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中游离DNA与肿瘤

王庆琳;张荣;肖莉;王伟大;孙爱娟;李凯;顾振纶

关键词:游离DNA, 肿瘤, 基因突变, 肿瘤转移, 肿瘤检测, 线粒体DNA
摘要:血中游离DNA指血中游离于细胞之外的一类DNA,简称循环核酸,于1947年由Mandel和Metais发现.肿瘤患者外周血DNA水平高于正常人且血中游离DNA具有肿瘤细胞DNA的特征,如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微卫星改变、甲基化异常和线粒体DNA突变等.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血中游离DNA定性定量分析已开始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和预后判断等.血中游离DNA结合各类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有望成为具有一定敏感性及高特异性的临床诊断方法.此外,血中游离DNA还有可能成为非细胞形式的肿瘤转移的新途径.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相关文献
  • 黄芩素对TGF-β1体外诱导肺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黄芩素(黄芩苷元,baicalein,BAE)对TGF-β1体外诱导肺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胚胎肺成纤维细胞(WI-38),TGF-β1诱导后,通过Western blot 检测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形态变化.TGF-β1体外诱导肺成纤维细胞WI-38 成肌成纤维细胞模型,再给予不同剂量的黄芩素,检测转化过程中相关蛋白α-SMA、collagen 1、Smad 2、p-Smad 2 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黄芩素2 000 nmol·L-1~125 nmol·L-1对TGF-β1体外诱导肺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有抑制作用.黄芩素组以剂量依赖性下调α-SMA(P<0.01)、collagen 1(P<0.01)、Smad 2(P<0.05)、p-Smad 2(P<0.05)蛋白的表达.结论 黄芩素对TGF-β1体外诱导肺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分化过程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作用与下调α-SMA,抑制细胞内胶原合成及干预TGF-β/Smads 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董丽霞;蒋小岗;李梦姣;毛新妍;侯燕;顾振纶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丹参素与川芎嗪对心血管系统的协同作用

    目的 探讨丹参素与川芎嗪在心血管方面的协同效应,为其复方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大鼠颈静脉插管滴注受试药(丹参素、川芎嗪、丹参素+川芎嗪),观察对在体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影响;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对大鼠心脏灌流给予受试药,labchart生物信号采集仪器记录观察各受试药对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发展压(LVDP)、心率(HR)、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ax)以及冠脉流量(CF)等心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 在体实验中,丹参素组平均动脉压降低约7%,川芎嗪组降低约12%,而丹参素+川芎嗪组降低约26%,但各组均对大鼠心率影响不明显.在离体心脏灌流实验中,丹参素+川芎嗪组与空白对照组、丹参素组和川芎嗪组相比,具有较强的负性肌力作用,能明显降低LVSP、LVDP、+dp/dtmax和HR,且升高-dp/dtmax和CF,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素、川芎嗪联合应用对心血管的效应有协同作用.

    作者:黄文东;杨永飞;陈建文;朱邦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苯并咪唑衍生物BM935抑制T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苯并咪唑衍生物BM935抑制人T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CD25表达及细胞周期.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IL-2含量.结果 BM935能抑制PHA或anti-CD3/CD28活化的T细胞增殖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BM935不抑制anti-CD3/CD28活化的T细胞产生IL-2和表达CD25,但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结论 BM935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进程抑制T细胞增殖.BM935可以作为一种先导化合物用于开发新型免疫抑制剂.

    作者:刘进;余小平;舒茂;罗兴燕;郭波;刘阳;林治华;邹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左金丸总生物碱对束缚水浸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

    目的 左金丸是黄连和吴茱萸按6:1配伍组成,临床常用于胃溃疡的治疗.该文主要探讨左金丸总生物碱(ZJPTA)对束缚水浸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大鼠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方法 采用束缚水浸法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测定ZJPTA对大鼠胃溃疡指数,胃黏膜TNF-α含量的影响.测定大鼠海马、皮质、下丘脑、纹状体等脑区中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以及肾上腺组织中NE和肾上腺素(E)含量的影响.结果 预先口服ZJPTA可明显降低应激性胃溃疡大鼠的溃疡指数,明显降低胃黏膜中TNF-α的含量.各剂量ZJPTA可不同程度降低大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模型组肾上腺组织NE和E含量明显升高,ZJPTA能明显抑制其升高(P<0.05或P<0.01).结论 ZJPTA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对抗应激性胃溃疡损伤.

