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琴;鲁光华;徐玉芳
目的 研究枇杷叶三萜酸(TAL)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以环磷酰胺(Cy)诱导小鼠免疫低下模型,采用碳廓清试验、溶血空斑试验、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观察TAL对免疫低下小鼠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影响.结果 TAL(75,225,675 mg·kg-1)ig给药能改善Cy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碳廓清指数(K值)和吞噬指数(α值)的降低;提高Cy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血清IgM和IgG的生成,增加Cy诱导的免疫低下小鼠脾细胞溶血素的产生;增强Cy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DTH反应.结论 TAL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葛金芳;李俊;胡成穆;金涌;吕雄文;彭磊;张磊;余世春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ClC-3氯通道蛋白过表达对H2O2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lC-3蛋白表达;形态学方法、DNA琼脂糖电泳、MTT法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和分析H2O2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形态学改变、DNA断裂、细胞存活率、凋亡率及ClC-3蛋白过表达对其影响.结果 ClC-3蛋白过表达减轻H2O2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形态学改变、DNA断裂及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存活.结论 提示ClC-3氯通道蛋白过表达保护H2O2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
作者:周园;周家国;丘钦英;黎小妍;刘捷;关永源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构建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Arresten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抑制新生血管的药理学实验中发现,该表达产物具有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长的功能.方法 从健康产妇的胎盘组织中提取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出Arresten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BV220-Arr转化E.coli JM109进行原核表达,大量表达提取Arresten蛋白,用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进行活性测定.结果 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pBV220-Arr在E.coli JM109菌株中2~8 h均可获得表达,其中诱导4 h表达效率高,Arresten蛋白可明显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长,活性功能明显强于血管抑素.结论 成功构建Arresten基因重组质粒pBV220-Arr,并可在E.coli JM109菌株中获得表达,Arresten蛋白具有明显的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作者:郑金平;唐海英;解军;陈显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阿片受体在IL-1β致热大鼠发热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经大鼠侧脑室微量注射纳洛酮和(或)IL-1β,观察大鼠体温变化情况,并测定下丘脑中cAMP含量和HSP70表达.结果 纳洛酮能够减弱IL-1β致热效应,同时下丘脑中cAMP含量和HSP70表达水平也相应减少(P<0.01).结论 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能够抑制大鼠IL-1β性发热,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下丘脑中cAMP的合成有关;同时可见HSP70表达水平降低.
作者:秦鑫;曹宇;王慧玲;赵红艳;赵书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磷脂酶C是一类磷脂酰键的水解酶,在生物生命活动中起着第二信使的重要作用,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尤其是细菌中产生的磷脂酶C可以模拟真核生物中的作用而受到关注.该文叙述了磷脂酶C的克隆和表达、重构的工程菌株及重组磷脂酶C的纯化制备.同时,还简介了作者的研究,重组磷脂酶C可能进一步研究制成Ⅰ类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新药.
作者:杨宁;陈明锴;任龙;何东平;陈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SG)对肺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调节作用,旨在进一步揭示PPARγ抑制肺腺癌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给予不同浓度RSG作用24 h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PARγ、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A549细胞存在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RSG呈浓度依赖方式上调PPARγ的表达;1.25 μmol·L-1RSG处理组VEGF mRNA表达明显下调,10 μmol·L-1 RSG下调作用强,≥20 μmol·L-1 RSG下调作用减弱,100μmol·L-1 RSG对VEGF mRNA表达下调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PARγ阻断剂GW9662明显减弱了RSG下调VEGF的作用(P<0.01或P<0.05,n=6).结论 PPARγ的活化可抑制肺腺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部分PPARγ途径下调VEGF的表达而实现的.提示PPARγ可能是肺腺癌血管生成治疗的1个新分子靶点.
