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L-6RFP 在小鼠血吸虫感染中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平春光;程海燕;高闻达;计永胜;刘淼;任翠平;邵延靖;华梦晴;沈际佳

关键词:IL-6, 日本血吸虫, BALB/c 小鼠
摘要:目的:探讨鼠白介素6受体融合蛋白(mIL-6RFP)在BALB/c 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中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亲和层析方法获得可阻断白介素-6(IL-6)的mIL-6RFP,经人类肝癌细胞(HepG2)IL-6刺激及阻断实验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G)和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 HP)的 mRNA 表达变化,体外验证重组蛋白 mIL-6RFP 的生物活性。建立 BALB/c 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于感染第24天起经尾静脉注射 mIL-6RFP,隔天注射每次100μg/只,感染第42天剖杀小鼠。HE 染色法检测小鼠肝脏肉芽肿面积,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小鼠肝组织 IL-1β、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趋化因子1(CXCL1)的 mRNA 表达,连续监测法检测小鼠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结果 HepG2细胞实验显示 mIL-6RFP 可降低IL-6对该细胞的刺激作用,显著下调 FGG 和 HP 的表达(P<0.05)。在小鼠感染模型中阻断 IL-6后,肝功能指标 ALT和 AST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 <0.05),肉芽肿病变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 BALB/c 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中 mIL-6RFP 可明显改善肝细胞功能,但对肉芽肿形成未见明显作用。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补体成分 C3及其缺失突变体蛋白的表达及与 CLIC1蛋白共定位的研究

    目的:研究补体成分 C3及其缺失突变体 C3(1-840)、C3(824-1663)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及与氯离子通道蛋白(CLIC1)的共定位。方法构建 pcDNA3.1-C3-FLAG、pcDNA3.1-C3(1-840)-FLAG、pcDNA3.1-C3(824-1663)-FLAG 三个真核表达质粒(缺失突变体根据 C3的结构域及其裂解断裂位置设计),并分别转染至 HEK 293T 细胞中, Western blot 检测表达情况;上述质粒分别瞬时单转至 COS7细胞和分别与 GFP-CLIC1共转至 COS7细胞内,观察共定位情况。结果成功构建带 FLAG 标签的 C3基因及其两个缺失突变体[C3(1-840)、C3(824-1663)]的真核表达载体,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它们在 HEK 293T 细胞中均能成功表达;免疫荧光显示它们在 COS7细胞中均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且三个真核表达载体中只有 C3(824-1663)与 CLIC1有共定位。结论补体 C3及其缺失突变体 C3(1-840)和 C3(824-1663)在 HEK 293T、COS7细胞中均能高效表达,且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C3(824-1663)与 CLIC1蛋白有共定位。

    作者:王二宁;陈丹丹;刘晓颖;范礼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动脉灌注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

    将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分为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IAC)组和静脉诱导化疗联合放疗(IVC)组。治疗后4周, IAC 组与 IVC 组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94.0%、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2周,IAC 组与 IVC组的 CR 率分别为98.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均未发现远处转移病例。两组之间3、4级急性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因此动脉灌注诱导化疗联合后期同步放化疗疗效可靠、安全。

    作者:陈建武;张幸平;刘德鑫;肖丽华;吴敏;苏菁菁;郑建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抗霉素A诱导血小板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抗霉素 A(AMA)诱导血小板凋亡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取健康志愿者单采血小板,离心洗涤得到洗涤血小板,将洗涤血小板与不同浓度的 AMA 孵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去极化、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细胞内活性氧(ROS)、线粒体 ROS、P-选择素表达和整合素αⅡbβ3活化;Western blot 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活化。在抑制试验中,先将洗涤血小板与线粒体靶向的 ROS 拮抗剂 Mito-TEMPO 预孵育,然后再与 AMA 孵育,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关凋亡指标。结果AMA 剂量依赖性诱导血小板ΔΨm 去极化、PS 暴露、细胞内ROS 和线粒体 ROS 升高以及 Caspase-3活化;但是 AMA 不能诱导血小板活化。线粒体靶向的 ROS 拮抗剂抑制 AMA诱导的血小板ΔΨm 去极化、PS 暴露、Caspase-3活化以及线粒体 ROS 的生成。结论 AMA 能够诱导血小板发生凋亡,线粒体 ROS 可能在 AMA 诱导的血小板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胡萍;朱永明;谢如锋;王志成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引产胎儿长骨的宫内外测量研究

