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树彬;于新;李士月;刘宗惠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脑脓肿的微创手术方法及给药途径,避免复发后再次手术.方法:CT引导下,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Ommaya囊置入脓腔,多次抽吸脓汁并注入敏感抗生素.结果:12例脑脓肿患者治愈10例,显效2例,无手术死亡、致残.结论:立体定向ommaya囊置抽入吸术,能提高脑脓肿的治愈率,避免多次穿刺.
作者:刘晓东;佟正中;张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SPECT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对发作间期癫痫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癫痫患者于发作间期进行SPECT99mTC-ECD局部脑血流断层显像,并与同期CT和(或)MRI、长程脑电图(AEEG)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SPECT脑显像均异常,低血流灶占84%(26例),局限性高灌注灶16%(5例).阳性病灶79个,额叶25,颞叶26个,顶叶17个,枕叶17个,基底神经节4个,旁中央小叶1个.单个病灶5例,单侧病灶19例.CT和(或)MRI阳性率50%(15/31),10例显示局部病灶,AEEG阳性率93%(29/31),单侧病灶8例,其余为弥漫性病变.病灶阳性检出率SPECT与CT和(或)MRI比较差异显著,P<0.005,而与AEEG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SPECT局部脑血流显像是诊断癫痫的有效方法,SPECT对癫痫灶检出的灵敏度优于CT和MRI,定位价值优于AEEG.手术前SPECT检查是为了确定手术范围,而精确的癫痫灶的定位还要皮层EEG.
作者:王国祯;刘业俭;刘伟红;易淑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后临近神经损伤与修复.方法:采用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10-20mm肿瘤周边剂量平均15Gy,中心剂量32Gy,21-30mm肿瘤周边剂量平均14Gy,中心剂量31Gy,31mm以上肿瘤周边剂量平均12Gy,中心剂量28Gy.治疗43例46个听神经瘤.结果:随访6-24个月,肿瘤总控制率91.3%.治疗前听力正常患者,有用听力保留率6个月87%,2年78%.面、三叉神经放射损伤在治疗后半年出现,分别占15.3%和¨.4%,12个月时为7.6%和3.8%,24个月时均为3.8%.3厘米以内肿瘤均为3.8%,且一年恢复正常;3厘米以上肿瘤分别为¨.5%和7.6%,治疗后2年均为3.8%.听力下降的23例治疗后,2cm以内肿瘤听力仍保留在治疗前水平的为100%.结论: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是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术后残存或复发、需保留听力及高危病人,小于30mm的肿瘤治疗效果好.伽玛刀治疗具有较高的有用听力保护率和相对低的面、三叉神经损伤率.
作者:亓树彬;于新;李士月;刘宗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对常规放疗后残留或复发的鼻咽癌病人实施X刀治疗,提高肿瘤局控率,减轻放射损伤,延长生存期.方法:治疗鼻咽癌病人21例,放疗后残留的16例,复发的5例,未分化癌1例,胞状核细胞癌1例.鳞癌19例,未分化癌1例,胞状核细胞癌1例.采用美国Varina的6MV直线加速器,12例用Radionics的X一种三维治疗计划系统,GTC无创分次头环固定定位,9例用Nomos的Cor-veu三维工作站治疗计划系统,头颈部固定架及面网固描信息输入计算机工作站后进行靶区和邻近要结构和勾画和解剖重建,制定治疗方案,以等中心剂量的80%~90%剂量曲线覆盖肿瘤边缘,并使剂量曲线的形状与靶区形状相适应,保护重要结构.结果:随诊时间为1~28个月,近期疗效通过疗前及疗后3个月内,CT及MRI片对比判定,疗后肿瘤缩小50%以上15例,50%以下6例,3例疗后1年内因肿瘤未控死亡,1例疗后14个月因肝转移死亡,1例鼻咽腔大出血死亡.结论:鼻咽癌常规放疗后残留或复发的病人,通过立体定向X刀治疗可提高近期疗效而无严重放射损伤发生.有关病人局控率和生存率等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邓晓琴;韩波;李瑛;陈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松果体瘤颅脑立体定向术下近距离内放疗(SIRBT)的价值.方法:在MR引导下对9例松果体瘤实施SIRBT.肿瘤平均直径为3.8cm.利用MR确定肿瘤的边界和空间几何,贯穿肿瘤生长轴的理想穿刺道,确定肿瘤治疗计划.结果:后装管留置与术前计划符合.间质内放疗后肿瘤均迅速缩小,内放疗后肿瘤平均缩小为85%(78~96%),所有病人临床体症均有迅速减轻.结论:间质内放疗是治疗松果体瘤理想的选择.
