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皮素-1活化ROCK/SLUG诱导人卵巢癌细胞发生上皮向间充质转分化

张阿丽;张弓;彭晋;王全胜;马欢;钟亚华;周福祥;谢丛华

关键词:内皮素-1, 内皮素A受体, 上皮向间充质转分化, 人卵巢癌, ROCK, Slug
摘要:目的 研究ROCK/SLUG信号通路在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促进人卵巢癌细胞上皮向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的作用.方法 ET-1处理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CaOV3,或共用ROCK的活化突变体转染细胞或加入ROCK的抑制剂Y27632,并转染含SLUG启动子的pGL3质粒与Renilla质粒.实验末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SLUG启动子活性,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ot方法检测EMT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ET-1诱导SK-OV-3和CaOV3发生与EMT相一致的形态和基因变化,促进其细胞侵袭力;ET-1与内皮素A受体 (endothelin A receptor,ETAR)结合,促进转录因子SLUG的转录;ET-1促进ROCK及fibronectin的表达,同时转染ROCK的活化突变体,促进ET-1诱导的fibronectin表达以及细胞侵袭力的增加.相反,ROCK抑制剂Y27632抑制ET-1对fibronectin表达以及细胞侵袭力的促进作用;转染ROCK的活化突变体,上调SLUG基因转录启动子活性促进其转录,抑制E-cadherin的转录.相反,ROCK的抑制剂Y27632抑制SLUG基因启动子的活性.结论 ET-1通过活化ROCK/SLUG通路促进人卵巢癌细胞发生EMT.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相关文献
  • 在头戴式放大镜直视下小鼠气管插管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并评价一种新的小鼠气管插管方法.方法 30只NIH小鼠分设A、B、C组(n=10),麻醉后特殊体位固定,在头戴式放大镜直视下施行气管插管.A组小鼠经套管注射美蓝,死后解剖判断插管成功与否;B组插管后即拔管,隔天1次,连续2周.C组仅麻醉但不插管,方法同B组.在实验的后1天,B、C组小鼠的处理同A组.结果 所有小鼠死后解剖可见气管下端至肺部均有蓝色物质浸染,插管成功率为100%,B组小鼠经多次插管操作仍能健康存活,与C组比较未发现生长迟缓、体重明显减低等情况.结论 我们建立的小鼠气管插管方法操作简单、易学、可重复性强,值得推广.

    作者:曹婕;高润娣;李和权;周建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栀子苷治疗阿尔采末病及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阿尔采末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Aβ毒性级联损伤是其核心病理之一.栀子苷是栀子的主要有效成分,其苷元为京尼平.实验研究表明,栀子苷和京尼平具有抗Aβ毒性损伤、抗氧化应激,抗内质网应激、抗炎症反应及促进神经生长作用.从分子作用机制角度综述近年来栀子苷及京尼平治疗AD和神经保护作用的有关文献,以期为栀子治疗AD提供借鉴.

    作者:王磊;辛文锋;张文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辛伐他汀对厄贝沙坦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相同剂量(5 mg·kg-1)诱导不同时间(3 d和5 d)对新西兰大白兔体内厄贝沙坦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3 d对照组(以2%羧甲基纤维素溶液为对照,单用厄贝沙坦50 mg·kg-1)、5 d对照组(以2%羧甲基纤维素溶液为对照,单用厄贝沙坦50 mg·kg-1)、辛伐他汀3 d和辛伐他汀5 d诱导组.采用HPLC-荧光法测定血药浓度,DAS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和Tmax为实验测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统计分析,与相应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3 d诱导组厄贝沙坦在兔体内的主要药代参数如AUC、CL、Cmax 、T12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辛伐他汀5 d诱导组的主要药代参数AUC(0-36)、AUC(0-∞)、MRT(0-36)、MRT(0-∞)、Cmax明显增加(P<0.05),CL明显降低(P<0.05);辛伐他汀5 d诱导组与辛伐他汀3 d诱导组相比,其主要药代参数AUC(0-36)、AUC(0-∞)、MRT(0-36)、MRT(0-∞)、Cmax增加(P<0.05),CL降低(P<0.05).结论 辛伐他汀诱导3 d对新西兰大白兔体内厄贝沙坦的药代动力学无影响;辛伐他汀诱导5 d明显影响新西兰大白兔体内厄贝沙坦的药代动力学;与辛伐他汀3 d诱导组比,辛伐他汀5 d诱导对新西兰大白兔体内厄贝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影响明显.