    51例经产前检查长骨符合孕龄的胎儿,宫内测量长骨骨干及其干骺端结构的长度,计算总长度,引产后做尸体X 线摄片测量长骨长度,并测量其裸骨长度(包括干骺端结构),所有裸骨均做 X 线摄片并测量裸骨 X 线长度,将几种测量结果做统计学分析。部分引产儿及部分新鲜裸骨分别置于水中观察长骨形态结构特征。超声测量长骨骨干值及裸骨长度分别与尸体长骨 X 线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尸体长骨 X 线测值大于超声测量长骨骨干值,小于裸骨长度;将超声测量长骨总长度与裸骨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超声测量胎儿长骨骨干长度及干骺端结构之和相当于裸骨长度,尸体 X 线长度不能完全反映长骨总长度,而超声测量骨干及其干骺端结构的总长度接近于裸骨长度,可更真实地反映胎儿长骨发育情况,从而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短长骨。

    作者:高传芬;王玲;丛林;郑慧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急性心梗患者介入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与早期预后关系

    目的: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了解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成功接受 PCI 的初发 AMI患者118例(治疗组,血样采集于 PCI 术前、术后12、24、48 h及随访期90 d)和仅接受诊断性冠脉造影(CAG)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对照组,血样采集于造影前、造影后12、24、48 h 及随访期90 d),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随访 PCI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的 IL-6、IL-18、hs-CRP、TNF-α、MMP-9基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冠脉造影前后血清 IL-6、IL-18、hs-CRP、TNF-α、MMP-9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 IL-6、IL-18、hs-CRP、TNF-α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 <0.01);治疗组术后血清 MMP-9较治疗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中,MACE 组与无MACE 组比较,IL-6、IL-18、hs-CRP 及 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 患者 PCI 术后血清 IL-6、IL-18、hs-CRP 和 TNF-α水平短期内显著增高,PCI 操作可能诱发炎性反应;外周血炎症因子 IL-6、IL-18、hs-CRP、TNF-α高水平可能对初发 AMI 患者 PCI 术后可能发生的 MACE 及近期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邹治国;刘和俊;周碧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甲状腺素联合多奈哌齐对成年期甲减大鼠海马内超微结构及 synaptotagmin-1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甲状腺素(T4)联合多奈哌齐(DON)治疗对成年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大鼠海马内超微结构及突触结合蛋白 synaptotagmin-1(syt-1)表达的影响。方法饮0.05%丙基硫氧嘧啶(PTU)水建立成年期大鼠甲减模型共6周,第5周起,T4治疗组给予腹腔注射 T46μg/100 g 体重、DON 治疗组饮0.005% DON 水,联合治疗组给予 T4+DON 治疗,对照组及甲减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状腺素水平,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内超微结构,Western blot 方法分析海马内 syt-1的表达水平。结果甲减组、DON 治疗组大鼠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降低(P <0.01),T4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镜下甲减大鼠海马内神经元中线粒体呈现明显空泡变性、游离核糖体稀疏、突触结构受损、突触小泡数量减少,T4或 DON 治疗后上述损伤有所改善,而联合治疗恢复后表现接近对照组;甲减大鼠海马内 syt-1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 <0.01),单独 T4或 DON 治疗后表达仍下降(P <

