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周斌;王桂华;陈建军;徐国浩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近端锁定加压型钢板系统, 骨折固定术, 内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系统(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PHILOS治疗,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14(12±1.8)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末次随访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3例骨折畸形愈合,3例患肩僵直,其中2例患肩疼痛。AS-ES 功能评分为68~85(77.6±3.5)分;依据MCC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7例,良2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78.3%。结论 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确切,尤其适宜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2009年6月~2013年6月,我科采用克氏针钢丝或钛缆张力带治疗6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冯学武;张凤桐;白祝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化采用PFNA(n=58例,PFNA组)和DHS(n=63例,DHS组)治疗。记录两组透视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并进行Harris评分。结果121例均获随访,时间1~3年。手术时间:PFNA组38~70(52±10)min,DHS组45~125(93±13)min,P=0.002。透视时间:PFNA组5~10(7±3)min,DHS组2~7(5±2)min,P=0.003。出血量:PFNA组60~210(156±24)ml,DHS组350~720(410±65)ml,P=0.008。下地时间:PFNA组4~9(6.2±1.5)周, DHS组6~10(8.7±1.3)周,P=0.001。住院天数:PFNA组7~13(9.8±2.4)d,DHS组7~12(9.2±2.7) d,P=0.671。骨折愈合时间:PFNA组7~12(9.8±2.3)周,DHS组7~11(9.3±2.4)周,P=0.48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FNA 组1.7%,DHS 组6.3%,P =0.071。临床优良率:PFNA 组87.9%,DHS 组92.1%, P=0.785。结论 PFNA和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PFNA创伤较小,再手术率较低。

    作者:赵耀杰;陈军;李凯军;雷哲倩;王栋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选择性血管造影评价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变化

    目的:应用选择性血管造影技术(DSA)探讨不同类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情况及手术对血供的影响。方法对2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闭合复位螺钉内固定手术前后行患、健侧髋部DSA,统计显影的支持带动脉数目。结果 Garden Ⅰ~Ⅳ型骨折术前支持带动脉数之间患/健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呈递减趋势(P<0.05);同型骨折手术前后比较,Carden Ⅰ~Ⅲ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rden Ⅳ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可以较准确地评价不同类型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薛晨曦;荆珏华;徐杰;姚运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膝后内侧小切口内固定治疗后交叉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2008年2月~2013年5月,我院采用膝后内侧纵形小切口进入显露、内固定治疗19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陈志军;王树金;吴树华;王遥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

    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院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32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孙明启;刘广辉;包国玉;王建忠;吴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2008年3月~2012年12月,我科对3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聂涛;李志华;高泓一;文渊;杨法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经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无明显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Wiltse 入路组(W组,32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T组,36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 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68例均获随访,时间8~60个月。无切口感染,脊柱生理弧度恢复满意,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无断钉、断棒等发生。两组术后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之间术后各时段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 评分明显优于T组(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

    作者:任亚军;张云庆;周枫;邓雄伟;方剑峰;骆文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估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DL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TLIF治疗DLS患者32例。手术前后采用Denis疼痛与工作量表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手术前后的腰椎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并行影像学评估;采用Macnab标准综合评定优良率。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2~4(2.8±0.2)年。术后Denis疼痛与工作量表分布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2~3 d、3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椎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腰椎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影像学检查见椎间及后侧植骨区成熟骨桥生长。Macnab评定:优14例,良16例,可2例,优良率93.8%。结论改良TLIF治疗DLS具有创伤小,能提供理想的复位、满意的临床疗效和融合率。

    作者:杨家赵;方诗元;王叙进;孙建皖;徐磊;孔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2007年10月~2012年10月,笔者应用小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1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程伟;程瑞欣;汪景林;徐新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3种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克氏针、钢板螺钉、Herbert空心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探讨空心钉的手术适应证。方法150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中采用克氏针治疗58例,钢板螺钉治疗62例,Herbert空心钉治疗30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50例均获随访,时间6~21(17.3±4.2)个月。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Herbert空心钉组、克氏针组均较钢板螺钉组短或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愈合时间:Herbert空心钉组短于钢板螺钉组和克氏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Herbert空心钉组与钢板螺钉组均高于克氏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Herbert空心钉组明显少于克氏针组和钢板螺钉组。结论 Herbert空心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手术损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用于横行或短斜形锁骨中段骨折。

    作者:王勇;吴银生;许兵;郑志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宽窄交替减张缝合在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中的作用

