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艺雪;任桂萍;王文飞;王菁;孙国鹏;张巧;刘铭瑶;李德山
目的 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是否参与硫化氢后处理减轻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 70只♂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4):缺血/再灌注组(I/R组),硫化氢后处理组(N组),溶媒组(D组),LY294002组(L组),硫化氢后处理+LY294002组(N+L组).采用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平衡灌注20 min后停灌40 min复灌60 min.记录平衡末及灌注结束时的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内压上升大速率(+dp/dt)、左室内压下降大速率(-dp/dt)、心率(HR)、冠脉血流量(CF);灌注结束时,TTC法染色心肌切片并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AI),Western blot半定量p-Akt和总的Akt表达水平.结果 平衡灌注末各组间心功能指标(基础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结束时,与I/R组比较,N组可改善再灌注损伤心功能的各项指标(P<0.05),使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和凋亡指数降低(P<0.05),p-Akt表达水平升高(P<0.05).LY294002逆转了硫化氢后处理的心功能指标、心肌梗死面积、凋亡指数及p-Akt表达水平(P<0.05),使L组和N+L组p-Akt蛋白表达明显低于N组(P<0.05).结论 外源性硫化氢后处理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于水;杨海扣;米琰;季永;曾因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子安辐肛参(Actinopyga lecanora)为海参纲楯手目海参科棘皮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岛、海南岛海域,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其体内的皂苷类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并鉴定了其中5种三萜皂苷:holothurin A、B,lecanoroside A、B和C,其中后3种皂苷为新化合物[1].
作者:张诗龙;李玲;易杨华;刘宝姝;孙鹏;吴素体;刘峰群;巫军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可降低实验动物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浓度,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试图通过研究FGF-21对LDLR的调节作用揭示FGF-21调节血浆LDL浓度的机制.方法 向谷氨酸钠(MSG)肥胖大鼠连续注射FGF-21蛋白40 d后,检测其血浆中LDL的变化,并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结合免疫荧光检测FGF-21对肝脏组织中LDLR mRNA及蛋白的影响.结果 MSG肥胖鼠经FGF-21处理,血浆内的LDL降低18%,其肝脏组织中LDLR mRNA含量提高9倍;HepG2细胞内的LDLR mRNA表达量随FGF-21处理时间增加而提高,且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经FGF-21处理后HepG2细胞表面LDLR蛋白数量增加.结论 FGF-21通过增加肝细胞的LDLR表达量从而降低血浆中LDL浓度.
作者:于艺雪;任桂萍;王文飞;王菁;孙国鹏;张巧;刘铭瑶;李德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研究黄芩素和黄芩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间的结合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光谱法比较研究黄芩素和黄芩苷与BSA结合作用,并观察葡萄糖对二者与BSA结合的影响.以能量传递原理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计算二者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距离;以热力学参数判断二者与BSA间的作用力类型;以同步荧光技术考察黄芩素和黄芩苷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 黄芩素和黄芩苷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距离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与黄芩素相比,黄芩苷与BSA的结合距离增大,作用强度减弱.葡萄糖能明显增加二者与BSA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黄芩素与BSA的结合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黄芩苷为静电引力,从而导致BSA内在荧光静态猝灭.黄芩素和黄芩苷均能使BSA构象发生变化,黄芩素还能使BSA 的色氨酸所处环境的疏水性降低.结论 黄芩素分子上糖取代可降低其与BSA之间的结合作用并改变其作用力类型.生理浓度的葡萄糖可明显增加黄芩素和黄芩苷与BSA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
作者:黄芸;崔力剑;陈晨;窦玉红;詹文红;王永利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和比较吗啡成瘾与正常大鼠前额叶皮质(PFC)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寻找和鉴定吗啡成瘾大鼠PFC中的差异蛋白表达谱.方法 以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为第一向和垂直SDS-PAGE为第二向,分别对正常对照大鼠和吗啡成瘾大鼠的PFC蛋白质样品进行二维分离,2-DE图谱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v5.0软件分析,选取4个差异蛋白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鉴定.结果 通过对2-DE图谱蛋白斑点的匹配及对比分析,与吗啡成瘾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斑点为87个;经质谱鉴定出2个有意义的差异表达的蛋白斑点:Snap25亚型β-Snap25突触相关蛋白25、β-肌动蛋白.结论 吗啡成瘾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PFC蛋白表达存在差异;初步鉴定了大鼠前额叶皮质中与吗啡成瘾相关的差异蛋白,其表达的变化可能通过多种途经影响PFC神经元功能,为我们研究阿片类物质依赖作用机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作者:杨烨;张春燕;王斌;林海英;邬丽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定量分析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CFSE)时间系列数据的方法研究淋巴细胞细胞增殖动力学及免疫抑制剂对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机制的研究.方法 环磷酰胺造成小鼠免疫抑制模型,并用CFSE染料给对照组和给药组动物的淋巴细胞染色,通过数学模型拟合法分析数据.结果 对照组和给药组淋巴细胞增殖进入第一代分裂的时间分别是27.17 h和22.88 h,每代细胞死亡率分别为20%和40%;进入分裂前的细胞半衰期分别为31.53 h和43.32 h.结论 通过数学拟合法对CFSE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药物对淋巴细胞增殖影响的机制,该实验中的药物环磷酰胺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方式可能是使细胞增殖时每代细胞的死亡率增加所致.