    作者:周霞瑾;齐惠珍;牛哲哲;王明霞;常青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Ⅰ期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注射液在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方法 入组24例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且剂量相同化疗方案,第1周期为对照周期,第2周期于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48 h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PEG-rhG-CSF 1次,共设置60、100和150 μg·kg-1 3个剂量组,每组受试患者8例,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PEG-rhG-CSF浓度,并计算PK参数,同时监测受试者CD34+、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PEG-rhG-CSF 3个剂量组主要药代参数如下:T12分别为(37.5±7)、(40.8±12)、(80.7±48)h;CL_F分别是(17±9)、(9±4)、(7±2)ml·h-1·g-1;AUC0-t分别是(5,593.6±5,435)、(14,651.3±12,183)、(23,002.5±6,655)mg·h·L-1.第2周期3个剂量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低点均值分别为1.9×109、2.3×109、4.2×109 cells·L-1,均比第1周期有所提高.结论 PEG-rhG-CSF在体内呈现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其在体内维持药效时间长,1次注射即可达到较好疗效.

    作者:韩晓红;张春玲;刘鹏;宋媛媛;姚嘉瑞;秦燕;唐乐;张淑香;李丹;冯云;石远凯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5-羟色胺1A受体激动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

    目的 为发现5-羟色胺1A(5-HT1A)受体的激动剂,通过报告基因活性检测的方法建立高通量筛选(HTS)细胞模型.方法 将带有人源5-HT1A受体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pcDNA3.1-h5-HT1AR)与带有报告基因pCRE-luc的pcDNA3.1质粒(pcDNA3.1-pCRE-luc)共转染到工具细胞中,通过对工具细胞选择、共转染质粒比例、化合物孵育时间及阳性化合物选择等条件进行探索和优化,建立了稳定表达人源5-HT1A受体并可用于该受体激动剂筛选的细胞模型(HEK293-h5-HT1AR).结果 ①根据瞬转实验中信号值的高低,模型采用HEK293细胞作为工具细胞;② 根据瞬转实验中的信噪比,发现pcDNA3.1-h5-HT1AR:pcDNA3.1-pCRE-luc的佳比例为1:3;③ 对化合物孵育时间进行优化,选择的佳孵育时间为6 h;④阳性化合物的选择过程中,实验研究了5-HT.HCl,Flibanserin,8-OH-DPAT 以及 Lorcaserin(APD356)4个已报道有5-HT1A受体激动活性的化合物,结果表明APD356在该体系中适合作为阳性对照化合物.⑤ 该细胞株连续培养12代,信号稳定.结论 通过对一系列实验条件进行选择和优化,建立了一个稳定表达人源5-HT1A受体的细胞模型,该模型可用于高通量5-HT1A激动剂的筛选.

    作者:孙颖;蔡海燕;沈敬山;朱维良;王贺瑶;郭敏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降糖作用研究

    目的 利用肝细胞、肌肉细胞,前脂肪细胞及ob/ob小鼠进行rhFGF21体内外降糖作用研究.方法 培养人正常肝细胞(HL-7702),大鼠肌肉细胞(L-6),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用GOD-POD试剂盒测定细胞葡萄糖吸收量;FGF-21按照每天0.6 μg·g-1的剂量颈部皮下连续注射7 d,分别在d 0、d 3、d 7给药后1 h检测空腹血糖,以生理盐水做对比;rhFGF-21按照每天0.6 μg·g-1的剂量颈部皮下连续注射9 d,末次给药后1 h开始口服糖耐量实验,灌胃给予2 mg·g-1的葡萄糖溶液,分别于给予葡萄糖溶液后30、60、120 min检测血糖;rhFGF-21按照每天2.5 μg·g-1的剂量颈部皮下注射连续7 d,在d 0、d 3、d 7给药后1 h检测餐后血糖.结果 在3.9 mg·L-1~100 mg·L-1间rhFGF21促进HL-7702细胞葡萄糖的吸收且呈现浓度-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0.3 mg·L-1~250 mg·L-1间rhFGF21促进L6肌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12.6 mg·L-1~100 mg·L-1间rhFGF21促进分化的3T3-L1细胞葡萄糖的吸收且呈现浓度-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ob/ob小鼠血糖测试证明,rhFGF-21具有降血糖和改善葡萄糖耐受量的作用.结论 rhFGF21体外可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及脂肪细胞葡萄糖的吸收;rhFGF-21可降低ob/ob小鼠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具有改善其葡萄糖耐受量的作用.

