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张荣新;朱金海
目的:调查医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媒介素养教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四所高等医学院校l 798名在校医学生从媒介的基本知识、媒介接触途径及偏好、媒介接触目的、媒介传播信息的选择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媒介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2009年全国公众水平(P<0.01).医学生喜欢接触媒介途径是互联网,医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主要有休闲娱乐1 123人(62.46%)、放松身心845人(47.00%)、聊天752人(41.82%)、人际交往680人(37.82%)、学习知识543人(30.20%)、了解信息536人(29.81%)、打发时间169人(9.40%)、排遣寂寞158人(8.79%)、其他26人(1.45%).结论:医学生媒介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全国公众水平,接触媒介的目的存在一种自发的状态,需要教育工作者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正确引导医学生理性使用各种媒介.
作者:申正付;贺庆功;杨秀木;马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枸橼酸钠抗凝在连续性血液灌流中的抗凝效果.方法:将35例实施连续性血液灌流的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根据抗凝方案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枸橼酸钠组.比较2组治疗过程中跨膜压的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后血小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HC03-、游离钙、Na+和24h内出血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组治疗2h和治疗4h的跨膜压均较枸橼酸钠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低分子肝素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枸橼酸钠组明显延长(P<0.01);2组治疗后血小板、HCO3-、游离钙和N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连续性血液灌流过程中应用枸橼酸钠抗凝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贾雪峰;赵曙光;张迪;朱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Dice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人胃癌组织和4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标本中Dicer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icer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47.5%,癌旁正常胃组织为85.0%,Dicer阳性率低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1);胃癌组织高、中度分化、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早期患者Dicer阳性率均高于低度和未分化、无淋巴结转移、临床进展期患者(P <0.05~P <0.01),而在性别、年龄和癌灶原发部位间Dicer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Dicer表达明显降低,并且Dicer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一定关系.
作者:毕国斌;张伊莉;郭安河;苏玉璇;马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腋横纹双切口剥离术与肿胀负压抽吸术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行腋横纹双切口剥离术(剥离组)和36例行肿胀负压抽吸术(吸刮组)治疗腋臭患者的效果与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做比较.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2组治愈率分别为91.4%和83.3%,有效率均达到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9%,低于吸刮组的43.1%(P<0.01).结论:腋横纹双切口剥离术与肿胀负压抽吸术均为治疗腋臭的有效方法,腋横纹双切口剥离术术后并发症少,比肿胀负压抽吸术治疗效果更好.
作者:刘晓峰;李光早;王怀谷;黄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以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系统对66例顽固性腹水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纳差症状、体质量、腹围、血液电解质、尿素氮、白蛋白和球蛋白水平变化,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治疗后患者纳差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患者体质量、腹围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血清球蛋白、尿素氮、血清钾、血清钠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5例出现低热,2例穿刺部位渗液,1例穿刺部位出现皮下血肿,经对症治疗后逐渐消失.未发现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腹水浓缩回输腹腔操作简便,能迅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少.治疗过程中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可确保治疗顺利进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方法.
作者:汪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T2DM)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应对方式的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106例T2DM患者,分别采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医学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测量,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2DM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处于中等水平,疾病不确定感与“面对”应对方式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屈服”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对T2DM患者疾病不确定的评估,帮助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欣宇;许华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所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时,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左回旋支动脉(LCX)或右冠状动脉(RCA)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ST段抬高型AIMI,IRA为单支LCX或RCA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及IRA开通前的心电图资料.观察心电图Ⅰ及aVL导联、aVR导联、V1和V5、V6导联,ST段有无偏移基线,即抬高(↑)或压低(↓),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结果:59例LCX或RCA单支病变引起的ST段抬高型AIMI中,LCX组7例,RCA组52例.在心电图判定指标中,RCA闭塞组STⅠ、aVL ↓和ST avR ↑、无压低或压低<0.1 mV发生率均高于LCX闭塞组(P<0.01和P<0.05);ST aVR ↓ ≥0.1 mV、ST V1↓和ST V5、V6↑在LCX闭塞组中发生率均高于RCA闭塞组(P<0.05).STⅠ、aVL↓和STavR↑、无压低或压低<0.1 mV,预测RCA为IRA的敏感性分别为73.1%和80.8%,特异性分别为6/7和5/7.ST V1↓、ST aVR↓≥0.1 mV和ST V5及V6均抬高,预测LCX为IRA的敏感性分别是4/7、4/7和3/7,特异性分别为84.6%、86.5%和92.3%.结论:分析多个导联的心电图变化,应用多种方法组合预测AIMI的IRA,优于任一个单独的心电图标准.
作者:江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一般肿瘤耐药性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癌药耐药,可能对结构和功能相似的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而对非同类型的药物仍敏感.但是现在更为普遍的是肿瘤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MDR现象由Biedler等[1]在1970年首次发现,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耐药,对非同类型的结构和功能机制不同的药物也产生耐药,这是导致肿瘤药物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MDR产生的分子机制并探寻逆转策略是目前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就该领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浦龙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76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9例,静脉滴注前列地尔10μg/d,口服依帕司他3次/天,每次50 mg;对照组37例,口服维生素B1,每次10 mg,3次/天代替依帕司他,其余同治疗组.2组均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及肌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和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DPN安全有效,且临床疗效优于维生素B1联合前列地尔.
