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仁斌;张秀军;马启;章新生;刘璐;周洋;刘畅;姚荣英;翟长平
目的:比较磷酸化抗原(HDMAPP)、结核杆菌耐热抗原(Mtb-HAg)和结核杆菌低分子耐热抗原Mtb-HAg(10 k)刺激外周血T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反应能力方面的特点及差异.方法:采集正常人外周血,分别用HDMAPP、Mtb-HAg和Mtb-HAg(10 k)刺激培养14 h,再加入莫能霉素继续培养6h,收集细胞,加入荧光标记单抗进行表面分子和胞内染色,然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各实验组中CD3+ αβ细胞和CD3+ γδ细胞胞内IFN-γ的表达.结果:正常人各抗原实验组CD3+ αβ细胞和CD3+γδ细胞胞内产生IFN-γ+细胞比率较阴性组对照组升高(P<0.01).各抗原刺激组CD3+γδ细胞产生IFN-γ+细胞比率明显高于CD3+αβ细胞(P <0.05 ~P<0.01).3种抗原刺激组间CD3+αβ细胞和CD3+γδ细胞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HDMAPP、Mtb-HAg和Mtb-HAg(10 k)均可以刺激外周血中T细胞中αβ和γδ细胞群产生IFN-γ,均可特异性诱导刺激CD3+γδ细胞产生IFN-γ,HDMAPP、Mtb-HAg(10 k)对CD3+γδ细胞产生IFN-γ的表达量高于Mtb-HAg.
作者:盛玲玲;夏惠;孙悝;陈勇;李柏青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抗原72-4(CA724)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56例肺癌(腺癌组24例,鳞癌组20例,小细胞肺癌组12例)、34例肺部良性疾病(良性疾病组)、30名健康人(对照组)血清CEA、CYFRA21-1、NSE、CA724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5组血清CEA、CYFRA21-1、NSE和CA72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癌组CEA、鳞癌组CYFRA21-1和小细胞肺癌组NSE均明显高于相应其他4组(P<0.01).腺癌组CA7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良性疾病组(P<0.01).腺癌组CEA、鳞癌组CYFRA21-1、小细胞肺癌组NSE和腺癌组CA724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和良性疾病组(P <0.05 ~P<0.01).4种标志物单项检测时,特异性为88.9%~ 94.4%,敏感性为28.6% ~41.1%.联合检测后,特异性略下降(83.3%),但敏感性明显提高(87.5%).结论:血清CEA、CYFRA21-1、NSE、CA724水平和肺癌的病理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其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肺癌的阳性检出率.
作者:李自生;王永生;秦文燕;佘有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Ezrin蛋白与E-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以3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作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6例ESCC组织标本中Ezrin蛋白与E-cadherin的表达.结果:ESCC组织中Ezrin蛋白与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78.95%和59.21%;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异常表达率分别为26.67%和6.67%,两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zrin蛋白异常表达在ESCC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分化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和P<0.01),E-cadherin异常表达在ESCC组织的浸润深度、ESCC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 <0.01).Ezrin蛋白与E-cadherin在ESCC中的异常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E-cadherin异常表达组Ezrin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E-cadherin正常表达患者(P<0.05).两者同时异常表达的40例中淋巴结转移高达70%,而两者同时正常表达的11例均无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zrin蛋白与E-cadherin在ESCC组织中均异常表达,且呈正相关.联合检测Ezrin蛋白和E-cadherin的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ESCC的浸润、转移及预后.
作者:崔珍;何斌;殷红梅;楼建军;吴云来;刘静景;李多杰;江浩;彭开桂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石榴多酚(punicosides,Puns)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2种急性炎症动物模型,分别设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Puns干预组、吲哚美辛组;观察Puns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的抑制作用,检测Puns干预后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爪炎性组织中前列腺素E2 (PGE2)、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DA的含量变化.结果:Puns 400、800 mg/kg干预组均能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P <0.05和P<0.01).Puns 150、300、600 mg/kg干预组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度亦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 <0.05~P<0.01),Puns干预组较模型对照组可显著减少炎症组织中PGE2和MDA的产生(P<0.01),Puns干预组后血清SOD活性增加,MDA含量降低,与模型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结论:Puns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PGE2合成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魏芳;尹成乐;吴贵东;周斌;许瑞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评估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状况.方法:对35例伴有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的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行CDFI检查,确诊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并测量股静脉的管径和血流速度.术后3~10d复查.结果:11例术前伴发DVT;23例术前未发生DVT,与术后相比术前股静脉内径增宽,股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平静呼吸时股静脉平均大血流速度降低(P<0.01).结论:对出现下肢症状的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应常规行术前CDFI检查,不仅可以及时诊断DVT,还可以提示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淤滞状况.