作者:张耀范;丁学华;王金林;卢亦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X刀加全脑放疗脑转移瘤的临床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利用JX-100X刀系统加全脑放疗共治疗40例病人,其中有29例先行全脑常规放疗35~40Gy,而后行X刀治疗,¨例作X刀治疗后,再加全脑放疗.单次照射28例,治疗剂量16~22Gy,平均19.2Gy.分次照射12例,分割2~3次,治疗剂量6~12Gy/次,每周一次,总剂量达20~30Gy,平均25.4Gy.结果:40例均获3~26个月的随访,中位12个月,生存期为2~26个月,中位11.5个月,其中36例生存期超过6个月占90%,27例超过12个月占67.5%.2例超过26个月.治疗后6个月CT或MRI复查32例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占80%,3例出现新的转移灶占7.5%,4例无明显变化占10%.结论:X刀治疗与常规放疗相结合治疗脑转移瘤,优于单纯常规放疗.是治疗脑转移瘤的佳方案之一.
作者:郝传国;马金波;辛昌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方法:对52例γ刀术后2年以上的典型脑AVM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2年后,发现该组AVM病例的闭塞率为88 5%,出血率为3.8%.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于γ刀术后消失或改善.结论:γ刀是治疗脑AVM安全、有效、低创的新手段,其治疗效果与AVM的类型、部位、体积、照射剂量密切相关.
作者:赵洪洋;李美华;朱贤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为了提高间质内放射疗效:了解间质内放射治疗的效果,减少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应用三种不同方法和剂量,对209例脑深部肿瘤进行间质内放射治疗.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8年零9个月同,其中Ⅲ~Ⅳ级胶质瘤1年生存率为15.2%,2年生存率为73.9%,3年生存率为10.9%.影像学随访结果表明,肿瘤完全消失21例,占10%;肿瘤直径缩小在80%以上的35例,占16.7%;缩小30~50%者96例,占45.9%.完全消失的肿瘤为颅内恶性淋巴瘤、松果体瘤、部分的多形胶质母细胞瘤和转移等.结论:为了减少照射后的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对颅内不同部位和不同性质的肿瘤,应选用不同的照射剂量,以超分割放射+外照射方法较优.
作者:丁学华;卢亦成;王金林;张晓鹏;陈志刚;张光霁;朱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周蒙寅;徐福林;全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X刀治疗后颅内疾病影像学表现与术前病灶对比评价疗效及病灶病理学检查.方法:用X刀治疗颅内疾病共200例,其中7例在X刀术后3~40个月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胶质瘤6例,血管畸形1例.结果:7例X刀治疗后手术中发现和病理表现,发现肿瘤细胞坏死、变性比较明显.我们也发现X刀治疗后3个月内手术的患者手术中病灶边界较清楚,病灶组织坏死明显,质地略硬,呈灰白褐色,血供不丰富,容易手术切除.结论:我们通过对X刀术后影像学随访和X刀术后切除的病灶病理学检查,发现某些病灶增大和异常强化不一定是肿瘤增大或复发,而X刀术的反应.在X刀治疗后期,主要表现病灶组织坏死、脱髓鞘病变,疤痕形成,胶质细胞增生,表现边界不清的斑片状强化,这些病理改变也可累及部分周边脑组织.CT和MRI影像学检查难以与肿瘤复发鉴别,需要定期复查或进行PET扫描.