    作者:林科名;丁世兰;王强松;崔元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肺癌特异性结合多肽的体外筛选和鉴定

    目的 应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筛选出与肺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多肽.方法 以人肺癌细胞NCI-H1299为靶细胞,人胚肺细胞MRC-5为吸附细胞,对噬菌体随机12肽库进行3轮全细胞减性筛选后,随机挑取噬菌体克隆进行ELISA鉴定;对亲和力较高的阳性克隆进行DNA测序并翻译为氨基酸序列;化学合成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多肽(FITC-ZS-5),采用细胞和组织免疫荧光法鉴定FITC-ZS-5与肺癌细胞的亲和力及特异性.结果 通过3轮减性筛选后,与NCI-H1299细胞结合的噬菌体克隆得到有效的富集:ELISA结果显示5号克隆对CI-H1299细胞亲和力高,将其命名为Phage ZS-5:测序结果显示Phage ZS-5所表达的多肽序列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细胞及组织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FITC-ZS-5 对肺癌细胞及组织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结论 应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筛选到肺癌靶向性多肽ZS-5,为肺癌的靶向治疗和诊断奠定基础.

    作者:潘雪刁;何冰;王桂香;刘金泳;曹成明;臧林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抑制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方法,建立脑缺血模型,大鼠pMCAO术后通过腹腔给予OMT(30、60、120 mg·kg-1),以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和行为学症状等指标评价OMT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通过HE染色方法观察OMT对缺血皮层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以及数目的 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OMT对缺血皮层Caspase-3、Bcl-2、Bax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体内模型中,OMT(30、60、120 mg·kg-1)可明显减小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和改善行为学体征(P<0.01).HE染色结果提示:OMT可明显增加神经细胞的存活率改善神经细胞的形态.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大鼠pMCAO后3、6、12、24 h,缺血皮层Caspase-3、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在3 h开始上升,24 h达到峰值;而Bcl-2的表达水平在3h开始下降,24 h降到低.给予OMT后可下调pMCAO大鼠缺血皮层中Caspase-3、Bax蛋白,上调Bcl-2蛋白.结论 氧化苦参碱对脑缺血损伤有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Bcl-2及下调Bax 、Caspase-3蛋白水平抑制凋亡发生.

    作者:程钢;秦媛媛;程迪;杨磊;沈夕坤;黄玉宇;张慧灵;顾振纶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细胞色素P4502D6、3A4和19A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药物治疗

    细胞色素P450(CYP)是一种重要的氧化代谢酶,参与多种药物的代谢.CYP酶具有基因多态性,对药物的代谢呈现明显的差异,对乳腺癌用药也有差异性影响.该文主要阐述细胞色素P450 2D6、3A4和19A1亚型的多态性,并就其多态性对临床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药物如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紫杉醇类在治疗学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李璐;王明霞;赵宝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不同频率糖皮质激素骨质疏松造模对大鼠肱骨的影响

    目的 研究地塞米松(Dex)对大鼠肱骨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 3月龄♀ SD大鼠37只,随机分为基础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和实验组[低、中、高频率组(L、M、H组)分别2次/周、4次/周、6次/周肌肉注射Dex,每次1.0 mg·kg-1],给药30 d后取肱骨脱钙、石蜡包埋,骨形态计量学分析骨量、骨结构变化情况.结果 肱骨上段松质骨:B、C组差异无显著性;与C组比较,L组差异无显著性,M、H组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明显降低(P<0.01),骨小梁宽度、数目明显减少(P<0.05),分离度明显增加(M组P<0.05;H组P<0.01).肱骨中段皮质骨:B、C组差异无显著性;与C组比较,L、M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H组骨组织总面积、皮质骨面积百分数、皮质骨厚度均明显减少(P<0.05),骨髓腔面积百分数明显增大(P<0.05).肱骨生长板:B、C组差异无显著性;与C组比较,L、M和H组的生长板厚度均明显减少(P<0.05);L组肥大细胞直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M、H组的肥大细胞直径明显减少(M组P<0.01;H组P<0.05).结论 短期、低频率(30 d,每次1.0 mg·kg-1,2次/周)应用Dex不改变肱骨形态,当注射频率上升(4次/周)时仅观察到松质骨丢失,而皮质骨无变化,高频率时松质骨、皮质骨均严重丢失,3种频率用药均抑制肱骨生长板的生长发育,提示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用药频率对不同部位骨骼的影响,合理设计给药方案.