作者:张征;苏里亚;徐光;王川予;李超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安徽某医学院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代谢综合征(MS)和脂肪肝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并对脂肪肝与MS及其组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按照中华医学会关于MS和脂肪肝的诊断标准,对2010 ~2012年某医学院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3年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体检人群中超重或肥胖、高血糖、高血压、MS的检出率及脂肪肝的患病率.结果:3年体检资料MS检出率分别为23.9%(27/113)、16.7%(19/114)和14.4%(16/111),各年不同性别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MS相关因素检出率血脂紊乱高,其次为高血压、超重或肥胖,高血糖检出率低;脂肪肝3年患病率依次为27.4%、32.5%和35.1%,各年不同性别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与超重或肥胖、高三酰甘油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超重或肥胖、血脂紊乱及高血压是体检人群MS健康干预的重点;脂肪肝与MS及其组分具有相关性,超重或肥胖、高三酰甘油可能为体检人群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周洋;黄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在输尿管下段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后辅助排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7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随机分为A、B和C3组,每组90例.所有患者给予EWSL治疗后,A组口服坦索罗辛0.2 mg,B组口服索利那新5 mg,C组口服索利那新5 mg、坦索罗辛0.2 mg,均为每天1次.比较各组结石清除率、排石时间、肾绞痛再发率、石街形成率及服药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对于6~10 mm的小结石,3组患者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10 mm的大结石,C组的清除率为100.0%,A组90.5%,B组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结石排出时间均明显少于A组和B组(P<0.01),而C组排石期间的疼痛程度低于B组(P<0.05),3组肾绞痛再发率和石街形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输尿管下段结石ESWL术后联合应用坦索罗辛、索利那新安全有效,可缩短排石时间,降低石街形成率,尤其适用于直径>10 mm的大结石.
作者:张哲;杨为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骨折手术后疼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疼痛教育建立、生活护理、心理疏导、放松疗法、体位支持、镇痛药护理、转移或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皮肤刺激、功能锻炼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d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提高骨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术后疼痛状态.
作者:索文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监护治疗患者的家属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根据入住时间分为观察组(2012年1~4月入院,n=40)和对照组(2011年10~ 12月入院,n=40),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入院、出院健康教育模式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观察组应用临床路径对其家属实施系统、动态、连续的健康教育.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出科满意度调查和出科后随访.结果:75例顺利转出监护室,5例由于经济原因直接出院.观察组患者的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对重症监护治疗患者的家属实施系统、动态、连续的健康教育,使其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赵品侠;许红云;陈淑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76例高脂血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降低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酸激酶(CK)升高值.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值均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ALT、CK升高值均大于对照组(P<0.01),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值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折麦布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能更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同时需要监测ALT及CK变化.
作者:李丽燕;李雷;杨荣礼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患儿男性,5岁,因左颌下包块伴疼痛,咀嚼受限2d,于2012年6月15日入院.患儿2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颌肿块伴疼痛,咀嚼食物、张口讲话轻微受限,自服头孢拉定、抗病毒口服液等,症状无缓解.病前无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4个月前曾患支原体肺炎.
作者:屠洪利;周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新型泪道引流管在下泪小管断裂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40例下泪小管断裂患者应用新型泪道引流管进行治疗.在显微镜下找到下泪小管鼻侧断端开口,泪道引流管的两端分别从下、上泪小点进入后依次进入泪总管、泪囊、鼻泪管至下鼻道,并用专用泪道牵引钩从下鼻道内钩住金属探子头端将金属探子及硅胶管从患侧前鼻孔拉出,泪道吻合成功后,将两端硅胶管打结并缝合固定于患侧鼻前庭黏膜处.术后3个月后拔出硅胶引流管,带管期间无需泪道冲洗.结果:40例下泪小管断裂患者术后及硅胶泪道引流管拆除后均未出现泪小点、泪管撕裂、下睑外翻等并发症,总有效率达97.5%.结论:新型泪道硅胶引流管治疗下泪小管断裂效果较好,且具有质地柔软,对泪道损伤小,留置、固定方法简单,并发症少.
作者:魏六峰;何彬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10例鼻窦炎、鼻息肉,按Messerklinger术式行鼻内镜手术.其中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16例,伴有中鼻甲病变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伴双下甲肥大者,同期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术后系统换药,观察窦口开放、黏膜上皮化及鼻腔分泌物情况.结果:术后随诊6个月至3年,治愈84例,好转20例,无效6例.眼部并发症10例,鼻腔粘连15例,窦口闭锁4例,鼻中隔穿孔 2例,复发4例.结论:术者良好的鼻窦解剖知识,熟练的手术操作,恰当的术后处理和定期合理的随诊是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作者:陈永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品管圈方法减少神经内科病区呼叫铃声的效果.方法:使用查检表得出60例住院患者2周(10个工作日内)呼叫铃声的主要原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无干预,观察组使用品管圈方法干预.讨论品管圈方法的效果.结果:使用查检表得出呼叫铃声的主要原因为输液问题(占81.83%),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更换输液呼叫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启用品管圈方法后观察组圈员在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和谐度评分均较实施前和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品管圈方法有效减少了神经内科病区频繁的呼叫铃声问题.
