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国;陈安民;孙淑珍
目的探讨骨笼在颈椎疾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完成骨笼植入的19例颈椎疾病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术后1周及1、2、3、6个月的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进行功能评定.结果随访17例, 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 病变间隙术后获得即时的稳定,椎间隙高度术后即时有增高,但术后1、2、3个月有丢失,3个月后丢失停止.功能评定:14例中13例优良,另3例外伤性截瘫者神经功能有改善.无骨笼脱出移位的并发症.结论骨笼是治疗颈椎疾病的良好选择,但骨笼内充分地植骨和早期制动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作者:袁元杏;李青;刘康;宁晔;曾毅军;陈尔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动力加压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上段骨折愈合后,取出DHS以后不处理的股骨上段、钉道植骨的股骨上段和完整的股骨上段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DHS取出术后进一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6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进行实验应力分析,分别测定完整股骨上段、DHS取出后不处理的股骨上段和DHS取出后钉道内植骨股骨上段的力学特性. 结果 DHS取出术后,不处理的股骨上段与完整股骨上段、DHS取出术后钉道植骨的股骨上段的力学特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股骨颈骨折DHS治疗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后,应在股骨上段螺钉道内植骨补强,这有利于提高股骨上段的生物力学性能,便于患者早期全负荷功能锻炼,防止再骨折和髋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方浩;朱建民;曾明;王以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介绍椎间盘镜与微型器械联合应用治疗复杂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 40例复杂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应用自制微型骨刀或微型环锯切除增生内聚的小关节突和钙化的椎间盘组织,行侧隐窝及神经根管扩大术.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按Nakai分级标准评定:优3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5%.结论改良手术器械的使用,扩大了椎间盘镜的适用范围,创伤小,操作安全.
作者:薛向东;张云强;陈克洲;宋开方;陈艺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肢体延长术是治疗的肢体不等长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陈爱民;刘尚礼;徐义春;黄东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报道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合并中央脊髓损伤并探讨前路减压与融合手术的作用.方法对24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合并中央脊髓损伤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所有病例均行前路减压与融合手术, 随访时间2~7年, 平均3年8个月.并对其椎间盘突出程度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平均ASIA运动评分由47.79±19.66增至86.46±10.22, 患者年龄与恢复率成负相关(r=-0.593, P<0.01), 但脊髓受压程度与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有骨折脱位者术后神经恢复比无骨折脱位者要差(t=3.342, P<0.01).结论急性颈椎间盘突出是引起中央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类病例应行MRI检查及前路减压融合手术.
作者:戴力扬;茆振华;沈建中;周之德;姜其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肱骨中段及中下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取内固定术时解剖不清或操作不慎偶可引起医源性桡神经损伤.1994年5月~2000年4月,我科收治本院及外院因手术误伤桡神经患者12例,通过及时治疗,疗效满意.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2~46岁.肱骨中段骨折4例,中下段骨折8例;横形骨
作者:卢云;汪香;常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伊利扎诺夫外固定架一期完成肢体延长和骨不连加压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①切除骨不连区域瘢痕和硬化骨,用伊氏外固定架牵开骨不连区延长肢体,于牵开区内植入自体骨,再利用外固定架加压融合.②清除骨不连区瘢痕后,用3组外固定架在对骨不连区加压的同时,于骨干的上端或下端进行截骨延长.结果患者骨融合和肢体延长均获得成功.结论伊利扎诺夫技术用于矫治肢体骨不连短缩疗效可靠,针道感染是其主要并发症.
作者:王建华;顾根才;赵海;周波;王存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早期常是从侵犯膝关节某一单室开始的,首先是关节软骨某一负重区域破坏,继而产生关节面的不平整、关节不稳、关节面磨损加快,久而久之破坏全关节.如何合理地仅治疗病变的单室而保留膝关节韧带和尚完好的软骨,或者置换那些仅有膝关节单室部分骨质缺损或塌陷的情况,从而阻断或延缓多室关节炎的形成, 这正是实施单室膝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的目的.该手术以其具有的切除骨质少、植入异物少、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以及翻修较易等优点在欧美得到广泛开展,国内相关报道少.作者就其发展史及手术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宋炎成;查振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寻找用于椎体间植骨的人工骨材料.方法用羟基磷灰石(HA)、氧化锆(ZrO2)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三者混合制成HA-ZrO2/BMP增韧复合骨,将兔腰椎间盘钻除后植入,分别于3、6、9、12周取标本进行肉眼、X线片、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其成骨作用. 结果 3周时有纤维组织长入,6周时有一定的骨组织开始长入, 9周时骨组织长入更多,12周时有大量骨组织长入. 结论 HA-ZrO2/BMP增韧复合骨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
作者:徐卫国;陈安民;孙淑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脊柱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6例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并发迟发性感染的患者,均采用病灶清除、灌洗引流,其中14例同时取出内固定物,2例因骨折尚未愈合,内固定物予以保留,术后静脉应用头孢类抗生素14~21天.结果 16例中14例已取出内固定物的患者窦道、切口甲级愈合,疼痛减轻或消失,术后14天ESR、CRP降至正常.2例未行内固定物取出者,拔除引流管后15天~1个月,患处再次出现疼痛、肿胀及硬块,第2次施行病灶清除、内固定物取出、灌洗引流、静脉应用头孢类抗生素3周后,伤口愈合、疼痛、肿胀消失出院.16例患者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16个月,均无复发征象.结论迟发性感染是由初次手术时术中污染引起的椎旁深部软组织的感染,确诊后行病灶清除、内固定物取出、灌洗引流、静脉应用有效抗生素,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万春;王跃;康意军;卢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估骶骨肿瘤的术前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 方法 7例骶骨肿瘤患者在术前2~4天采用明胶海绵结合弹簧栓及丝线栓塞. 结果所有病灶均完全切除,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平均随访11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和局部复发. 结论骶骨肿瘤的术前动脉栓塞能有效降低术中出血,减少并发症.