作者: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肖作平;刘永明;付少华;姜秀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立体定向开放手术切除脑内小病灶的经验、体会及手术效果.方法:对24例病变直径在0.4~3.5cm的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脑立体定向显微镜下切除病灶.结果:24例患者的颅内病变全部行显微手术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13例继发性癫痫中10例,术后停止发作,另3例发作显著减少.结论:对于MRI检查显示病此界限清楚,MRI导向的立体定向开放手术,是一种简便、定位准确、微侵袭安全且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海东;赵刚;朱小波;邱吉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杏仁核毁损在功能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采用脑立体定向技术对顽固性癫痫43例:难治精神病27例;冲动性人格障碍4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行为障碍3例,进行选择性杏仁核毁损,单侧毁损12例,双侧毁损65例.对部分患者进行了手术前后医学心理、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照,同时对难治性精神病患者进行了手术前后BPRS及各因子分析对照.结果:43例顽固性癫痫患者,痊愈10例;显进16例;进步12例;无效5例.难治性精神病通过BPRS及各因子分析,其中BPRS、ANDP、ACTV、HOST手术前后对照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综合疗效评定:痊愈2例;显进10例;进步13例;无效2例.对冲动性人格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所致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障碍改善明显.而患者的智能、记忆及脑电图无明显变化.结论:杏仁核毁损对治疗功能性疾病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成雨;刘琨;刘运振;丁福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立体定向引导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深部小肿溜;方法:采用FischerZD立体定向仪和SOMATOMPLUS4CT机为为立体定向引导系统,显微外科切除脑深部微小病灶15例,其中垂体微腺瘤9例,颞、顶深部海绵状血管瘤4例,尾状核星形细胞瘤2例.结果:15病灶均被顺利找到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结论:立体定向引导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脑深部微小病灶,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诸葛启钏;陈伟建;吴近森;吴广宇;叶盛;张宇;瞿宣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胼胝体切开和局部病灶切除治疗癫痫术后并发症原因的分析,达到尽可能手术治愈癫痫而无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术后并发症和局部解剖学相关原因回顾分析,找出并发症的发生与相应解剖学的必然联系.结果:术中脑组织受压迫,血管痉挛所引起的并发症大部分都能恢复,血管损伤,脑神经组织误切,所引起的并发症在较长时间内很少有恢复,甚至不能恢复.在106例手术,有29例发生并发症,术中损伤大脑前动脉分支2例,破入第三脑室8例,发生脑裂综合征3例,一侧肢体瘫10例,高热昏迷2例,运动性失语伴右侧瘫1例,顽固性脑水肿2例,脑积水1例.结论:术后所发生的并发症都与术中损伤相关脑组织和血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手术操作技巧和熟悉解剖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郭振杰;郭银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远期疗效.方法:男64例,女23例,年龄7~54岁(平均24.8岁),病程3~37年(平均12.7年).其中全身性发作65例,部分性发作22例.手术除6例儿童采用全麻外,均在局麻下进行,33例行一侧杏仁核加Forel-H毁损,24例行双侧杏仁核加一侧Forel-H毁损,15例行双侧杏仁核毁损,6例行双侧杏仁核加扣带回毁损,5例行一侧杏仁核毁损,3例一侧Forel-H毁损,1例行双侧扣带回加内囊前肢毁损.另外有6例患者进行了两次手术.结果:通过3~13年(平均6.8年)的随访,发现18例病人(20.7%)癫痫发作完成消失;32例患者(36.8%)癫痫发作减少90%以上;12例患者(13.8%)术后癫痫发作减少50%以上;手术效果不理想者有25例(28.7%),其中1例患者(1.1%)术后因并发颅内感染而死亡.总有效率71.3%,优良率为57.5%.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手术前应准确定位致痫灶,并选择适当的手术靶点.