作者:何启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估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89例VBI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清开灵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天,共10 d.10 d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开灵治疗VBI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作者:周松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种方法在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a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中的选择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8例CSP患者中,2例外院治疗失败转入后阴道大出血,急诊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予甲氨蝶呤化疗.另外6例首诊患者中,1例单纯米非司酮治疗;1例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过程中突发阴道大流血,急诊行子宫动脉栓塞术,1周后行宫腔镜CSP病灶切除术;2例行宫腔镜CSP病灶切除术;1例宫腔镜检术中大出血、1例宫腔镜检发现子宫瘢痕处憩室妊娠,均改行经腹CSP病灶切除修补术.结果:8例患者均治愈,且成功保留子宫.其中1例单纯米非司酮治疗成功;4例药物治疗失败后,2例行宫腔镜手术成功,2例行宫腔镜手术失败,改行经腹手术成功;3例阴道大量出血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成功止血,再予药物或宫腔镜手术治疗成功.结论:CSP的单纯药物治疗以及宫腔镜手术治疗均应掌握一定的适应证,子宫动脉栓塞术可以迅速止血,栓塞术联合药物或手术治疗是可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长虹;王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流感的H7病毒是一组通常在鸟类中传播的流感病毒[1].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病毒,并且可导致人类感染,于2013年3月31日在中国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报告,在国内流行趋势为散发.H7N9病毒感染后可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传播,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
作者:宣翠香;魏东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5例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CT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例中肿瘤呈多发4例,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囊实性病变,1例为单发.CT平扫均表现为肝内低密度占位,病灶中央见较大范围的不规则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晰;1例单发者为囊性占位.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轻度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结论:CT在显示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上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颜广林;顾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视网膜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机械酶-分离法体外扩增培养SD大鼠视网膜干细胞,观测细胞增殖能力,绘制CCK-8检测生长曲线;诱导细胞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巢蛋白、溴脱氧尿核苷、微管缔合蛋白-2、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胸腺糖蛋白1.1的表达.结果:原代视网膜干细胞形成大量的细胞球悬浮生长,传代后的细胞也可以形成细胞球,呈线性生长,巢蛋白和溴脱氧尿核苷表达阳性;诱导分化后的细胞部分原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缔合蛋白-2、胸腺糖蛋白1.1表达阳性.结论:新生SD大鼠视网膜干细胞可在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表达干细胞特性,并可向视网膜节细胞分化.
作者:王能;栾文斌;李茂;赵海洋;项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妊娠期病情变化及对胎儿的影响,探讨SLE患者妊娠时机及药物治疗的选择.方法:80例SEE患者86例次妊娠根据妊娠时患者疾病活动指数积分分为疾病稳定期妊娠组(稳定组)及疾病活动期妊娠组(活动组).根据患者抗磷脂抗体(APL)检查结果分为APL阳性组及APL阴性组.根据患者妊娠时肾脏损伤情况分为狼疮性肾炎组(LN组)及非LN组.根据患者病程中是否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单用糖皮质激素(GCs)治疗组(单用GCs组).根据患者妊娠期间是否使用羟氯喹(HCQ)分为HCQ维持治疗组(HCQ组)与未用HCQ组.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情况、胎儿发育及分娩情况,计算妊娠前后疾病活动积分.结果:80例患者中,因妊娠病死3例,病死率为3.75%,病死患者均为未正规治疗,疾病高度活动者.胎儿死亡26例,存活60例,胎儿死亡率为30.2%,存活率69.8%,不良妊娠发生率66.3%,无胎儿畸形发生.稳定组与活动组不良妊娠发生率分别为58.8%和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L阴性组与APL阳性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1.1%和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组与非LN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2.8%和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单用GCs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38.5%和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Q组与未用HCQ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58.3%和6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妊娠时机的选择,妊娠前及妊娠期治疗及母体APL阳性均可对胎儿的预后造成影响.加强对孕母及胎儿的监控,可以获得相对较满意的妊娠结局.
作者:李霂;徐建华;王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磁共振成像(MRI)在乳腺疾病检查中的作用及优势也越来越显著.据报道[1-2] MRI对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高达94%~ 100%.MRI是目前无创性检测活体内代谢、生化和其他功能信息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发展迅猛,逐渐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旨在提高乳腺疾病诊断的特异性.本文就MRI的原理及其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结核分枝杆菌PPE68蛋白基因重组质粒的真核表达载体,为以后对PPE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奠定基础.方法:提取结核分枝杆菌总DNA,PCR法扩增出PPE68编码基因,通过线性T克隆载体pGEM-T连接,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后,转染至HeLa细胞中表达,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结果:PCR产物、pGEM-T-PPE68及pcDNA3.1(+)-PPE68分别经双酶切后均获得同一大小基因片段,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鉴定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 000.结论:成功构建了结核分枝杆菌PPE68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了表达产物.
作者:曹元应;房功思;孟德娣;汪学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以头三神为主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血浆Tau蛋白的影响.方法:将4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予以口服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20例予以针刺治疗,分别比较2组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血浆Tau蛋白表达.结果:2组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血浆Tau蛋白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组治疗后Tau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三神为主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降低血浆Tau蛋白可能是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闫兴洲;李震宇;华启海;徐磊;江勇;张学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统计分析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外科系统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成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别抽取2012年第一季度(A组)和第四季度(B组)清洁手术病历,针对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B组各科室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用药指征合理率、用药时机合理率、疗程合理率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均较A组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马鞍山十七冶医院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明显提高,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卓有成效.
作者:张荣嘎;朱文莉;王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 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范恒伟;崔培元;刘会春;谈燚;吴华;吴斌全;吴维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