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小儿血液病所致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

徐洪玲;柴红丽

关键词:米卡芬净, 小儿血液病, 深部真菌感染
摘要:探讨对小儿血液病所致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方法:为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血液病所致深部真菌感染患儿使用米卡芬净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本组30例患儿使用米卡芬净进行治疗后,有12例患儿痊愈,有8例患儿显效,有7例患儿好转,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本组患儿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有9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得到缓解),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0.0%。结论:为血液病所致深部真菌感染患儿使用米卡芬净进行治疗的疗效确切,较少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均较高,此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相关文献
  • 为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为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9月收治的89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41)。实验组患者接受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5%。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鼻中隔偏曲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周俊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青少年肠道寄生虫病的监测与防治效果

    目的:探讨近年来我院检测及防治青少年肠道寄生虫病的情况。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本辖区内中1000例小学及事业单位14-28岁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卢戈氏液、塑料薄膜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受试者新鲜大便标本中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情况,针对其发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及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为其采取药物驱虫法及相关的干预措施。结果:在1000例受试者中,有230例肠道寄生虫感染者,感染率为23.0%(230/1000)。本研究中多数肠道寄生虫感染者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在进行全面肠道寄生虫病监测及积极干预后,本研究中肠道寄生虫感染者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与接受肠道寄生虫病监测及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病与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有很大的关联性。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青少年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我们应根据对其进行肠道寄生虫病监测的结果有针对性地为其采取药物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行为干预和健康指导,引导其改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控制和消除肠道寄生虫病。

    作者:黄焕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应用鼻内镜下上颌窦置管术治疗小儿鼻窦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鼻内镜下上颌窦置管术治疗小儿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小儿鼻窦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2例),为对照组患儿进行保守治疗,应用鼻内镜下上颌窦置管术为治疗组患儿进行治疗,对这两组患儿进行为期1年半的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治疗组32例患儿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治愈的患儿有27例(占患儿总数的84.375%),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效的患儿有4例(占患儿总数的12.5%),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儿有1例(占患儿总数的3.125%),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875%;在对照组32例患儿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治愈的患儿有20例(占患儿总数的62.5%),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效的患儿有8例(占患儿总数的25%),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儿有4例(占患儿总数的12.5%),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鼻内镜下上颌窦置管术治疗小儿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此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高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陆素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进行超声乳化手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对进行超声乳化手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2月~2013年12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66例患者均进行了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我们将这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33例患者。我们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均有显著提高。观察组患者在术后3d与出院当日的视力均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进行超声乳化手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提高其术后视力及恢复效果,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卜建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应用内窥镜活检的方法诊断结肠、直肠癌的临床分析

    结、直肠癌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诱因比较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已经成为了工业国家排名第二的常见肿瘤,也是临床上死亡率较高的肿瘤。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疾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早期检测、确诊手段,传统的方法虽然能够帮助患者确诊但是确诊率不高,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从而错过了佳治疗时间。对于不能确定的结、直肠腺癌患者,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活检组织检测,内窥镜及临床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提高临床诊断率。

    作者:黄青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用活血止痛散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用活血止痛散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我们给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给对照组患者在使用常规疗法(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进行治疗的基础上,给其使用活血止痛散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疼痛症状的评分、临床体征的评分和肿胀消退情况的评分。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疼痛症状的评分、临床体征的评分和肿胀消退情况的评分分别为1.13±0.56分、74.98±3.68分和1.00±0.00分,对照组患者疼痛症状的评分、临床体征的评分和肿胀消退情况的评分分别为9.63±2.30分、99.74±0.24分和0.74±0.12分。观察组患者疼痛症状的评分和临床体征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肿胀消退情况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活血止痛散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效果显著,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和肿胀的症状。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论综合护理干预对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和透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程度和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有效降低患者发生透析并发症的几率。

    作者:盖桂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新生儿进行综合性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新生儿进行综合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6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104例需要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04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2例新生儿。在两组新生儿使用静脉留置针期间,我们对对照组的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新生儿在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的新生儿相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护理。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和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为4.6±0.7d,对照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为2.2±0.6d。观察组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新生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新生儿发生液体外渗、针头脱出、粘贴伤和静脉炎这4种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的几率分别为3.8%、1.9%、1.9%和5.8%。对照组新生儿发生液体外渗、针头脱出、粘贴伤和静脉炎这4种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的几率分别为11.5%、13.5%、9.6%和13.5%。观察组新生儿发生液体外渗、针头脱出、粘贴伤和静脉炎这4种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的几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新生儿进行综合性护理可有效地延长其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降低其发生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的几率,提高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效率。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手术室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手术室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40例患者均进行了抗休克治疗及急救护理。在治疗结束后,我们对这60例患者在急救过程中所使用的护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结果:在这6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有57例患者痊愈出院,有3例患者因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在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急救手术的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对其进行急救护理是保证其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作者:方玉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3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在其住院期间对所有患者都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这些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和接受护理干预后的心理状况及效果。结果:在这3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中,有7例患者顺利地进行了阴道分娩,有23例患者通过剖宫产终止妊娠,这3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的情况发生,结论: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认真负责地做好其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护理工作,可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改善其生产结局。