    作者:查小雪;蔡瑶俊;吴章碧;吴波;贾雪梅;朱德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窄带谱成像放大胃镜在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回顾性分析97例在白光内镜下疑诊为早期食管鳞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窄带谱成像放大内镜(NBI-ME)检查,行靶向活检,终经内镜下切除或者手术切除确定病灶性质。分析病变的 NBI-ME 的形态特点,并与活检病理、内镜切除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进行对照。在97例患者中终确诊为鳞癌3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2例。NBI-ME 诊断为鳞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有95例,诊断准确性达97.9%。经过靶向活检,有10例原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炎症的患者被诊断为鳞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准确性提高52.6%。而根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的形态,对肿瘤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达到81.4%。

    作者:王亚雷;冯慧;孙斌;许建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组织学炎症在前列腺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组织学慢性前列腺炎在前列腺癌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前列腺癌及25例组织学慢性前列腺炎合并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Gleason 评分和转移情况,免疫组化法分析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粘附蛋白(N-cadherin)、β-链蛋白(β-catenin)、波形蛋白(Vimentin)在两组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Gleason 评分和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前列腺癌合并组织学炎症患者(P <0.01);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组患者 E-cadherin 和β-catenin 的表达显著高于前列腺癌合并组织炎症组患者(P <0.01);前列腺癌组患者 N-cadherin 和 Vimentin 的表达显著低于前列腺癌合并组织炎症组患者(P <0.01)。结论组织学慢性前列腺炎对前列腺癌的 PSA、Gleason 评分和转移率均有显著的影响,促进前列腺癌 EMT 的发展。

    作者:陈先国;梁朝朝;郝宗耀;周骏;樊松;张开平;张阳阳;骆广跃;张礼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人β4GalTⅡ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株中的表达与定位

    目的:运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人源β1,4-半乳糖转移酶Ⅱ(β4GalTⅡ)真核表达质粒,并将其转染到 COS7细胞中,观察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同时转染到 HEK 293T 细胞中检测其表达。方法分别设计带 FLAG 标签和 GFP 标签的β4GalTⅡ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以含人β4GalTⅡ全长 cDNA序列为模板,定向构建到 pcDNA3.1(+)及 pCDGFP 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通过酶切和测序鉴定阳性重组质粒,利用 Lipofectamine 2000分别转染 COS7、HEK 293T细胞,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重组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West-ern blot 法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 pcD-NA3.1-β4GalTⅡ-FLAG 和 pCDGFP-β4GalTⅡ重组表达载体,定位实验表明:β4GalT Ⅱ-FLAG 和 GFP-β4GalT Ⅱ二者在COS7细胞中均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周围,并有明显的块状染色,胞核中未见明显分布;Western blot 法检测显示重组β4GalTⅡ蛋白在 HEK 293T 细胞中稳定表达。结论获得了人β4GalTⅡ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能在 COS7和 HEK 293T 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β4GalTⅡ的功能及其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作者:徐雪琴;潘林鑫;耿慧武;刘晓颖;范礼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miR-483-5p 通过靶基因 ERK1调控人类颗粒细胞增殖凋亡平衡

    目的:证明 miR-483-5p 及其靶基因 ERK1参与调控人类颗粒细胞增殖凋亡平衡。方法①体外培养人正常颗粒细胞,调控其 miR-483-5p 超表达,聚合酶链反应(PCR)及Western blot 法检测 ERK1的 mRNA 及蛋白表达情况;将包含野生型或突变型的 ERK1 mRNA 3′UTR 的 DNA 片段克隆在荧光素酶标记的质粒,共转染 miR-483-5p mimics、control-miR mimics 和野生型、突变型重组质粒,检测其颗粒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②将 miR-483-5p mimics 及 ERK1 siRNAs单独及共同转染颗粒细胞,MTT 法及 TUNEL 法分别检测三种情况下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结果① miR-483-5p 超表达后,ERK1基因及蛋白表达均下降;与 control-Wt(野生型)转染组相比,miR-483-Wt 组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miR-483-Mut(突变型)与 control-Mut 转染组间荧光素酶活性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 miR-483-5p mimics与 ERK1 siRNAs 单独及共同转染颗粒细胞,三种转染条件下颗粒细胞增殖均显著受抑制、凋亡率显著升高,且三种作用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iR-483-5p 通过直接与靶基因 ERK1结合,参与调控人类颗粒细胞增殖凋亡平衡。