    作者:陈珺;李凤华;袁顺仪;吴玉娥;闵凡贵;赵宇红;陆幸妍;黄韧;李青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β-酪啡肽-7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防治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β-酪啡肽-7(β-CM-7)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对照组、模型组、护肝片组(0.3 g·kg-1)、β-CM-7 高剂量组(灌胃剂量:2.0×10-1 g·L-1)、β-CM-7 中剂量组(灌胃剂量:2.0×10-2 g·L-1)和β-CM-7低剂量组(灌胃剂量:2.0×10-3 g·L-1),除对照组外均采用梯度酒精灌胃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同时除模型组外各组分别给予药物治疗12周.观察用药前后各组小鼠生化指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结果 β-CM-7高剂量组能够明显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TG、LDL-C水平(P<0.05或 P<0.01),提高血清HDL-C的含量,减少肝组织匀浆的MDA含量(P<0.05或 P<0.01),升高肝匀浆SOD,GSH-Px的水平(P<0.05或 P<0.01).结论 β-酪啡肽-7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有防治作用,可能与其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顾芳;周艳;杨浩然;魏彩;唐宜桂;李小勤;秦宜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17β-雌二醇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17β-雌二醇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关系.方法 酶机械法分离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观察17β-雌二醇对单个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并通过加入雌激素受体阻断剂tamoxifen(TAM)研究该作用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结果 17β-雌二醇(10-9~10-7mol·L-1)使ICa-L峰电流密度值从(-3.5±0.6) pA·pF-1分别减少至(-2.4±0.3) pA·pF-1、(-1.9±0.3) pA·pF-1和(-1.1±0.3) pA·pF-1(与对照组比较,均为P<0.01,n=5).TAM(10-7 mol·L-1)预处理后,17β-雌二醇(10-7 mol·L-1)使ICa-L峰电流密度值从(-3.5±0.6) pA·pF-1减少到(-1.0±0.2) pA·pF-1(与对照组比较,P<0.01,n=5),与未应用TAM(10-7 mol·L-1)预处理时比较,ICa-L峰电流密度值无变化(P>0.05,n=5).结论 17β-雌二醇抑制豚鼠心室肌细胞ICa-L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雌激素受体阻断剂TAM不能阻断17β-雌二醇对豚鼠心室肌细胞ICa-L的抑制作用,提示17β-雌二醇对ICa-L的抑制作用可能与ER作用无关.

    作者:赵金生;李刚;高青华;郭凤;赵美眯;刘书源;朱彤;郝丽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大鼠丘脑和下丘脑在线索诱导的海洛因复吸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丘脑室旁核(PVT)和下丘脑外侧区(LH)在环境线索(CC)或条件性线索(CS)诱导的大鼠海洛因复吸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进行生理盐水(对照组)或海洛因的自身给药训练,随后自然戒断,海洛因戒断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CC组和CC+CS组;在戒断d 14,对照组和CC组均以环境线索诱导、CC+CS组以环境线索联合条件性线索诱导测定海洛因觅药行为的恢复,模型组不测定;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组别大鼠PVT和LH脑区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 环境线索或条件性线索均能够诱导大鼠海洛因觅药行为的恢复;环境线索诱导大鼠海洛因觅药恢复时PVT脑区c-Fos免疫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LH脑区c-Fos免疫阳性表达在环境线索或条件性线索诱导大鼠海洛因觅药恢复时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 PVT参与环境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复吸过程,而LH同时参与环境线索或条件性线索诱导的大鼠海洛因复吸.

    作者:朱华强;刘惠芬;陈为升;陈俊丰;张茵;徐泽民;周文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水杨酸甲酯糖苷抗大鼠急性胸膜炎的作用研究

    目的 水杨酸甲酯糖苷(DL0309)是来源于民族药滇白珠的新型非甾体抗炎药,本实验的主要目的 是评价其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膜炎模型的抗炎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8只♂ 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DL0309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注射角叉菜胶,建立大鼠急性胸膜炎模型.造模后5 h处死大鼠,通过测定胸腔渗出液的体积,对渗出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并测定渗出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来观察药物对该模型的抗炎作用;通过测定渗出液中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前列腺素E2(PGE2)以及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来考察DL0309对该模型的抗炎作用机制.结果 结果显示地塞米松和DL0309均可明显降低胸膜炎大鼠胸腔炎性渗出液的体积以及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和蛋白质含量,同时对于胸腔炎性渗出液中的NO、TNF-α、IL-1β和PGE2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浆中MDA含量,升高SOD活力.结论 DL0309具有抗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急性胸膜炎作用.