作者:翟福林;庄英帜;曹建国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中N-乙酰基转移酶1(NAT1)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以及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相关分析,以评价NAT1乙酰化代谢多态性对5-氨基水杨酸等药物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140例汉族健康人的外周血,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多重PCR技术,进行NAT1等位基因分型研究.同时从140例检测标本中行选择32份不同NAT1基因型进行外周血白细胞中NAT1的活性检测,计算NAT1内部清除率(Clint)、酶催化反应大速率(Vmax)和米氏常数(Km),代谢产物测定采用HPLC方法.结果 联合应用PCR-RFLP及多重PCR方法可避免多种限制性内切酶之间的相互干扰,可准确区分不同NAT1基因型.在140例检测标本中,NAT1* 3,NAT1* 4,NAT1* 10和NAT1* 11的发生频率分别是8.2%,49.6%,40%和2.2%.NAT1* 4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欧美人群,但高于东南亚和非洲人群;NAT1* 10的发生率高于欧美人群,NAT1* 3和NAT1* 11的发生率较低,与大多数亚洲人群基本一致.32份不同NAT1基因型中,与野生型NAT1* 4/* 4相比,NAT1* 4/* 10、NAT1* 10/* 10以及NAT1* 10/* 3酶活性属于快代谢表型(P<0.05);NAT1* 11/* 11和NAT1* 4/* 11酶活性要明显低于NAT1* 4/* 10、NAT1* 10/* 10和NAT1* 10/* 3(P<0.05),与NAT1* 4/* 3、NAT1* 3/* 3以及NAT1*4/* 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汉族人群中的NAT1基因型分布与其他国家检测情况有所差异.140名汉族人外周血NAT1表型检测结果差异较大,依据酶学代谢动力学参数的不同,NAT1* 10的杂合子与纯合子均属于快代谢型基因,NAT1* 11及其他基因型则属于慢代谢型基因,在本次实验中未发现中间代谢型基因.
作者:徐张巍;许建明;梅俏;徐新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在大鼠肾系膜细胞上观察黄芪甲苷与苄达赖氨酸合用对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大鼠系膜细胞在含不同药物的培养液中孵育后,放免法测定Ⅳ型胶原和层粘蛋白含量;以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RTPCR法测定肾皮质TGF-β1 mRNA的相对含量;比色法测定各抗氧化指标.结果 高剂量ASI与高剂量BDL合用组(AH+BH组)和低剂量ASI与低剂量BDL合用组(AL+BL组)的Ⅳ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mRNA相对含量较高糖组降低,高剂量ASI组(AH组)和高剂量BDL组(BH组)分别与AH+BH组相比差异都有显著性.AH+BH组和AL+BL组的S期细胞比例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单用ASI组和单用BDL组相当.AH组和BH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分别与AH+BH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合用AS1和BDL可增强它们的降低TGF-β1水平、抑制Ⅳ型胶原生长和抗氧化的作用;从而增强了对高糖引起的ECM增生的抑制作用.
作者:印晓星;张银娣;余俊先;沈建平;邱俊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水飞蓟素和CH11共同作用诱导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S2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结晶紫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LDH法测定凋亡与坏死的比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抑制性的去乙酰化酶SIRT1、Bcl-2家族成员(抗凋亡蛋白Bcl-2,Bcl-xL和促凋亡蛋白Bax)、细胞色素C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水飞蓟素和CH11共同作用能诱导A375-S2细胞发生凋亡;形态学观察可见凋亡小体的形成;免疫印迹法检测发现水飞蓟素和CH11共同作用的A375-S2细胞中Bax蛋白的表达增加,Bcl-2蛋白和Bcl-xL蛋白的表达降低,细胞色素C释放增加,procaspase-3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 水飞蓟素协同CH11能明显促进A375-S2细胞的凋亡.
作者:杨小珂;李林昊;周蓓;吴立军;田代真一;小野寺敏;池岛乔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赤芍801(propyl gallate,PrG)对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活性、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COX-1和COX-2体外筛选模型,用钙离子导入剂(calcium ionophore A23187)短时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量反映COX-1活性;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长时间刺激细胞,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前列腺素E2(PGE2)的量反映COX-2活性.半定量RT-PCR法检测PrG对LPS刺激的Raw小鼠巨噬细胞COX-1、COX-2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PrG对LPS刺激的Raw小鼠巨噬细胞COX-1、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PrG体外10,5μmol·L-1浓度下不影响6-keto-PGF1α生成(P>0.05),而在1,0.5,0.1,0.05μmol·L-1浓度下则诱导6-keto-PGF1α生成(P<0.01),并呈较好的剂量依赖性.PrG体外1,10 μmol·L-1可抑制PGE2生成(P<0.05).PrG不同浓度对LPS刺激的Raw小鼠巨噬细胞COX-1、COX-2 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PrG(100,10,1 μmol·L-1)浓度下可抑制COX-2蛋白表达,但对COX-1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 在0.05~10 μmol·L-1浓度范围内,PrG低浓度时促进6-keto-PGF1α生成,高浓度时抑制PGE2生成,提示其高浓度时抑制COX-2,低浓度时激活COX-1;不同浓度PrG对COX-1COX-2 mRNA表达均元明显影响.PrG(1~100 μmol·L-1)浓度下可抑制COX-2蛋白表达,但对COX-1蛋白表达无影响.