作者:陈孋孋;王博;王戈;翁晨菲;万婕;黄建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虹膜损伤个性化修复方式的设计思路及手术技巧.方法:对13例(15眼)虹膜损伤的患者根据虹膜根部离断范围大小,酌情采用巩膜夹持法、双弯针聚丙烯缝线缝合法、注射针引线法、改良McCannal式、Siepser式虹膜缝合法修补虹膜.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瞳孔形状、视力、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有否单眼复视、畏光、眩光等不适症状.结果: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优于0.5者11眼,0.1 ~0.4者4眼.患眼瞳孔呈圆形或类圆形,眼压正常,除Siepser式虹膜缝合法外,其余4种手术方法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5.16%~2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无单眼复视、畏光、眩光等不适.结论:个性化虹膜损伤修复术,在提高视力的同时,能消除单眼复视、畏光、眩光等症状,提高视觉质量,达到损伤小、视功能恢复大的目的.
作者:温利辉;农义军;莫明辉;王俊;詹磊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抽取安徽省50所高校92名学报编辑,采用90项症状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2名高校学报编辑SCL-90总分为(132.71±25.90)分,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评分分别为1.47±0.38、1.71±0.48、1.51±0.42、1.50±0.38、1.43±0.36、1.42±0.37、1.22±0.27、1.49±0.39、1.40±0.27分.本次调查中有16人SCL-90总分≥160分,心理健康问题阳性率17.4%.学报编辑存在强迫症状问题的检出率(30.4%)高.学报编辑SCL-90总分与全国成人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因子中躯体化和精神病性评分高于常模(P <0.05和P<0.01),人际关系敏感评分低于常模(P<0.01),其他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常模相似,但在躯体化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上均高于常模,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评分上低于常模.
作者:姚仁斌;张秀军;马启;章新生;刘璐;周洋;刘畅;姚荣英;翟长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CPUHY002在体外对人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6种亚型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CPUHY002与CYP450酶6种亚型的特异性探针底物非那西丁、双氯酚酸钠、奥美拉唑、右美沙芬、氯唑沙宗、丙酸睾酮与人肝微粒体进行孵育,采用LC-MS/MS法测定对应6种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4-羟基双氯酚酸、5-羟基奥美拉唑、右啡烷、6-羟基氯唑沙宗、6β-羟基睾酮的浓度,求算出IC50.结果:CPUHY002对CYP2C19和CYP2E1的IC50值分别为48.02 μmol/L和47.19 μmol/L,对CYP1 A2、CYP2D6、CYP3A4和CYP2C9的IC50值>100 μmol/L.结论:CPUHY002对于CYP2C19和CYP2E1具有弱抑制作用,对CYP1A2、CYP2D6、CYP3A4和CYP2C9无抑制作用.
作者:周建财;高署;鲁晓蓉;张勇;沈陈林;韦颖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不同的保守治疗方法对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的疗效及生殖状态的影响.方法:对于有生育要求的238例异位妊娠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3组,腹腔镜手术组109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组54例(开腹组),药物保守治疗组75例(药物组),比较3组患侧输卵管通畅率、术后宫内妊娠及再次异位妊娠的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治疗后输卵管通畅率均高于开腹组和药物组(P<0.05),而腹腔镜组宫内妊娠率高于开腹组(P<0.05),3组再次异位妊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异位妊娠的综合治疗适合于有保留生育功能要求的输卵管妊娠患者.
作者:吴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标准大骨瓣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颅术及去骨瓣减压同时硬膜敞开,骨窗大小为6 cm×8 cm;治疗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开颅并去骨瓣减压治疗,骨窗大小为12 cm×15 cm,术中同步行硬膜减张缝合修补.比较2组术后颅内压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术后半个月,治疗组患者颅内高压连续3d发生率为12.5%,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2组外伤性脑梗死、脑组织切口疝、外伤性癫痫、外伤性脑积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残以上康复率为84.4%,对照组为60.0%,治疗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够显著减少脑神经损伤,保留脑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比常规骨瓣开颅术减压效果更明显,疗效更好.
作者:段中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血小板计数(BPC)变化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脾切除联合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术前肝功能Child-PughA、B、C级患者术后BPC的变化.结果:术后2周肝功能A级组患者BPC高于B级组和C级组(P<0.05和P<0.01);肝功能好转患者术后BPC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肝功能恶化患者手术前后BP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好转患者手术前后BPC变化明显高于肝功能恶化者(P<0.01).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小板数量较少除与脾功能亢进有关外,还可能与肝功能变化有关.
作者:孙强;郑正 刊期: 2014年第04期