    作者:黄超;张丹;辛文妤;李永洁;张天泰;杜冠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表观遗传学药物的研究进展

    随着表观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表观遗传学药物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已有研究并批准上市的表观遗传学药物主要针对DNA异常甲基化和组蛋白的异常修饰.潜在的药物有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赖氨酸去甲基化酶抑制剂、蛋白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抑制剂、含溴结构域蛋白抑制剂及甲基化组蛋白结合蛋白的抑制剂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表观遗传学治疗在药理学上的进展,以期为疾病防治和基础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作者:张玲;盛树力;秦川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不同品系小鼠肥胖模型比较及C57BL/6J小鼠肥胖机制研究

    目的 建立和比较不同品系小鼠肥胖模型,并研究C57BL/6J小鼠肥胖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用C57BL/6J、ICR和KM 3个品系♂小鼠,各品系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和高脂模型组,分别在饲养4周与8周后测定小鼠体重、脂肪重量、Lee's指数;脂肪细胞形态学观察和横截面面积计量;酶法检测血脂和LPL活性,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探讨模型形成分子机制.结果 C57BL/6J小鼠模型组体重、脂肪重量、Lee's指数、脂肪细胞横截面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形成良好肥胖模型,而ICR和KM小鼠肥胖指标不如C57BL/6J 小鼠变化明显.机制研究表明,C57BL/6J小鼠造模后血清LPL活性升高,肝脏PPARα、脂肪组织PPARγ和DGAT表达上调,脂肪组织HSL、ATGL和TGH表达下调,这些酶、受体的表达变化是形成肥胖的重要机制.结论 C57BL/6J小鼠经高脂饲料诱导4周后可形成良好肥胖模型,PPARα、PPARγ、LPL、DGAT、HSL、ATGL和TGH既是肥胖形成的主要机制,也是减肥药物作用靶点判断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刘芳;高南南;杨润梅;冀敏;初欣欣;康卓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瓜子金皂苷己对连二亚硫酸钠致氧糖剥夺/复供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瓜子金皂苷己(polygalasaponin F,PGSF)对氧糖剥夺/复供(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perfusion,OGD/R) 所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连二亚硫酸钠合并无糖Earle's液造成氧糖剥夺,继而恢复为完全培养基以建立体外OGD/R模型,以Hoechst33342 / PI双染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受损和凋亡情况;以JC-1荧光染色法测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PGSF可明显改善细胞形态并降低细胞受损和凋亡百分率,抑制MMP水平的降低,增加Bcl-2/Bax表达比值.结论 PGSF对OGD/R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机制与其调节Bcl-2和Bax的表达及稳定MMP有关.

    作者:石瑞丽;胡金凤;孔令雷;牛非;吴苗苗;何鑫;李培锋;陈乃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脑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复合物研究进展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脑内广泛分布,通过其受体复合物介导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维持神经元功能和损伤修复等作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受体α (GDNF family receptor α,GFRα)和RET是其受体复合物的主要成员.GDNF和其受体复合物可能参与多种脑部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是潜在的治疗靶点之一.

    作者:陈琳;戴建国;王中立;张绘宇;黄玉芳;赵玉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山茱萸配伍组分对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

    目的 通过观察糖尿病大鼠血脂、血管损伤相关因子及病理变化,分析山茱萸配伍组分保护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 链脲佐菌素(STZ)复合高脂饲料造成糖尿病大鼠模型,取造模成功大鼠按血糖值随机分组,设立模型组、格列美脲(GLMN)组(0.4 mg·kg-1)、山茱萸配伍组分低剂量(PC-L)组(60 mg·kg-1)、高剂量(PC-H)组(120 mg·kg-1),灌胃给药12周,另设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与空白组大鼠以蒸馏水灌胃.试剂盒测定血清中TC、TG、HDL-C、LDL-C、NO、T-NOS;放射免疫测定血清中TXB2和6-keto-PGF1α及血浆中ET含量.取大鼠心脏并计算脏器系数,同时观察大鼠心脏和胸主动脉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PC-L、PC-H组大鼠血清中TC、TG、LDL-C、TXB2含量减少,LDL-C/HDL-C、TXB2/6-keto-PGF1α值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C-L组NO、T-NOS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而ET含量减少、NO/ET值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C-H组NO、T-NOS含量增加、ET含量减少、NO/ET值升高,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山茱萸配伍组分可调节血脂,恢复血管收缩与舒张的动态平衡,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减轻心脏及胸主动脉病变,具有保护糖尿病大鼠心血管病变的作用.