    作者:蒋秀敏;刘雨生;许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人源性肝癌异种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及 CD90、ALDH1表达鉴定

    从新鲜的人肝癌标本上切除肿瘤组织,移植于裸鼠皮下,建立原代移植瘤并连续传代3次,观察移植瘤的成瘤潜伏期、成瘤率、肿瘤体积、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情况。通过 HE染色,与临床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比较,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肿瘤干细胞标志物 CD90和乙醛脱氢酶1(ALDH1)在临床和动物模型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动物模型肿瘤组织和临床肿瘤组织结构类似;CD90、ALDH1表达一致。建立人源性肝癌移植动物模型,其组织结构稳定,某些特定蛋白表达一致,可成为肝癌基础研究的重要工具。

    作者:博庆丽;阮亮;胡安拉;李李;杨懿;赵奇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Cripto-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检测 Cripto-1蛋白在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株、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 Cripto-1蛋白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株、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 Cripto-1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肝癌组织中 Cripto-1蛋白的表达并探讨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癌旁肝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 Cripto-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ripto-1蛋白在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与细胞株的侵袭潜能呈正比。与正常肝组织(0%)比较,Cripto-1在肝癌组织(64.6%)中高表达,且与肿瘤分化程度、血管侵犯和转移状态有相关性(P <0.05)。结论 Cripto-1蛋白在肝癌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量与肝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

    作者:戴帅;李建生;许戈良;荚卫东;马金良;刘文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RunX2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构建人 RunX2真核表达载体,观察 RunX2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运用逆转录 PCR (RT-PCR)扩增、酶切、连接等基因重组技术将人 RunX2基因插入 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中;并经酶切、PCR、测序鉴定;将构建的 RunX2真核表达载体瞬时转染 MCF-7细胞,利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 RunX2蛋白表达,用 MTT 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其对乳腺癌细胞的生物学影响。结果构建的 RunX2真核表达载体在 MCF-7细胞中高表达 RunX2蛋白;发现高表达 RunX2的 MCF-7细胞活力增加,移动能力增强。结论构建的 RunX2真核表达载体能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作者:赵明;范楚玲;郭强;汪思应;李菲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硫利达嗪增强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 K562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目的:观察硫利达嗪(THZ)、伊马替尼(IM)单药及联合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 K562的诱导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THZ、IM单药及联合对细胞的抑制作用,计算两药协同指数(CI)。检测 THZ、IM单药及联合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 法检测凋亡蛋白 Cleaved-Bid、Procaspase 3,凋亡调节蛋白 Bcl-2、Bax、pPI3K、pAKT 表达的变化。结果 THZ 16μmol/L 作用24 h 后 K562细胞增殖明显抑制,低剂量细胞毒性作用不明显。IM低剂量即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两药联合后经计算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根据 CI 值选定药物浓度作用 K562细胞24 h,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HZ 单药组无明显细胞凋亡,IM单药组、IM联合 THZ 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Western blot 法结果显示各实验组细胞胞内 Cleaved-Bid 表达量增加,Procaspase 3表达量下降。抗凋亡蛋白 Bcl-2、pPI3K、pAKT 下调、促凋亡蛋白 Bax 表达明显上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低剂量 THZ 联合 IM对 CML 细胞 K562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作用较 IM单用作用强,THZ 有明确增敏 IM的作用。与 IM、THZ 单药组比较,IM联合 THZ 组 Cleaved Bid 表达量上调、Procaspase 3表达量下降,其杀伤机制可能与线粒体通路及抑制 PI3K-AKT 通路均有关。