作者:包晶晶;林海霞;马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姜黄素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中对血红素加氧酶(HO)同工酶表达的影响,探讨姜黄素通过维持HO-1和HO-2的平衡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以不同浓度的姜黄素(0、1.25、5.0、20 μmol·L-1)处理SH-SY5Y细胞24 h,及用浓度为5.0 μmol·L-1的姜黄素分别处理SH-SY5Y细胞0、12、24、48 h.利用荧光探针DCFH-DA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通过RT-PCR检测HO-1、HO-2 mRNA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HO-1、HO-2蛋白的表达.结果 姜黄素作用于SH-SY5Y细胞后活性氧水平降低(P<0.05).H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而HO-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减弱(P<0.05),并呈浓度-时间依赖性.结论 姜黄素通过抗氧化应激保护SH-SY5Y细胞,并促进SH-SY5Y细胞中HO-1的表达,下调HO-2的表达(P<0.05),姜黄素对HO-1和HO-2的这种反向调节,可能是姜黄素抗氧化应激、发挥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一个机制.
作者:石晓东;尹闻科;张雄;李昱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丹皮酚(paenonal,Pae)对COX-2及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XIAP、c-IA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诱导人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Pae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流式细胞术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COX-2、Survivin、XIAP、 c-IAP1的表达情况.结果 Pae可以明显抑制BEL-7402 细胞的增殖,并随着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该抑制作用增强,经7.81、15.63、31.25、62.5 mg·L-1Pae作用72 h后,其抑制率分别为20.54%、25.74%、33.04%、57.97% (P<0.01或P<0.05);TUNEL染色可见典型的凋亡形态学特征包括染色质凝集、边集化,呈新月形聚集于核膜下;流式细胞仪检测用药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ae浓度为7.81、15.63、31.25、62.5 mg·L-1时,其凋亡率分别为(1.75±0.32)%、(8.26±0.95)%、(12.46±1.37)%、(25.07±1.87)%、(37.52±2.56)%.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显示,COX-2、Survivin、XIAP、 c-IAP1表达明显下调(P<0.01).结论 Pae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下调COX-2的表达并与抑制survivin、XIAP和c-IAP1的表达有关.
作者:彭万仁;付卫争;孙国平;范璐璐;葛磊;吴志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视网膜神经元谷氨酸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视网膜神经元,透射电镜和LDH释放率检测评价不同浓度谷氨酸对神经元的影响,并选择损伤明显的浓度作为损伤剂量.然后细胞分组为N组(正常对照)、G组(谷氨酸损伤)、EG组(EPO+谷氨酸)、AG组 (AG490+谷氨酸)、AEG组(AG490+EPO+谷氨酸)、MTT比色法比较5组神经元活力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Bax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在50 μmol·L-1组出现了染色质和线粒体的改变.100 μmol·L-1组改变更加明显.LDH释放率结果显示在20 μmol出现了明显的细胞损害.MTT结果示EG组细胞活力高于G、AG和AEG组,G组高于AG和AEG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示,AG、AEG组Bax表达高于G组,G组高于EG组.结论 EPO对视网膜神经元谷氨酸损伤有保护作用,保护机制可能通过Jak2通路下调神经元谷氨酸损伤后Bax蛋白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从而达到视网膜神经元保护作用.
