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文;吴建斌;连伟飞;曾卡斌;吴天旺
2003年5月~2009年5月,笔者对6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或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赵凤龙;杨凤鸣;丁宝江;李东亮;李金亮;徐九峰;张利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髋关节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对于年轻、活动量大、预期寿命长、功能要求高的患者,由于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截除了正常的股骨颈而改变了生物力学关系,加上假体磨损相关并发症、股骨颈骨折等问题,使得THA术后可能需行多次翻修手术.相比THA,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HRA)保留了较多的骨质,维持了关节正常的生物力学和应力转移性能,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也使以后的翻修手术更简单易行,目前普遍认为对于活动量大的年轻患者,HRA可作为一种暂时性替代治疗方法.笔者就HRA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王玉聪;付有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06年8月~2009年10月,我们应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皮肤潜行脱套伤,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33~46岁.致伤原因:碾压伤15例,传送带绞伤2例,交通伤17例,爆炸伤3例.损伤部位:大腿11例,小腿12例,前臂6例,腹部3例,上臂5例.损伤范围:10.5 cm×7.0 cm~44.5 cm×26.3 cm.
作者:纪红军;冯琼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结合股方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切开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加股方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26例.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3年.骨折均一期骨性愈合,疗效评定:优秀16例,良好8例,差2例,优良率达92.3%(24/26).结论 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结合股方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恢复快,疗效好.
作者:胡阿威;喻爱喜;夏春明;何正华;徐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交锁髓内钉治疗长管状骨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快、能早期活动等优点[1-2], 2005年6月~2010年8月,我们根据X线片选择合适病例,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长管状骨折23例,疗效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23~65岁.新鲜骨折22例:横断骨折完全错位7例,斜面及螺旋形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2例;陈旧性骨不连1例.骨折部位:股骨12例,胫骨9例,肱骨2例.
作者:江红辉;罗利平;许世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全髋表面置换术(HRA)和传统全髋置换术(THA)后的下肢长度、股骨偏心距和髋臼偏心距等恢复的情况,确定HRA是否更有利于恢复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构.方法 选择单侧施行HRA或THA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各20例(对侧髋关节均健康).术前、术后摄等比例X线正位片,测量患者双髋的下肢长度、股骨偏心距和髋臼偏心距指标,与对侧髋比较患髋术后的改变.将HRA和THA术后改变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HRA组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差值恢复明显比THA组更接近正常.术后HRA组和THA组患侧和健侧比较下肢长度差分别为(-2.1±1.1) mm和(3.5±2.6)mm(P<0.05),HRA组为轻度短缩而THA组为轻度延长; 股骨偏心距差分别为(-1.8±1.4)mm和(3.1±1.9) mm(P<0.05),HRA组股骨偏心距降低,而THA组偏心距增加;髋臼偏心距分别为(1.6±1.8) mm和(-2.3±2.1) mm (P<0.05),THA组髋臼偏心距增加较大.结论 HRA可以更加精确地恢复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大直径股骨头假体增加了髋关节的稳定性,避免了THA容易导致的下肢延长和偏心距增加,有利于改善软组织张力.但HRA还是有轻度缩短下肢长度和股骨偏心距的倾向.
作者:何志勇;狄正林;陶崑;曾志敏;章军辉;吴海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2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及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1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10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骨折均愈合,无明显疼痛不适.采用 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优 12例,良7例,一般3例.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及空心钉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切口小,感染率低,疗效良好.
作者:孔祥标;李铭雄;张细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后的骨折位置情况与膝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4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了解关节面损伤、复位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影像学评分(包括胫骨平台移位程度评分、损伤面积评分、粉碎程度评分、总评分),治疗后6、12、18个月随访并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将影像学评分与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胫骨平台骨折移位程度评分为15.09分±2.19分,损伤面积评分为3.60分±0.98分,粉碎程度评分为2.18分±0.21分,总评分为20.55分±3.91分.膝关节功能评分为27.7分±3.14分.结论 在胫骨平台骨折中,就骨折因素而言,膝关节的功能与平台治疗后整个的位置情况相关.在膝关节稳定情况下,胫骨平台一定范围的骨折移位(塌陷或增宽<10 mm)在近期内对膝关节的功能影响不大.
作者:赵快平;熊波;成明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04年7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肱骨内、外侧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2~68岁.闭合性骨折20例,开放性骨折2例.伴桡神经损伤2例.按照AO肱骨髁间骨折分型:C1型5例,C2型11例,C3型6例.