作者:蒋跃绒;殷惠军;陈可冀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吗啡(Mor)耐受与依赖对大鼠交感神经节快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 制备正常对照大鼠和Mor耐受与依赖大鼠的离体交感神经节--颈上神经节(SCG)标本,运用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技术研究Mor耐受与依赖对大鼠交感神经节快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影响.结果 研究发现:①Mor(0.1~1.0 mmol·L-1)能可逆性抑制正常对照组大鼠SCG细胞的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ast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or (0.5 mmol·L-1及1.0 mmol·L-1)对Mor耐受与依赖大鼠SCG细胞的f-EPSP的抑制效应明显降低;③对正常对照组大鼠SCG细胞f-EPSP无影响的纳洛酮(Nal,0.1 mmol·L-1)能增加Mor耐受与依赖大鼠SCG细胞的f-EPSP.④Mor耐受与依赖组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和SCG细胞的膜电位(RMP)和膜电阻(Rm)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Mor耐受与依赖大鼠的交感神经节的快兴奋性突触传递形成了对Mor的耐受和依赖.
作者:何萍;莫宁;于洪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基因芯片可同时对成千上万个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根据其主要用途,该文将其作为医药研究中的筛选器和成像器加以叙述.作为筛选器,多数研究都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将实验样本以及不同时间点、不同剂量治疗后的组织或细胞作为标本,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作为成像器,基因表达谱可用来区分不同组织生理及病理状态的特征,以利于疾病诊断,为其海量实验数据走向应用提供了借鉴.对于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目前仍以非监督的逐级聚类、k-means、自组织映射等聚类分析方法作为常用分析手段,通过不同算法辅助芯片实验结果对未知功能基因作出推测,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指标和治疗靶标作出判断.总之,基因芯片不只是纯粹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们从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时代进入了以处理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时代,为科学研究从实验的还原分析走向系统生物学的整体层次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作者:张占军;李澎;刘慧兰;王永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参通冠方药物血清对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Ca2+超载、NOS-NO系统的影响.方法 培养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双参通冠方药物血清对缺氧/复氧心肌Ca2+超载、NOS-NO系统的影响.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心肌细胞胞质[Ca2+]I,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培养上清NOS活性、NO含量.结果 缺氧/复氧后[Ca2+]I增高,总NOS(T-NOS)及诱导型NOS(iNOS)活性增高,双参通冠方药物血清能降低缺氧/复氧心肌细胞[Ca2+]I,并能降低T-NOS、iNOS活性和NO含量(P<0.05).结论 双参通冠方药物血清可抑制缺氧/复氧损伤时心肌细胞Ca2+超载及NOS-NO系统的激活.
作者:韩笑;刘建勋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利用体外培养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观察噻唑烷二酬(TZD)类药物吡格列酮对高浓度葡萄糖与高浓度胰岛素共同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推测TZD类药物对糖尿病并发心肌肥厚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以培养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为模型分组给药后.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细胞的数量;利用[3H]thymidine标记法测定细胞DNA的合成;利用流式细胞似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吡格列酮可以抑制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数量、DNA合成及S+G2+M期细胞的百分比增加,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吡格列酮能有效抑制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作用于PPARγ来实现的.
作者:梁科研;王洪新;包品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及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防止As的发生及促使As的消退是防治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根本性措施.2,3-吲哚醌(2,3-dioxoindoline,简称MW147)是存在于海洋生物和动植物中的天然活性物质[1],现已可人工合成.本文通过在已经建立的As的病理模型上观察MW147对As的调血脂作用.