作者:曲虹;牛膺筠;党光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石榴花多酚对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加高脂饲料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IL-6、TXB2以及心肌组织PPAR-γ 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高脂饲料喂养1 mon后注射小剂量STZ,2 wk后测大鼠空腹血糖,血糖值>11.1者为造模成功的大鼠,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另设空白对照组,药物干预1 mon,常规测定各组大鼠给药前后的空腹血糖(FPG)和给药后各组大鼠的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Fins)、IL-6、TXB2,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提取心肌组织总RNA ,采用逆转录PCR技术扩增PPAR-γ基因片段,检测其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石榴花多酚能降低模型大鼠FPG水平和Fins、IL-6、TXB2含量,增加PPAR-γ mRNA基因表达,提高ISI,降低Homa-IRI.结论 石榴花多酚对大鼠IR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IR大鼠心肌组织PPAR-γ基因的表达有关.
作者:窦勤;魏媛媛;李郁;闫冬;阿迪力;袁婷;库热西·玉努斯;帕尔哈提·克热木 刊期: 2010年第06期
阿尔采末病(Alzheimerp's disease, AD)亦称老年性痴呆症,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以及人格改变,判断力下降等症状.我国5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AD发病率为4.8%[1],并不是一个AD低发病国家.因此,对于AD发病机制和防治的研究近些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关注的热点.AD的主要病理特征有: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出现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protein,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SP),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FT)以及脑皮层和海马区神经细胞减少[2].
作者:武福军;詹永乐;朱飞奇;曾文静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肉苁蓉提取物松果菊苷(ECH)对实验性小鼠免疫功能和肝细胞线粒体DNA相对含量的影响.方法 小鼠皮下注射10% D-半乳糖10 ml·kg-1,每天1次,连续8 wk,建立亚急性衰老模型.阳性组和松果菊苷各组同时灌胃给于维生素E 40 mg·kg-1和ECH 20、40、60 mg·kg-1,每天1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2、IL-6含量;中性红实验测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MTT法检测ConA 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SDS碱变性法测定肝细胞线粒体DNA相对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IL-2含量,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下降,IL-6和肝脏线粒体DNA相对含量升高.ECH各剂量组和维生素E阴性对照组均能提高衰老小鼠血清IL-2含量、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降低IL-6和肝细胞线粒体DNA相对含量.结论 松果菊苷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衰老小鼠肝细胞线粒体DNA相对含量,可能是其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媛;宋媛媛;张洪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淋巴引流途径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兔SAH及脑淋巴引流阻滞(CLB)模型,于SAH模型建立后5 d抽取脑脊液加入培养的PC12细胞中,随机将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正常脑脊液)、SAH脑脊液组,SAH+CLB脑脊液组,分别于培养0.5、1、2、4 h后,用比色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C12细胞细胞骨架.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H脑脊液组PC12细胞LDH释放率增加;SAH+CLB脑脊液组LDH释放率明显高于SAH脑脊液组.正常脑脊液不引起PC12细胞细胞骨架改变,SAH脑脊液组及SAH+CLB脑脊液组PC12细胞胞质着色较弱,突起变短甚至回缩,胞核呈现凋亡特征,上述表现以SAH+CLB组更为明显.结论 脑淋巴引流阻滞加重SAH脑脊液对PC12细胞的损伤,提示通过改善脑淋巴引流途径可减轻SAH继发性脑损伤.
