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椎前路减压Inter Fix椎体间融合

陈德玉;贾连顺;倪斌;肖建如;沈强;叶晓健;陈雄生;王新伟

关键词:Inter Fix, 颈椎病, 颈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融合术
摘要: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减压Inter Fix椎体间融合的稳定性及 融合效果。方法 采用前路减压Inter Fix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 间盘突出症27例,术后定期摄颈椎X线片检查,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 结果 随访7~19个月,术后次日即下床活动,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4个月融合 。结论 Inter Fix颈椎椎体间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椎节立即稳定, 避免了 自体植骨引起的并发症,可作为颈椎前路减压后椎体间融合的一种方法。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1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5岁。右髋关节疼痛、行走困难1年。查体:一般状况良好,心肺(-),肝 脾肋下未扪及。骨科检查:右髋部皮肤色泽温度正常,髋周压痛明显,右髋“4”字试验(+ ),Thomas 征(+),髋关节活动伸0°屈50°,内收20°外展15°,内旋15°外旋20 °,右髋关节有弹响声并有交锁。摄骨盆正位片示:右髋关节间隙变窄、模糊,关节腔周围 有弥散性密度增高影,数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大小不一。拟诊为:右髋关节滑 膜软骨瘤病。

    作者:王守德;韦则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骨折

    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以带锁髓内钉开放复位静力型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股骨、胫骨骨折共26例。结果 经平均半年的随访,所有病例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功能良好,无钉折弯、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骨折具有稳定性高、疗效确切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元庄;张敏;黄远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锁骨中段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4例临床分析

    锁骨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治疗方法很多,各有所长〔1,2〕。1994~1999年笔者共收治锁骨中段骨折34例,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4例均为单侧新鲜闭合性骨折,其中男28例,女6例,年龄20~56岁。有2例为同一患者双侧锁骨不同时间骨折。骨折类型:短斜形骨折18例,横形骨折12例,粉碎性骨折4例。骨折部位均为锁骨中段。致伤原因均为摔跌伤。本组病例均在骨折后1周内手术,平均住院时间2周。

    作者:覃松;王建一;胡丙艮;王凯;肖汉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第五届全国骨质疏松及代谢性骨病学研讨会”征文通知

    由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和天津医大总医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骨质疏松及代谢 性骨病学术研讨会”定于2001年10月12~16日在天津市召开。会议期间将邀请著名专家做专 题演讲。①征文内容:代谢性骨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药物防治以及与骨代谢相关学 科的研究。②征文要求:未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具有本人研究工作 的综述。来稿为500字左右论文摘要,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科室、邮政编码,好打 印或通过E-mail投稿。③截稿日期:2001年6月31日。  来稿请寄:天津市鞍山道154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樊继援、刘勇收,邮编30005 2,信封上请注明“代谢性骨病征文”。联系电话:022-27819443 022-27816110转2495 ;传真:(022)27819443;E-mail:bonemeeting@sina.com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AO重建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AO重建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HTH〗方法 对13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按照AO/ASIF分类,C1 4例,C2 3例 ,C3 6例)行后路经鹰嘴截骨入路,骨折复位,AO重建钢板内固定或加1/3管型钢板固定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所有病例均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摄片复查,了解骨折愈 合情况。结果 随访1~3年,平均1年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功能 恢复满意,用Cassebaum方法评价:优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4.6%。结论  AO重建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固定牢靠,术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疗效优 于其它内固定材料,可作为目前手术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首选内固定材料。

    作者:郭汉明;陆炳刚;谢惠缄;蔡宏华;赖志军;孙春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目的 讨论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应用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22例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骨折在4~8个月愈合,优良率为77%。结论 动力髁螺钉固定牢靠,疗效较好,尤其适合于复杂的C型骨折。

    作者:张敏;陈忠羡;黄远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Dick钉治疗腰椎滑脱并发输尿管损伤1例

    患者,女,45岁。因反复腰痛3年、非手术治疗无效、门诊诊断为“L4前滑脱”收入院 。腰椎X线片示L4向前滑脱1/3椎体。入院后行切开复位、Dick钉内固定+髂骨取骨植骨融 合术。手术采用后入路,以患椎为中心的腰背后正中切口,显露L4、5椎板及横突, 用Dick钉复位、固定。之后将左侧腰背肌牵向外侧,显露左髂嵴后1/3,取骨,行L4、5 间植骨融合。手术过程顺利。术后X线片显示:L4滑脱完全复位,椎弓根螺钉位置好。 但术后患者述左腰腹疼痛较剧,开始考虑为左髂骨取骨后切口疼痛,给予对症治疗。术后1 周,患者左腰腹疼痛加剧。查体:腹平软,左侧轻压痛,无反跳痛,左肾区叩痛明显。B超 示:左肾积液,左腰部有一液性包块。考虑为输尿管损伤,后行肾盂造影证实。行输尿管吻 合术,术中见左输尿管于L4水平大部分断裂。吻合术后患者左腰腹痛迅速消失,病愈出院 。

