. 8~51. 6(46. 9 ± 1. 7) mm. 大结节顶点至腋神经上缘的距离与肱骨长度的比值为0. 147~0. 161 ( 0. 154 ± 0. 0 ). 肩峰锁骨端下缘与旋肱前动脉上缘的垂直距离为55. 8 ~66. 7 ( 60. 6 ± 2. 1 ) mm,大结节顶点与旋肱前动脉上缘的垂直距离53. 1 ~61. 3 (56. 2 ± 1. 7) mm,大结节顶点至旋肱前动脉上缘的距离与肱骨长度的比值为0. 178~0. 194(0. 185 ± 0. 0).肩峰锁骨端下缘与旋肱后动脉上缘的垂直距离为56. 8~68. 1(61. 3 ± 2. 1) mm,大结节顶点与旋肱后动脉上缘的垂直距离47. 9 ~55. 7 ( 51. 0 ± 1. 7 ) mm,大结节顶点至旋肱后动脉上缘的距离与肱骨长度的比值为0. 160~0. 176 (0. 167 ± 0. 0). 结论 肩峰锁骨端下缘58. 0 ~62. 4 mm 为腋神经走行区域;大结节下缘54. 5~57. 9 mm为旋肱前动脉走行区域;肩峰锁骨端下缘59. 2~63. 4 mm为旋肱后动脉走行区域. 在上述3个区域手术操作时,要轻柔仔细,防止损伤神经血管.

    作者:陈雨;袁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内外侧联合入路三钢板治疗 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 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三钢板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6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取前外侧联合内侧倒L形切口、植入3块锁定钢板固定骨折块治疗,必要时于干骺端植骨. 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 骨折均骨性愈合. 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分:优17例,良8例,可1例. 结论 内外侧联合入路三钢板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暴露充分,操作简单,保护骨折断端血供,坚强固定,可早期功能锻炼,可作为治疗复杂胫骨双平台骨折的首选方法.

    作者:刘国辉;刘梦非;夏天;查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掌侧入路双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2013年6月~2015年2月,我院采用掌侧入路行骨折复位、掌桡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18 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18 例,男12 例,女6 例,年龄24~66 岁. 骨折按AO 分型:B3 型5 例, C1 型3 例, C2 型4 例, C3 型6 例. 左侧7 例,右侧11例;均为闭合骨折. 受伤至手术的时间为3 ~8 d.

    作者:熊元;刘国辉;夏天;吉力力·艾合买提;吴其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分形理论在骨科学中的应用

    分形分析是一门运用非线性数学进行形态学分析的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骨科学的发展,分形作为一种客观结构的分析方法,开始运用于骨科学各分支学科中. 该文就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分形在骨组织微观结构、骨材料力学、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骨科内植物、骨替代修复材料等领域的主要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许灿;刘华;龙海涛;李康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经皮微创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腕舟骨骨折

    2008 年06 月 ~2014 年1 月,我科采用经皮微创Herbert螺钉掌侧内固定治疗17例新鲜腕舟骨骨折患者,疗效良好,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7 例,男11 例,女6 例,年龄17 ~ 42 岁.左侧7 例,右侧10 例.根据舟骨Herbert 分型:A2 型3 例,B1 型5 例,B2 型6 例,B3 型3 例.手术时间为伤后2 ~8 d.

    作者:牛海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文摘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间开窗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间开窗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 将100例初次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椎间孔镜组(50例)和开窗组(50例). 椎间孔镜组在局部麻醉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开窗组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手术.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并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手术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 两组术前各项评分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术后两组腿痛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 05). 术后1~14 d腰痛VAS评分椎间孔镜组远低于开窗组(P<0. 05),术后3~12个月两组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术后1 ~12 个月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末次随访时优良率:椎间孔镜组为92%,开窗组为94%( P>0. 05). 结论 两种手术均可有效治疗患者神经根压迫造成的症状,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创伤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赵显;宋涛;孙新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可吸收钉板与金属钉板治疗Cotton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可吸收钉板与金属钉板治疗Cotton 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手术治疗62例Cotton骨折患者,应用可吸收钉板固定28例( A组) ,金属钉板固定34例( B组). 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Baird-Jackson评定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 结果 62例均获随访,时间13~25个月. 住院时间:A组为 (12. 27 ± 2. 38) d,B组为(13. 45 ± 1. 25) d;住院费用:A组为(4. 05 ± 0. 11)万元,B组为(4. 35 ± 0. 16)万元;手术时间:A组为(2. 41 ± 0. 41) h, B组为(2. 52 ± 0. 37) h;负重时间:A组为(2. 98 ± 0. 52)个月,B组为(3. 06 ± 0. 4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A组为(5. 71 ± 1. 01)个月,B组为(5. 81 ±1. 08)个月;两组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两组均无内固定失效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6个月按Baird-Jackson评定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A组优16 例,良9 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9. 29%;B组优19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 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可吸收钉板内固定能有效治疗Cotton骨折,优良率与金属钉板固定相似,且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可有效减少感染率.