作者:孙保亮;贾丽丽;王轩;杨明峰;王海涛;谢方民;袁慧;曹明志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irway smooth muscle cells,A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和改良组织块法培养原代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MTT法检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与川芎嗪共同处理的大鼠ASMCs A490的吸光度值,以观察川芎嗪对PDGF诱导的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检测ERK1/2及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TT法检测,与各对照组比较,给予 12.5、25、50、100和200 μmol·L-1浓度川芎嗪处理6、12、24、36和48 h后,各浓度组川芎嗪处理的细胞平均抑制率均增加,P<0.05,其中以200 μmol·L-1在48 h时效果明显,P<0.01.川芎嗪(200 μmol·L-1)与PDGF(20 pg·L-1)共同处理30 min和60 min后,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 川芎嗪对增殖的ASMCs有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ERK1/2的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作者:曲悦君;白洪波;王超智;许继德;张庭庭;韩志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大鼠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及Fas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55 mg·kg-1腹腔注射建立DM大鼠模型,实验分4组:正常组、DM组、APS低剂量组和APS高剂量组,后两组于模型成功后应用APS 200、400 mg·kg-1·d-1腹腔注射6 wk,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胰岛β细胞Fas的表达,电镜观察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①正常大鼠胰岛β细胞Fas表达呈弱阳性,DM组大鼠β细胞Fas表达则呈强阳性,APS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β细胞Fas的表达较DM组明显减少(P<0.05).② DM组大鼠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呈明显退行性变,APS可明显改善其超微结构.结论 APS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胰岛β细胞Fas过高表达,抑制β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毛淑梅;李承德;王琳;韩慧蓉;王金红;戴功;康白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黄芩素 (baicalein) 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和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Baicalein对细胞活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测定其侵袭力和迁移力;细胞划痕实验测定细胞运动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MMP 2、MMP 9和uP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50、100 μmol·L-1的baicalein明显抑制了MDA-MB-231细胞的侵袭(P<0.01) 和迁移(P<0.01).其中,baicalein对细胞侵袭抑制率分别为15%和44%,对细胞迁移的抑制率分别为50%和77%.50 μmol·L-1的baicalein抑制了MMP 2的表达水平,100 μmol·L-1的baicalein分别抑制了MMP 9和uPA的表达水平.结论 baicalein能够抑制MDA-MB-231细胞侵袭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直接抑制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 抑制MMP 2、MMP 9和uPA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秀峰;周钱梅;苏式兵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核受体超家族在调节能量平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转录辅助调节因子通过募集一系列DNA或组蛋白结构修饰酶,调节核受体介导的靶基因转录.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40(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140, RIP140)是一种转录辅抑制因子,其与核受体结合后能够负向调节多种代谢组织中靶基因的转录,包括脂肪组织、肌肉组织以及肝脏等.基因沉默RIP140后,多种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上调,主要涉及糖酵解、甘油三酯合成、三羧酸循环、脂肪酸β氧化、线粒体电子传递以及氧化磷酸化等能量代谢过程.RIP140有望成为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候选靶点.
作者:陈艳芳;刘培庆;汪煜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Aβ25-35对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合成神经甾体的影响.方法 采用Aβ25-35(1 μmol·L-1)处理原代培养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神经甾体的浓度,四甲基偶氮唑(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β25-35处理后神经元存活率降低约50%(P<0.01),胆固醇处理组神经元存活率未见改变(P>0.05),但Aβ+胆固醇组的神经元存活率明显高于Aβ处理组(P<0.01).与胆固醇组相比,Aβ25-35处理后神经甾体PREG水平略有降低(P>0.05),PROG水平明显下降(P<0.01),AP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 神经甾体PREG-PROG-AP代谢通路在Aβ25-35引起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损伤时发生明显改变,并能部分地对抗Aβ的神经毒性作用.
作者:于洋;薛改;吴红海;李莎莎;侯艳宁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白花丹醌对瘦素刺激体外培养人HSC-LX2 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SC-LX2,瘦素(leptin)刺激24 h,各药物与细胞共孵育24 h后,采用荧光PCR检测各组TGF-β1 mRNA的表达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leptin组比较,白花丹醌各剂量组作用24 h后,HSC-LX2细胞中TGF-β1mRNA的水平明显降低,尤以中、高剂量组明显(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白花丹醌各剂量组对HSC-LX2细胞TGF-β1蛋白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白花丹醌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之一是从mRNA和蛋白水平抑制TGF-β1表达,从而抑制HSC ECM的合成, 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韦燕飞;刘雪梅;唐爱存;彭岳;钟振国;方卓;赵铁建 刊期: 2010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 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和白藜芦醇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Res+I/R),每组15只.采用线栓法行大脑中动脉阻断前脑血90 min,拔出栓线实现再灌注.Res+I/R组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白藜芦醇(30 mg·kg-1).再灌注后24 h,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再灌注72 h后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脑缺血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电生理学方法检测白藜芦醇对脑缺血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结果 白藜芦醇预处理可以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并改善大鼠的行为学障碍(P<0.05),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Res+I/R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I/R灌注组(p<0.05),高频刺激后,I/R组海马CA1区NMDA受体依赖性的长时程增强(LTP)诱导障碍(n=5),Res+I/R组海马CA1区可诱导稳定的LTP(n=5).结论 缺血前30 min白藜芦醇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缩小脑梗死体积,并对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具有改善作用.
作者:李珍;王斌生;孔德虎;王烈成 刊期: 201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