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舰;胡孙君;陈杰;应正然
目的 评价三柱固定理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3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法分为符合三柱固定理论组(符合组,21例)和不符合三柱固定理论组(不符合组,11例).采用Rasmussen评分评价复位固定效果,改良HSS评分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间复位固定效果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时间6~46个月.术后初期与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评分:符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符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smussen评分和末次随访改良HSS评分两组各时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柱固定理论用于指导手术治疗能够获得更优良的复位和更稳定的固定,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方永超;杨建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AF系统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前中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AF复位内固定,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35例,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均摄X线片,检测椎体高度丢失情况以及成角段Cobb角度变化,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对比治疗前后ASIA分级.结果 31例获5~36个月的随访.Cobb角术前为23.5°±6.8°,术后为2.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术前为0.5±0.2,术后为0.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骨折椎体愈合,伤椎高度无丢失.术后ASIA分级:A级5例中3例无改善,2例恢复至C级;4例B级中2例恢复至C级,2例恢复至D级;C级5例中2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D级5例均恢复至E级;E级16例仍为E级.结论 使用AF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快捷,伤椎体回复高度满意,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好.
作者:范勇;梁钟鸣;邹宁;周建伟;许庆利;张传寅;胡玉平;王兴元;李玉军;张亮;张燕鹏;蒋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 (VSD) 技术在四肢大面积脱套伤皮肤回植中的作用.方法 对46例四肢大面积脱套伤皮肤回植患者应用VSD技术进行治疗.结果 46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脱套皮肤成活面积60%~100%(85%±14.8%).骨折愈合时间4~12(6.3±1.8)个月.结论 VSD技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能够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分泌物和坏死组织,促进回植皮肤成活.
作者:雷林革;程东升;李金翠;闫宛春;陈克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全髋表面置换术(HRA)和传统全髋置换术(THA)后的下肢长度、股骨偏心距和髋臼偏心距等恢复的情况,确定HRA是否更有利于恢复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构.方法 选择单侧施行HRA或THA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各20例(对侧髋关节均健康).术前、术后摄等比例X线正位片,测量患者双髋的下肢长度、股骨偏心距和髋臼偏心距指标,与对侧髋比较患髋术后的改变.将HRA和THA术后改变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HRA组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差值恢复明显比THA组更接近正常.术后HRA组和THA组患侧和健侧比较下肢长度差分别为(-2.1±1.1) mm和(3.5±2.6)mm(P<0.05),HRA组为轻度短缩而THA组为轻度延长; 股骨偏心距差分别为(-1.8±1.4)mm和(3.1±1.9) mm(P<0.05),HRA组股骨偏心距降低,而THA组偏心距增加;髋臼偏心距分别为(1.6±1.8) mm和(-2.3±2.1) mm (P<0.05),THA组髋臼偏心距增加较大.结论 HRA可以更加精确地恢复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大直径股骨头假体增加了髋关节的稳定性,避免了THA容易导致的下肢延长和偏心距增加,有利于改善软组织张力.但HRA还是有轻度缩短下肢长度和股骨偏心距的倾向.
作者:何志勇;狄正林;陶崑;曾志敏;章军辉;吴海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07年3月~2009年3月,我科收治37例骨外露患者,采用闭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疗效满意.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37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9~76岁.21例因创伤致骨外露,16例因手术致骨外露,缺损面积2~15 cm2.病程2 h~7个月,其中31例合并不同程度的感染.
作者:侯勇;冯伯志;任戈亮;黄武开;王中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采用U形石膏夹板加棉纸垫治疗掌骨颈骨折188例患者,随访170例,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88例,均为男性,年龄15~45岁.右手170例,左手18例.影像学检查均有明显的成角畸形.X线片测量:骨折向背成角为20°~70°,其中44处<30°, 144处>30°.
作者:樊勤学;哈巴西·卡肯;徐江波;袁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手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及早期康复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95例(163指)新鲜的Ⅱ区指屈肌腱损伤采用早期显微修复术,术后早期带支具康复功能锻炼.结果 95例均获随访,时间3~12个月.按TAM 法评定疗效:优107指,良40指,中12指,差4指,优良率为90.2%.结论 早期显微修复Ⅱ区指屈肌腱损伤,联合应用透明质酸钠,配合术后早期带支具功能锻炼,是减少术后肌腱粘连的有效措施.
作者:庄载世;缪心朗;黄有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07年5月~2008年5月,我科采用经椎弓根植骨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26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26例, 男15 例, 女11 例,年龄19~55 岁.均为胸腰椎单节段骨折.骨折部位:T11 4例, T12 8 例, L1 11例, L2 3例.骨折按Denis分类[1]: A型2例, B型10例, C型12例, D型2例.术前侧位X线片测量:Cobb 角11°~30°,伤椎压缩程度40%~80%;12 例椎管狭窄>30%.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el 分级: A级2例, B级6例, C级10例,D 级8例.伤后距手术时间:6 h~ 10 d.
