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中药内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梁冰

关键词:肱骨骨折,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中药疗法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中药内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4例,三部分骨折25,四部分骨折3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围手术期根据骨折三期用药的理论辩证使用中药内服治疗。术后加强功能锻炼。结果42例均获随访,时间5~14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2~24周。1例发生肱骨头坏死。功能情况采用Neer评分:优15例,良21例,可6例。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中药内服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2008年3月~2012年12月,我科对3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聂涛;李志华;高泓一;文渊;杨法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研究进展

    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以腓动脉发出的肌间隔穿支动脉及肌皮穿支动脉为轴型血管的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具有对供区损伤小、不破坏供区外形、受区修复重建功能和外形好、设计灵活以及患者术后康复快等诸多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何提高腓动脉穿支的定位,加强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的结合,掌握好利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的手术指征,大程度地减少对供区的损害,切取大小合适的皮瓣,并达到创面修复的佳效果,将是今后研究方向的热点。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腓动脉穿支皮瓣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了解腓动脉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凯旋(综述);徐永清;范新宇(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hevron截骨术治疗拇外翻

    目的:探讨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拇外翻患者行Chevron截骨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例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拇外翻患者行Chevron截骨术。结果14例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患足疼痛症状明显好转,拇外翻外形得以改善。按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制定的AOFAS足拇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分系统,由术前56.2分±5.6分提高至术后85.3分±4.5分(P<0.05)。结论 Chevron截骨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拇外翻患者,症状改善明显,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苏正兵;杨述华;段德宇;梁琳琳;方为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肿瘤型肱骨近端假体重建肩关节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肿瘤切除后人工假体重建肩关节的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肱骨近端骨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型肱骨近端假体重建肩关节,肿瘤类型:骨肉瘤6例,软骨肉瘤4例,浆细胞瘤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4例,转移癌3例。骨肉瘤、浆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均接受化疗。术后6个月采用MSTS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结果1例失访,17例获随访,时间10~96(52.8±8.4)个月。死亡4例,复发1例,肩关节半脱位2例。肩关节MSTS功能评分为9~27(18.6±3.5)分,其中优8例,良5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13/17。结论应用肿瘤型肱骨近端假体治疗肱骨上段肿瘤能降低术后并发症,需注意肩袖和外展装置的修复,大多数保肢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游木荣;荆珏华;田大胜;钱军;吕浩;许新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目的:探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手术治疗11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7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4例采用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术后1周调节支架进行肘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结果11例均获随访,时间9~20个月。骨折均愈合,肘关节稳定性良好。肘关节活动范围:伸0°~30°,屈130°~145°;前臂旋前60°~90°,旋后45°~80°。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4例,良4例,一般1例,差2例。其中2例发生异位骨化,3例合并有肘关节轻微疼痛。结论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应早期手术治疗,重点是实现骨性结构的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同时重建肘关节稳定结构;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方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钱志渊;顾云峰;孔文斌;周祖彬;于晓巍;高悠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旋入式自锁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

    目的:对比分析旋入式自锁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7例胫骨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旋入式自锁髓内钉组(旋入钉组,180例)和交锁髓内钉组(交锁钉组,67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失血量、闭合复位率、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参照Johner-Wruhs标准进行评估。结果247例均获随访,时间12~60个月。手术时间:旋入钉组(50±30)min,交锁钉组(80±20)min;术中透视时间:旋入钉组(4±2.8)s,交锁钉组(20±10)s;下地负重时间:旋入钉组(7±4.6)d,交锁钉组(14±7.0)d;骨折愈合时间:旋入钉组(16±4.3)周,交锁钉组(20±5.5)周;以上各项指标的时间旋入钉组均短于交锁钉组(P<0.05)。失血量:旋入钉组(60±33)ml,交锁钉组(65±27)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率:旋入钉组50.6%(91/180),交锁钉组62.7%(42/67),交锁钉组高于旋入钉组(P<0.05)。骨折愈合率:旋入钉组100%,交锁钉组97%(其中15例拆除远端锁钉动力化后骨折愈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旋入钉组感染6例、锁片退出2例、交锁钉组感染4例、内固定折断2例。再手术率:旋入钉组为1.1%,交锁钉组25.4%,旋入钉组低于交锁钉组(P<0.05)。功能评价:旋入钉组肢体功能优良率98%,交锁钉优良率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入式自锁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简单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操作简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有利于下肢早期负重锻炼,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张仲子;赵烽;张武;任云峰;熊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2007年10月~2012年10月,笔者应用小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1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程伟;程瑞欣;汪景林;徐新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生物型金属-聚乙烯全髋置换术对患者血液金属离子浓度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文献证明,大头金属-金属全髋置换术显著提高血液金属离子浓度,但金属-聚乙烯全髋置换术对血液金属离子浓度的影响尚不清楚。作者将69例行生物型金属-聚乙烯全髋置换术的患者按照股骨头假体直径分成3组:28 mm组(对照组)12例,36 mm组18例,40 mm 组13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6 mm组的钴离子浓度显著提高(P=0013),40 mm组的钴离子浓度也提高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2);而3组的铬离子浓度均正常。作者认为,尽管证据尚不充分,但做生物型金属-聚乙烯全髋置换术时,需注意其对患者血液金属离子浓度的影响,尤其是直径36 mm的股骨头假体。