作者:刘占涛;杨志宏;赵永娟;仲伟珍;岳旺;邵伯芹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建立缺氧模型,用MTT法测定神经元存活率.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动态临测单个海马神经元[Ca2+]I随缺氧或加入谷氨酸、KCl前后的实时变化.结果 依托咪酯在1.2~4.8 mg·L-1范围内,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神经元缺氧损伤时的细胞死亡率(P<0.05).O.3~4.8 mg·L-1依托咪酯能抑制缺氧及50 mmol·L-1KCl引起的[Ca2+]I升高(P<0.05),仅在4.8 mg·L-1时才抑制1 mmol·L-1谷氨酸所致的[Ca2+]I升高(P<O.01).结论 依托咪酯对离体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依托咪酯抑制缺氧引起[Ca2+]I异常升高有关.
作者:秦晓辉;米卫东;张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阿米洛利是经典的Na+/H+交换体(NHE)抑制剂,能抑制细胞内H+外排,降低细胞内pH;而细胞内酸化能抑制痫性放电,防止神经元损伤[1].青霉素为经典的致痫剂,本文以青霉素致痫模型评价了阿米洛利的抗癫痫作用,并利用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HPLC-ECD)考察了其对小鼠前皮层谷氨酸(Glu)含量的影响.
作者:任利翔;吴英良;罗轶凡;李霞;左代英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HepG 2.2.2.15细胞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培养HepG 2.2.2.15细胞并在使用药物处理细胞之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药物对细胞向培养上清液中分泌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 氧化苦参碱在0.125~1 g·L-1浓度范围内,对HepG 2.2.2.15细胞毒性较小,而2 g·L-1和4 g·L-1的剂量对细胞毒性较大;氧化苦参碱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在0.125~1 g·L-1剂量范围内逐渐增加.黄芩苷在0.625~2 g·L-1浓度范围内,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逐渐增加;黄芩苷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在0.625~1 g·L-1剂量范围内逐渐增加,但是抑制效果明显弱于氧化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A~F组)对HepG 2.2.2.15细胞株分泌乙肝病毒抗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且对HBeAg的抑制效果优于HBsAg.其中C组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乙肝病毒抗原分泌抑制作用优于单独使用氧化苦参碱(HBsAg:P=0.043;HBeAg:P=0.026).结论 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HepG 2.2.2.15细胞株分泌乙肝病毒抗原有良好的协同抑制作用.
作者:成扬;平键;许怀栋;付海军;周朝晖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藤茶总黄酮对拘束负荷造成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拘束负荷方法引起小鼠应激性肝损伤模型.赖氏法和TBARS法分别测定小鼠血浆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HPLC法测定肝组织匀浆中维生素C及谷胱甘肽水平,ORAC方法测定肝组织的抗氧化能力指数及藤茶总黄酮和二氢杨梅素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与拘束模型组相比,藤茶总黄酮可以明显提高拘束负荷小鼠肝组织匀浆的抗氧化能力指数、维生素C和谷胱甘肽水平,有效降低血浆中丙二醛含量和谷丙转氨酶水平.藤茶总黄酮及二氢杨梅素在体外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结论 藤茶总黄酮对拘束负荷引起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部分来自于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过程.
作者:郑洁静;续洁琨;江涛;赵亮;贺飞;姚新生;栗原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掌叶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所致大鼠急性黄疸模型的退黄降酶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掌叶大黄蒽醌类衍生物高、低剂量组和茵栀黄注射液组.各治疗组连续灌胃给药7 d后,ANlT诱发黄疸模型,48 h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以血清肝功能指标、SOD的活力及MDA含量以及肝脏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为观察指标.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掌叶大黄蒽醌类衍生物高剂量组和茵栀黄组的ALT、AST、TBIL、ALP、γ-GT、MDA均下降(P<0.01),SOD升高(P<0.01).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掌叶大黄蒽醌类衍生物高剂量组能明显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小胆管增生.与茵栀黄注射液比较,掌叶大黄蒽醌类衍生物高剂量组除TBIL增高(P<0.01)外,其他检测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掌叶大黄蒽醌类衍生物具有降低实验性胆汁淤积大鼠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和改善肝脏组织损伤的作用.
作者:万绍晖;许启泰;蒲晓辉;郭立;康廷国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