作者:黄利斌;钱惠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分析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1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行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6~32个月.按改良Cassebaum功能评分系统评价:优10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 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为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可靠方法.术中良好复位、早期恰当的功能锻炼能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
作者:吕松浩;潘王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1例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70~110 min,术中出血量150~400 ml,术中X线透视时间5~11 min,测定尖顶距19~29 mm,下床负重时间7~14周,骨折愈合时间13~32周.3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4~48周,无肢体短缩及髋内翻畸形发生.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1例,良17例,中3例,优良率90.3%.结论 PFNA适用于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特别是伴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并能提供较早的活动及负重,只要熟练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杨海林;董金波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带旋髂深动脉髂骨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骨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游离带旋髂深动脉髂骨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6例跟骨及软组织缺损患者.结果 6例皮瓣骨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发生部分边缘性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1例因跟腱修复失败,二期行踝关节融合术.患者均获得6~20个月随访.术后小腿及足部均有良好外形及部分感觉,部分患者经锻炼后恢复承重功能.结论 以带旋髂深动脉髂骨瓣联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骨及软组织缺损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叶文斌;郭志民;丁真奇;陈长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治疗手法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方法治疗少儿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疗效.方法 治疗16例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儿,手术在C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手法复位达到解剖复位后经皮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摄X线片确定骨折解剖复位,石膏托固定8周.结果 16例均获随访,时间7~44(27±1)个月.X线片检查均骨性愈合,未发现骨桥形成及关节面不平整现象,无肢体旋转和短缩畸形.末次随访时按改良Weber评分:优13例,良3例.患儿均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结论 手法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方法治疗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作者:曾凡营;张勇;徐辉;陈志刚;楚日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08年10月~2010年5月,我科对2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小切口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26例,男 11例,女 15例,年龄69~85岁.左侧14例,右侧12例,均为顺行股骨转子间骨折.按Evans分型:Ⅱ型9例,Ⅲ型11例,Ⅳ型6例.其中8例合并有糖尿病、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脑梗死等慢性内科疾患.
作者:张卫兵;刘忠;孙建平;刘永杰;程庆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06年7月~2009年6月,我科对26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微型掌骨钢板固定和空心螺钉固定,短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26例,男20例,女6例,年龄25~66岁.均为茎突部的撕脱骨折,均伴有移位,X线片显示移位均>2 mm,按Dameron分类均为Ⅰ区,即第5跖骨基底粗隆部.经评估保守治疗可能效果欠佳,采用AO的微型掌骨钢板或空心螺钉内固定.
作者:杨长春;庞清江;张前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Schatzke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患者根据分型采用不同内固定方法:6例Ⅳ型骨折采用L型或T型支持钢板内固定,11例Ⅴ型骨折采用高尔夫(或锁定)钢板加拉力螺钉内固定,4例Ⅵ型骨折采用高尔夫(或锁定)钢板内固定.14例行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术后有1例切口脂肪液化,无切口感染.21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摄片复查均已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t评分标准:优4例,良14例,中3例.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按类型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方法可达到较好的疗效.
作者:汪心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08年6月~2011年2月,笔者运用钉帽单开槽法取出滑帽螺钉28枚(φ 3.5 mm),与传统断取螺帽法、钢板下沉法等比较,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安全实用等优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秦晓平;曹阳;郭新辉;李冠军;许啸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策略、临床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24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114例,内固定治疗134例,按照末次随访患肢髋关节Harris评分及X线片评估疗效.结果 226例获得随访,时间5~76(36.8±14.6)个月.术中无死亡.关节置换者术后有4例脱位,经手法复位皮牵引固定未再脱位;1例术后4年髋臼松动重新置换.内固定治疗者骨折均愈合,无内置物松动、断裂、骨不连发生,并发髋内翻28例,其中螺钉切破股骨头4例,取出内固定行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末次随访时226例患肢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2~96(87.7±7.9)分,其中优111例,良84例,可22例,差9例,优良率为86.3%.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积极正确的手术治疗可促进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凯;覃松;车彪;刘骏;李永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创伤后椎体迟发性骨坏死(Kummell病)的早期预防及治疗.方法 将100例有骨质疏松、外伤后表现为腰背痛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佩带腰围1个月加塞来昔布0.2 g,qd×7 d;实验组50例:绝对卧床1个月加塞来昔布0.2 g,qd×7 d.分别于受伤时,伤后1个月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CT,观察椎体内真空现象.对Kummell病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KP)进行治疗,术后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价.结果 对照组有10例伤后1个月时X线片出现椎体压缩骨折伴椎体内真空现象(位于椎体中央上终板部位),患病率为20%.实验组有2例于伤后1个月时X线片出现椎体压缩骨折及椎体内真空现象,患病率为4%.创伤后Kummell病患病率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12例Kummell病患者,VAS评分术前为4.5~7.0(6.14±0.16)分,术后为6.5~9.1(8.23±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骨质疏松患者外伤后影像学无明显异常者,早期绝对卧床1个月对预防创伤后Kummell病有积极作用.PKP可有效缓解Kummell病疼痛.
作者:张招波;张景生;滕晓;李小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预防或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取需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术前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值,实验组术中使用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测量装置,根据术前测量值调节手术侧肢体长度;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术后第2天测量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值.术后6个月通过问卷调查,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患髋的Harris评分.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均满意,但在满意程度上存在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患髋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下肢等长测量装置,可有效减少或消除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李宏斌;朱振安;陈雪荣;曾青东;骆剑敏;范洪辉;骆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