    作者:王江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在基层医院对产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在基层医院对产妇进行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为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产妇进行优质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发生失眠、产后抑郁的几率、泌乳情况、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其新生儿罹患肺炎、湿疹、感染的几率。结果:与对照组产妇相比,观察组产妇发生失眠、抑郁的几率较低,泌乳率较高,其新生儿发生感染、肺炎及湿疹的几率较低,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产妇进行优质的围产期护理服务可改善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提升其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叶小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3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4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患者。我们为治疗组的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我们为对照组的患者使用西医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8.57%,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方法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患者的截肢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吴述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血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的:对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旨在为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及完善提供指导管理体系建设。结果:就血液安全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从而保障血液的质量及献血者、受血者的生命安全。结论:血站硬件建设现已基本达标,而相应软件建设需要长期艰苦的自我完善机制,血站管理、献血者、质量管理规范、程序文件等,严格按照《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积极参与贯标、培训,建立一套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及安全性的质量管理体系。

    作者:陈丽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对我院门诊患者用药依从性的调查分析及药师进行干预的方法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总结药师对门诊患者进行用药依从性干预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0月间在我院门诊长期用药的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跟踪、观察这600例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并分析影响其用药依从性的因素。结果:①在接受调查的600例患者中,用药依从性较好的患者有315例(52.5%),用药依从较差的患者有285例(47.5%)。②影响这600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自身因素、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治疗方案欠妥、医师和药师因素、药品因素和医患关系紧张因素等。结论:门诊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门诊药师,我们应该积极对门诊患者实施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其合理用药。

    作者:吴志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对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和导致此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057例产妇分娩的活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几率及导致其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中,有30例新生儿发生窒息,其发病率为2.84%。母亲的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胎龄<37周、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发生胎盘早剥、羊水污染、胎儿宫内窘迫、出生体重<2500g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母亲的分娩方式、发生妊娠期高血压、肝内胆汁淤积、胎膜早破、脐带异常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无关(P>0.05)。结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上述可导致新生儿窒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玉山;邢忠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腹主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总结对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的13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在这13例腹主动脉动脉瘤患者中,有11例患者发生真性动脉瘤,有1例患者发生夹层动脉瘤,有1例患者发生假性动脉瘤。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经CT、MRA检查得到确诊。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准确地诊断腹主动脉瘤,该项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晓红;张玉琴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进行综合护理在预防剖宫产术后尿潴留方面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为剖宫产术后产妇进行综合护理在预防术后尿潴留方面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为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产妇进行综合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残余尿量、导尿率及尿潴留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产妇相比,观察组产妇的残余尿量、导尿率、尿潴留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剖宫产术后产妇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尿潴留,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丹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用锁定钢板治疗5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为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采取锁定钢板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结果:本组56例患者在术后复查X线片的结果显示,其掌平角平均为(11.4+4.0)。,尺平角平均为(16.5+3.2)。。在术后对本组患者在术后月的随访,其骨折均愈合,其中有49例(占87.5%)患者的疗效为优,有4例(占7.1%)患者的疗效为良,有3例(占5.4%)患者的疗效为差,其临床疗效的优良率为94.6%。本组患者在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松懈、手术切口感染、骨折再移位及肌腱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引发并发症的几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远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讨论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间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52例)、B组(52例)和C组(52例),采集A组患者的末梢血作为血液样本,采集B组患者的静脉血作为血液样本,采集C组患者的动脉血作为血液样本,为这3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对比这3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B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C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B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相比较,Hb、Hct、RBC、WBC、PLT等检测结果均明显偏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CV值明显高于B组患者和C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检测结果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应用静脉采血的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崔凤霞;孙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应用四联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应用四联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至2013年间收治的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硫糖铝、奥美拉唑、多潘立酮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铝碳酸镁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5%)高于对照组患者(62.5%),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运用四联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艳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主管:吉林医药学院

主办:吉林省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