    作者:牛伶;夏雷鸣;刘柳;李坦;李斌;鲍扬漪;刘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IL-6RFP 在小鼠血吸虫感染中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鼠白介素6受体融合蛋白(mIL-6RFP)在BALB/c 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中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亲和层析方法获得可阻断白介素-6(IL-6)的mIL-6RFP,经人类肝癌细胞(HepG2)IL-6刺激及阻断实验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G)和结合珠蛋白(haptoglobin, HP)的 mRNA 表达变化,体外验证重组蛋白 mIL-6RFP 的生物活性。建立 BALB/c 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于感染第24天起经尾静脉注射 mIL-6RFP,隔天注射每次100μg/只,感染第42天剖杀小鼠。HE 染色法检测小鼠肝脏肉芽肿面积,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小鼠肝组织 IL-1β、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趋化因子1(CXCL1)的 mRNA 表达,连续监测法检测小鼠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结果 HepG2细胞实验显示 mIL-6RFP 可降低IL-6对该细胞的刺激作用,显著下调 FGG 和 HP 的表达(P<0.05)。在小鼠感染模型中阻断 IL-6后,肝功能指标 ALT和 AST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 <0.05),肉芽肿病变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 BALB/c 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中 mIL-6RFP 可明显改善肝细胞功能,但对肉芽肿形成未见明显作用。

    作者:平春光;程海燕;高闻达;计永胜;刘淼;任翠平;邵延靖;华梦晴;沈际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研究观察新型维甲酸衍生物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ATPR)作用于胃癌 SGC-7901细胞后蛋白质的磷酸化情况来了解 ATPR 诱导分化作用的可能机制和作用靶点。方法 ATPR 作用于胃癌 SGC7901细胞48 h 后,收集并提取总蛋白,通过胰蛋白酶酶解,TiO2磁珠法富集磷酸肽,高分辨率液质联用仪器检测磷酸肽,使用 Proteome Discoverer1.2软件寻找差异的蛋白质和磷酸化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和 DAVID、KEGG、IPA 软件,分析这些磷酸化蛋白质的功能及亚细胞定位等信息。结果终鉴定出109个蛋白质,其中45个磷酸化蛋白质,共有121个磷酸化位点,差异蛋白中有15个仅出现在 ATPR 组,20个仅出现在正常组。DAVID 分析结果显示差异磷酸化的蛋白质参与调控细胞进程、生物进程、基因表达、细胞的代谢过程等;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磷酸化蛋白质主要有参与 ERBB 信号通路、RNA 的转运、内质网蛋白加工过程、p53信号通路等。IPA 软件分析一些差异蛋白质之间的关联蛋白是泛素连接酶(UBC)。结论 ATPR 对胃癌细胞 SGC-7901细胞诱导分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作用于多种蛋白质或基因,如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ATP 结合盒G 亚族蛋白4(ABCG4)和腺苷酸环化酶关联蛋白1(CAP1)而发挥作用,并通过影响这些蛋白质的磷酸化从而实现 AT-PR 对胃癌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作者:王佳丽;夏泉;陈飞虎;乔文豪;张冬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体外和体内内皮化在胶原包埋羟基磷灰石涂层的人工机械瓣膜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内皮化和体内内皮化,探讨沉积胶原包埋羟基磷灰石(HA)涂层人工机械瓣膜的可行性及其在人工机械瓣膜支架体内的再细胞化能力。方法制备犬血管内皮细胞(VEC)悬液,接种在胶原包埋 HA 涂层人工机械瓣膜材料上,置培养箱内分组培养如下:①37℃孵箱中静态培养2周;②动态旋转培养装置中培养2周,比较两组 VEC 分泌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水平;再分别将人工机械瓣膜植入犬右心房,术后6周,取出部分材料,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 VEC 在 HA 材料上的附着情况,了解 HA支架材料在体内的再细胞化能力。结果与静态系统相比,人工机械瓣膜在动态旋转系统构建胶原包埋 HA 涂层 VEC分泌 NO 、PGI2水平显著升高(P <0.05);在犬右心房人工机械瓣膜取出材料中,动态旋转系统构建胶原包埋 HA 涂层VEC 层均匀分布,并有心脏内皮细胞附着,而静态培养系统中 VEC 层分布不均匀,胶原包埋 HA 涂层有心脏血管内皮细胞附着,而单纯人工机械瓣薄膜表面出现较多的血栓形成。结论动态旋转系统中构建的组织工程化瓣膜模型中, VEC 可能成为组织工程化机械瓣膜材料;胶原包埋的 HA 涂层人工机械瓣膜有利于 VEC 的黏附和生长。