    作者:张健;李婷婷;唐禄;田海山;林灼峰;李海燕;王晓杰;李校堃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癫痫

    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着细胞的增殖、分化、黏附、转移和凋亡;与神经系统的许多生理、病理过程有关,并发挥着神经保护作用.癫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TGF-β1可能通过作用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等,以及经由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影响癫痫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就TGF-β1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涉及的可能的机制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进行综述.

    作者:李良勇;王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木犀草素联合芦丁抗6-羟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震颤及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木犀草素和芦丁组合物(mixture of luteolin and rutin,MLR)对6-羟多巴胺(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减轻震颤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运用6-OHDA两点注射法,损毁大鼠左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复制PD模型.2周后,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美多芭给药组(50 mg·kg-1)、MLR给药组(125、250、375 mg·kg-1),另取手术并注射生理盐水、经检测无旋转运动的大鼠为假手术组.在给药后第3周记录大鼠后肢肌电(EMG),观察肌肉震颤.行为学检查完毕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转运体(DAT)、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结果 EMG检测结果显示,MLR各给药组可明显降低大鼠的震颤频率和幅度,中、高剂量组的作用优于美多芭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LR高剂量组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目约为模型组的499.14%,MLR高剂量组GFAP免疫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数目比模型组降低了43.68%.结论 MLR可剂量依赖性抑制PD模型大鼠震颤,减轻神经元受损程度,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和促炎因子释放,从而延缓DA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

    作者:何国荣;成银霞;穆鑫;李晓秀;于昕;王月华;方莲花;杜冠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建立NF-κB核转位的转基因细胞模型

    目的 建立NF-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转基因细胞模型.方法 RT-PCR方法扩增p65基因片段;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脂质体法转染不同细胞;Western blot验证蛋白表达;利用荧光可视化技术观察p65核转位的情况.结果 成功获得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的载体;并建立p65转基因细胞模型;转基因组中p65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给予LPS刺激BV-2后能够促进p65向细胞核转位;而转染后的PC12细胞,p65的核定位现象则呈现不均一性.结论 成功建立p65转基因细胞模型,针对不同细胞建立的模型,可用于相关化合物的筛选.

    作者:苑玉和;吴苗苗;刘岩;胡金凤;王宏旭;陈乃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钩藤提取物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研究

    目的 探讨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成纤维细胞(VAF)增殖及胶原沉积的抑制效应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AngⅡ诱导VAF增殖模型,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扫描电镜技术、流式细胞术、天狼猩红染色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观察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对其增殖活性、细胞形态、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细胞c-myc蛋白表达、细胞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含量、细胞间胶原蛋白含量、细胞ColⅠmRNA和Col Ⅲ mRNA的影响.结果 Ang Ⅱ刺激VAF增殖,钩藤碱和异钩藤碱抑制Ang Ⅱ诱导VAF增殖;在钩藤碱和异钩藤碱作用下VAF处于G0/G1期的细胞数增多、S期的细胞数减少、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c-myc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培养液中羟脯氨酸含量降低、细胞间胶原表达降低、细胞ColⅠmRNA和Col Ⅲ mRNA转录也降低.结论 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对Ang Ⅱ诱导VAF增殖和胶原沉积有抑制效应,部分机制与其阻滞VAF G0/G1期向S期转化、诱导细胞凋亡、下调细胞c-myc蛋白表达和细胞ColⅠmRNA和Col Ⅲ mRNA转录有关.

    作者:姜月华;李运伦;任崇静;刘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溶血磷脂酸上调ROS水平诱导HeLa-S3细胞迁移及相关机制的探讨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诱导HeLa-S3细胞迁移能力的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迁移实验测定HeLa-S3细胞的迁移;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Ser473)、PAK1、P-PAK1 (Thr423)的表达;采用CM-H2DCFDA检测细胞ROS的生成情况.结果 ① 20 μmol·L-1 LPA可使细胞内ROS的产生明显增加(P<0.05),采用NAC预处理后能明显的抑制ROS的生成;② LPA可升高P-Akt(Ser473),P-PAK1(Thr423)/PAK1 水平,但采用LY294002可以抑制PAK1(Thr423)磷酸化水平的升高和细胞的迁移(P<0.01).结论 溶血磷脂酸通过上调ROS水平来诱导HeLa-S3细胞的迁移,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PI3K信号通路活化Akt/PAK1来实现的.