    作者:吴佳蕾;许惠琴;沈存思;刘斌;陶玉菡;李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scBsAb1/17双特异性抗体对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的治疗效果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scBsAb1/17对Ⅱ型胶原(CII)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CIA)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及scBsAb1/17双特异性抗体与单价抗体(anti-IL-1β scFv和anti-IL-17 scFv)在CIA模型小鼠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利用CII建立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小鼠成模后开始治疗,每2 d给药1次,治疗29 d.治疗结束后对小鼠关节炎指数进行临床评分,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CII抗体、CII特异性刺激的脾细胞增殖指数和脾脏中IL-2、IL-1β、IFN-γ、IL-6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IA模型对照组相比,所有治疗组都能明显减轻CIA小鼠的临床症状,并明显降低血清中CII抗体水平、脾细胞增殖指数及脾脏中TNF-α、IL-6、IL-2、IL-1β和IFN-γ的表达量.相同剂量下scBsAb1/17治疗组的脾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低于anti-IL-1β scFv治疗组(P<0.05);并且scBsAb1/17治疗组小鼠脾脏中IL-6、IL-2、IL-1β和IFN-γ的表达量明显低于anti-IL-1β scFv和anti-IL-17A scFv单独治疗组(P<0.01或P<0.05).结论 scBsAb1/17及单价抗体对CIA模型小鼠都有治疗效果;不同剂量scBsAb1/17对CIA模型鼠的治疗效果呈剂量依赖性;相同剂量条件下,scBsAb1/17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价抗体.

    作者:齐剑英;郭茉;叶贤龙;阚方明;张宇;郝智超;徐黎明;任桂萍;王文飞;李德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白介素-1β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中FucT-Ⅶ及蛋白糖基化调控细胞间黏附作用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是否通过α1,3-岩藻糖基转移酶Ⅶ(FucT-Ⅶ)对血管内皮细胞中功能蛋白糖基化修饰调控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为揭示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建立不同浓度IL-1β损伤EA.hy926血管内皮细胞的模型,通过与荧光标记的THP-1单核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间的黏附作用;采用Real time-PCR及Western blot检测EA.hy926细胞中FucT-Ⅶ差异表达;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内sLex糖支链蛋白差异表达;运用siRNA干扰FucT-Ⅶ基因,观察细胞间黏附的变化.结果 IL-1β可以促进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黏附,同时内皮细胞中FucT-Ⅶ表达上调;sLex糖支链蛋白表达也上调.当干扰内皮细胞中FucT-Ⅶ基因后,细胞间的黏附能力明显下降,且sLex糖支链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IL-1β可能通过调控EA.hy926细胞中FucT-Ⅶ的糖基化修饰作用增加其对单核细胞的黏附能力,这可能是炎症早期发生时影响血管内皮功能新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琚娜娜;吴明军;赵德璋;屈茹楠;王应雄;杨竹;于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奇果菌素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蛋白质组研究

    目的 寻找与奇果菌素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相关的蛋白质.方法 随机将宫颈癌HeLa细胞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以奇果菌素(剂量为半数抑制率)处理24 h.提取蛋白质做双向电泳(2-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scopy,MALDI-TOF-MS)鉴定2组细胞间有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 奇果菌素作用于HeLa细胞的蛋白质组,质谱鉴定出6种蛋白质表达差异有显著性,分别是:塌陷反应介导蛋白1(CRMP-1)、转胶蛋白2(Transgelin-2)、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StIP1)、腺苷酸环化酶(ATPase)、磷酸甘油酸变位酶1(PGM-1)和原肌球蛋白4(TPM-4);其中StIP1表达下调,其他蛋白均上调.结论 奇果菌素能够通过诱导宫颈癌HeLa细胞发生凋亡而发挥抑制HeLa细胞生长作用,奇果菌素可能通过上调或下调上述蛋白质的表达参与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的凋亡.

    作者:罗永红;曾海涛;胡红珍;倪观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