作者:何帮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带袢钢板技术在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及其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26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带袢钢板技术进行手术治疗.摄X线片测量袢钢板距离锁骨远端的相对距离[锁骨袢钢板中点到锁骨远端长度(L1)/锁骨长度(L)]术后6个月复位的丢失量.采用Constant肩关节评分法进行功能评估.结果 26例均获良好的复位.术后3 d喙锁距离为(28.41±4.14)mm,6个月时为(29.71±4.18)mm,平均丢失(1.30±1.18)mm.锁骨的袢钢板固定点和锁骨外缘的相对距离为0.21±0.03.Constant肩关节评分:术前为(30.65±6.18)分,术后为(91.03±5.21)分(t=-38.12,P<0.001).结论 带袢钢板技术是一种非刚性固定肩锁关节的方式,闭合袢材料的生物力学足以维持肩锁关节的复位,术后疗效满意.骨道的定位、合适长度的袢钢板选择和术后正确的康复是减少术后复位丢失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峻;唐坚;王友;戴尅戎;孙月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股骨髁上骨折合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容易出现膝关节僵直[1],需再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2008年2月~2010年6月,我院应用特殊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股骨髁上骨折患者, 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范相成;关玉成;赵晨光;贾勇;汪伟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07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采用切开复位角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36例移位的新鲜尺骨鹰嘴骨折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6例,男27例,女9例,年龄20~63岁.左侧20例,右侧16例.闭合性骨折27例,开放性骨折9例.根据Colton分型[1]:Ⅰ型11例,Ⅱ型9例,Ⅲ型11例,Ⅳ型5例.合并伤:冠状突骨折3例,肘关节脱位伴桡骨小头骨折4例,尺骨干骨折2例.手术在受伤7 d内进行.
作者:毛立彪;柴俊;朱成善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腓侧锁定接骨板桥接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8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腓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结果 4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25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其中骨折延迟愈合4例,未发生内固定断裂.创面皮肤浅表坏死2例,深部感染1例.骨折复位情况影像学评估:解剖复位38例,复位一般10例.按Mazur 踝关节功能系统评分标准:优40例,良6例,可2例.结论 合理评估软组织条件,掌握手术时机,关节面解剖复位,腓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秦强;殷潇凡;徐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08年6月~2011年2月,笔者运用钉帽单开槽法取出滑帽螺钉28枚(φ 3.5 mm),与传统断取螺帽法、钢板下沉法等比较,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安全实用等优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秦晓平;曹阳;郭新辉;李冠军;许啸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不可吸收缝线结合Endbutton钢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3例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行关节镜下复位,用不可吸收缝线结合Endbutton钢板对骨折块行内固定.结果 13例均获随访,时间14~23个月.无切口感染、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发生.X线片显示13例均达解剖复位,术后膝关节Lachman征和抽屉试验均为阴性.伤膝关节活动度与健侧一致,关节稳定.结论 关节镜下不可吸收线结合Endbutton钢板固定儿童胫骨髁间棘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谢水华;胡前芹;吴军;何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SchatzkeⅣ、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患者根据分型采用不同内固定方法:6例Ⅳ型骨折采用L型或T型支持钢板内固定,11例Ⅴ型骨折采用高尔夫(或锁定)钢板加拉力螺钉内固定,4例Ⅵ型骨折采用高尔夫(或锁定)钢板内固定.14例行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术后有1例切口脂肪液化,无切口感染.21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摄片复查均已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t评分标准:优4例,良14例,中3例.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按类型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方法可达到较好的疗效.
作者:汪心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治疗手法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方法治疗少儿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疗效.方法 治疗16例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儿,手术在C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手法复位达到解剖复位后经皮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摄X线片确定骨折解剖复位,石膏托固定8周.结果 16例均获随访,时间7~44(27±1)个月.X线片检查均骨性愈合,未发现骨桥形成及关节面不平整现象,无肢体旋转和短缩畸形.末次随访时按改良Weber评分:优13例,良3例.患儿均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结论 手法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方法治疗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作者:曾凡营;张勇;徐辉;陈志刚;楚日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预防或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取需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术前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值,实验组术中使用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测量装置,根据术前测量值调节手术侧肢体长度;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术后第2天测量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值.术后6个月通过问卷调查,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患髋的Harris评分.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均满意,但在满意程度上存在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患髋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下肢等长测量装置,可有效减少或消除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李宏斌;朱振安;陈雪荣;曾青东;骆剑敏;范洪辉;骆宏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并发肩部疼痛和肩关节外展受限的原因.方法 将60例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锁骨钩钢板外侧钩的安置采用两种不同方式:A组(30例)患者术中仅显露锁骨骨折断端及肩锁关节,不显露肩峰,锁骨钩钢板外侧钩于肩锁关节后方盲插入肩峰下进行固定;B组(30例)患者同时显露肩峰,将锁骨钩钢板外侧钩紧贴肩峰于骨膜下插入进行固定,以减少钢板钩部与肩峰之间软组织嵌入.对两组术后出现患侧肩关节疼痛不适及外展受限发生率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5例失访.肩关节疼痛及外展轻度受限B组28例中出现3例,发生率为10.7%;A组27例中出现9例,发生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充分显露肩峰,紧贴肩峰插入锁骨钩钢板外侧钩,使外侧钩部与肩峰紧密贴合,可减少其间软组织嵌入和肩峰与钢板钩部撞击,从而减少术后肩关节疼痛及外展受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周勇;冉学军;邓长青;蒲川成;覃勇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08年10月~2010年5月,我科对2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小切口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26例,男 11例,女 15例,年龄69~85岁.左侧14例,右侧12例,均为顺行股骨转子间骨折.按Evans分型:Ⅱ型9例,Ⅲ型11例,Ⅳ型6例.其中8例合并有糖尿病、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脑梗死等慢性内科疾患.
作者:张卫兵;刘忠;孙建平;刘永杰;程庆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08年5月~2010年1月,我院应用MIPPO 技术使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21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疗效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3~45(32±3.5)岁.按AO/ASIF分类法:41-A型13例(41-A2型7例,41-A3型6例),41-C型8例(41-C15例,41-C2型3例).
作者:程鑫华;余永桂;黄振华;王小涛;张功礼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