    作者:姚慕崑;刘玮;任萍萍;吴希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二烯丙基二硫诱导人胃癌MGC803细胞分化的差异蛋白质分析

    目的 研究二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DADS)诱导人胃癌MGC803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方法 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DADS处理前后人胃癌MGC803细胞总蛋白,凝胶经过银染后用PDQuest软件进行分析,差异蛋白质点经胶内原位酶解,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测定肽质量指纹图(PMF),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处理.结果 DADS处理MGC803细胞前后的总蛋白质的双向电泳银染图谱,经扫描成像及PDQuest软件分析,对照组与处理组蛋白质点与平均匹配率分别为(576±14)个和(583±4)个与76%和70%,421个匹配,200个未被匹配.经相关数据库查询,在初步鉴定的差异蛋白质点中,发现24个与细胞分化、肿瘤转移、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细胞免疫及代谢等相关的蛋白质,如gastric mucin、nM23、CDC2、uPAR、LIMK、RORα、MHC DR-beta-1 chain、TCR等,这些蛋白质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潜在的作用.结论 DADS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诱导MGC803细胞分化.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初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胃癌分化的相关蛋白质及标记物奠定一定基础.

    作者:刘瑶;向姝霖;袁静萍;何洁;谢锦云;陈平;梁宋平;苏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脾酪氨酸激酶——动脉粥样硬化新靶点及其药物研究

    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在多种细胞中表达,主要与炎症过程有关.Syk在氧化脂质沉积、C-反应蛋白、NF-κB的激活、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小体的激活等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抑制Syk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过程,并降低斑块的发展,因此,Syk抑制将作为一个新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策略.针对Syk的靶向药物的研发也将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作者:孙丽;甘我挺;韩欣;凌霜;许锦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脑脊液中D-Ser对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相关蛋白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了脑脊液中D-丝氨酸(D-Ser)对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作用.方法 利用手术种植给药瘘管方法,在手术后第3天开始,隔天予以对照IgG和抗D-Ser IgG,给药3 d.之后采用胞外记录方法,刺激电极置于海马穿通纤维,记录齿状回颗粒细胞层LTP的诱导的变化,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皮层和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抗D-Ser IgG连续中枢注射后,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群峰电位的幅度明显下降,LTP的诱导受到明显阻断,同时海马和皮层部位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GAP-43在皮层和海马的表达分别升高约52%,58%.而MAP2的表达皮层降低约32%,海马降低约59%.皮层synapsin Ⅰ表达降低约45%,海马synapsin Ⅰ降低约57%.结论 海马部位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对脑脊液中D-Ser浓度的变化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脑脊液中D-Ser具有重要的中枢调节作用,为神经精神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新药物和新方法的发现提供了理论支持.

    作者:谢奇辰;殷卫东;钱天秀;陈思维;王晓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牛磺酸预处理对大鼠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牛磺酸(taurine,Tau)预处理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4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心肌梗死模型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模;对照组,不结扎冠状动脉,其他与模型组同;Tau低剂量组(100 mg·kg-1),Tau中剂量组(200 mg·kg-1),Tau高剂量组(400 mg·kg-1),各腹腔注射Tau,连续3 d,于末次给药30 min后结扎冠状动脉.通过MS2000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分析系统记录大鼠心脏左室压(LVDP)、左室压力升高/降低大速率(±dp/dtmax);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NBT法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结果 Tau(200、400 mg·kg-1)预处理均能够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功能(P<0.05);Tau(100、200、400 mg·kg-1)预处理均降低血清cTnI及CK-MB值(P<0.05),升高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P<0.01或P<0.05),减少心肌梗死面积(P<0.01或P<0.05),且其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Tau对大鼠心肌梗死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自由基生成,抗氧化损伤有关.