    作者:张育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单侧外固定器与3种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比较

    目的 评价单侧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优越性。方法 将单侧外固定器固定与其他3种内固定作比较, 统计各组治疗失败率。结果 治疗失败率:钢板类固定组为10.44%,髓内针类固定组为2.7%,单纯螺钉钢丝固 定组为3/5,单侧外固定器固定组仅0.89%。结论 单侧外固定器治疗胫腓 骨骨折集中体现了保守疗法与内固定治疗的共同优点,避免了二者缺点,目前可作为多数胫 腓骨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晓明;曲志国;刘卓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关于髋关节脱位的分类问题

    外伤性髋关节脱位以股骨头从髋臼脱出后的位置来界定,在Nelaton线(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之前者为前脱位;反之为后脱位;向盆腔方向穿越髋臼为中心脱位。这种分类法沿用至今〔1〕。近年有“髋关节侧方脱位”、“髋关节外侧脱位”、“髋关节前上外旋脱位”以及“创伤性髋关节前上方脱位”等报道〔2~5〕,将其区别于上述分类中的前后脱位。独立的侧方脱位或前上方脱位是否存在?对此,作者复习有关文献,并与上述作者商榷。

    作者:郑曙翘;马自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动粘骨加压器并植骨治疗骨不连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自动粘骨加压器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疗效。方法 采用自动粘骨加压器植骨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30例,并同时治疗粉碎性骨折30例作对照。结果 随访5个月~4年,骨不连组:5~7周愈合9例,占30%;8~11周愈合12例,占40%;12~14周愈合9例,占30%。骨折组:5~7周愈合7例,占23%;8~11周愈合12例,占40%;12~14周愈合11例,占37%。两组均无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自动粘骨加压器并植骨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疗效肯定。

    作者:杨世祥;赵武;邓倪;李育粒;李喜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体外周血及自体红骨髓干细胞与脱钙骨复合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比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APBSC)/脱钙骨(DB) 复合移植与自体红骨髓(ARBM)/DB复合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36 只家兔双侧桡骨造成1 cm骨缺损,随机分为DB组、ARBM/DB组和APBSC/DB组,每组12只,分别 进行X线片、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检查,然后作对比研究。结果 术后第2、4 、8、14周,APBSC/DB组和ARBM/DB组X线片、改进的Gary X线评分和光镜观察结果,以及术 后第14周整骨破坏载荷和骨缺损修复形态学评分均明显优于DB组;但APBSC/DB组与ARBM/DB 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PBSC与ARBM都能在DB的骨形态蛋白诱导下促进 成骨细胞的形成,复合移植疗效明显优于单纯DB移植。

    作者:吴成如;董英海;高学纯;卜海富;丁晓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全髋置换术后聚乙烯内衬与金属壳分离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工髋关节以其良好的疗效得到了认可,然而其带来越来越多的并发症,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高分子量聚乙烯髋臼假体与金属股骨头的组合,即所谓组合型假体(Modular prosthesis)目前十分流行,其中大多数非骨水泥固定的人工髋臼是由金属外壳和可拆卸的高分子量聚乙烯内衬所组成。由于这类假体的广泛应用,聚乙烯内衬与金属壳分离(Dissociation of the polyethylene liner from metal shell ,DPLMS)这一并发症逐渐增多。国外文献已有10余例报道,而国内工具书尚未有相关的描述。故目前对DPLMS的认识尚显不足。

    作者:郑昱新;汤荣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在髋部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用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和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逆行法切取旋髂深血管髂骨 瓣移位,与血管束植入联合应用治疗中青年股骨颈头下型骨折14例,与截骨术联合应用治疗 股骨头缺血坏死22例。结果 经2~6年随访,2例股骨头进一步塌陷、1例 股骨颈骨折不愈合,3例全部改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他病例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移位术与其他手术方式联合应用是治疗股骨颈骨折及 股骨头缺血坏死较好的方法。逆行法切取髂骨瓣具有简便、安全等优点。

    作者:杜远立;刘宪华;王万宏;谭晓毅;李宁;陈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屈指肌腱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

