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发的治疗及因素分析

樊伟林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复发
摘要:1991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6例患者进行再手术治疗,报道如下.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采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构建软骨复合组织成为软骨修复方面新的研究领域.在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可降解的支架材料以及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并称为组织工程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支架材料在软骨修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1].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材料的目的是为构建软骨细胞提供三维空间结构,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增殖,为细胞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2].

    作者:邢帅;袁凌伟;鲁茂森;夏亚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骨折后家兔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含量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骨折后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表达的变化规律,揭示EGF表达与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家兔30只,在骨折前及骨折后24、48、96 h及2、4周分别静脉采血2 ml,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家兔血清EGF浓度进行直接测定,测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折可导致家兔血清EGF浓度有一定规律升高:骨折后24 h开始升高,至48 h达到高峰,96 h开始下降,2~4周可维持较正常稍高水平,4周时接近正常值.结论 骨折后EGF的表达有一定的规律变化,从而证实EGF与骨折的愈合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孔庆利;张学瑜;李明;姚仁福;王嘉明;江长海;张风才;卢少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部骨折

    目的 探讨解剖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48例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应用解剖钢板、股骨上端松质骨螺钉、然后皮质骨螺钉内固定.结果 48例切口均一期愈合.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6周后扶拐行走.随访6个月~3年,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钢板及螺钉无折断和拔出.结论 解剖钢板是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部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力群;王丹阳;王坤正;索志臻;刘家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

    1997年2月~2006年10月,笔者运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15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疗效较满意.

    作者:尚文昌;顾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锁定加压钢板合并捆扎带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目的 探讨捆扎带合并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在含有假体的股骨近折端用锁定螺钉作单侧骨皮质固定,不含假体的股骨远折端作双侧骨皮质螺钉固定,同时在包含假体的骨折端两侧利用捆扎带将股骨及钢板同时捆扎固定,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对假体不稳的患者在骨折复位后行假体翻修术.结果 术后患者可早期起床运动.随访5个月~3年,骨折未见移位,7例假体周围骨折均获得愈合,髋关节功能得到恢复.假体未见松动.结论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大多为长螺旋型骨折,捆扎带合并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简单有效,固定效果确切,根据骨缺损情况辅以植骨,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庄颜峰;魏梅洋;王万明;李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轴线距离法在脊柱侧凸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中轴线距离法(简称中线法)在脊柱侧凸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全长片(分别包括穿戴支具治疗前、支具穿戴在身时、以及去支具后的3次检查,共90帧),由3位医师采用Cobb法和中线法在PACS工作站上对所有X线片独立测量,每种测量方法对支具穿戴时和去支具后测量结果均与治疗前的测量结果相减,以确定有效率和矫正度.结果 3位医师Cobb法测量时有效率和矫正度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中线法测量的有效率及矫正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30例中,24例侧凸得到矫正,6例有加重,有效率80%;支具穿戴时的平均矫正率为(35.73±9.53)%,去支具后平均矫正率为(20.12±8.13)%.结论 中线法具有测量点明确、重复性好、测量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小等优点,在脊柱侧凸的治疗随访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试用.

    作者:何家维;苏辉;周胜法;周长友;倪文飞;严志汉;白光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52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经使用rhG-CSF进行骨髓干细胞动员后,第2天进行骨髓干细胞采集,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下行股动脉穿刺,导管超选择至闭孔动脉及旋股内外侧动脉,将干细胞悬液缓慢匀速注入动脉内;干细胞移植后随访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变化,行走间距及步态变化,髋关节外展及内旋功能变化;6个月后行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术.结果 52例患者随访12个月,髋关节疼痛有不同程度缓解67%,关节功能改善29.7%,行走间距延长32.5%.干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10例患者行股骨头供血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均显示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及闭孔动脉管径增粗,新生血管增多,血流速度增快,与移植前血管造影相比较,股骨头血液供应明显改善.治疗中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方法简便,安全有效,适合Ⅰ~Ⅲ期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

    作者:王红梅;杨晓凤;张轶斌;许忆峰;吴雁翔;吕乃武;单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体外震波对骨和骨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

    体外震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用于骨科领域,目前,它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多种骨相关疾病.为指导其进一步用于临床治疗并提高疗效,了解它对正常骨组织的影响和对骨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非常重要.

    作者:燕晓宇;罗从风;曾炳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2003年2月~2005年2月,我院对23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黄常福;史景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

    目的 探讨肱骨髁间粉碎骨折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采用尺骨鹰嘴截骨、骨折复位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15例.结果 15例随访6~24个月,骨折均愈合.按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分:优6例,良6例,可2例,差1例.结论 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关节面解剖复位、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陈勇;王东超;陈建华;单玉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Richards钉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2004年7月~2006年9月,我们对31例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Richards钉内固定术,疗效满意.

    作者:刘百伟;李云峰;王晖;陆坚;黄盛昌;刘延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胫骨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

    2001年1月~2006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Ⅱ、Ⅲ型胫骨Pilon骨折3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马德鑫;徐涛;周耀东;厉运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2000年1月~2006年2月,我科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39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龚七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骨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与材料黏附的有关蛋白及影响因素

    骨组织工程近年的迅速发展为人们解决大段骨缺损的治疗难题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细胞与支架材料的相互作用一直都是研究的重要领域,其核心是种子细胞在细胞外基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作为锚合依赖性细胞,成骨细胞在种植体表面的黏附、丛集是接触成骨的关键[1].

    作者:庞海涛;李琪佳;王志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关节镜在诊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关节镜诊断和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价值.方法 应用关节镜微创技术行滑膜组织多点取样病理检查;同时行滑膜刨削切除、关节软骨表面尿酸盐结晶体刮除.结果 38例术前诊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8例(47.37%),漏诊20例(52.63%).经关节镜下所见及多点滑膜病理检查和滑膜切除.30例得到随访,时间1~10年.采用Lysholm临床评分系统对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术后1年平均评分97.6分(95~100分).结论 关节镜微创技术对急性痛风性关节诊断和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作者:杨华清;张卫国;张鹏;徐昕;黄晓华;赵辉;王小武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单纯有限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单纯有限减压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治疗效果.方法 对82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保留关节突的全椎板黄韧带切除术36例,椎板间隙相邻椎板部分切除及黄韧带切除16例,部分关节突切除神经根管扩大术30例.减压术后不做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结果 82例随访18~62个月,优70例(85%),良10例(12%),差2例(3%).有2例症状加重接受内固定及融合术.结论 在严格手术指征的前提下,根据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学分析选择单纯有限减压术式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辛兵;王强;郭开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体会

    2001年6月~2006年1月,我院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8例,采用保守和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谭卫民;罗军;张佳波;俞星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后脱位的易发因素及防治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后脱位的易发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401例(432髋)采用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14例早期后脱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脱位多发生在术后1~6周.X线显示:髋臼位置不良6例、髋周软组织不平衡8例.发生率3.24%,保守治疗10例,手术治疗4例.结论 假臼位置不良、软组织不平衡是目前引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后脱位的主要因素.闭合复位对大多数早期病例效果良好.精确的假体置入、充分的软组织修复及正确的护理可降低脱位的发生.

    作者:葛广勇;赵建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间接复位技术和MIPPO技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12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无畸形愈合、感染及钢板断裂.功能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10例,良4例,中1例.结论 MIPPO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周正明;姜雪峰;杨惠光;张云庆;周枫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闭合复位骨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骨折

    2004年3月~2006年6月,笔者收治18例各类股骨中、上1/3骨折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疗效满意.

    作者:周嘉庆;马华;赵奎;王华;孟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