    作者:王洁;陆克义;李险峰;吕吉元;张明升;刘慧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三氧化二砷诱导乳腺癌细胞株MCF-7凋亡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近年来研究发现As2O3不仅对APL细胞,而且对其他血液肿瘤细胞[1-2]和许多实体瘤细胞均具有诱导凋亡作用[3-4].Wang等[5]研究表明端粒酶与恶性肿瘤发生有着紧密的关联,p21特异性核苷酸序列能够抑制端粒酶的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陈智嘉;谷励;王景龙;陈思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siRNA沉默β-arrestin2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

    目的 研究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 干扰β-arrestin2表达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株(hepatic stellate cell T6,HSC-T6)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化学合成的siRNA β-arrestin2 以Lipofectamine 包裹,转染HSC-T6 细胞,设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β-arrestin2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Bcl-2、Bax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转染siRNA的HSC-T6细胞β-arrestin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β-arrestin2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比对照组分别下调了70%±1.76%和68.43%±2.88%(P<0.01);Bcl-2蛋白被抑制了32.58%±3.46%(P<0.01),而Bax表达增加38.00%±3.72%(P<0.01);转染β-arrestin2 siRNA的HSC-T6细胞凋亡率为37.5%,明显高于正常HSC对照组.结论 siRNA β-arrestin2 能高效抑制HSC-T6 细胞β-arrestin2表达明显减少Bcl-2的表达,增加Bax的表达,从而促进HSC-T6凋亡,具有预防及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力.

    作者:宋杨;孙妩弋;胡姗姗;汪庆童;魏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二-(4-氯苯甲酰异羟肟酸)二正丁基合锡(DBDCT)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及机制

    目的 观察抗肿瘤化合物二-(4-氯苯甲酰异羟肟酸)二正丁基合锡(DBDCT)对去甲肾上腺素和氯化钾预收缩健康成年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离体血管环技术观察DBDCT对大鼠胸主动脉环张力的作用,然后使用一氧化氮合酶(eNOS)抑制剂L-NAME、环氧合酶抑制剂吲哚美辛(Indo)和不同的钾通道阻滞剂预孵后观察DBDCT对血管环张力改变的影响,并观察DBDCT对NE诱发的内钙释放和CaCl2引起的外钙内流的影响.结果 DBDCT对去甲肾上腺素(NE,10-6mol·L-1)或氯化钾(KCl,60mmol·L-1)预收缩的内皮完整和去内皮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均产生明显的舒张作用,与溶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DBDCT对内皮完整与去内皮胸主动脉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先用L-NAME、Indo、KV通道阻断剂四氨基吡啶(4-AP)、KATP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Gli)孵浴后,DBDCT对NE和KCl预收缩的血管张力的改变与无阻断药时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先用Kca通道阻断剂四乙胺(TEA)、Kir通道阻断剂氯化钡(BaCl2)孵浴后,DBDCT的舒张血管作用减弱,与无阻断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BDCT对NE诱发的内钙释放和外钙内流引起的收缩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DBDCT可明显降低由NE和KCl诱发的血管环张力的升高,且其作用与内皮生成的NO和PGI2均无关,而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激活Kca和Kir通道,抑制钙内流和肌浆网钙释放.

    作者:杨彩红;张轩萍;吴博威;李青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黄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组织JNK-3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组织JNK3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4VO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注射液组和黄芪注射液溶剂对照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缺血30 min后再灌注,根据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再分为0、0.5、2、6、24、72和120 h 7个亚组.黄芪注射液组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12 g(生药)·kg-1],其中24、72、120 h组手术后每隔24 h追加给药1次,黄芪注射液溶剂对照组腹腔注射与黄芪注射液等量的无菌去离子水.分别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JNK3蛋白表达的变化;RT-PCR方法检测海马组织JNK3 mRNA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黄芪注射液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除120 h外,模型组各时间点海马组织JNK3蛋白及mRNA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黄芪注射液组除120 h外各时间点JNK3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5),而黄芪注射液溶剂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组织JNK3蛋白及其mRNA表达,从而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

    作者:刘莎莎;高维娟;钱涛;张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受体机制研究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类治疗难度非常大的慢性疼痛,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以往研究显示,神经病理性疼痛与阿片受体、NMDA受体等有关,现阶段又发现多种受体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生理过程.该文综述了嘌呤与嘧啶受体、GABA受体、PAF受体等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焦悦;郭建友;李守业;朱妍;李昌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