    作者:洪加源;黄丽萍;刘强;武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部位及防治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出现骨水泥渗漏的部位及预防措施. 方法 对46例椎体成形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的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注射骨水泥椎体的渗漏情况,记录骨水泥渗漏的位置及渗漏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分析渗漏原因,提出防治措施. 结果 椎管内骨水泥渗漏6例,椎间盘内骨水泥渗漏9例,椎旁软组织骨水泥渗漏10例,穿刺针道拖尾骨水泥渗漏10例,椎体前骨水泥渗漏11例. 38例无需处理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与缓解;3例椎管内骨水泥渗漏者术后出现肢体剧烈疼痛,经过急诊手术和减压治疗之后疼痛得到缓解;5例椎间盘骨水泥渗漏者术后第1~3天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背酸痛,采用相对应的方法进行治疗,疼痛缓解. 结论 加强术中规范操作流程、熟练而精确的手术操作、完善影像监测可以有效预防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作者:zz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机械刺激信号对椎间盘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机械刺激对维持椎间盘及其基质的正常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椎间盘细胞影响椎间盘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生物基质的分泌等,从而维持整个椎间盘的代谢平衡. 近年来,机械刺激,尤其是轴向负荷及流体力刺激如何改变椎间盘细胞生物化学功能的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该文对轴向负荷和流体力等机械信号刺激椎间盘细胞的应答机制、以及机械刺激对椎间盘退化的影响和椎间盘退化的生物学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张德宏;方鹏飞;王兴盛;赵继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

    目的 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31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 采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 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 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骨折处及鹰嘴截骨处全部愈合. 关节功能:优11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并发骨化性肌炎) ,优良率83. 9%. 结论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可以充分显露肱骨远端,有利于解剖复位粉碎的关节面;双侧锁定加压钢板固定骨折块,牢固可靠,可满足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赵志明;董桂贤;于桂泳;李煜;刘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单纯腕舟状骨腰部骨折

    2008年5月~2014年3月,我科应用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16例单纯性腕舟状骨腰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2008年5月~2014年3月,我科应用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16例单纯性腕舟状骨腰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16 例,男15 例,女1 例,年龄21 ~43 岁. 均为闭合骨折. 左侧7 例,右侧9 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9d.

    作者:舒武斌;徐德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脊柱术后患者体温、WBC、CRP、IL-6、TNF-α 的动态监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脊柱术后患者体温、WBC、CRP、IL-6、TNF-α的动态变化及对脊柱术后感染的预测价值. 方法 将240例脊柱手术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分为感染组(36例)和非感染组(204例).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3、7、14 d的体温、WBC、CRP、IL-6、TNF-α水平. 结果 术后3、7、14 d感染组体温、WBC计数明显高于同期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 术后1 d两组体温、WBC计数均达峰值,非感染组术后3、7、14 d体温、WBC计数呈下降趋势,但感染组术后3、7、14 d体温、WBC计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术后1 d两组CRP、IL-6、TNF-α水平开始上升,术后3 d两组CRP、IL-6、TNF-α水平达峰值,术后7、14 d两组CRP、IL-6、TNF-α水平呈下降趋势,但术后3、7、14 d感染组CRP、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同期非感染组(P<0. 001). 结论 脊柱术后3 d患者体温、WBC、CRP、IL-6、TNF-α水平升高较为常见,但3 d后患者体温、WBC、CRP、IL-6、TNF-α水平仍处于较高水平,则预示患者术后感染可能性大.

    作者:马俊;熊家亭;万才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两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2009年1月~2013年6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和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 LCP)治疗58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笔者对两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58 例,男35 例,女23例,年龄63 ~82 岁. 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① PFNA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63~81岁;骨折Evans分型:Ⅰ型2例,Ⅱ型11例,Ⅲ型13例,Ⅳ型1例. ② LCP组:31 例,男19 例,女12例,年龄65~82岁,骨折Evans分型:Ⅰ型2例,Ⅱ型14例,Ⅲ型13例,Ⅳ型2例. 两组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作者:谭卫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股骨头颈比例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观测

    目的 通过对股骨样本实测,获得国人股骨头颈直径比例的正常值,并且与影像学数据进行对比,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解剖组测量60对股骨样本的股骨头颈比例;影像组测量600例行骨盆正位片检查患者的股骨头大直径和股骨颈小直径,并计算其比例. 结果 股骨头颈直径比例:解剖组为1. 47 ± 0. 08,影像组为1. 47 ± 0. 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股骨头大直径:解剖组为43. 83 mm ± 4. 13 mm,影像组为42. 32 mm ± 7. 44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结论 股骨头颈比例的测量在对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分型以及异常影像征象的量化方面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接健;陈福扬;徐国浩;冯玉旭;周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椎间盘损伤程度对胸腰椎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A型( AO分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按照MRI中椎间盘组织的损伤特点评估患者预后疗效的可行性. 方法 对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前的MRI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椎间盘损伤的影像学特点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 A组:椎间盘无损伤;B组:椎间盘轻度损伤,伴或不伴间隙改变;C组:椎间盘中重度损伤,疝入椎体内,椎间隙改变,伴后纵韧带损伤. 所有患者均采用传统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置钉并椎体内植骨进行治疗,分别于术后2周、术后1年、内固定取出半年评价疼痛VAS评分并测量Cobb角. 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23个月. 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术后1年时,C组Cobb角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 内固定取出半年时,C组VAS评分、Cobb角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 结论 MRI是判断椎间盘损伤的重要手段. 术前MRI显示椎间盘严重损伤( C组)患者,术后VAS评分、Cobb角恢复均不够满意.

    作者:尚琦松;吴兵;盛文辉;王春辉;韩鹏远;何方生;陈操;张伟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方式和疗效. 方法 21例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通过X线、CT和MRI检查确诊,接受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或)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 比较术前、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bb角. 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 VAS评分:术前为(7. 0 ± 1. 2)分,末次随访为(2. 2 ± 0. 5)分;Cobb角:术前25° ± 2. 8°,末次随访为5° ± 1. 5°. 两项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末次随访JOA评分:优14例,良3,差4例. 结论 对于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应分别根据关键损伤节段和非关键损伤节段情况,通过手术治疗以达到椎管减压、恢复正常的脊柱序列以及重建脊柱稳定性.

    作者:王刚祥;周海东;赵阳虎;王志刚;周亮;徐宏宇;宋南炎;迟英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