    作者:李军(摘译);荆珏华(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系统(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PHILOS治疗,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14(12±1.8)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末次随访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3例骨折畸形愈合,3例患肩僵直,其中2例患肩疼痛。AS-ES 功能评分为68~85(77.6±3.5)分;依据MCC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7例,良2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78.3%。结论 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确切,尤其适宜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作者:周斌;王桂华;陈建军;徐国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

    2009年7月~2012年7月,我们采用小切口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21例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桑建新;刘世兴;张俊杰;宋朝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2010年5月~2012年9月,我院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36例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徐林军;许永涛;汪勇刚;马亮;唐周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附加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的疗效观察

    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采用附加钢板治疗17例股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疗效优良,报道如下。

    作者:周子红;程力;孙振中;殷渠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腰椎管狭窄症术中健侧预防性减压策略的应用

    目的:探讨腰椎减压融合术中采取健侧预防性减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1147例接受腰椎减压融合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时间段分为非预防组(732例)和预防组(415例),预防组根据术前健侧腰椎椎管狭窄程度选择性行健侧预防性减压。分析两组术后健侧腰源性腿痛的发生率和再手术率。结果非预防组腰椎术后发生健侧腰源性腿痛27例,发生率3.69%,其中19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8例需再次手术,再手术率1.09%;预防组术后发生健侧腰源性腿痛11例,发生率2.65%,均为预防组中根据标准无需预防减压的患者,其中9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再次手术,再手术率0.48%。术后健侧腰源性腿痛的发生率和再手术率预防组均低于非预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前腰椎MRI显示健侧严重狭窄或中度狭窄且曾有过下肢症状的患者,行健侧预防性减压可以降低术后健侧下肢痛的发生率和腰椎再手术率。

    作者:谭荣;马华松;吴继功;陈晓明;周建伟;汪东;杨滨;刘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1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3、6、12个月Frankel分级变化,复查X线片和CT三维重建,测量椎间隙前后缘高度、Cobb角、观察植骨融合情况,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14.5±5.2)个月。骨折脱位均获得复位。无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影像学显示椎体间距稳定,植骨在术后3~6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术后1周和3、6、12个月Cobb角分别为-0.12°±1.89°、0.10°±1.92°、0.12°±1.98°、0.14°±2.54°,与术前(22.89°±10.9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术后1周和3、6、12个月分别为:(10.56±6.23)mm、(9.85±5.54)mm,(10.45±5.96)mm、(9.12±5.57)mm,(10.46±6.12)mm、(9.98±5.75)mm,(10.41±6.11)mm、(9.07±6.01)mm;与术前(-3.23 mm ±1.56 mm、1.89 mm ±2.65 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能够提供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达到术后早期稳定和植骨融合的疗效。

    作者:戴斌;周克中;戴九明;祁才;王金荣;李道龙;沈海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射频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

    2008年3月~2012年3月,我科对41例臀肌挛缩症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射频松解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卢启贵;王平;黄东红;孙克民;李政;郑英慧;沈云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实施闭合复位钛针固定、腓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胫骨术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2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未出现深部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按Mazur et al评分标准:优17例,良6例,可1例,差1例。结论闭合复位钛针固定联合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

    作者:陈枫文;张娟;涂万荣;陈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膝后内侧小切口内固定治疗后交叉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2008年2月~2013年5月,我院采用膝后内侧纵形小切口进入显露、内固定治疗19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志军;王树金;吴树华;王遥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2010年2月~2013年1月,我科对12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蒋铭;徐锋;孙斌峰;钱平康;吴晓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全踝关节置换与踝关节融合的中期随访结果

    终末期踝关节炎的手术治疗包括全踝关节置换和踝关节融合术,尽管踝关节融合术是一个可靠的手术,但很多患者还是首先选择全踝关节置换。作者对4所医疗机构的388例踝关节进行回顾分析。321例(83%)踝关节获得了平均55年的随访,全踝关节置换和踝关节融合术的翻修率分别为17%和7%,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和7%,踝关节评分分别从51.9分和53.4分降到26.4分和33.6分。作者认为,全踝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翻修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作者:李军(摘译);荆珏华(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采用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3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田子军;孙承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