    作者:程光存;严中亚;李春生;严宇;韦晓勇;李建华;汤丹丹;程光明;董桂福;姜波;蔡燕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脐血移植患者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的特性研究

    目的:探讨异基因脐血移植后外周血 T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特点及规律。方法11例异基因脐血移植患者分别在移植前、移植后30、60和90 d 取外周血,将其中 T 淋巴细胞在莫能霉素存在的情况下,体外经十四烷酰拂波醇乙脂和离子霉素刺激后,分别进行 CD4-FITC、CD8-FITC 荧光单抗染色和γ-IFN-PE、IL-4-PE 荧光单抗胞内染色,后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脐血移植后60 d 的 T 淋巴细胞分泌γ-IFN 和 IL-4的比率开始增加,90 d 后 T 淋巴细胞分泌γ-IFN 和 IL-4的比率增加明显(P <0.001)。结论脐血移植60 d 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开始恢复,90 d 后免疫功能达到顶峰,脐血移植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杨会志;朱小玉;汪健;孙自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牙用根管钉光固化树脂核和纤维桩树脂核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应用比较

    选择行桩核修复后再行烤瓷冠修复残根残冠103例,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1例用牙用根管钉光固化树脂进行桩核修复,52例行牙行玻璃纤维桩核修复,经过6~12个月的随访观察,牙用根管钉桩核组出现了2例冠根折断,4例脱落,成功率为88.24%(45/51),纤维桩核组出现了1例冠根折,1例脱落,成功率为96.15%(50/52)。纤维桩核烤瓷全冠修复是目前修复残根残冠的佳选择,但牙用根管钉光固化树脂核经济、简单,易操作,适合基层使用。

    作者:洪礼琳;叶茂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TLR7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A549细胞诱导I型干扰素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 Toll 样受体7(TLR7)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 A549细胞诱导产生 I 型干扰素(IFN)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正常对照组、RSV 感染组、TLR7 siRNA 沉默组,分别于感染的4、8、12、24 h 后收集各组细胞以及培养上清液。TLR7 siRNA 通过瞬时转染 A549细胞,半定量 RT-PCR 法检测 TLR7基因沉默效果;TRIzol 试剂提取细胞总 RNA,检测 TLR7、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IFN-α、IFN-β的 mRNA 表达量变化;通过 Western blot 法检测 TLR7蛋白表达量;ELISA 法检测感染不同时间点 A549细胞培养上清液中 IFNα/β含量的变化。结果①转染24 h 后 TLR7 siRNA-2有效抑制 TLR7 mRNA 表达;② RSV 感染A549细胞后,TLR7、IRF7、IFN-α/β的 mRNA 以及 TLR7蛋白的表达量均升高,并与 RSV 感染之间存在时间依赖性关系;沉默 TLR7后,TLR7、IRF7、IFN-α/β的 mRNA 以及 TLR7蛋白的表达量较感染组均有明显下降;③ RSV 感染 A549细胞后,明显上调细胞培养上清液中 IFN-α/β的水平,TLR7 siRNA 沉默组 IFN-α/β的表达水平较 RSV 感染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 IFN-α的表达量下调更为显著。结论RSV 感染A549细胞后,TLR7被活化能够诱导产生I 型IFN,发挥抗病毒作用,且TLR7诱导产生的I 型IFN 以IFN-α为主。

    作者:何汉文;王葱;杜博易;吴璇;于莉;汪;黄升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