    跟骨骨折应用钛板内固定手术在临床中广泛开展,但术后有切口皮缘坏死或伤口裂开钢板外露的并发症。如何能减少和避免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成为骨科医师所关注的问题。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们对72例跟骨骨折行手术内固定患者采用切口宽窄交替减张缝合,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陶忠生;于宝占;王明刚;赵伟超;王延杰;郭中华;王秋生;冯亚高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短程化疗联合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短程化疗联合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采用短程化疗、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及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治疗7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结果70例均获随访,时间1~5(3.5±0.8)年。患者神经症状得到改善,植骨骨性融合,后凸畸形矫正较满意。结论短程化疗联合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及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病椎的融合、脊柱稳定性的重建等方面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赵斌;孙璐;康学文;王红;王栓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

    2008年1月~2012年8月,我院对21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采用微创技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陈琼杰;潘肇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2009年1月~2012年12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创伤骨科采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32例老年髋关节病变患者,疗效满意。

    作者:杨杰;龚翔;彭吾训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旋入式自锁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

    目的:对比分析旋入式自锁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7例胫骨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旋入式自锁髓内钉组(旋入钉组,180例)和交锁髓内钉组(交锁钉组,67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失血量、闭合复位率、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参照Johner-Wruhs标准进行评估。结果247例均获随访,时间12~60个月。手术时间:旋入钉组(50±30)min,交锁钉组(80±20)min;术中透视时间:旋入钉组(4±2.8)s,交锁钉组(20±10)s;下地负重时间:旋入钉组(7±4.6)d,交锁钉组(14±7.0)d;骨折愈合时间:旋入钉组(16±4.3)周,交锁钉组(20±5.5)周;以上各项指标的时间旋入钉组均短于交锁钉组(P<0.05)。失血量:旋入钉组(60±33)ml,交锁钉组(65±27)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率:旋入钉组50.6%(91/180),交锁钉组62.7%(42/67),交锁钉组高于旋入钉组(P<0.05)。骨折愈合率:旋入钉组100%,交锁钉组97%(其中15例拆除远端锁钉动力化后骨折愈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旋入钉组感染6例、锁片退出2例、交锁钉组感染4例、内固定折断2例。再手术率:旋入钉组为1.1%,交锁钉组25.4%,旋入钉组低于交锁钉组(P<0.05)。功能评价:旋入钉组肢体功能优良率98%,交锁钉优良率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入式自锁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简单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操作简单,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有利于下肢早期负重锻炼,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张仲子;赵烽;张武;任云峰;熊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异体骨垫在胸椎结核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异体骨垫在胸椎结核椎间融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异体骨垫对胸椎单节段结核病灶清除后进行植骨融合46例,分析临床效果。结果46例均获随访,时间26~36个月。患者全部治愈,无复发。参照Lee et al评价融合标准,椎间融合率为100%。根据Kirkaldy-Willis et al的功能评价标准:优41例,良3例,中2例。4例Frankel D级患者术后6个月均恢复至E级。结论采用异体骨垫对胸椎单节段结核病灶清除后进行植骨融合,取材方便,效果可靠。

    作者:范相成;邵向明;关玉成;许刚;赵晨光;梁景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2010年2月~2013年1月,我科对12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蒋铭;徐锋;孙斌峰;钱平康;吴晓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射频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

    2008年3月~2012年3月,我科对41例臀肌挛缩症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射频松解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卢启贵;王平;黄东红;孙克民;李政;郑英慧;沈云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系统(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PHILOS治疗,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14(12±1.8)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末次随访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3例骨折畸形愈合,3例患肩僵直,其中2例患肩疼痛。AS-ES 功能评分为68~85(77.6±3.5)分;依据MCC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7例,良2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为78.3%。结论 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确切,尤其适宜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作者:周斌;王桂华;陈建军;徐国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目的:评价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17例胸腰段骨折患者,10~12个月后取出内固定。结果手术时间48~72(52.2±15.6) min;术中出血量60~100(80±10.5)ml。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9~54(36.4±7.2)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假关节形成。伤椎 Cobb 角由术前20°~45°(25.6°±5.2°)校正至5.2°~14.2°(10.2°±3.1°);末次随访时脊柱JOA评分为23~28(25±4.2)分;伤椎活动度3°~10°(5°±2.2°);无相邻椎间盘退行性变。结论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保留脊柱运动单元,近期效果良好。

    作者:焦伟;于海洋;崔西龙;干阜生;刘朝宇;梁成民;李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