    目的 探讨屈指肌腱修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与意义。方 法 对116例(286指)无合并骨折的屈指肌腱断裂给予修复,术后3日起开始被动 屈曲并辅以主动伸指练习,幅度循序渐进,4周后开始非辅助性训练,并依次给予音频、超 短波及蜡疗等理疗;出院后每周随访1次,继续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97例(249指),时间6~18个月,采用TAM评定患指功能,优192指(77.1%),良25指 (10.0%),可15指(6.0%),差17指(6.8%)。结论 腱周粘连在 肌腱修复过程中不可避免,早期活动促进形成非限制性粘连,增加修复腱在腱鞘内滑动度, 早期恢复腱强度;早期活动宜从术后第3天开始。

    作者:宋海涛;田万成;卢全中;潘希贵;康庆林;潘风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髋关节骨性强直或融合后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目的 探讨髋关节骨性强直或融合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10例髋关节骨性强直或融合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 疗效及手术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6~30个月(平均18个月),10 例12个髋关节活动度术前为0°,术后总的活动度平均163°,屈髋平均89°;Harris评分 术前平均15.6分,术后平均89分。术后髋痛消失,膝痛、下腰痛明显改善,步态基本恢复 正常,8例重返工作岗位。结论 髋关节骨性强直或融合后如果发生严重的 下腰痛、对侧髋关节、同侧膝关节疼痛或髋关节融合在非功能位上,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条件 好,外展肌基本正常,应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作者:杨静;裴福兴;沈彬;王光林;屠重棋;史可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肩关节后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肩关节后脱位相关诊断方法的意义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5例漏诊的肩关节后脱位进行创伤系列X线检查和CT扫描检查。根据伤后延误时间、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治疗方法。3例行早期闭合复位;2 例陈旧脱位中,1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例放弃复位。结果 CT、MRI和肩关 节侧位、腋窝位、Velpeau腋窝位X线片分别显示5例、1例、5例、2例、5例肩关节后脱位;C T和腋位X线检查同时显示伴随骨折。随访2~5年,闭合复位者UCLA评分32~35分;切开复位 者UCLA评分14分;未予复位者UCLA评分22分。结论 临床上对该症认识不 足是造成漏诊的主要原因,早期闭合复位可取得良好功能恢复。

    作者:翟伟韬;唐明杰;蒋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正确认识骨科摄片图像处理的归一化问题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的X线片图像做 直方图归一 化处理后能否直接进行灰度或颜色的对比。方法 详细介绍图像归一化处 理的基本原理及归一化后图像灰度分布的变化。结果 X线片图像经直方 图归一化处理之后,清晰度大为提高,但各象素的灰度密度分布已不同于原始图像分布。[ HTH〗结论 归一化处理后的图像与原始图像的灰度分布并不相同,直接比较这两 种图像是不恰当的;修正方法应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履平;汪剑;汪德宗;陈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L-梯形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见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老年人。因其局部血运较好,大都可以愈合,也很少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但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易发生髋内翻畸形。1995~2000年我院采用L-梯形加压钢板(L-TCP)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共20例,取得良好的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32~82岁。左侧16例,右侧4例。直接暴力伤11例。骨折按照K-Yie 和Evans分类,ⅢA度5例,ⅢB度6例,Ⅵ度9例,均属于不稳定骨折。伤后至手术时间5~16天,平均6.8天。平均住院22.5天。

    作者:张少先;陈兴礼;皇甫树怀;邓杰林;赵锦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后纵韧带骨化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好发于50~60岁的人群,发病率占颈椎疾患的0.2%~4%。 OPLL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在脊柱纵韧带内有异位骨形成。②骨化及韧带组织增生,细胞增殖并存。③在韧带骨化之前,纤维软骨细胞增殖钙化,随后血管长入,组织吸收。④韧带的骨化发生在一个特殊的部位,通常与老年性骨质增生(Forestiers病)或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伴发。⑤日本人发病率高〔1〕。国内外文献对OPLL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多数学者认为是脊柱退行性改变,笔者就后纵韧带骨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之栋;张建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腿中段离断再植后重建足跖屈背伸功能

    目的 探讨小腿中段离断再植后足跖屈背伸功能重建的方法 。方法 常规断肢再植,术中将离断肢远段失神经支配的肌组织切除,只 保留肌腱及肌腱膜,切取髂胫束条桥接远端背伸肌腱和近端肌腹,同时和前移缝匠肌、股二 头肌长头缝接,加强足背伸肌力;桥接远端跖屈肌腱和近端肌腹,同时和游离的半腱肌、股 薄肌缝接,加强足跖屈肌力。结果 治疗2例,分别随访2年8个月及2年5个 月,足背伸、跖屈肌力达Ⅳ~Ⅳ+,踝关节活动度近正常。结论 应用髂 胫束条桥接远断端的肌腱和近断端的正常肌组织,同时利用缝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股 薄肌加强足的背伸、跖屈肌力,是一种有效的功能重建方法。

    作者:陈秋生;余斌;杨建成;江浩;陈霞;竺筠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