作者:王焕明;常义;肖安平;陈国志;杨纶先;马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探讨治疗的适应证和制定治疗计划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1995年间,用伽玛刀治疗5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边缘剂量平均20.6Gy(9~25.2Gy).3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结果:53例平均随访4.2年.4例失访.1例死亡.影像随访中见19例病灶缩小.5例治疗后4月到39月再次出血.21例治疗后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6例主诉癫痫未改善.4例额叶(A)停药后未再出现癫痫.17例病灶位于额顶叶及颞叶内侧功能区的患者治疗后4月到25月出现肢体肌力减退、失语等症状.33例病灶周围出现中到重度水肿;5例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2例治疗后14月和16月再次外科手术切除病灶.3例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结论:①以边缘剂量16Gy为界,边缘剂量较高时治疗后再出血率明显减低.②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与较高的治疗剂量和水肿的程度较重有关.额叶的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较显著.③同样剂量照射相同体积的血管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后者较前者临床实践中出现严重放射性脑损伤的比率明显增高.④从治疗后再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找到血管瘤内完全机化闭塞的确切证据.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必须慎重.
作者:张南;潘力;戴嘉中;王滨江;王恩敏;蔡佩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林志国;李庆国;沈红;闫志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应用立体定向肿瘤囊腔32P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的效果.方法:应用立体定向穿刺置P32方法治疗颅咽管瘤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3~76岁,平均39岁.其中囊性颅咽管瘤43例,以囊性为主的混合性颅咽管瘤13例.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迅速改善,颅高压症状消失46/49;视力视野障碍消失19/36,改善:15/36;性功能障碍改善14/21;身高增加7例;脑积水消失7/7;尿崩消失2/23,减轻11/23;闭经消失2/11.内分泌检查表现睾酮恢复正常1例,较术前提高11例;FSH较术前提高4例;LH较术前提高3例;皮质醇提高4例.CT扫描显示30例肿瘤消失.术后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穿刺道出血,1例颅内感染.结论:立体定向肿瘤囊腔32P内放疗治疗颅咽管瘤疗效确切,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内分泌的恢复均有作用,副反应少.
作者:阎志钧;林志国;沈红;隋立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林志国;李庆国;沈红;闫志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对脑内胶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57例病理诊断明确的脑胶质瘤患者进行了伽玛刀治疗,其中男35例,女22例,年龄7~68岁,平均30.8岁.病变位于大脑半球27例,丘脑及基底节区22例,脑干2例,小脑2例.病理诊断:星形细胞瘤Ⅰ级7例,Ⅱ级5例,Ⅰ-Ⅱ级18例,少枝胶质瘤4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Ⅲ级2例,Ⅳ级2例,Ⅲ-Ⅳ级13例,胶质母细胞瘤4例.周边剂量为12~22Gy,平均为16.5Gy.结果:随访时间为6至42个月,平均为23个月.36例低恶度胶质瘤的影像学复查结果:显效6例(16.7%);有效14例(38.9%);微效5例(13.9%);无变化6例(16.7%);恶化5例(13.9%).有效率为55.6%.21例高恶度胶质瘤中2~3个月及远期影像学有效率分别为66.7%和23.8%.6,12,24,36,个月的存活率分别为95.2%(20/21);81.0%(17/21);47.1%(8/17)和33.3%(3/9).15例病人(26.3%)于治疗后12个月内出现放射性水肿.结论:伽玛刀对体积较小,边界相对较清的低恶度胶质瘤的治疗是有效的,对高恶度胶质瘤在短期内可有效地杀死靶区内肿瘤细胞并延缓肿瘤的生长,但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周边肿瘤细胞生长和复发.
作者:于新;刘宗惠;周东学;郝进敏;亓树彬;杜吉祥;张伟;李冰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