作者:朱六龙;孔荣;尚希福;许加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B超检查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骨肿瘤的声像图特点进行分析,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B超检查可以显示骨肿瘤特征性骨质破坏或侵蚀、骨膜和骨旁软组织病变的情况.93例患者中B超诊断恶性骨肿瘤61例,骨巨细胞瘤17例,骨软骨瘤11例,骨囊肿4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恶性骨肿瘤64例,骨巨细胞瘤15例,骨软骨瘤11例,骨囊肿3例.结论 B超诊断可以成为诊断骨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且对进行骨肿瘤穿刺活检和选择切除肿瘤的手术路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晖;康斌;刘国平;唐新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组骨折切开复位采用前后联合入路12例,延伸髂腹股沟入路4例,改良S-P入路2例.结果平均随访3年.11例解剖复位,疗效优;5例复位满意,4例优,1例良;2 例陈旧性骨折复位不满意,疗效差.结论手术可有效复位固定此类骨折 ,恢复髋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的头臼关系.
作者:杨震龙;马梦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胸腰椎低毒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胸腰椎低毒菌感染者,采用CT引导下病椎穿刺活检及术中冰冻切片明确诊断,早期行病椎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术.结果随访1~6年,患者切口愈合好.Asia分级:5例由D级恢复至E 级,1例由C级恢复至D级.结论早期在CT 引导下行病椎穿刺活检术可以早期确诊;根据病灶部位经前或后侧入路行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是治疗胸腰椎低毒菌感染合并瘫痪的方法之一.
作者:郭志民;郭延杰;郭林新;练克俭;丁真奇;洪加源;解放军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冻干松质骨与羟基磷灰石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成骨的影响.方法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其附着于冻干松质骨和羟基磷灰石,并植入裸鼠皮下.定期腹腔内注射四环素液.18只裸鼠分别在术后2、4、6周处死.取标本进行HE、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和四环素荧光观察.结果 2周时,可见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附在细胞复合松质骨(MC)组的标本表面及较深部的骨小梁表面,而在细胞复合羟基磷灰石(MH)组,细胞仅贴附在标本的表面.4周时,MC组的贴附细胞呈规则排列的立方体形,而MH组的细胞为不规则的立方体,排列也比较紊乱.到6周时,仅MC组出现了类骨质和四环素荧光.在松质骨骨块的所有孔隙内都可见到来自宿主的纤维组织长入,而羟基磷灰石仅在邻近表面的孔隙内见到这种纤维组织.结论作为间充质干细胞载体,目前冻干松质骨要优于羟基磷灰石.
作者:陆骅;汤亭亭;董玉峰;戴克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单纯肱骨骨折或单纯肩关节脱位临床上常见,但肱骨骨折同时伴有同侧肩关节脱位则极少见.1997年5月~1999年3月我科共收治2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43岁,右上肢被机械绞伤后1h入院.查体:右上臂中段畸形、肿胀,可扪及骨擦感,皮肤有擦痕,X线片示右肱骨中段横形骨折.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行手法复位、小夹板临时固定,在牵拉过程中,右上
作者:李跃辉;王纯育;梁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自1981年Ponten提出筋膜皮瓣的概念后,该种皮瓣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我科采用小腿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部、足跟创面2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
作者:钱尼文;柴勇;徐惠玲;石宣贵;方云德;江长青;尤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本组52例,男22例,女30例,年龄30~92岁.骨折按解剖部位分型[1]:头下型11例,经颈型28例,基底型13例;Gardan 分型:Ⅱ型4例,Ⅲ型14例,Ⅳ型3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6天.
作者:徐夏良;庄起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新方法.方法应用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30例患者33髋.结果随访25例28髋,平均随访5.3年,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13髋,良9髋,可4髋,差2髋.结论术前准确测定髋臼骨质分布、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术中正确重建髋臼,术后积极康复训练,患者大都可以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作者:王昆;蔡道章;戎利民;金文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了解硬膜外阻滞麻醉在全髋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笔者将1998年1月~2001年1月在我院施行全髋置换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阻滞组(实验组)、丁卡因腰麻组(对照组).现将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施培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